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急性髓系白血病染色體易位

        急性髓系白血病染色體易位

        時間:2023-04-09 理論教育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初步診斷為急性白血病后還要進行分型診斷,應從細胞形態(tài)學、細胞化學、免疫學細胞標記,細胞遺傳學甚至分子水平基因重排等對白血病分型。細胞形態(tài)學結(jié)合細胞化學可使急性白血病分型準確性達到89%,加上細胞免疫標志可提高至99%。有時形態(tài)學與細胞化學仍不能確定白血病類型者約占15%,需進一步作細胞免疫表型以便確定。還可檢出Ph染色體陽性的急性白血病。診斷采用免疫表型積分系統(tǒng)。

        無論患者有無臨床表現(xiàn),凡血常規(guī)發(fā)現(xiàn)貧血、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有數(shù)量與質(zhì)量異常增多、減少或出現(xiàn)數(shù)量不等的原始細胞即可初步考慮有白血病,應進一步作BM檢查。原始細胞占非紅系細胞中≥0.20(20%)(WHO標準)或≥0.30(30%)(FAB標準)即可診為急性白血病。有的患者顯示全血細胞減少,無原始細胞,如不作BM可能會誤診為再生障礙性貧血,如只有單系血細胞減少可誤診為白細胞減少癥、血小板減少癥等。為此,BM檢查絕不可少。BM穿刺可因原始細胞過多黏附或骨髓纖維化而困難,可作活檢,也有致BM壞死情況。

        初步診斷為急性白血病后還要進行分型診斷,應從細胞形態(tài)學、細胞化學、免疫學細胞標記,細胞遺傳學甚至分子水平基因重排等對白血病分型。細胞形態(tài)學結(jié)合細胞化學可使急性白血病分型準確性達到89%,加上細胞免疫標志可提高至99%。盡管如此,光學顯微鏡下瑞氏和姬姆薩染色細胞形態(tài)學仍然是白血病分型的基礎(chǔ)。

        (一)形態(tài)學

        形態(tài)學雖是AML分型基礎(chǔ),但AML典型形態(tài)易于識別,不少形態(tài)不典型,不同檢者可能結(jié)論不同。應注意,形態(tài)學對初步區(qū)別AML、ALL、MDS是十分必要的。

        M0:有時形態(tài)可似M1、M5a、M7,甚至急性淋巴細胞白血?。ˋLL)L2型。

        M1:形態(tài)學可似M5a、M7、ALL-L2。

        M2:可似M1、M4、M6、RAEBT(RAEB-2)。

        M3:可似M2、M5b、M4。

        M4:可似M2、M5b、M3、轉(zhuǎn)化的CMML。

        M5a:可似M4、M3v(FAB)、M3b(我國)。

        M5b:可似M3v(M3b)、M4。

        M6:可似M2、M1、M7、M5a、ALL-L2。

        M7:可似M1、M5a、M0、ALL-L2、ALL-L1、骨髓纖維化。

        形態(tài)學有髓系分化的AML有M2、M3、M4、M5b、M6;無髓系分化征有M0、M1、M5a、M7、ALL等。

        (二)細胞化學

        由于細胞形態(tài)學的多樣性,細胞化學染色在分型中也不能少。細胞化學染色種類不下數(shù)十種,但基本的只有 MPO(SBB)、NSE和PAS四種。MPO(SBB)在粒系白血病陽性,單核系弱陽性或陰性,淋巴系陰性。NSE單核系強陽性。PAS在淋巴系為強陽性呈塊狀顆粒。這樣可區(qū)分AML和ALL,但AML-M0這些染色都陰性,確診需免疫表型。

        (三)免疫表型

        有時形態(tài)學與細胞化學仍不能確定白血病類型者約占15%,需進一步作細胞免疫表型以便確定。免疫表型檢測對區(qū)別AML和ALL,診斷M0、M7、AUL、混合性白血病、Ly-AML或My-ALL極為重要。血細胞表面抗原很多,有的細胞系列特異性很強,有的只是系列相關(guān)性,也有的血細胞表達外其他組織細胞也可表達。常用于臨床的有以下幾種,按其特異性強弱排列:

