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例
宗譜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體例完備,近似一本家族志。明隆慶間,由方陶山主修的《新安許氏世譜》之《凡例》中就這樣載道:“家國乘史郡志,分殊理一。國史郡志有地理、選舉、藝文、丘墓之載,今編許氏世譜作十考,準國史郡志諸志之例?!狈教丈矫鞔_提出以編國史郡志的標準來編許氏宗譜。因編寫志書講求的是信而有征,所以在方陶山編的《新安許氏世譜》還特別列出了“許氏續(xù)修世譜考求經(jīng)籍書目”,從中可見方氏的確是把許氏世譜當作一本志書來編撰的。
上面提到的“十考”是指:(1)許氏地望考;(2)許氏山川考;(3)許氏姓源考;(4)許氏墓廟考;(5)許氏大事考;(6)許氏世講考;(7)許氏封爵考;(8)許氏名流同史傳考;(9)許氏選舉考;(10)許氏職官考。除了十考以外,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譜序、凡例、世系、傳文、像贊、敕命、文翰、記文、家規(guī)、祭儀、族產(chǎn)、字埒、祀產(chǎn)、析派源流、領貯譜號名次、跋。除了文字內(nèi)容以外,還配有插圖,主要有村落圖、祖容圖、宗祠圖、祖墓圖、家禮圖等。當然,并非每部族譜都要具備以上的內(nèi)容,其中世系與傳文是宗譜中必備的內(nèi)容。
(二)世系
后世編譜所遵循的體例,肇創(chuàng)于歐陽修和蘇軾。其主要內(nèi)容分為兩部分,一為世系,一為傳文。歐式宗譜是將世系掛線圖單獨編于前,再將人物傳記列于后。蘇式宗譜是把每五個世系列為一圖,并直接在人名下注出生平事跡。明隆慶前,許氏宗譜從歐體。明隆慶時起,許氏宗譜的體例就結合了歐、蘇二體,從始祖文叔至儒公世系,因其年代遙遠,人物事跡簡略,故遵蘇體,將人物生平事跡直接注于世系圖中的人名之下。從遷許村始祖知稠公起,因“派衍文繁,圖下難以悉載,照舊譜式,五世一揭,列小傳于后,準歐譜之例”[12]。也就是說遠祖依蘇體,近祖從歐例。許氏采用五世一圖的編譜方式,最早是許元(字子春)于宋嘉祐丙申年所編的族譜?!吨匦薰澎ǔ菛|許氏世譜·凡例》載:“子春公所作舊譜,以五世為圖。蓋以君子之澤五世而始斬,而服亦方盡,義本諸此,當時歐、蘇氏、我朱夫子譜亦如之,盡善盡美也?!敝园次迨酪粓D編列,是因為澤被五世,義盡五服。故而后世族譜皆以此為準則。明中葉前曾有以九世為一組的世系圖,但許氏東支的隆慶本和城東的崇禎本都對此作了糾正,改回“五世一圖”的編列方式?!吨匦薰澎ǔ菛|許氏世譜·新增凡例》載:“古譜定以五世為圖,而后修者又有更以九世為圖。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且服以五世而盡。今改定仍以五世為圖?!?/p>
世系圖,又稱為“線譜”,俗稱“掛線”,是宗譜中最為重要的內(nèi)容。它是明世次、分昭穆、辨親疏、通慶吊的重要依據(jù)。如果宗譜出現(xiàn)世次紊亂或篡改世次的情況,那將會在宗族中引發(fā)軒然大波。當然遠祖的世次不在此例,有的甚至還有認名人為祖的情況,較為典型的是晚唐詩人許渾。許氏西支城東譜中沒有許渾,而許村的東西二支譜中卻都載有許渾,而且世次也有問題。城東譜中的世次是許遠→許現(xiàn)→許?!S儒;而許村的許氏譜中的世次是許遠→許現(xiàn)→許文騰→許渾→許仲元→許儒。這中間居然多出三代,到底誰是誰非,現(xiàn)已不得而知。另外,會稽許氏譜中也有將許渾列為先祖的情況。歙縣的高陽許氏與會稽許氏早在東漢時就已分支,而許渾為唐末人,他不可能同屬兩派。
