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幼兒急疹)

        幼兒急疹)

        時間:2023-04-26 理論教育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見于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1~5歲發(fā)病率最高。若體質(zhì)虛弱,或治護失宜,引起逆證,合并成其他病證,尤以麻疹肺炎為多見。順證按麻疹發(fā)病的三個階段進行辨證論治,逆證按不同的并發(fā)癥辨治。麻疹的逆證較多,是麻疹危候,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它可出現(xiàn)在麻疹的全病程中,但最多見于出疹期。其中以麻疹肺炎最為常見。使麻疹順利透出,則肺炎亦因之得以好轉(zhuǎn)。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以發(fā)熱、咳嗽、流涕、眼結(jié)膜充血、畏光、眼淚汪汪、皮膚出現(xiàn)斑丘疹和頰黏膜上有粟粒樣黏膜斑為其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冬、春兩季為主。多見于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1~5歲發(fā)病率最高。目前我國基本實現(xiàn)注射麻疹減毒活疫苗,可獲得免疫,已控制了大流行。一經(jīng)感染,治療得當,調(diào)護合理,疹透順利者,預(yù)后佳。一般從發(fā)熱至皮疹出現(xiàn),疹點出透,至依次收沒,約10天。若體質(zhì)虛弱,或治護失宜,引起逆證,合并成其他病證,尤以麻疹肺炎為多見。其他如合并喉炎、腦炎,甚至出現(xiàn)心力衰竭,影響患者健康,乃至危及生命。故麻疹當分順逆。順證按麻疹發(fā)病的三個階段進行辨證論治,逆證按不同的并發(fā)癥辨治。

        (一)疹前期——邪蘊肺衛(wèi)

        麻毒時邪經(jīng)口鼻侵入人體,蘊于肺衛(wèi),引起肺氣失宣,而出現(xiàn)肺衛(wèi)表證。癥見發(fā)熱惡風(fēng),無汗或汗出而熱不解,噴嚏流涕,咽痛咳嗽,眼瞼水腫,結(jié)膜充血,眼淚汪汪,羞明畏光,倦怠思睡,食欲減退,或伴嘔吐泄瀉,小便短赤,手足微涼,口腔兩頰近臼齒處出現(xiàn)“麻疹黏膜斑”,舌苔薄白或微黃,脈象浮數(shù),指紋浮紫。治宜宣肺疏表、透疹解毒。方用僵蟬三拗宣肺湯酌加透疹解毒之味

        僵蠶10g 蟬衣10g 牛蒡子10g 麻黃5g 杏仁10g 金銀花10g 連翹10g 升麻10g 葛根10g 甘草3g

        此期從發(fā)熱開始至皮疹出現(xiàn)為3~4天。除有一般傷風(fēng)感冒癥狀外,還有特殊的癥狀可作為早期診斷的依據(jù):①眼泡水腫,目赤流淚,身熱而耳垂涼;②細看耳根下頸項連耳之間以及脊背腰間常有三五紅點出現(xiàn),此即“報標”;③有特殊的“口腔黏膜斑”:近臼齒處有灰白色疹點,疹之周圍黏膜紅赤,俗稱“麻腳”,為麻疹早期診斷的重要依據(jù)。但接種過麻疹疫苗后,有時也常無此斑。

        若由于腸道熱邪過甚,或肺熱下移大腸,而出現(xiàn)泄瀉者,每使疹毒不易透發(fā),對此宜用分利止瀉法(如加車前子、澤瀉等),以助麻疹外透。對于診斷明確的病人,不要隨便使用退熱藥物,以免影響麻疹的透發(fā)。因“麻為火候,非熱不出”,不然,反易造成麻毒內(nèi)閉而并發(fā)肺炎等證。當然亦要注意,高熱或過高熱是疾病嚴重的表現(xiàn),亦易引起逆證,故應(yīng)退熱與透疹并舉,全面考慮。