        造血前體細胞:CD34、HLA-DR、TdT、CD45。

        B淋巴系:cCD22、cCD79a、cIgM、CD19、CD20、CD10、CD24、TdT。

        T淋巴系:CD3、抗-TCR、CD2、CD5、CD8、CD10、CD7、CD1a、TdT。

        髓系:MPO、CD13、CD33、CD117、CD65、CD14、CD15、CD64。

        巨核系:CD41、CD61。

        紅系:血型蛋白A、血紅蛋白A、CD36。

        (四)細胞遺傳學檢查和分子水平檢查

        細胞遺傳學顯示有t(15;17)、分子水平有PML/RARα融合基因,可確診APL(M3)及其變異型M3v(M3b),亦可發(fā)生不是經(jīng)典易位的t(11;17)、t(5;17)易位的M3。對有重現(xiàn)染色體異常的AML即WHO分型有助定型。還可檢出Ph染色體陽性的急性白血病。根據(jù)細胞遺傳學的發(fā)現(xiàn)分出預后不同組別以指導個體化治療。預后良好的染色體異常有t(15;17)、t(8;21)、16號染色體異常、5q、20q、-Y,預后差的染色體異常有t(9;22)、11q23異常,t(4;11)、復合核型、-7;其他核型異常為預后中等。

        細胞形態(tài)經(jīng)瑞氏、姬姆薩染色已可初步分出有無髓系分化。有髓系分化者為 M2、M3、M4、M5b、M6等,細胞化學染色MPO、SBB則為M2、M4、M6、M3;NSE為M2;NSE為M4;PAS呈塊狀為M6;有t(15;17)為M3;MPO±、SBB±、NSE為M5b。無髓系特征分化有M0、M1、M5a、M7、ALL最好做細胞化學和免疫表型以助分型,免疫表型為髓系標志為M0、M1、M2、M3、M4、M5a、M5b、M6、M7,結(jié)合組化MPO、SBB、NSE、CD34、CD13、CD33為M0,MPO、SBB、NSE為M1, MPO、SBB、NSE為M5a,MPO、SBB、NSE、CD41、CD61為M7。

        髓系主要標志為:CD13、CD33、MPO三者之一陽性,而淋系特異性抗原cCD3(T系),cCD22、CD79a(B系)必須陰性才是M0。免疫標志陽性者應為該標志陽性細胞>0.20(20%)。

        (五)診斷分型應注意的問題

        白血病細胞既然是異常,不同于正常的同型細胞,所以有時細胞形態(tài)有所變異,細胞化學反應也可不同,免疫表型也可異常表達,引起判斷定型的困惑,結(jié)合文獻及個人體會,下列幾點值得注意。

        1.診斷AML原始細胞百分比 應標明用WHO[≥0.20(20%)]標準或FAB[≥0.30(30%)]標準。

        2.M0診斷必須是髓系抗原之一陽性(MPO、CD13、CD33、CD117),系列特異性的淋系抗原CD3(T系)、cCD22、cCD79a(B系)陰性。但淋系相關(guān)性抗原CD19、CD10、CD5陽性不排除M0。如CD34而CD13、CD33、MPO,淋系抗原也陰性,必須有MPO mRNA陽性始可診斷M0。如淋系和髓系抗原均陰性,CD34可診為AUL。

        3.髓外髓系肉瘤可在AML前出現(xiàn) 細胞形態(tài)又很幼稚很容易誤為未分化細胞癌、神經(jīng)母細胞瘤、橫紋肌肉瘤、淋巴瘤、Ewing瘤等。Piliotis等有一例腹腔腫物(8.5cm×2.5cm)患者,有坐骨神經(jīng)痛6個月,在CT引導下經(jīng)皮穿刺活檢為形態(tài)單一,單個核細胞浸潤,MPO、CD79a經(jīng)染色體檢查有t(15;17)(q22;q21)。有趣的是同側(cè)髂嵴BM活檢有纖維化,單個核細胞浸潤,對側(cè)BM形態(tài)學正常,但PCR法顯示有PML/RARα融合基因確診為APL。肺部粒細胞肉瘤作為AML首發(fā)者,易與肺部感染相混。Lee等一例發(fā)熱、咳嗽、咳痰,肺X線檢查顯示雙肺結(jié)節(jié)性浸潤,細菌、真菌均陰性,肺活檢顯示成熟樣中性粒細胞浸潤符合炎癥結(jié)節(jié),但抗感染治療無效,以FISH檢查顯示t(8;21),給予聯(lián)合化療體溫下降,肺部結(jié)節(jié)浸潤消失,才確診為肺粒細胞肉瘤。Tsimberidou報道此種非白血性粒細胞肉瘤可為AML中1.4%,MDS中1.1%,以皮膚、淋巴結(jié)為多,睪丸與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亦有,最大可達8cm。細胞遺傳學多有染色體8異常。故對髓外腫物即使BM無異常,最好作髓系免疫表型檢查和細胞遺傳學檢查。

