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龍引:以兩手上拓,兼似挽弓勢,左右同;又叉手相捉頭上過。
第二龜引:峻坐①兩足如八字,以手拓膝行搖動;又左顧右顧,各三遍。
第三麟盤:側臥屈手承頭將近床,腳屈向上傍髀②,展上腳向前拗,左右同。
第四虎視:兩手據(jù)床,拔身向背后視,左右同。
第五鶴舉:起立徐徐返拗引頸,左右挽,各五遍。
第六鸞趨:起立以腳徐徐前踏,又握固以手前的后策③,各三遍。
第七鴛翔:以手向背上相捉,低身徐徐宛轉,各五遍。
第八熊迅④:以兩手相叉,翻覆向胸臆,抱膝頭上宛轉,各三遍。
第九寒松控雪:大坐手據(jù)膝,漸低頭,左右搖動,徐徐回轉,各三遍。
第十冬拍凌風:兩手據(jù)床,或低或舉,左右引細拔⑤回旋,各三遍。
第十一仙人排天⑥:大坐斜身偏倚,兩手據(jù)床如排天,左右同。
第十二鳳凰鼓翅:兩手交捶膊并連臂,返捶背上連腰腳,各三數(shù)度,為之細拔回旋,但取使快為主,不得過度至疲頓。
【注釋】
①峻坐:正坐。
②髀:大腿。
③策:動的意思。
④迅:敏捷,急速。
⑤細拔:慢慢用力拉。
⑥排天:推擠天空。
【按語】 本法見于明·高濂的《遵生八箋》。婆羅門是印度古代社會四種姓之一,是世代以執(zhí)行祭祀為專業(yè)的祭師。他們自認為是梵天的后裔,因掌握教權,成為文化知識的傳授者,而形成一個特殊的階級,居四種姓的首位。他們所信奉的吠陀宗教,即婆羅門教,后轉化為印度教。本法冠以婆羅門之名,本是從印度傳來的,但從各節(jié)的命名來看,如龍、麟、龜、鳳凰等,則是我國古代所崇拜的圖騰,所以可以認定是我國養(yǎng)生家總結的養(yǎng)生法。文中未講明功效,但從眾多的導引法來看,它是鍛煉全身的功法,能使全身氣血流暢,筋骨健壯。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