        (二)見形期——肺熱發(fā)疹

        隨著麻毒入里化熱,蘊于肺脾(胃),而出現(xiàn)壯熱口渴,唇紅目赤,咳嗽加劇,煩躁不安,尿少便溏,疹色紅赤,先從耳后頸部發(fā)際,漸擴展至前額、顏面、胸背、腰腹,最后手心、足底依次出現(xiàn)。疹點先隱隱于皮膚之下,累累于肌肉之間。初時疹點細密分明,疹間皮膚正常,加壓褪色,略高出皮膚,捫之礙手,以后增多融合成片,一般不癢,體溫可達40℃左右,精神萎靡,舌紅苔黃,脈數(shù),指紋紫滯。治宜清熱解毒,透疹宣邪。可用銀翹清解湯(金銀花、連翹各15g,僵蠶、蟬衣、牛蒡子各10g,甘草3g),酌加透疹解毒之味,諸如紫草、升麻、西河柳、葛根、浮萍、櫻桃核等。

        此期自見疹點開始至疹點出透為3~4天,是麻疹高峰階段。麻毒由里而外達,熱毒熾盛,治療重在透疹外出,清解邪毒。此期病人多有泄瀉,非過重則不必固止,這與疹前期的泄瀉致疹不得外透者決然不同。俾疹毒內(nèi)從便下,外從表解,表里分消,則諸癥盡除。

        (三)收沒期——肺胃陰傷

        皮疹出齊后,按出疹之順序依次收沒,癥狀也隨之減輕,熱度下降,或午后低熱,精神、胃納好轉(zhuǎn),咳嗽減輕,或干咳少痰,口渴欲飲,疹收后的皮膚干燥,有糠狀脫屑,并留有棕色疹痕,1~2周方可消退,舌紅少苔乏津,脈細數(shù),治宜甘涼養(yǎng)陰,清解余毒??捎蒙硡Ⅺ湺瑴訙p:

        沙參12g 麥冬10g 元參12g 玉竹10g 生石膏15g 竹葉10g 知母10g 象貝10g 甘草3g 天花粉10g

        綜上可見,疹前期,邪在衛(wèi)表,宜辛涼透表為主;出疹期,邪毒內(nèi)盛,宜清熱透疹為主;收沒期,有余邪傷陰者,宜甘涼養(yǎng)陰為主,這是麻疹順證治療的三大原則。三期的治療,既各有重點,又相互聯(lián)系。同時在用藥上又須注意透發(fā)不耗傷陰津,清解勿過于寒涼,養(yǎng)陰忌滋膩留邪。對于疹毒內(nèi)陷而出現(xiàn)逆證者,則須根據(jù)不同病情辨證論治,但多側(cè)重于清解肺胃,佐以透疹托毒。

        (四)逆證——麻毒內(nèi)陷

        麻疹的逆證較多,是麻疹危候,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它可出現(xiàn)在麻疹的全病程中,但最多見于出疹期。常由邪毒壅盛,稟體素虧,治護失宜等因素,致使皮疹不能透發(fā),內(nèi)陷臟腑而產(chǎn)生各種變證。臨床常見的有麻毒閉肺、攻喉、內(nèi)陷厥陰、心陽虛衰等證。其中以麻疹肺炎最為常見。

        1.麻毒閉肺(麻疹肺炎)

        由于麻毒熾盛,或醫(yī)護失宜,致使麻毒內(nèi)陷,郁閉于肺,肺氣失宣,肅降失常。麻為陽邪,易于化火,煉液成痰,阻塞氣道,疹出不透,毒不得泄,而見高熱喘促,喉間痰鳴,呼吸不利,鼻扇胸高,煩躁不安,口渴唇紺,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數(shù)。治宜清熱宣肺,透疹解毒??捎寐樾邮蕼香y翹清解湯,酌加透疹祛痰之味:

        麻黃6g 杏仁10g 生石膏30g 金銀花15g 連翹15g僵蠶10g 蟬衣10g 牛蒡子10g 升麻10g 葛根15g 紫草10g 甘草3g 葶藶子10g 鮮竹瀝30ml