        4.診斷急性混合性白血?。p表型或雙系列) 一般指一群細胞共同或兩群細胞分別表達髓系和淋巴標志,為髓系細胞和淋系細胞共同累及的一組急性白血病。

        診斷采用免疫表型積分系統(tǒng)。髓系積分>2分,淋系積分>1分即可(表4-1),也有必須積分>2.5分才能診斷。但都未說明有一項抗原陽性算一次,如積分為1的髓系有多項有CD13、CD33、CD117、CD65,若全陽性應算4分,淋系抗原積分為1者為CD19、CD20、CD10都陽性算3分。這樣差不多全能診斷急性混合性白血病,也難怪WHO分型中雖然列出了歐洲白血病免疫分型的積分系統(tǒng)并未列出積分值,髓系和淋系各需多少分,而且將B系和T系混合也可診為急性混合性白血病。我們認為應表達該系列特異性強的抗原,而異常表達個別、次要的相關(guān)抗原不能診為混合性白血病,而診斷為淋巴系相關(guān)抗原陽性的AML(Ly-AML)或髓系相關(guān)性抗原陽性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y-ALL)。對細胞系列特異性強的抗原包括髓系:MPO、CD13、CD33、CD117;B淋巴系:cCD22、cCD79a;T淋巴系:c/mCD3、TCR;巨核系:CD41、CD61;紅系:血型蛋白A、血紅蛋白A、CD36。在進行免疫表型分析,選擇應用系列特異性較強的,可事半功倍。如系雙系列者在形態(tài)學上可分出有兩群不同的原始細胞。

        5.M4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 國內(nèi)和FAB都有幾種亞型,較為煩瑣,預后無明顯差異,WHO未將M4再分亞型,而是BM原始細胞≥0.20(20%),而粒系和單核系及其前體細胞各≥0.20(20%),即考慮為M4。有的M2血中單核細胞也可增多。

        6.診斷M6時尤應謹慎 BM中紅系前體細胞≥0.50(50%),若非紅系細胞原始細胞≥0.20(20%)(WHO標準)或≥0.30(30%)(FAB標準)可診斷為M6;如非紅系原始細胞<0.20(20%)(WHO標準)或<0.30(30%)(FAB標準)應診為RAEB。若除紅系病態(tài)外,粒系和巨核系細胞≥0.50(50%),有病態(tài)造血現(xiàn)象,應診為AML有多系病態(tài),而不是M6。紅血病或M6b紅系應>0.80(80%),若細胞很幼稚,形態(tài)上很難與M7,ALL區(qū)分,應借助于免疫表型分析無淋系抗原可排除ALL,如CD41、CD61皆陰性,可排除M7。而血型蛋白A、B、血紅蛋白A、CD36陽性支持紅血病診斷。當紅系前體細胞占BM有核細胞≥50%,計算原始細胞%應占非紅系細胞中的%,所謂非紅系細胞指除外紅系前體、淋巴和漿細胞的BM有核細胞。

        7.急性巨核細胞白血?。∕7) 可伴有明顯骨髓纖維化,所謂急性骨髓纖維化。WHO將急性骨髓纖維化作為急性全髓性增生伴骨髓纖維化的同義詞。一般印象是急性骨髓纖維化經(jīng)免疫表型觀察確有一部分是M7(CD41、CD61),主要增生是巨核系,BM≥0.20(20%)原始細胞,≥0.50(50%)為巨核系。急性全髓性增生則三系造血細胞都增生(粒系、紅系、巨核系)各有其系列特異表型,有時鑒別相當困難。有的AML有骨髓纖維化,這些AML是1系增生,可診為某型AML伴纖維化,不能診為急性全髓系增生伴骨髓纖維化。

