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 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患病率為8/10萬~12/10萬,多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也可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或X-連鎖遺傳。根據是否伴眼肌麻痹、錐體外系癥狀及視網膜色素變性可分為三型:ADCAⅠ、ADCAⅡ、ADCAⅢ?;蛐头中椭辽倏梢苑譃?4型,SCA發(fā)病與種族有關,SCA1-2在意大利、英國多見;SCA3約占SCA的50%,常見于中國、德國及葡萄牙。
【病因】 SCA具有遺傳異質性,最具特征性的基因缺陷是擴增的CAG三核苷酸重復編碼多聚谷氨酰胺通道;其他類型突變包括CTG三核苷酸(SCA8)和ATTCT五核苷酸(SCA10)重復序列擴增,在許多病例中這種擴增片段的大小與疾病嚴重性有關,且發(fā)病年齡越小,病情越重。SCAs基因突變改變蛋白的性質,使之無法被正常加工,異常加工的片段與一種參與非溶酶體降解的缺陷蛋白泛素結合,共同以蛋白酶體的復合體形式轉運至核內,推測這種核內蛋白聚集可影響細胞核的功能。病例擴增的多聚谷氨酰胺鏈對神經細胞產生毒性作用,引起細胞凋亡,并引起神經細胞胞質內和(或)核內蛋白沉積、包涵體形成。
【病理變化】 主要是小腦、腦干和脊髓變性和萎縮。
肉眼可見:小腦半球和蚓部萎縮,小腦重量減輕;腦干萎縮變小,以腦橋及下橄欖核萎縮明顯;脊髓的頸段和上胸段萎縮明顯。
鏡下可見:小腦皮質Purkinje細胞、顆粒細胞脫失,齒狀核細胞也受累。橄欖核細胞、舌下神經核細胞變性脫失。脊髓Clarke柱細胞脫失,脊髓前角細胞也受累。
各亞型也有其特點:SCA1主要是小腦、腦干的神經元丟失,脊髓小腦和后索受損,很少累及黑質、基底節(jié)及脊髓前角細胞;SCA2以下橄欖核、腦橋、小腦損害為重;SCA3主要損害腦橋和脊髓小腦束;SCA7的特征是視網膜神經細胞變性。
【臨床表現】 SCA是一種高度遺傳異質性疾病,各亞型癥狀相似,癥狀相互重疊。但遺傳早現現象是SCA的典型現象,表現為一家系發(fā)病年齡逐代提前,癥狀逐漸加重。
1.共同癥狀及體征 大多中年起病,少數可于兒童期或老年期起病,男女無差別,緩慢起病,逐漸進展。首發(fā)癥狀多為下肢共濟失調,表現為行走不穩(wěn)、步態(tài)蹣跚、動作笨拙、辨距不良、突然跌倒、構音障礙、意向性震顫、眼球震顫、眼肌麻痹、慢眼活動、腱反射活躍、亢進、巴賓斯基征陽性、痙攣狀態(tài)、音叉振動覺及本體覺喪失等。
2.各亞型各自的特點 SCA1眼肌麻痹,上視不能較明顯;SCA2可見周圍神經病變,上肢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肢體無力,眼球慢掃視運動較明顯;SCA3肌萎縮、面肌及舌肌纖顫、眼瞼退縮形成凸眼;SCA5病情進展非常緩慢,癥狀也較輕;SCA6早期大腿肌肉痙攣、下肢震顫、復視和位置性眩暈;SCA7視力減退或喪失、視網膜色素變性,心臟損害也較為突出。SCA8常有發(fā)音困難;SCA10純小腦征和癲發(fā)作。
【輔助檢查】
1.頭部CT或MRI可發(fā)現小腦萎縮和(或)腦干萎縮。
2.SPECT提示某些SCA有局部腦缺血改變,如小腦、枕葉及顳葉區(qū)域。
3.腦干誘發(fā)電位可異常。
4.肌電圖顯示周圍神經損害。
5.腦脊液檢查正常。
6.有條件者可行PCR分析,用外周血白細胞檢測相應基因CAG擴增,證明SCA的基因缺陷。
【診斷】 根據陽性家族史,共濟失調、構音障礙、錐體束征等典型癥狀,以及伴眼肌麻痹、錐體外系及視網膜色素變性等表現,病情逐漸進展,結合頭部CT或MRI顯示小腦和(或)腦干萎縮,排除其他累及小腦和腦干的變性疾病即可診斷。可用PCR法準確判定亞型及CAG擴增次數,進行基因診斷。
【治療】 本病尚無特殊治療,主要是對癥和支持療法。
1.藥物治療 左旋多巴可緩解強直等錐體外系癥狀;毒扁豆堿或胞二膽堿促進乙酰膽堿合成;氯苯胺丁酸可減輕痙攣;金剛烷胺可改善共濟失調;共濟失調伴肌陣攣首選氯硝西泮;ATP、輔酶A、肌苷和B族維生素等神經營養(yǎng)劑可試用。
2.手術治療 可行視丘毀損術。
3.康復訓練、物理治療及輔助行走器械 可能有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