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案】古某,女,25歲,學生(四川沐川縣)。1984年8月15日初診。
望診:形體瘦長,面色蒼白少華,神清氣爽,舌苔白厚微黃少津。
聞診:無異常發(fā)現。
問診:每間日午前11時許,初則惡寒、戰(zhàn)栗,繼則發(fā)熱如焚,頭痛欲嘔,約歷兩時余,大汗出而熱解,直覺一身軟弱無力,如此已發(fā)作3次。飲食尚可,二便調和。
切診:六脈微弦而數。
辨證:瘧邪為因,少陽不樞。
立法:和解少陽,適時截瘧。
處方:小柴胡湯加常山。
柴胡20g,黃芩12g,法半夏12g,黨參15g,生姜12g,紅棗12g,炙甘草6g,常山12g。
3劑。濃煎,1劑分3次,于發(fā)作當日冷服,即發(fā)作前4小時服1次,2小時1次,1小時1次,未發(fā)之日不服。
8月21日二診。病人稱服藥當日發(fā)作即停止,且未發(fā)生嘔吐,索善后方藥。乃以補中益氣湯四劑與服,以補養(yǎng)氣血收功。
附記:1985年暑假,郭老再赴該地,隨訪未復發(fā)。
【治驗思路解析】病人住地為瘧病流行區(qū),根據其典型的臨床表現,當屬瘧疾無疑。間日一發(fā),休作有時,定證已具,故用小柴胡和解半表半里,加常山截瘧,一舉而竟全功。常山本截瘧之良藥,單用亦頗有效,但易引起嘔吐,傷胃氣,且易復發(fā)。本病例配常山于小柴胡之中,冷服,未發(fā)生嘔吐,1年后隨訪未復發(fā)。
由上述脈案可見,臨床運用小柴胡湯,重點在于善于抓準其定則定證。癥狀即便多樣,只要主癥有定證出現,即提示病涉少陽,“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的定則,具有普遍意義。各經病證,概莫能外,只要有柴胡定證,就必須用小柴胡湯“和解”之后,才能行吐下攻利溫補諸法。猶如病涉太陽,“外證不解,當先解表”的定則一樣,具有普遍意義。由于少陽居半表半里而主三焦,病域范圍廣,小柴胡湯為和解少陽之主方,所以應用范圍也廣。該方配伍嚴謹,作用力量強,用之得當,屢用屢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