將中西方的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作一對比會發(fā)現(xiàn)一顯著不同之處。西方的家長傾向于鼓勵孩子,“你太杰出了”、“你很偉大”這樣的溢美之詞,他們是從來不吝嗇的;而中國的家長對這些則可能感到有些“肉麻”。西方的家長以為,我的孩子不會是樣樣第一,但總有優(yōu)秀的地方;而在中國,家長們教育孩子時,似乎總在刻意追求十全十美的境界,有了好成績,不能“翹尾巴”,要謙虛謹慎,多找缺點多找不足。耐人尋味的是,浙江溫州一位初中老師前不久按照學?!冻晒逃腿说陌l(fā)展》的實驗計劃,舉辦了一次“讓青春閃光——擺好評優(yōu)”的主題班會,讓孩子寫一篇周記,說說自己身上的“閃光之處”。然而孩子們交上來的周記里,竟是“不足”多于“優(yōu)點”,并且約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找不到優(yōu)點。
孩子們找不出自己的優(yōu)點,也許正是因為其個性長期遭到禁錮的緣故,假如學校培養(yǎng)出的是那些找不到自己優(yōu)點,缺乏信心的“小老頭”、“失敗者”,那么,還能認為這種教育是健康、全面的嗎?君不見不少年輕人每每承擔某項工作,總懷疑自己的能力,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甚至有時連當眾講話的勇氣和膽量都沒有。如果老師、家長注意引導孩子為自己的成績而適度自炫,從而不斷促進增強戰(zhàn)勝自我、完善自我的信心,或許很多很多的孩子會成為一個個杰出的成功者,而那種謹小慎微,處處賠著小心,迷信權威,盲從世俗,該出手時手卻抖,生怕別人說“傲”罵“狂”,唯上、唯書心態(tài)的人就會少得多,“敢冒、敢試、敢闖”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弄潮兒就會不斷涌現(xiàn)。
曾聽說過這樣的故事。
小澤征爾是世界著名的音樂指揮家。一次,他去歐洲參加指揮家大賽,決賽時,他被安排在最后。評委交給他一張樂譜,小澤征爾稍作準備便全神貫注地指揮起來。突然,他發(fā)現(xiàn)樂曲中出現(xiàn)了一點不和諧,開始他以為是演奏錯了,就指揮樂隊停下來重奏,但仍覺得不自然,他感到樂譜確實有問題,可是,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委會權威人士都聲明樂譜不會有問題,是他的錯覺。面對幾百名國際音樂界權威,他不免對自己的判斷產生了動搖。但是,他考慮再三,堅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于是,他大聲說:“不!一定是樂譜錯了!”他的聲音剛落,評判席上那些評委們立即站立起來,向他報以熱烈的掌聲,祝賀他大賽奪魁。
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一個圈套,以試探指揮家們在發(fā)現(xiàn)錯誤而權威人士不承認的情況下,是否能夠堅持自己的判斷,因為,只有具備這種素質的人,才真正稱得上是世界一流的音樂指揮家。在三名選手中,只有小澤征爾相信自己而不附和權威們的意見,從而獲得了這次世界音樂指揮家大賽的桂冠。
在許多時候,成功與我們失之交臂,并不是因為成功不肯垂青我們,而是我們易被環(huán)境左右,慣于附和,缺乏主見,最終放棄了自己的正確判斷的緣故。上面的故事告訴我們:自信使人進步,自信是獲取成功所不可缺少的素質,而掌握相當的知識與經驗,則是樹立自信心的必要前提。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孩子有自信心,才能充滿信心去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和理想。那么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呢?
