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法又稱“蹺法”“踩蹺法”,是醫(yī)生利用足掌、足跟、足趾在施術部位運用不同腳法,從而使作用力進入深層肌肉組織,以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使用踩法需要一定的設施條件:①踩蹺床:踩蹺床比普通按摩床寬而矮,床兩側設有一對類似雙杠的橫桿,便于術者控制平衡及作用力大小。②床墊:在踩蹺床上鋪有10厘米厚墊,床墊需軟硬適中。③踩鞋:術者穿著特制的軟底踩鞋。
患者取俯臥或仰臥位,術者利用踩蹺床上橫桿控制身體重心及作用力大小,對患者施以各種踩蹺方法,注意用力需均勻柔和,由輕至重,以患者可接受耐力為度,以免對患者造成損傷。用于防治便秘的腳法有:①足推法:是以單足或雙足置于患者一定部位上,向一個方向進行滑行推動的方法。②足擦法:用單足或雙足的某一部位如足掌、足跟緊貼皮膚,做往返直線摩擦運動。③足壓法:是將雙足或單足置于施術部位,做垂直下壓的方法。④足揉法:用單足或雙足置于施術部位進行環(huán)形揉動。⑤足撥法:是用單足或雙足跟置于施術部位,做直線往返水平運動,運動方向與肌纖維走行方向呈直角。⑥足搓法:用單足或雙足置于患者施治部位,做上下快速摩擦的方法。
取穴:中脘、天樞、大巨、水道、足三里、三焦俞、大腸俞穴。
施術:一是患者取仰臥位,術者站于一側,一足立于床上,另一足在患者腹部進行腳擦法踩蹺,反復操作5~7次;然后用單足掌在腹部做順時針足揉法踩蹺,約100次,由輕到重,由重到輕;再用趾以足壓法點壓中脘、天樞、大巨、水道、足三里穴,每穴點壓5次,每次5~10秒鐘,以酸脹或有傳導感為度。二是患者取俯臥位,術者兩手握橫杠,面向患者足部,自上而下沿膀胱經做足推法踩蹺,反復操作10次。三是術者一足踩在床上或患者臀部,另一足外側沿骶棘肌行走路線做足撥法踩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復5次;然后用
趾以足壓法點壓大腸俞、三焦俞穴,以酸或有傳導感為度。四是術者兩手握橫杠,一足掌在患者腰背部督脈和膀胱經上做足搓法踩蹺數(shù)次。五是熱秘時加用足揉法踩蹺支溝、照海、合谷穴;氣秘時加用足搓法踩蹺期門、章門、肝俞、膽俞穴;冷秘時加用足擦法踩蹺脾俞、腎俞穴,以透熱為度;虛秘時加用足壓法點壓脾俞、腎俞、氣海穴,足推法踩蹺長強穴。
功效:調理脾胃,潤腸通便。適用于便秘患者。
禁忌:年老體弱、兒童、骨質疏松、高血壓病、心臟病、類風濕性脊柱炎、妊娠期、經期等禁用。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