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消化系統(tǒng)主用藥

        消化系統(tǒng)主用藥

        時間:2023-04-10 理論教育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人口服雞內(nèi)金粉后,胃液量及胃酸顯著增加,繼之消化力持久地增強,并使胃的運動延長,蠕動增強,排空加速,增進食欲。[2]助消化,增加消化液分泌,抗消化性潰瘍。對消化性潰瘍及胃液量、胃液總酸度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且有促進前列腺素E合成及增強胃黏膜屏障的作用。治療妊娠嘔吐,將豆蔻一味搗碎,開水浸泡含服。治療百余例妊娠嘔吐患者,服藥后當(dāng)天即見效,服用3天后,嘔吐反應(yīng)完全消失。

        (一)助消化藥

        1.山楂又名山里紅、南山楂、北山楂。主產(chǎn)于我國河南、河北、江蘇、浙江、貴州、廣東等地。

        【性味功效】味酸、甘,性微溫。消食健胃,活血化瘀。

        【歌訣與注釋】

        山楂胃泌[1],

        [2][3][4][5]。

        [1]促進胃液分泌??诜介茉黾游钢忻割惖姆置?,促進消化。所含解脂酶也能促進脂肪類食物的消化。

        [2]強心,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擴張冠狀動脈。

        [3]降血脂,降血壓。

        [4]收縮子宮。山楂有收縮子宮等擬麥角毒藥理作用。

        [5]抗血小板聚集。

        【常用量】20~30克。

        【使用注意】助消化多炒用,活血多生用。

        2.神曲又名六神曲、陳曲、大曲、建曲。我國各地均產(chǎn)。

        【性味功效】味甘、辛,性溫。消食健胃。

        【歌訣與注釋】

        神曲酶多[1],

        助消效卓[2]。

        [1]含多種消化酶,有助消化的作用。

        [2]可用于治療消化不良,常與山楂、麥芽同用。

        【常用量】10~20克。

        3.雞內(nèi)金又名雞黃皮、雞包肛。

        【性味功效】味甘,性平。消食積,止遺尿,化結(jié)石。

        【歌訣與注釋】

        內(nèi)金降黏[1]

        助消[2]治扁[3]。

        [1]降低血黏度。

        [2]助消化。人口服雞內(nèi)金粉后,胃液量及胃酸顯著增加,繼之消化力持久地增強,并使胃的運動延長,蠕動增強,排空加速,增進食欲。

        [3]治療扁平疣。用生雞內(nèi)金20克,加水浸泡2~3天,用其液外搽患處。

        【常用量】煎劑,5~10克;研末服,每次3克。

        4.麥芽又名大麥芽。我國各地均產(chǎn)。

        【性味功效】味甘,性平。消食健胃,回乳。

        【歌訣與注釋】

        麥芽消助[1],

        降糖[2]回乳[3]

        [1]助消化。麥芽所含的淀粉酶,轉(zhuǎn)化糖酶、蛋白酶,可促進糖類、蛋白質(zhì)分解,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2]降血糖。臨床用麥芽制劑治療糖尿病,有較好的療效。

        [3]回乳。欲回乳,以生麥芽60~120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日。

        【常用量】20~30克。

        【使用注意】哺乳期婦女不宜用。

        5.阿魏為新疆阿魏或阜康阿魏的樹脂。主產(chǎn)于我國新疆。

        【性味功效】味苦、辛,性溫。消積,散痞,殺蟲。

        【歌訣與注釋】

        阿魏色甘[1],

        [2][3][4][5]。

        [1]抗過敏。其功效與甘酸鈉的作用相似。

        [2]保護肝、腎。

        [3]消肉食積。

        [4]抑制子宮收縮。

        [5]抗血小板聚集。

        【常用量】入丸、散劑,1.5~3克。

        6.草豆蔻又名草蔻、草蔻仁。產(chǎn)于我國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性味功效】味辛,性溫。燥濕健脾,溫胃止嘔。

        【歌訣與注釋】

        草蔻興抑[1],

        胃酶分泌[2]