相信孩子并有意識地讓孩子承擔一些責任
孩子雖小卻具有巨大的學習與發(fā)展?jié)摿?,這是現(xiàn)代科學所證明了的。家長還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一顆向上的心。有些家長常因孩子年齡小而替他們做許多事情,這樣孩子就會缺乏責任感,凡事依靠家長,久而久之便難以建立起自信。為此,家長應視孩子的年齡大小、能力強弱,有意識地讓孩子承擔一些責任。如讓孩子自己吃飯、穿衣、系鞋帶;收拾玩具和書包、整理自己的床鋪;讓孩子對家里的事情,如節(jié)假日的活動計劃、經濟開支計劃、裝潢布置等提出建議,如果合理,就盡可能采納。讓孩子做各種各樣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要求他完成好,不僅能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還可使孩子從中獲得自信,確信“我能做好”、“我有能力”。
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獨特之處,放手培養(yǎng),幫助孩子學會競爭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孩子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里活動時是非常投入、非常自信的。家長應了解自己孩子的特點,幫助孩子在某些領域的競爭中獲得成功,使孩子建立起自信心,從而促進其他方面的學習。孩子一般長到兩歲以后,動作、言語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自我意識萌芽,會有自己的一些獨特想法。家長應利用孩子的這種自我認識和愿望,善于引導,給予援助,滿足他們正當的獨特需求。
另外,孩子是在活動中獲得發(fā)展的,家長要為孩子提供活動和表現(xiàn)能力的機會與條件,放手讓孩子進行各種活動,讓他們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可以從自己的身上而不僅僅是從別人的贊賞中獲得自信。在活動與競爭中,要引導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促進其自我肯定,樹立自信心。因為能否受到同伴和集體的尊重,是影響孩子自我肯定的一個關鍵因素。
鼓勵教育孩子向困難挑戰(zhàn)。讓孩子享受戰(zhàn)勝困難后的喜悅
成人積極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對孩子影響很大。孩子總是希望受到大人的夸贊,做家長的應利用這種心理特點,無論孩子做什么事,要善于對他們的點滴進步和成功給予贊賞和鼓勵,同時,還要充分利用各種途徑,使孩子多獲得成功,使他們積累積極的情感體驗。特別要對自信心較弱的孩子給予更多的愛和幫助,可先讓他們作些簡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們在獲得成功的體驗中認識自己的長處,相信自己的力量,樹立自信心。
鼓勵也包括接納孩子的失敗與不足。孩子有時會有些奇怪的想法,想嘗試不太容易完成的事,家長千萬不要嘲笑或禁止孩子,否則以后他可能不肯動腦筋思考,也會缺乏向新奇事物挑戰(zhàn)的勇氣。當孩子想做某種新嘗試時,家長即使知道他暫時還不可能成功,也要讓他去闖闖,然后再同孩子一起分析不成功的原因,鼓勵孩子自己跨越這些障礙,而當孩子一旦取得成功,就會感到特別自豪。這樣,孩子會逐漸形成向困難挑戰(zhàn)的自信和勇氣,提高自我評價的能力。
正確評價孩子,標準適當,同時幫助孩子正確評價自己
當孩子慢慢懂事后,就開始認識自己,也很注意別人、特別是家長和老師對自己的評價。如果孩子從家長那里常常得到贊許、表揚和肯定,那么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其行為則表現(xiàn)為積極、果敢,而且情緒穩(wěn)定,有很強的自信心。相反,如果家長對孩子的評價是否定的,孩子的行為經常受到家長的批評、訓斥,他們便會感到自己是一個無能的人,行為變得無所適從,畏縮膽小,懷疑自己,否定自己,依賴性強,缺乏自信。因此,教師和家長要高度重視自己對孩子的評價,要多以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因為教師和家長是孩子心目中的重要人物,他們的一些積極或消極的評價對孩子的志向、情感行為會起牢固持久的作用。
另外,家長對孩子發(fā)展所確立的標準要適當,應考慮自己孩子本身的特點和能力,不能主觀地總以過高標準要求孩子。有些做家長的教育孩子時總想一步到位,急于求成,忽視了孩子的發(fā)展是一個漸進的、曲折的過程。標準過高,孩子達不到,屢遭失敗,產生持續(xù)失敗的挫折感,積累“我不行”的消極情感體驗,容易使孩子喪失自信心。還有些望子成龍心切的家長常常盼望自己的孩子處處強過別人,慣于橫向攀比。但這種橫向攀比,尤其是以自己孩子的弱點與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比掉的恰恰是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求自己的孩子處處強于別人是非常不實際的。要對孩子作出公正客觀的評價,讓孩子切實了解自己的能力??吹胶⒆佑心承┎蛔銜r,要不斷地鼓勵他去彌補,還要耐心地幫助孩子分析達不到要求的原因和自身存在的有利條件,并在具體實踐中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培養(yǎng)孩子的毅力。
(章劍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