世系圖中橫列為兄弟,縱列為父子。為了便于明世次,各譜在確定好始祖后,就從始祖開始,用數(shù)字來依次排列世次,也有將數(shù)字和《千字文》中的文字排列順序相結合來表明世次?!缎掳察ū痹S氏東支世譜·凡例》記載:“今譜內(nèi)世次以稠公為始,用《千字文》編號。如知稠公,則旁編曰‘天一世’,推此而下?!蹦敲唇酉聛淼氖来我来螢椋旱囟?,玄三世,黃四世,宇五世……
明世次、分昭穆的另一個方法是每一門派或支祠確定自己的字埒,俗稱“排輩字”。就是子孫在取名時,同一世次的子孫必須用這一世次所規(guī)定的“排輩字”來取名。這個“排輩字”大多放在姓名的中間,也可放在最后。例如,郡伯門三十五世為“世”字輩,那么子孫的名字都取為“許世×”,有“世球”、“世昌”、“世兆”等。如果是放在最后,那么這一世次的人全都要放在最后。又如,城東許氏十八世用“臣”字,這一世次是將“臣”字放在最后,那么該世次的人名都取為“許×臣”,有“元臣”、“名臣”、“廷臣”、“輔臣”等。但“臣”字前的“鳳”字輩和“臣”字后的“懋”字輩都是將排輩字放中間,為什么單單“臣”字輩要做這樣的處理,原因不得而知。
為什么要取“排輩字”呢?《重修古歙城東許氏世譜·昭穆字序》談道:“夫家廟之禮,昭穆系焉,昭穆之敘字列別焉。故昭與昭齒,昆季不得紊其列;穆與穆齒,先后不得亂其宗。昔以奇偶數(shù)別昭穆,即古取幽明之義也?!褡侄忠喽ㄒ樱m未識面而相覿,詢及字行,則昭穆洞然,不待燕毛而齒自序也?!比 芭泡呑帧本褪菫榱硕郑逯幌嘧R者,只要報出名字,就可以分出輩分,這樣就能做到“字列序而尊卑定,昭穆明而宗族親”。至于許氏排輩字最早出現(xiàn)的時間,現(xiàn)已無法確定。東支明隆慶本上沒有記載排輩字,西支城東明崇禎本上才有明確的記載。許村現(xiàn)在所見的大都是清代才有的排輩字。
現(xiàn)將收集到的許村許氏各支的排輩字羅列如下:
1.東支各門
邦伯門敦本堂三十五世起排行取字聯(lián):“成志長家本大立端功作述,煥文光國德崇惟道繼前修。”現(xiàn)已傳至四十二世的“端”字輩。
郡伯門敬思堂二十三世起排行取字:“文大濟茂,惟從慎仁,宜巨元仕,世承立德,崇信守善,以成永昌。”現(xiàn)已傳至四十二世。
邦憲門長房榮貴支三十二世起排行取字聯(lián):“其宗曾正景,可大立忠承?!爆F(xiàn)已傳至四十世的“忠”字輩。
邦憲門二房顯達支三十五世起排行取字聯(lián):“毓長建仕,德粹永昌;道為身寶,學乃名揚?!爆F(xiàn)已傳至四十世的“昌”字輩。
敦義堂第三十五世起排行字聯(lián):“永嘉長惠裕,立志壽恩光?!睂嶋H上后改為:“兆恒士惠裕,立志海恩光。”現(xiàn)已傳到第四十二世的“?!弊州?。
2.西支各門
環(huán)里門排行字:“景篤文庭泰,昌元啟后昆。維新方正澤,國安振家聲?!?/p>
環(huán)里門大方伯支祠三十五世起排行字:“延綿衍慶,惇厚惟康,永世蕃昌,長發(fā)其祥?!爆F(xiàn)已傳至四十世的“惟”字輩。
