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用的凝血和出血試驗
血小板功能的篩選試驗有出血時間、血塊收縮時間、血小板計數(shù)等,凝血因子篩選試驗有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等。
1.出血時間(BT) 正常值<10min。若BT>15~20min,即BT延長,提示血小板減少或增多,或者血小板對初期血栓形成的能力減弱,BT是一種靈敏的血小板功能篩選試驗。
2.血小板計數(shù)(PC) 正常值(150~400)×109/L。PC為(50~100)× 109/L時,出血時間輕度延長,在嚴重損傷或應激狀態(tài)發(fā)生出血。若PC<50 ×109/L,輕度損傷即可引起皮膚紫癜,手術后出血量增加。若PC<20× 109/L,常有自發(fā)性出血,需要預防性輸入血小板。如果PC在50×109/L以上,而血小板功能正常,手術過程中不至于出現(xiàn)異常出血。PC>400×109/ L為血小板增多,患者容易出血或者發(fā)生血栓形成。
3.血塊收縮時間(clot retraction time,CRT) 24h內(nèi)血塊完全收縮為正常。血小板減少或功能異常將使血塊收縮不良。嚴重的凝血因子缺乏、纖維蛋白原缺乏及紅細胞增多等情況下,血塊收縮不良。
4.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 正常范圍(2.5±0.5)g/L。低于1.0g/L提示纖維蛋白生成顯著減少。
5.部分凝血活酶時間(PTT) 又稱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正常值為30~45s。與正常對照相差5s以內(nèi)即為正常,延長10s以上為異常。APTT對檢測內(nèi)源途徑凝血因子異常很有價值。該項試驗亦能反映凝血酶原或纖維蛋白原缺乏以及抗凝物質(zhì)的存在。APTT也是肝素抗凝的重要監(jiān)測指標。APTT延長可用糾正試驗以明確為何種凝血因子缺乏,為診斷和補充所缺乏的凝血因子提供依據(jù)。APTT縮短見于DIC和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等高凝狀態(tài)。
6.凝血酶原時間(PT) 正常值為11~14s。PT超過正常對照3s以上者有臨床意義。PT是檢查外源途徑凝血因子異常的重要試驗。PT延長,見于嚴重肝病、梗阻性黃疸或腸道疾病、新生兒維生素K缺乏癥、雙香豆素(維生素K拮抗藥)抗凝治療后及DIC患者。PT縮短見于血液高凝狀態(tài)、多發(fā)性骨髓瘤、洋地黃中毒、乙醚麻醉后。PT測定作為篩查試驗,用于掌握出血性疾病病情,以及出血及手術時應補充何種凝血因子的檢查;也用于檢查在肝合成的維生素K依賴因子(因子Ⅰ、Ⅶ、Ⅹ、不包括因子Ⅸ)是否減少。PT用于缺血性心臟?。ㄈ缧募」K溃┖腿斯ぐ昴ぶ脫Q后,口服抗凝藥的監(jiān)控檢查。
7.凝血酶原時間比值(prothrombin ratio,PTR) 即被檢血漿的凝血酶原時間與正常血漿凝血酶原時間的比值。正常為1±0.10。相關凝血因子減少時此比值增大。
8.國際標準化比值(INR) 即PTRlSI,參考值為1±0.1。ISI為國際敏感度指數(shù)。指數(shù)越大,組織凝血活酶的敏感性越低。
二、臨床應用
有些藥物,如肝素或華法林,可以產(chǎn)生出、凝血功能異常。肝素常通過檢測APTT判斷其在體內(nèi)的活性,而華法林則通過檢測INR來判斷它在體內(nèi)的活性。普通肝素能被魚精蛋白中和。
阿司匹林可調(diào)節(jié)血小板功能,導致術中創(chuàng)面滲血增加,其效應強度無法應用上述的項目來檢測。一般來說正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應停服1周后再進行手術為宜。有時術后為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除穿彈力褲襪外,也可適當應用抗凝藥物,但須權衡出血與抗凝兩者的利弊,慎重考慮進行。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