        [1]其水煎劑1∶125~1∶400興奮腸管;1∶75~1∶100則呈抑制作用,可緩解腸痙攣。

        [2]促進胃蛋白酶分泌。

        【常用量】5~10克。

        (二)解痙藥

        1.陳皮又名橘皮。產(chǎn)于我國廣東、福建、四川、湖南、云南等地。

        【性味功效】味辛、苦,性溫。行氣健脾,燥濕化痰,降氣止嘔。

        【歌訣與注釋】

        陳皮升[1][2],

        [3][4][5][6]。

        [1]升高血壓。

        [2]行氣。所含揮發(fā)油對胃腸道有緩和的刺激性作用,有利于胃腸積氣的排出,并能促進消化液分泌,有助消化。還有祛痰平喘的作用,可用于治療氣管炎。

        [3]抗過敏。

        [4]抗?jié)儭?/p>

        [5]利膽。

        [6]抑制平滑肌??梢种莆改c平滑肌及子宮平滑肌。

        【常用量】5~10克。

        附:橘核為橘的種子。味辛、苦,性平。助消化,解除平滑肌痙攣。常用量為5~10克。

        2.佛手又名佛手柑、佛手香櫞、手柑。產(chǎn)于我國廣東、福建、云南、四川等地。

        【性味功效】味辛、苦、酸,性溫。行氣止痛,和胃化痰。

        【歌訣與注釋】

        佛手胃腸[1],

        痰喘[2]效良,

        [3]與香櫞[4],

        效近可嘗。

        [1]解除胃腸平滑肌痙攣。

        [2]祛痰,平喘。

        [3]佛手花性味、功效與佛手相近,但常于祛痰、止咳、平喘,常用量為5~10克。

        [4]香櫞性味、功效、應(yīng)用和佛手相似,常用量為10~15克。

        【常用量】5~10克。

        3.青皮又名小青皮、青橘皮。產(chǎn)于我國南方各地。

        【性味功效】味苦、辛,性溫。疏肝破氣,消積化滯。

        【歌訣與注釋】

        青皮痰[1][2],

        [3][4][5][6]。

        [1]祛痰。

        [2]解除平滑肌痙攣。

        [3]利膽,保肝。

        [4]興奮心肌。

        [5]抗血栓形成。

        [6]升高血壓。

        【常用量】5~10克。

        4.九香蟲又名屁巴蟲。主產(chǎn)于貴州、云南、四川、廣西等地。

        【性味功效】味咸,性溫。補腎助陽,理氣止痛。

        【歌訣與注釋】

        九蟲纖溶[1],

        解痙[2]止痛[3]。

        [1]有顯著的增強纖維蛋白溶解活性的作用。

        [2]解痙。有很強的胃腸道解痙作用。

        [3]有止痛作用。

        【常用量】5~10克。

        5.蓽茇又名蓽撥、鼠尾。產(chǎn)于我國廣東、云南等地。

        【性味功效】味辛,性熱。溫中散寒。

        【歌訣與注釋】

        蓽茇心治[1],

        [2][3][4][5]

        [1]抗心律失常,增加心肌營養(yǎng)性血流量,抗心肌缺血。

        [2]助消化,增加消化液分泌,抗消化性潰瘍。對消化性潰瘍及胃液量、胃液總酸度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且有促進前列腺素E合成及增強胃黏膜屏障的作用。

        [3]興奮中樞神經(jīng)。所含胡椒堿對中樞神經(jīng)有興奮的作用。

        [4]松弛平滑肌。對冠狀動脈及腸管平滑肌有明顯的松弛作用。

        [5]降血脂。

        【常用量】10~15克。

        6.高良姜又名良姜、小良姜。產(chǎn)于我國廣東、廣西、臺灣等地。

        【性味功效】味辛,性熱。散寒止痛,溫中止嘔。

        【歌訣與注釋】

        良姜解痙[1],

        [2][3][4][5]。

        [1]解痙。能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

        [2]增加消化液的分泌。

        [3]活血。本品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

        [4]透皮。高良姜油對5-FU和苯甲酸的透皮吸收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5]鎮(zhèn)痛。

        【常用量】5~10克。

        7.沉香又名沉水香、土沉香、白木香。主產(chǎn)于我國廣東、廣西、臺灣等地。

        【性味功效】味辛、苦,性溫。行氣止痛。溫中散寒。

        【歌訣與注釋】

        沉香核[1][2],

        [3][4][5][6]