        8.M3粗顆粒型即國內(nèi)M3a診斷一般不難 依其形態(tài)學特點常可診斷,但有時形態(tài)較規(guī)則類似 M2;變異型 M3v(國內(nèi)M3b)顆粒細小,形態(tài)可似M4、M5b。MPO強陽性可除外M4、M5b;細胞遺傳學有t(15;17)可除外M2。近來有CD56-AML,形態(tài)學酷似M3v亦無t(15;17),如有t(15;17)仍應診為M3(CD56-APL,NK-APL)。細胞遺傳學研究有助于發(fā)現(xiàn)ATRA敏感和耐藥者,采用不同治療。絕大多數(shù)M3為典型t(15;17)(q22;q21)易位有PML-RARα融合基因。目前,已發(fā)現(xiàn)有6種染色體易位和融合基因:①經(jīng)典的t(15;17)(q22;q21)易位,染色體15號上PML易位與17上的RARα融合基因,絕大多數(shù)對ATRA治療敏感;②t(11;17)(q23;q21)易位,染色體11上的PLZF易位與染色體17上的RARα融合基因,對ATRA不敏感;③t(11;17)(q31;q21)易位,染色體11上的NuMA易位與染色體17上的RARα融合基因,對ATRA不敏感;④t(5;17)(q22;q21)易位,染色體5上的NPM易位與染色體17上的RARα融合基因,對ATRA尚敏感;⑤STAT5b-RARα為染色體17內(nèi)間質(zhì)缺失形成的融合基因,對ATRA不敏感;⑥t(4;17)(q11,21)染色體4上得FIP1L1與染色體17上的RARα融合對ATRA敏感。還有其他染色體與17染色體易位或更復雜的易位,如t(8;17)、t(1;17)、t(7;17)、t(3;15)、t(X;15)、t(2;15;17)、t(3;15;17)、t(X;15;17)、t(6;15;17)、t(13;15;17;20)等,這些對ATRA或聯(lián)合化療應用均差。CD56-APL(NK-APL)對ATRA也耐藥。對M3進行細胞遺傳學和(或)分子水平檢查有助于診斷及指導治療。細胞遺傳學和分子水平檢查費時日,M386%,M3v94%表型為CD15/CD34,結(jié)合形態(tài)學及細胞化學可早期診斷t(15;17)的M3,應及時給予ATRA。

        9.難治性AML 一般公認,難治性白血病指:①標準誘導緩解方案2個療程未完全緩解;②第1次完全緩解后1年內(nèi)復發(fā);③兩次或多次復發(fā)。都是回顧性的。在治療前能識別有難治可能,加強誘導緩解,以及緩解后加強緩解后治療減少復發(fā)就能改善轉(zhuǎn)歸,不少文獻已將一些高危因素列為難治,這樣可引起重視行個體化治療,我們同意這種觀點。有下列之一者應作為難治對待:①標準誘導緩解方案2療程未能完全緩解;②第1次完全緩解后1年內(nèi)復發(fā),復發(fā)兩次或多次者,甚至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復發(fā);③原發(fā)耐藥(化療能使BM抑制),但白血病細胞雖有減少但≥20%或30%,或PB白細胞已降至<1×109/L,但BM白血病細胞絲毫未動甚至更多;④再生耐藥(化療能使BM充分抑制,白血病細胞為0或<0.05(5%),但BM恢復造血時白血病細胞很快增生≥0.50(50%);⑤高白細胞性白血病(白細胞≥100×109/L);⑥MDS、MPD轉(zhuǎn)化的AML,治療相關(guān)性AML,老年人(>60歲)白血病,低增生性白血??;⑦有預后不良染色體異常的白血病,如t(9;21)、t(11;19)、t(4;11)、t(11;14)、5/7號染色體異常,復合染色體異常;⑧有三系病態(tài)的初治AML;⑨My-ALL、Ly-AML、CD56-AML;⑩髓外髓系肉瘤、CNS白血病及多藥耐藥mdr-1/Pgp或抗凋亡基因bcl-2、IAP高表達者。表4-2列出AML的預后因素。