西派環(huán)里門正學堂自三十三世鏞業(yè)公始排行十八字:“詩書裕紹昆功宗德廣,禮樂承靈訓本厚源長?!爆F(xiàn)已傳至四十世的“德”字輩。
城東派自八世榮甫公始至二十七世排行二十字:“祖宗積德,知仁睿義忠和;子姓傳芳,易直慈良敦厚?!泵鞒绲澣缮昴暧肿远耸朗贾了氖呤溃倮m(xù)二十字:“燕翼貽謀,咸沐千秋慶澤;光前裕后,攸綿萬億祥麟。”今已傳至四十四世的“萬”字輩。
排輩字擬定以后,并非一成不變。后世在運用的過程中,如有不妥,可以做適當?shù)淖儎印H缜懊嫣岬降亩亓x堂之排行字,原擬的是“永嘉長惠裕,立志壽恩光”,而實際運用的是“兆恒士惠裕,立志海恩光”,共有四處改動。另外,排輩字的擬定還有置后的因素,也就是說,后人可以為前人擬定排輩字。比如,許氏高陽西派排行字世序是清康熙年間許氏統(tǒng)宗祠重建后擬定的,但它的起始字卻是從北宋的五世祖會公開始,兩者相差達四百多年。城東派前二十個字大約是明萬歷壬辰年(1592)前后擬定的,它是從十九世的“姓”字輩開始啟用,所以此前譜中人名的排輩字與之不符,并且就是到了十九世,也有許多人沒有用“姓”字輩取名,而是用了“懋”字。譜載:“行埒字自‘祖宗積德,知仁睿義忠和;子’之埒,自萬歷壬辰、癸巳年以前入載者,名數(shù)已定,今雖有復開來者,亦不敢妄加增減改正,恐其數(shù)目前后參差錯亂。”
(三)族訓
許氏宗族早有族訓,且歷代皆不斷修訂、完善。最早的就是許霖在大宋景定辛酉年(1261)《纂修東支世譜序》中錄下的“許氏先訓”:“年雖長而行低,毋謂己長而自大。齒雖幼而行高,毋謂彼幼而可誑。毋以強凌弱,毋以疏間親,毋以富欺貧,毋以貴忘賤。毋以貧賤裘其所守,毋以富貴驕其所志。毋肆淫以犯義,毋棄義以從淫。憂必吊,喜必慶?;茧y相救,疾病相扶。貧無所依,則富貴收之;孤不能立,則壯者字之,庶不愧吾家孝友之風乎?!痹撟逵杻H有86字。許氏東支隆慶譜的“?壽公”條下記有許?壽在明正德間“整肅家政、陳紀立綱”一事,但條下未記其具體內(nèi)容。城東許氏于明崇禎年間編定了《許氏家規(guī)》,全文共5 434字,內(nèi)容包括以下三十個方面:尊崇族長、公舉族副、整飭宗祠、彰善癉惡、元旦團拜、慶賞元宵、春秋祭祀、春祀秋報、清明墓祭、經(jīng)理祭田、舉行冠禮、正始閨門、男女婚嫁、居喪吊喪、養(yǎng)正于蒙、振作士類、居家孝弟、敦義睦族、交鄰處友、撫孤恤寡、表彰節(jié)義、剖決是非、救災恤患、各治生業(yè)、擅興詞訟、游戲賭博、制御仆從、小過鞭撲、送官懲治、祭器樂器。
清乾隆二年(1737)暹公十八世孫登瀛公重修《古歙東門許氏族譜》時還重錄了這部《許氏家規(guī)》,可以說這是一部較為完備的家法,內(nèi)容涉及領導機構、宗族禮儀、祭祀禮儀、祠產(chǎn)管理、婚喪嫁娶、子弟教育、睦族友鄰、撫恤賑濟、安居樂業(yè)、懲惡揚善等方面。每條的編輯思路大體為,首先闡述儒家大義,其次是存在的問題,再次是解決的辦法,最后為違規(guī)的懲戒。比如“整飭宗祠”條下這樣記載:
宗祠之建,本為妥先靈而奉祭祀,因以合族也,是宜整飭以肅觀瞻,豈容堆放木料,私家工作,借人居住,及諸污穢等件。若不嚴加戒約,其褻瀆甚矣。今后不敢,有仍踏前弊者,守祠之人稟諸族長正副,量罰銀兩,以為修祠之費,庶有警于將來。
環(huán)泉呂氏的家規(guī)相對說內(nèi)容較少,《呂氏宗譜》中載有家訓十二條:明宗法,敦孝弟(悌)。勤耕種,尚儒業(yè)。肅閨閫,循禮法。睦族鄰,慎交游。急稅務,崇儉約。謹塋墓,修宗譜。其內(nèi)容也較為寬泛,沒有《許氏家規(guī)》詳細具體。