        [1]沉香煎劑對人型結(jié)核桿菌有完全抑制作用。

        [2]較強抑制福氏痢疾桿菌。

        [3]較強抑制傷寒桿菌。

        [4]解痙。

        [5]抗心肌缺血。

        [6]鎮(zhèn)吐。

        【常用量】作散劑,1~3克。

        8.天仙子又名大天仙子、莨菪子。產(chǎn)于我國華北、東北、西北地區(qū)。

        【性味功效】味苦、辛,性溫。解痙止痛。

        【歌訣與注釋】

        天仙阿東[1],

        [2][3][4][5]。

        [1]含阿托品、東莨菪堿。

        [2]解痙。對胃腸平滑肌有解痙作用。

        [3]擬膽堿作用。本品所含生物堿均為抗膽堿藥,能使汗腺、唾液腺、胃液及支氣管黏液腺等分泌減少,消化道和呼吸道平滑肌松弛;能解除迷走神經(jīng)對心臟的抑制,使心率加速,呼吸加快,血壓上升;對眼有擴瞳、升高眼壓和調(diào)節(jié)麻痹的作用。

        [4]鎮(zhèn)靜。

        [5]增強止痛效果。所含生物堿對烏頭堿有增強其止痛效果的作用,而對烏頭堿的毒性并無增加。

        【常用量】0.6~1.2克。

        【使用注意】大劑量使用可引起口干舌燥,并有發(fā)熱反應(yīng);過量可致中毒。

        (三)胃腸動力藥

        1.木香又名云木香、川木香、廣木香,產(chǎn)于我國云南、四川等地。

        【性味功效】味辛、苦,性溫。行氣止痛。

        【歌訣與注釋】

        木香胃動[1]

        [2][3][4][5]。

        [1]胃動力藥。促進胃排空,腸推進作用。

        [2]抗?jié)儭?/p>

        [3]擴張支氣管。

        [4]抑制子宮收縮。

        [5]松弛膽管括約肌。

        【常用量】10~15克。

        2.豆蔻又名白豆蔻、白蔻仁,白蔻、蔻果。我國廣東、廣西及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性味功效】味辛,性溫?;瘽裥袣?,溫中止嘔。

        【歌訣與注釋】

        豆蔻溶膽[1]

        止吐[2]胃健[3]。

        [1]有溶解膽結(jié)石及利膽作用。

        [2]有止吐作用。治療妊娠嘔吐,將豆蔻一味搗碎,開水浸泡含服。治療百余例妊娠嘔吐患者,服藥后當(dāng)天即見效,服用3天后,嘔吐反應(yīng)完全消失。

        [3]健胃。本品的芳香酊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其揮發(fā)油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腸蠕動,制止腸內(nèi)異常發(fā)酵,驅(qū)除胃腸積氣。

        【常用量】煎劑5~10克;散劑2~5克。

        【使用注意】本品以入散劑為宜;若入煎劑,宜后下。

        3.草果又名草果仁。產(chǎn)于我國福建、廣東、廣西及越南、印度等地。

        【性味功效】味辛,性溫。溫中燥濕,除痰截瘧。

        【歌訣與注釋】

        草果胃腸,

        蠕動增強。

        本品興奮胃腸平滑肌,增強胃腸蠕動。

        【常用量】5~10克。

        4.砂仁又名春砂仁、縮砂仁。產(chǎn)于我國廣東。

        【性味功效】味辛,性溫?;瘽裥袣猓瑴仄⒅篂a,安胎。

        【歌訣與注釋】

        砂仁潰[1][2]

        [3][4][5][6]。

        [1]抗?jié)?。有抑制胃蛋白酶活性的作用?/p>

        [2]促進消化液分泌。

        [3]抑制血小板聚集。

        [4]增強胃腸動力。

        [5]可用于治療先兆流產(chǎn)而安胎。

        [6]治療呃逆。將砂仁2克放入口中,慢慢細嚼,將藥末徐徐咽下,每日3次。

        【常用量】5~10克。

        【使用注意】入湯劑宜后下。

        5.烏藥又名天臺烏、臺烏。產(chǎn)于我國浙江、安徽、江西、陜西等地。

        【性味功效】味辛,性溫。行氣,散寒,止痛。

        【歌訣與注釋】

        烏藥胃[1][2],

        [3][4][5][6]

        [1]促進胃腸蠕動。

        [2]興奮中樞神經(jīng)。烏藥揮發(fā)油能興奮大腦皮質(zhì),促進呼吸,興奮心臟,加速血液循環(huán),升血壓。

        [3]止血。

        [4]抗組胺。

        [5]增加消化液分泌。

        [6]抗菌。鮮烏藥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炭疽桿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大腸埃希菌、痢疾桿菌等有抑制作用。烏藥在體外對甲型溶血性鏈球菌、傷寒桿菌、變形桿菌等也都有抑制作用。

