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德國生物學家Altmann第一個在動物的細胞內發(fā)現(xiàn)了線粒體。1900年,Michaelis證明了線粒體是細胞內進行氧化還原反應的場所。20世紀40~50年代,科學家發(fā)現(xiàn)能量(ATP)大部分是由線粒體通過氧化磷酸化過程產生的。1959年Luft發(fā)現(xiàn)第一例女性患者是肌細胞線粒體失去呼吸控制所引起。20世紀70年代,Chance發(fā)現(xiàn)線粒體在制造能量(ATP)的同時,利用1%~4%的氧制造了副產物自由基。
近年來,人們發(fā)現(xiàn)線粒體除了能量轉換功能之外,還有其他多種極為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調控細胞凋亡、活性氧生成、細胞的氧化還原等,由于線粒體在細胞凋亡中的關鍵性作用,因此線粒體決定著細胞的生與死。如果人體內該死亡的細胞沒死亡,或不該死亡的細胞死掉了,人體都會得相關疾病。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衰老研究中心童坦君教授將線粒體稱為“人體生命時鐘”,并詳細闡述了線粒體與人體衰老和退行性疾病的關系,論證了線粒體受損是導致細胞動力不足,引發(fā)衰老和疾病的最根本原因。迄今為止,先后有五位科學家由于在線粒體生物能力學領域的重大發(fā)現(xiàn)而獲得諾貝爾獎。
線粒體功能的缺陷與機體衰老、壽命和多種疾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如腫瘤、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肌病、眼病、聾病、腸胃病、酒精中毒癥、帕金森病和腫瘤等,還包括現(xiàn)在臨床上一些未能被明確診斷的疾病很多都與線粒體有關。因此,研究線粒體對預防、治療疾病有重要意義。
線粒體與腫瘤之間的聯(lián)系已引起了專家學者的普遍關注。目前,國內外已在乳腺、肺、胃、肝、胰、結腸、腎、膀胱、前列腺、甲狀腺和卵巢等處的惡性腫瘤中都發(fā)現(xiàn)了線粒體DNA突變,線粒體DNA是致癌物作用的重要靶點,因此,不可忽視線粒體DNA的突變在導致細胞癌變中的作用。中醫(yī)“脾-線粒體相關”理論為中醫(yī)藥防治抗癌藥物的不良反應開辟了一條新路。劉友章教授在實驗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多柔比星(阿霉素)對胃、肝細胞線粒體有明顯毒性,運用健脾益氣方劑六君子湯干預后可明顯減輕線粒體結構的損傷,恢復線粒體細胞色素C氧化酶的活性,提示健脾益氣方藥防治多柔比星毒性的作用靶點可能在線粒體。為此,在腫瘤患者的治療中應用健脾益氣方藥,不僅可增強腫瘤患者的體質,使患者能更好完成化學或放射治療方案,而且可防止或減輕胃腸道反應、肝腎損害、骨髓抑制等抗腫瘤治療所引起的不良反應,從而為中醫(yī)藥抗癌治療提供了又一條新思路。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病,我國約有6千多萬糖尿病患者,大多為2型糖尿病。糖尿病的發(fā)病原因復雜,有遺傳因素為主,也有以環(huán)境因素為主,更多的是由遺傳和環(huán)境共同作用所引起的。1992年發(fā)現(xiàn)線粒體基因的某些片段缺失或某些位點的突變與糖尿病發(fā)病有關,而且此類糖尿病具有母系遺傳特征,1997年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正式把該類糖尿病確定為線粒體糖尿病。根據(jù)流行病學調查,線粒體糖尿病發(fā)病率約占2型糖尿病的5%左右。
老年性耳聾是比較常見的,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大約有30%的人有聽力障礙。其中線粒體功能的缺失和人體內自由基的增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前,線粒體的研究已深入到生物的遺傳、發(fā)育、進化和細胞的代謝、衰老以及疾病等眾多重要領域,成為當前生命科學和分子醫(yī)學中最活躍的前沿之一。隨著線粒體醫(yī)學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諸多疑難疾病將有可能得到攻克,人們的生活質量將得到提高,并有可能延年益壽。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醫(yī)學是研究人的生命與健康問題的應用科學。研究宗旨就是尋找治療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故評價每項研究項目與內容都要以臨床療效為標準,每項研究課題都是以轉化為治療手段這一生產力為目的。如果不以臨床實踐為目的,研究工作必然會走彎路而導致勞民傷財?!爸嗅t(yī)脾—線粒體相關”理論研究的目的不僅在于基礎理論的研究,關鍵還在于臨床療效的研究,這一是因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案其療效遠遠高于單用西藥或單用中藥的療效水平,中西藥聯(lián)合應用,具有相輔相成、取長補短、增效減毒的最佳效應。無論基礎研究、藥理研究,還是動物實驗研究、臨床實驗研究都要以臨床實踐為標準,提高臨床療效為出發(fā)點。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