(四)領貯譜號名次
族譜編好以后,在分發(fā)到族人手中之前,要根據(jù)自愿的原則,先認領收藏。編者再根據(jù)認領者的名單,編號刻印編入譜中,名為“領貯譜號名次”。之所以要編“領貯譜號名次”,據(jù)《新安歙北許氏東支世譜》載:“給譜往往有不才子孫貪賄妄售,逐使亂宗,深為可懼。今議于譜尾書‘共計譜若干部,紙幾百頁’,以千字文編號署號于譜面。……庶支派得清而矯偽者無所售其私矣?!痹撟V尾寫的是“天字號起,位字號止,共譜玖拾副。上卷壹伯七十五葉,下卷壹伯四十六葉”。編譜號是為了使子孫不能隨意出售族譜而出現(xiàn)亂宗的情況。至于什么人可以領到族譜,《新安歙北許氏東支世譜》說:“有愿領譜者先期開報姓名送局,俟編訖通刻于后曰‘某字號某房某領貯’,聽其送名先后以為次序?!薄豆澎ǔ菛|許氏世譜·崇禎甲戌之秋家諜鐫成告諸合族》中載:“愿珍者藏焉,然亦不漫無所紀也,定以字名列為號,庶免差謬之誤?!⊙b計壹百貳拾部,主名編定,各領收藏。原板即行銷毀。”《唐昌許氏宗譜·領收宗譜號目》中也談到“愿珍者藏焉”??赡苁菭可娴劫M用的問題,所以要本著自愿的原則,并以報送姓名的先后為序。唐昌許氏還提出了一個原則:“給予各房賢能收執(zhí)?!弊遄V印好后,還要“悉用圖書鈐記,以辨真?zhèn)巍?,最后還要將印版銷毀,這也是為了防止別人盜印。不過,印板也并非全都銷毀。唐昌許氏的譜序中就提到“原板尚存”,許村的許烈宏家還藏有清乾隆時期環(huán)里門“譜序”的印版。
族譜除了個人收藏以外,還有一部是保存在祠堂里的,唐昌譜中的“入字一號”下的名字就是“公為堂譜”。另外,族譜還有兄弟合藏一本,或兩人或幾人合藏一本,甚至是一房合藏一本的情況?!缎掳察ū痹S氏東支世譜·領貯譜號名次》中就記有五個字號的族譜是兄弟合藏,比如,“河字號譜,廿六世裔孫有源兄弟收貯”;“潛字號譜,廿六世裔孫一孝、一悌收貯”;“位字號譜,廿七世裔孫祺、禮、祥、裕收貯”?!豆澎ǔ菛|許氏世譜·主名編定號數(shù)次后》中記有兩人合收一本的情況有十四處,例如,“庚字八號,允諒、允慎壹部”;唐昌許氏“每字一部,每部八本,給予各房賢能收執(zhí)”。例如,“孝子貳號,一部,昌公房正譜領收”;“出字三號,一部,才公房修敬領收”。
編定“領貯譜號名次”除了明確收藏者以外,還要對族譜保管的情況進行跟蹤?!短撇S氏宗譜·領收宗譜號目》中就這樣寫道:“每逢子午卯酉年春分祭期,各攜字號原本至祠會驗。如有鼠損油污,磨壞字跡及妄增改者,族眾量加懲戒,另擇賢能收執(zhí)?!弊遄V要每隔三年到祠堂會驗一次,如果發(fā)現(xiàn)保管不善或有意篡改,則要加以懲戒,并將族譜收回交由賢者保管。
族譜的編號取字除了以常見的千字文為序外,也有一些取字有其特定的內(nèi)涵。城東譜中談道:“今取天干十字之名,每字擬以十二部為率,以應地支之數(shù)。是亦謂天地交而陰陽和,宗族睦而子姓蕃,衍萬世于無窮也?!币话俣康木幪栍猛旰?,又“補春夏秋冬字四號,每字三號,以應四時八節(jié)之數(shù)”。唐昌許氏譜中的取字為“‘入孝出弟,謹信泛愛,親仁學文’十二字為號目”,這顯然體現(xiàn)了儒學的理念。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