        【常用量】5~15克。

        (四)芳香健胃藥

        1.檀香又名白檀、浴香。產(chǎn)于我國云南、廣東、臺灣等地。

        【性味功效】味辛,性溫。行氣止痛,散寒開胃。

        【歌訣與注釋】

        檀香腸抑[1],

        芳健[2]不齊[3]。

        [1]本品對腸管運動有抑制作用。

        [2]本品芳香健胃,可用于治療胸膈痞悶不舒及噎嗝。

        [3]抗心律失常。

        【常用量】3~5克。

        【使用注意】入湯劑不宜久煎。

        2.蒼術(shù)又名赤術(shù)。茅蒼術(shù)主產(chǎn)于我國江蘇、浙江;北蒼術(shù)主產(chǎn)于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等地。

        【性味功效】味辛、苦,性溫。燥濕健脾,祛風(fēng)除濕。

        【歌訣與注釋】

        蒼術(shù)消熏[1],

        [2][3][4][5]。

        [1]以本品煙熏消毒,對多種病毒及細菌有顯著的殺滅作用。

        [2]抗炎。有抗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的作用。

        [3]抗心律失常。

        [4]本品芳香健胃。

        [5]其浸膏對15種真菌有抑制作用。

        【常用量】5~10克。

        (五)止嘔吐藥

        1.藿香又名廣藿香、土藿香。廣藿香主產(chǎn)于我國廣東、臺灣;土藿香我國各地均產(chǎn)。

        【性味功效】味辛,性微溫。芳香化濕,和中止嘔,發(fā)散表邪。

        【歌訣與注釋】

        藿香真[1][2],

        [3][4][5][6]

        [1]抗真菌。藿香煎劑對草蘭毛癬菌等多種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

        [2]本品不宜久煎。

        [3]對胃腸平滑肌有解痙作用,且能抑制胃腸平滑肌推進功能,減慢胃排空。

        [4]促進分泌。藿香水提物和去油水提物均減慢胃排空,增加胃酸分泌,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促進胰腺分泌淀粉酶,提高血清淀粉酶活力。

        [5]止嘔,止瀉。

        [6]治尋常疣。每日用鮮藿香葉2~3片,搽揉患處3~5分鐘,可使疣消失或脫落。

        【常用量】5~15克。

        2.吳茱萸又名吳萸、淡吳萸。我國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陜西、甘肅等地均有栽培。

        【性味功效】味辛、苦,性熱,有小毒。溫中止痛,降逆止嘔。

        【歌訣與注釋】

        吳萸消[1][2]

        [3][4][5][6]。

        [1]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有鎮(zhèn)吐、抗?jié)儭⒁种莆杆岱置?、止瀉、保肝、解除胃腸痙攣的作用。

