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1]
(1)患者坐位,施術者以拇指指腹點揉印堂穴1分鐘,雙側太陽穴1分鐘,雙側風池穴2分鐘,用手法較重的瀉法,使患者微微汗出。點揉風池、大椎、風門穴各1分鐘,均用瀉法(吸氣時指壓,呼氣時放手是為瀉,反之為補)。
(2)鼻塞流涕者,加點揉雙側迎香、鼻通穴,至鼻塞癥狀緩解;咽喉腫痛者,掐少商穴,點按天突,掐魚際穴。
(3)咳嗽痰多煮點按肺俞、膻中、太淵、豐隆各1分鐘,用瀉法。
(4)風寒證,加點肩井、合谷穴各2分鐘。
(5)風熱證,加點曲池、太淵、中府、涌泉穴各1分鐘,均用瀉法。
[方法2]
(1)取坐位。先將兩手掌指搓熱,然后順著鼻旁、眼圈、額部、耳旁做洗臉狀,反復撫摩約2分鐘。
(2)取坐位。兩手指交叉抱著頸部,頭稍向后仰,然后用掌根反復擠提后頸部約1分鐘。
(3)取坐位或仰臥位。兩手拇指微屈,余指輕握拳,用拇指背側沿鼻翼上下往返擦摩約2分鐘。
(4)取坐位。兩手拇指交替著力,分別按揉拇指與示指掌骨之間,稍偏示指的合谷穴約1分鐘。
(5)取坐位。兩手拇指交替著力,分別按揉手掌后、腕橫紋正中直上2寸處的內關穴約1分鐘。
[方法3]
(1)患者仰臥位。施術者坐于頭后,兩手拇指、中指同時著力,分別點按頸后兩側枕骨下方、胸鎖乳突肌下緣、頸項肌隆起外側凹陷處的風池穴和兩眼外眥上外方凹陷處的太陽穴約1分鐘,然后用輕力向后提拉3次。
(2)患者仰臥位。施術者坐于患者頭后,兩手指微屈,放松并自然分開,用指端著力,分別振啄頭部約1分鐘。
(3)患者俯臥位。施術者站于其旁,用一手或兩手掌指交替著力于背、腰部的督脈及膀胱經上,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按揉約3分鐘。
(4)患者坐位。施術者兩手指著力,分別捏拿兩側第七頸椎與肩峰連線的中點處約1分鐘,以局部感酸脹、沉重為宜。
[方法4]
(1)拇、示指同時用較重力量捫按雙側風池穴,按壓半分鐘左右可放松10秒鐘,然后再次捫按,可反復按壓多次,直至局部出現(xiàn)脹重感為止。
(2)拇指置于孔最穴上,其余四指置于該穴背面作捏按,用力稍重,捏按時間約2分鐘,直至局部出現(xiàn)酸重感為止。
(3)拇指指端置于曲池穴上,示指置于該穴背面做捏按,用力宜重,捏按時間約3分鐘,直至局部出現(xiàn)酸脹感為止。合谷、外關穴的治療方法與曲池穴相同。
(4)雙拇指或示指指尖同時切按雙側迎香穴,用力不可過重,切按時間約1分鐘,以局部出現(xiàn)脹感即可。再以上述指腹輕輕循按鼻柱兩側,往復數(shù)十次,可緩解鼻塞、噴嚏等癥狀。
(5)五指指端撮合成梅花指狀,輕輕叩擊印堂穴及前額、兩顳等處,叩擊時間2~3分鐘,可緩解頭痛等癥狀。
[方法5]
(1)患者取仰臥位,施術者用右手指壓天突1~3分鐘。
(2)緊接上法,用指壓太陽、印堂1~3分鐘。
(3)再用指壓百會1~3分鐘,用力稍重。
(4)患者俯臥位,施術者點揉風池穴,大椎穴1~3分鐘。
(5)最后點揉風門、肺俞,重掐合谷。指壓時間1~3分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