        治療麻疹肺炎,應(yīng)該透疹和控制肺炎同時兼顧,肺炎好了,疹自外透,故方用麻杏石甘湯合銀花、連翹、葶藶、竹瀝瀉肺化痰清熱;僵蠶、蟬衣、牛蒡子、升麻、葛根、紫草,疏風(fēng)透疹解毒;又麻為陽毒,每易上蒸咽喉,故銀花、連翹、僵蠶、蟬衣、牛蒡子等均有利咽解毒之作用。使麻疹順利透出,則肺炎亦因之得以好轉(zhuǎn)。否則病毒不能外達,表里郁閉,肺熱愈熾,熱盛傷陰,變生險證。如疹色紫暗,熱毒熾盛者,應(yīng)注意配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可酌加桃仁、紅花、川芎、赤芍、丹皮等;大便秘結(jié)者酌加瓜蔞、大黃;引動肝風(fēng)者酌加羚羊角粉、鉤藤、全蝎;神昏者選加“涼開三寶”;津液耗傷者酌加生地、玄參、麥冬、石斛、天花粉等。

        趙心波先生說“導(dǎo)致麻疹轉(zhuǎn)變肺炎的原因有三:①麻疹初出未透,表實郁伏,毒氣不得宣泄而內(nèi)攻。②麻疹正出,復(fù)感風(fēng)寒,而致回靨過緊,疹毒因之內(nèi)陷。③出齊,身猶壯熱,蒸灼于肺,因之麻疹熱毒未能外透內(nèi)清,加之非時之氣襲表與內(nèi)火相搏,火熱刑金,肺失清肅而得病。”又說“在治療麻疹肺炎過程中,還應(yīng)注意如下幾點:①麻疹肺炎患兒,體質(zhì)有所消耗,容易氣陰兩傷,容易化燥傷津,傷津耗氣之品務(wù)必慎用。②麻疹究系溫?zé)彡柖荆c完全風(fēng)寒束表不同,因此用藥宜肅肺清熱為主,同時要照顧到陰液,辛散之品不可過用。③如遇亡陽虛脫,用參附回陽救逆,也不宜過劑。陽氣一回,馬上要轉(zhuǎn)顧津液,否則又會助長溫毒,在這里要特別注意鑒別熱深厥深的真熱假寒證。④在邪盛陰傷的情況下,救陰存津的藥物也不宜過于滋膩,否則又會使邪熱不解,痰濁膠固”(《趙心波兒科臨床經(jīng)驗選編·麻疹和麻疹肺炎》)。

        2.麻毒攻喉(麻疹喉炎)

        癥見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咳嗽聲重,狀如犬吠,飲水即嗆,煩躁不安,喘促鼻扇,舌紅,苔黃,脈數(shù)。喉頭阻塞嚴重,容易發(fā)生窒息,其癥亦急。治宜清熱解毒,利咽消腫??捎蒙戏?,酌加土牛膝、玄參、野蕎麥根、雪里開、射干、板藍根等。并可用六神丸,每歲1粒,每日內(nèi)服3次。

        3.麻毒內(nèi)陷厥陰心肝(麻毒腦炎)

        癥見疹點紫暗密集,高熱不退,喉間痰鳴,神志模糊,或譫語狂躁,甚至頸項強直,四肢抽搐,牙關(guān)緊閉,嘔吐驚厥,舌絳,苔黃,脈急數(shù)。治宜清熱解毒,平肝熄風(fēng),可用上方酌加羚羊角、鉤藤、地龍、桑葉、菊花、紫雪丹。

        4.合并心衰,陽氣欲脫

        癥見體溫突降,面色白,口唇發(fā)紺,呼吸急促,虛煩汗出,四肢涼冷,脈虛數(shù)或微弱。宜急用參附龍牡救逆湯溫補心陽,益氣救逆。也可用參附注射劑或參麥注射劑靜脈推注或靜脈滴注。

        總之,麻疹在流行期間,易感兒不要到公共場所去。發(fā)現(xiàn)患兒要及時隔離,臥床休息。衣著要注意保暖,保持居室空氣流通,但要避風(fēng)寒,室內(nèi)光線不宜太強。飲食應(yīng)注意營養(yǎng)、易消化,但應(yīng)忌油膩、葷、腥、辣。注意保持口腔及皮膚清潔衛(wèi)生,眼結(jié)膜充血,眼眵多者,可用溫水輕輕擦洗,必要時亦可用眼藥水滴眼。