        [2]升體溫。可使正常體溫升高。

        [3]抗血栓,改善微循環(huán)。

        [4]鎮(zhèn)痛。

        [5]擴張周圍血管,降血壓。

        [6]抗真菌。本品煎劑,對多種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常用量】5~10克。

        【使用注意】內(nèi)服大量吳茱萸可引起視覺障礙。

        3.半夏又名生半夏、制半夏、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半夏曲。我國各地均有分布。

        【性味功效】味辛,性溫,有毒。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

        【歌訣與注釋】

        半夏待因[1],

        [2][3][4][5]。

        [1]實驗證明,本品有類似可待因的鎮(zhèn)咳作用,但效力稍弱。

        [2]鎮(zhèn)吐。

        [3]降眼壓。

        [4]解毒。

        [5]抗早孕。

        【常用量】5~10克。

        【使用注意】內(nèi)服一般不用生半夏,而用經(jīng)過姜汁、白礬加工過的制半夏;反烏頭。

        4.旋覆花又名覆花、茯花、金沸花。產(chǎn)于我國廣東、內(nèi)蒙古及華東、長江流域下游地區(qū)。

        【性味功效】味苦、辛、咸,性微溫。消痰利水,降氣止嘔。

        【歌訣與注釋】

        旋覆咳喘[1],

        止嘔[2]金炭[3]。

        [1]鎮(zhèn)咳平喘。

        [2]止嘔吐。

        [3]明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炭疽桿菌及福氏痢疾桿菌。

        【常用量】5~10克。

        (六)止瀉藥

        1.蓽澄茄又名小蒼子、豆豉姜。產(chǎn)于我國廣東、云南、貴州、海南等地。

        【性味功效】味辛,性溫。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歌訣與注釋】

        蓽澄抑[1][2],

        [3][4]鎮(zhèn)[5][6]。

        [1]抑制胃腸運動,故有止瀉作用;并可抑制過敏反應(yīng)。

        [2]抗心律失常。

        [3]抗心肌缺血。

        [4]抗血小板聚集。

        [5]鎮(zhèn)靜,鎮(zhèn)痛。

        [6]本品揮發(fā)油有較強的廣譜抗真菌作用。

        【常用量】5~10克。

        【使用注意】本品宜入丸、散劑。

        2.肉豆蔻又名肉果、玉果。我國廣東省有栽培。

        【性味功效】味苦、辛、澀,性溫。收斂止瀉,溫中行氣。

        【歌訣與注釋】

        肉蔻醉麻[1]

        煨止瀉佳[2]。

        [1]麻醉。所含揮發(fā)油有麻醉作用,過量應(yīng)用對人體有致幻作用,甚至可致死亡。

        [2]煨用對久瀉有較好的療效。

        【常用量】煎劑,5~10克;散劑,2.5~5克。

        3.赤石脂又名紅土、紅石土。產(chǎn)于我國福建、山東、河南等地。

        【性味功效】味甘、澀,性溫。澀腸止瀉,止血生肌。

        【歌訣與注釋】

        赤石生肌[1]

        止血[2]毒吸[3]。

        [1]有生肌作用。

        [2]止血。

        [3]能吸附消化道內(nèi)的有毒物質(zhì),如磷、汞、細菌毒素及食物異常發(fā)酵的產(chǎn)物等。慢性結(jié)腸炎、慢性痢疾久瀉不止者,可用本品水煎服,或與金櫻子等同用。

        【常用量】10~30克。

        (七)瀉下藥

        1.芫花又名南芫花、芫花條。產(chǎn)于我國江蘇、四川、山東等地。

        【性味功效】味辛、苦,性溫。瀉火逐飲,祛痰止咳,殺蟲療瘡。

        【歌訣與注釋】

        芫花瀉[1][2],

        咳痰[3]中抑[4]

        [1]瀉下。

        [2]利尿。

        [3]止咳祛痰。

        [4]中樞抑制。鎮(zhèn)痛效果顯著,且鎮(zhèn)靜。

        【常用量】煎劑,1.5~3克;散劑,0.6克。

        【使用注意】反甘草;孕婦忌服。

        2.檳榔又名檳楠。主產(chǎn)于我國海南、福建、云南等地。

        【性味功效】味甘、辛,性溫。殺蟲行氣。

        【歌訣與注釋】

        檳榔增蠕[1]

        諸蟲均除[2]。

        [1]擬副交感神經(jīng)作用??诜壚茐A能使胃腸平滑肌張力增高,增加胃腸蠕動,使消化道分泌旺盛,引起腹瀉。

        [2]殺蟲。驅(qū)殺絳蟲、蛔蟲、鞭蟲、蟯蟲、姜片蟲。

        【常用量】5~15克。單殺絳蟲、姜片蟲時,可用60~120克。

        (八)制酸藥

        1.海螵蛸又名烏賊魚、墨魚骨。產(chǎn)于沿海地區(qū)。

        【性味功效】味咸、澀,性微溫。止血,止帶,制酸,收斂。

        【歌訣與注釋】

        海蛸碳鈣[1]

        [2][3][4][5]。

        [1]主含碳酸鈣。

        [2]抗?jié)儭?/p>

        [3]止遺精。

        [4]止瀉。

        [5]止白帶。

        【常用量】10~15克。

        【使用注意】長期應(yīng)用可引起便秘;中和胃酸;散劑比湯劑好。

        2.瓦楞子又名瓦弄子、毛蛤、蚶子殼。產(chǎn)于海濱地帶。

        【性味功效】味咸,性平。消痰化瘀,軟堅散結(jié)。

        【歌訣與注釋】

        瓦楞子甘,

        含鈣[1]制酸[2]。

        [1]主含碳酸鈣、磷酸鈣。

        [2]能中和胃酸。

        【常用量】煎劑10~30克;做丸、散用,每次服3~9克。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