        表4-2 AML預后因素

        10.在AML病程中要注意急性腫瘤溶解綜合征發(fā)生 如患者用化療≤4天,有下列二項異常:血尿酸、鉀、磷、尿素氮較化療前增高25%,血鈣降低25%,尤其是血尿酸和鉀,即有腫瘤溶解的實驗室依據(jù)應密切觀察,適當預防性處理,對高白細胞者(≥50×109/L)應加用別嘌呤醇,堿化尿液并每日尿量>3 000ml等。

        11.CNSL的診斷 CNSL常為腦膜白血病細胞浸潤,為腦膜白血病或白血病性腦膜炎,而顱內(nèi)腫物即髓系肉瘤或粒細胞肉瘤很少見。可發(fā)現(xiàn)在白血病前、白血病病程中或緩解期。在緩解期出現(xiàn)即為白血病復發(fā),雖血液學仍緩解中。AML發(fā)生CNSL約2%,CNSL占AML復發(fā)15%。CNSL最常見的癥狀為頭痛、惡心、嘔吐、視力障礙、腦神經(jīng)麻痹(以第Ⅶ對即面神經(jīng)受累多見)、頸項強直、嗜睡或抽搐,確診應在腦脊液(CSF)中發(fā)現(xiàn)白血病細胞,其他變化有壓力增高、白細胞數(shù)增高、蛋白增高。全國白血病協(xié)作組建議的CNSL診斷標準:①有CNS癥狀與體征(尤其是顱內(nèi)壓增高的癥狀和體征);②CSF改變(壓力增高>0.02kPa(200mmH2O)或>60滴/min,白細胞>0.01× 109/L,涂片有白血病細胞,蛋白增高>450mg/L或潘氏試驗陽性;③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CNS或CSF相似改變。由于CNSL癥狀多樣化,有時可無癥狀,而且CSF變化可有可無。我院經(jīng)驗是:凡能排除CNS感染、出血、代謝紊亂等原因出現(xiàn)下列情況者均應按CNSL處理:①有顱內(nèi)壓增高、腦神經(jīng)、脊髓或神經(jīng)根受累等癥狀,無CSF改變;②無CNS癥狀,而CSF為血性或僅有壓力增高。

        12.髓系肉瘤(粒細胞肉瘤、綠色瘤) 為白血病細胞腫瘤形成,也可在白血病前、白血病病程中、復發(fā)期。因此,凡白血病患者只要出現(xiàn)髓外部位(皮膚、淋巴結(jié)、睪丸、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結(jié)節(jié)或腫物形成,無論有無疼痛都要考慮白血病細胞浸潤形成的髓系肉瘤。有的以成熟樣粒細胞浸潤而似炎癥,最好做髓系抗原檢測,必要時還可作細胞遺傳學甚至分子水平檢查以確診。

        13.白血病患者DIC的診斷 白血病患者出血機制復雜。血小板、血管、凝血因子、抗凝及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均可涉及,一般以血小板減少為主。1994年全國止血和血栓武漢會議制定白血病合并DIC的實驗室診斷標準為:①血小板計數(shù)<50× 109/L或進行性下降,或有多于二項血漿血小板活化產(chǎn)物升高(β-TG,PF4,TxB2和GMP-140);②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1.8g/L或進行性下降;③3P試驗陽性或血漿FDP>20mg/L或D-D二聚體水平升高;④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或縮短3秒以上或呈動態(tài)變化;⑤纖溶酶原含量及活性減低;⑥抗凝血酶Ⅲ含量及活性減低。我們認為,凡AML尤其是APL和高白血病性AML出現(xiàn)多部位出血,或皮膚大片有疼痛和擴散的瘀斑結(jié)合血小板進行性下降,PB涂片破碎紅細胞>0.02(2%),進一步作3P試驗和凝血酶原時間,前者陽性,后者延長,即使不作其他檢查仍可考慮DIC。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