        現(xiàn)將麻疹順證、逆證證治歸納于圖4-4。

        【病案10】 王某,女,3歲,1999年4月5日就診。

        患兒發(fā)熱3天,有汗不解,咳嗽頻頻,其聲嘶啞,痰少氣急,鼻流清涕,口渴欲飲,眼瞼水腫,結(jié)膜充血,眼淚汪汪,羞明畏光,精神不振,不思飲食,尿黃便干,咽喉紅痛,口腔兩頰近臼齒處可見粟粒樣黏膜斑,舌紅,苔薄微黃,耳根下可見紅疹數(shù)點,耳垂較涼,脈數(shù),指紋浮紫。麻疹將出,治宜清宣透疹,因勢利導(dǎo)。方用銀翹清解湯加減:

        銀花10g 連翹10g 僵蠶10g 蟬衣10g 炒牛蒡子10g杏仁10g 豆豉10g 升麻6g 葛根10g 西河柳10g 紫草10g炒麥芽、谷芽各10g,3劑。

        圖4-4 麻疹病因病機治療示意圖

        囑每日1劑,煎2次,混合,分4次溫服。臥床休息,避風(fēng)寒,飲食清淡。3劑盡,麻疹出透,且已逐漸見退。諸癥好轉(zhuǎn),尚有微熱。繼銀翹清解湯,加沙參10g,玄參10g,竹葉10g,石膏15g,炒麥芽、谷芽各10g。3劑善后而安。

        [按]患兒發(fā)熱3天,麻疹初現(xiàn),治以清宣透疹之劑。方用銀花、連翹、紫草、升麻、葛根清熱解毒透疹;僵蠶、蟬衣、牛蒡子、杏仁、豆豉、西河柳宣肺辛散透疹;谷麥芽醒脾助運。之所以重在宣透,其用有二:“一是托毒外出以防內(nèi)陷;二是宣通

        肺氣以防肺閉?!币蚵檎钭钆聝?nèi)陷與肺閉。麻疹出透,熱毒外

        達,諸癥皆緩。疹透之后,繼清余毒,生津和胃,助其康復(fù)。

        【病案11】 盛某,男,2歲,1999年3月19日就診。

        高熱(39~40℃)5天,耳下、頸部、胸背已可散見疹點,但疹出不透,咳嗽聲嘶,痰聲漉漉,氣急鼻扇,無汗煩渴,扁桃體腫大,面紅目赤,尿黃便干,腹部脹滿,肝肋下2cm,脾肋下1cm,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右中下肺可聞及濕性啰音。證屬麻疹雖出,但未按序順利透發(fā),毒熱內(nèi)蘊,肺氣郁閉之故。治宜宣肺透疹,清熱解毒。方用麻杏石甘湯合銀翹清解湯加減:

        僵蠶10g 蟬衣6g 炒牛蒡子10g 銀花10g 連翹10g麻黃5g 杏仁6g 生石膏15g 升麻6g 葛根10g 熟軍3g生草3g,3劑。

        藥后大便得通,皮疹即增外透,體溫漸降,諸癥好轉(zhuǎn),去麻黃、升麻、葛根、熟軍,加南沙參、北沙參各12g,谷芽、麥芽各10g,竹葉10g,蘆根10g,繼清余邪,生津醒脾。3劑,以善其后。

        [按]患兒高熱5天,按理應(yīng)麻疹透發(fā),熱毒外達為順,奈麻毒郁閉肺氣而并發(fā)肺炎。疹不透,毒不解,熱不去,諸癥急。故方用僵蠶、蟬衣、牛蒡子助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清肺透疹以宣肺氣之郁閉;輔銀花、連翹、升麻、葛根,清熱解毒以透內(nèi)蘊之邪毒;更佐熟軍“升降通和以解雜氣之流毒”。表里分消,則諸癥盡除。疹出透之后,仍要繼清余邪,生津醒脾,勿重宣透以防傷津耗液,故及時去麻黃、升麻、葛根、熟軍,而加沙參等味以生津救液。

        【病案12】 傅某,女,2歲,1999年2月27日就診。

        出麻疹,時已逾旬,近日咳喘反甚,喉間痰鳴,面紅氣粗,伴發(fā)熱(39.2℃)無汗,煩躁不寧,口渴欲飲,兩足欠溫,腹部脹滿,大便溏稀,帶有黏液,每日3~4次,小便短黃,舌紅,苔薄黃膩,脈浮數(shù)。指紋浮紫,在氣關(guān)。證屬麻毒余邪未清,復(fù)感風(fēng)寒,導(dǎo)致麻毒內(nèi)閉,肺失宣肅。治宜宣透,清解余毒。方用僵蟬三拗宣肺湯加減:

        僵蠶6g 蟬衣6g 牛蒡子6g 炙麻黃5g 杏仁6g 葛根10g 黃芩3g 鴨跖草12g 生石膏12g 甘草3g 蘆根12g通草3g,3劑。

        藥后發(fā)熱漸退,咳喘亦減,諸癥好轉(zhuǎn),大便日1次,無黏液,小便微黃量增。繼前法,去葛根、黃芩、通草,加竹葉、麥冬、沙參。繼清余邪,養(yǎng)陰生津,3劑,以助康復(fù)。

        [按]麻后復(fù)感,邪毒閉肺,形成麻后肺炎,而見發(fā)熱無汗、煩躁咳喘等癥。故用麻杏石甘湯宣肺清熱,以開肺氣之閉,在僵蠶、蟬衣、牛蒡子的協(xié)助下,加強宣透之力,尚有利咽止咳、解毒透疹之功;腹脹便溏有黏液、舌紅苔黃膩等為濕熱內(nèi)蘊,故用葛根配黃芩以清利濕熱;通草利尿祛濕,乃遵葉天士“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旨以治兩足欠溫;蘆根助石膏、葛根以清熱生津;鴨跖草功能清熱、解毒、利尿,面面俱到。藥后熱退,咳緩,諸癥好轉(zhuǎn)。繼投竹葉、麥冬、沙參等益氣養(yǎng)陰之品,氣陰漸復(fù)而愈。

        【病案13】 馬某,男,3歲,1994年3月25日就診。

        患兒發(fā)熱1周,疹出未透,頻頻咳嗽,喘促鼻扇,其聲嘶啞,狀如犬吠,喝水即嗆,飲食難進,煩躁不安,扁桃體紅腫、疼痛,且已化膿,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shù)。證屬疹出不透,邪毒蘊結(jié)清道,發(fā)為乳蛾。治宜清熱解毒透疹,利咽通腑消腫。方用利咽清熱解毒湯合麻杏石甘湯加味:

        銀花10g 連翹10g 僵蠶10g 蟬衣6g 炒牛蒡子10g炙麻黃5g 杏仁6g 石膏15g 甘草3g 土牛膝15g 板藍根10g 熟軍3g 蕎麥根15g,3劑。

        另用六神丸1支,每次服3粒,每日3次。外用葡伏堇1朵,加食鹽少許,搗爛,敷印堂穴,用創(chuàng)可貼固定,每日1次,連用3天。

        藥后疹透,且依次收沒,大便通暢,咳喘轉(zhuǎn)緩,喉痛亦減,諸癥好轉(zhuǎn)。繼前方去麻黃、熟軍、板藍根,加玄參、沙參、竹葉、桔梗,又3劑。后以飲食調(diào)理而安。

        [按]患兒發(fā)熱1周,理當疹透毒解,但或因復(fù)感風(fēng)寒,或因飲食失節(jié),致使疹出未透,邪毒蘊結(jié)于內(nèi),熏蒸清道,而并發(fā)喉炎。故方用僵蠶、蟬衣、牛蒡子合麻杏石甘湯,清肺透疹以宣肺氣之閉;助銀花、連翹、板藍根、蕎麥根、土牛膝、熟軍清熱解毒、利咽消腫;更用六神丸內(nèi)服,葡伏堇外貼(參見病例2),則其效更速。藥后疹透,便暢,諸癥即緩。

        [病案14] 葉某,男23歲,1998年4月2日就診。

        發(fā)熱5天,白天稍低,入夜尤甚,高時可達40℃以上。做過多種檢查及檢驗,但未發(fā)現(xiàn)異常,病因不明,不能確診,按“發(fā)熱待查”處理,用過多種抗生素,但其熱不退,邀余會診。癥見壯熱口渴,唇紅目赤,咳嗽甚劇,煩躁不安,時有譫語,項強欲吐,四肢微微抽搐,小便短赤,大便干燥,3天未更衣,咽喉紅赤疼痛,舌絳苔黃少津,脈弦數(shù),細查耳后頸部發(fā)際處,有紅赤疹點隱隱于皮膚之下,雖高熱而耳垂涼。考慮再三,證屬麻疹當出未出,邪毒內(nèi)蘊,閉肺侵喉,入營動風(fēng)。治宜清熱解毒,涼營透疹,平肝熄風(fēng)。方用銀翹清解湯合牛角地黃清營湯加減:

        銀花15g 連翹15g 僵蠶10g 蟬衣10g 生石膏60g 生地20g 丹皮12g 玄參30g 知母15g 大青葉30g 生軍10g水牛角30g(先煎) 羚羊角粉0.6g(分吞),2劑。

        服藥1劑,是夜全身發(fā)出紫赤之疹,融合成片。2劑盡,腑氣已通,麻疹亦透,至手心足底,體溫漸退(38.9℃),諸癥好轉(zhuǎn),繼前法去生軍、羚羊角,石膏、水牛角、大青葉減半,加丹參、麥芽各15g。3劑。

        麻疹已退,食欲漸振,尚有低熱,時有咳嗽,繼用竹葉石膏湯、沙參麥冬湯加減善后。

        [按]麻疹當出未出,本應(yīng)宣透為要,奈只用抗生素類藥物,一味抗菌消炎,致使麻毒不能外泄,反而內(nèi)陷,傷津耗液,擾亂神明,引動肝風(fēng)。治宜解毒透疹為急務(wù),佐以涼營熄風(fēng)。故方用銀翹清解湯、大青葉清熱解毒透疹;白虎、生軍大清陽明獨盛之熱,亦含入營猶可透熱轉(zhuǎn)氣之意;牛角、生地、丹皮、玄參涼營解毒,兼有生津救液之功;更用羚羊角,在僵蠶、蟬衣的協(xié)同下涼肝熄風(fēng)。藥后麻疹透出,腑氣得通,熱度下降,諸癥得以緩解。熱病后氣陰兩虛,先用竹葉石膏湯益氣養(yǎng)陰、清解余邪,繼以沙參麥冬湯益氣養(yǎng)陰善后。

        【附一】 風(fēng)疹

        風(fēng)疹是由風(fēng)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發(fā)疹性傳染病。臨床常以發(fā)熱、惡風(fēng)、咳嗽、流涕、飲食減少,或伴嘔吐、腹瀉、咽喉疼痛等為前驅(qū)癥。經(jīng)過1~2天開始出疹,皮疹從面部開始軀干四肢,多在1天內(nèi)布滿全身,軀干密集,面部及四肢遠端較稀疏,但絕不累及手掌、足底,呈淺紅色,形如細沙樣,不融合,多有癢感。皮疹一般經(jīng)過2~4天消退,無明顯脫屑及色素沉著,同時可見耳后、枕部淋巴結(jié)腫大,有壓痛,但多隨皮疹消退而消失。主要發(fā)于冬春季節(jié),多見于5歲以下的小兒。在幼托機構(gòu)可發(fā)生流行,患病后有終身免疫力。

        本病由風(fēng)熱時邪由口鼻而入,郁于肺衛(wèi),蘊于肌腠,而見發(fā)熱、惡風(fēng)、咳嗽、咽痛等風(fēng)熱表證。時邪內(nèi)傳,襲于肺脾,與氣血相搏,正邪相爭,熱毒熾盛,正氣抗邪外達,故疹毒外透,邪毒亦隨之而解。一般預(yù)后良好。若婦女妊娠在3個月內(nèi)患此病,常易影響胎兒的正常發(fā)育而造成先天性疾病,宜及時人工流產(chǎn)。2年內(nèi)應(yīng)避免再受孕。故婦女妊娠在3~4個月內(nèi)不要接觸風(fēng)疹病人。

        本病的治療原則為疏風(fēng)透疹,清熱解毒。可選用僵蟬三拗宣肺湯酌加蘇葉、荊芥、防風(fēng)、銀花、連翹、紅豆蔻、紅楂肉治之。

        【病案15】 高某,女,1歲,2000年5月13日就診。

        2天來咳嗽、發(fā)熱,家長并不在意,自行服退熱藥。今中午后發(fā)現(xiàn)全身紅疹密布,以為麻疹而來就治。見患兒全身紅疹,軀干部尤為密集,面部、四肢較稀,手掌與足底未及,有癢感,鼻流清涕,咽喉紅痛,右耳后下有2粒黃豆大淋巴結(jié),有壓痛,納呆,便溏,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數(shù)。診為風(fēng)疹。屬外感風(fēng)疹病毒,郁于肌表所致。治宜宣肺透疹,清熱解毒。方用僵蟬三拗宣肺湯加減:

        僵蠶6g 蟬衣6g 炒牛蒡10g 炙麻黃5g 杏仁6g 銀花10g 連翹10g 紅豆蔻10g 紅楂肉12g 蘇葉6g 荊芥5g防風(fēng)5g 生草g,3劑。

        藥后熱清,咳減,諸癥好轉(zhuǎn),風(fēng)疹消退而愈。

        [按]風(fēng)疹與麻疹的主要鑒別點在于:①風(fēng)疹發(fā)熱1~2天,在1天之內(nèi)滿布全身,多有癢感;麻疹發(fā)熱3~4天,按一定順序:耳后、發(fā)際、頭面、胸背、腰腹、四肢、手足心,一般要3天出齊,無癢感。②風(fēng)疹不會累及手掌和足底。③風(fēng)疹多伴有耳后及枕后淋巴結(jié)腫大,麻疹有特殊的口腔兩頰黏膜斑。④風(fēng)疹消退后無脫屑,無色素沉著;麻疹消退后有麩狀脫屑,色素沉著。

        【附二】 幼兒急疹

        幼兒急疹,又稱嬰兒玫瑰疹,是一種由疹毒時邪所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傳染病。起病多急驟,癥見發(fā)熱,目赤,精神稍煩,飲食減少,咽部紅腫疼痛,或伴有嚴重周圍淋巴結(jié)腫大,或有嘔吐及腹瀉,重者可伴驚厥。發(fā)熱一般持續(xù)3~5天,熱退同時,或熱退之后,皮膚隨之出現(xiàn)玫瑰紅色小丘疹,多在1天之內(nèi)迅速波及全身。先自頸部、軀干、臀部至四肢,呈向心性,四肢末端皮疹稀疏,一般不發(fā)生于顏面、掌趾及膝關(guān)節(jié)以下。以軀干最明顯,加壓疹子褪色,無癢感,消退后無落屑,不留痕跡。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冬春為多見,多見于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俗稱“奶麻”、“假麻”。其治療以疏風(fēng)清熱、涼血解毒為主??捎勉y翹清解湯(見麻疹見形期)酌加生地、丹皮、赤芍、槐米、地榆治之。

        【病案16】 余某,男,9個月,2000年3月10日就診。

        患兒持續(xù)高熱(39℃以上)已3天,去某醫(yī)院診治,予抗生素及退熱藥,高熱已退,但全身皮膚發(fā)出紅色小丘疹,以為藥物過敏而來我處就治。見皮疹色紅略暗如玫瑰色,加壓疹子褪色,軀干部最密,面部及掌趾無疹,無癢感,左頸耳后下有3粒黃豆大淋巴結(jié),伴咽紅,微咳嗽,目赤,稍煩,寐不安,胃納欠佳,舌尖紅,苔薄黃,脈數(shù)。此為嬰兒玫瑰疹,俗稱“奶麻”。治宜清熱涼血解毒。方用銀翹清解湯加味:

        銀花10g 連翹10g 僵蠶6g 蟬衣6g 炒牛蒡6g 生地10g 赤芍6g 紫草6g 茯苓10g 辰燈心1g 生草3g 谷芽、麥芽各10g,3劑。

        服藥后,疹退,不留痕跡,眠安,淋巴結(jié)亦消,諸癥好轉(zhuǎn)而安。

        [按]幼兒急疹與風(fēng)疹、藥疹的主要鑒別點在于:風(fēng)疹是發(fā)疹與發(fā)熱同時存在,疹色淡紅,伴癢;而急疹是發(fā)熱持續(xù)3~4天,熱退同時或熱退之后隨之發(fā)疹,疹色紅暗如玫瑰,無癢感,一般不發(fā)于面部;藥疹則有服藥史,皮疹時間稍長,包括面部及掌趾等部位全身均發(fā),癢甚。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