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略論平脈辨證

        略論平脈辨證

        時間:2023-04-28 理論教育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平脈辨證”一語出自《傷寒雜病論》張仲景原序。所謂平脈辨證,乃辨脈以識證之義。醫(yī)者臨診,先望其色,次聞其聲,復(fù)詢其病情,最后切脈,綜合四診,斷其病證,此為平脈辨證的過程。正常脈象,成人一息四至,節(jié)律均勻。張仲景之“平脈辨證”實際上也就是脈癥合參、審脈求本的過程。已服中藥20余劑,病情毫無好轉(zhuǎn),特求先父診治。患者吳某,女,38歲,患驚恐癥3個月余,病由受驚嚇而起。已服中藥數(shù)十劑,無效。

        “平脈辨證”一語出自《傷寒雜病論》張仲景原序?!捌矫}”兩字的涵義,《醫(yī)宗金鑒》謂其為“平人不病之脈”。而周學(xué)海則說:“平,讀如駢,即辨脈也……仲景選用古書,于是取之辨脈者即名辨脈,取之平脈者即名平脈,從其目,所以存古也?;蛑^無病之平脈者,非?!彼^平脈辨證,乃辨脈以識證之義。醫(yī)者臨診,先望其色,次聞其聲,復(fù)詢其病情,最后切脈,綜合四診,斷其病證,此為平脈辨證的過程。四診以望居首,以切居末,乃臨診之次第,非法之有輕重緩急。然張仲景之書,獨重脈學(xué),以脈法統(tǒng)四診,首列辨脈、平脈之篇,實為突出脈診在辨證中的重要地位。

        診脈之法,現(xiàn)一般臨床用寸口診法。脈為氣血之循環(huán)道路,肺朝百脈,脈會太淵,太淵部位正當(dāng)寸口,故五臟六腑營衛(wèi)氣血的生理狀況和病理變化無不通過血液的循環(huán)反映到寸口脈上。正如《素問·五臟別論》所說:“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yǎng)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惫试\脈則氣血之消息外見,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脈弱,氣血和則脈緩,氣血平則脈平,氣血亂則脈亂。脈隨病變,如影隨形,欲知病源,當(dāng)平脈變。

        治病之難,難在辨證,尤難在辨脈。明辨脈象,處方用藥始能得心應(yīng)手。辨脈之法,古人經(jīng)驗豐富,對脈象分類亦繁多。如何掌握要領(lǐng),以簡馭繁,實為辨脈之關(guān)鍵。先父根據(jù)先祖父劉世禎醫(yī)師的經(jīng)驗,臨床常從分部、察息、辨象、審勢四個方面來辨別脈象。

        分部,謂分脈之部位。浮、中、沉為表、里之部,寸、關(guān)、尺為上、下之部。分部乃可定病之所舍。

        察息,謂察脈之至數(shù)節(jié)律。正常脈象,成人一息四至,節(jié)律均勻。如果一息脈來不足四至或一息脈來五至以上,或脈搏節(jié)律不勻,出現(xiàn)間歇,皆為病脈。遲、數(shù)、緩、急、結(jié)、促、代、屋漏、雀啄等皆息之類。察息可辨證之寒熱、氣之躁靜、血之通塞。

        辨象,謂辨脈之形態(tài)。大、小、長、短、滑、澀、弦、緊、芤、濡等皆脈之象。脈為血府,血流有質(zhì),故以象顯。辨象乃見血之端倪。

        審勢,謂審脈動之強度。虛、實、洪、微皆脈之勢。氣為血帥,氣動無形,故以勢彰。審勢乃知氣之強弱。

        醫(yī)者臨診切脈能分部、察息、辨象、審勢,再合癥以參之,則病在何部何經(jīng),屬寒屬熱,氣之虛實,血之盈虧,皆可概見。茲略舉數(shù)例,分述于下。

        一、脈癥合參,審脈求本

        張仲景之“平脈辨證”實際上也就是脈癥合參、審脈求本的過程。切診居四診之末,乃參合望、聞、問診以識別病機,推斷疾病的本源,指導(dǎo)辨證施治。

        1976年冬,先父之好友蔡某與歐某均患高血壓病,眩暈頭痛,皆來求診。診之,歐某頭痛而眩,面紅口苦,小便黃赤,舌紅苔黃。切其脈,弦勁鼓指。血壓27/13千帕。蔡某頭重而暈,腰酸腿軟,下肢浮腫,小便清,舌淡嫩,苔薄白。切其脈,沉細(xì)而遲。血壓24/13千帕。審脈求本,歐某之病機為肝火熾盛,風(fēng)陽上亢;蔡某之病機為腎元不足,虛陽上擾。故對歐某用平肝瀉火之藥,令火瀉則厥逆自平,方擬龍膽瀉肝湯加減。

        處方:龍膽草12克,黃芩12克,柴胡12克,梔子9克,木通9克,澤瀉9克,車前子9克,生地黃24克,石決明18克,白芍12克,川牛膝12克,珍珠母24克(包煎)。每日1劑,煎服。

        連服10劑,諸癥好轉(zhuǎn),血壓亦降至正常。

        而對蔡某則治用溫補下元之法,俾腎元充沛則火得歸原。方擬腎氣丸加減。

        處方:熟地黃24克,淮山藥12克,茯苓12克,澤瀉12克,牡丹皮9克,山茱萸9克,附子6克,上肉桂3克(研末沖服),牛膝12克,杜仲12克,車前子12克。每日1劑,煎服。

        藥進5劑,病情明顯好轉(zhuǎn),頭痛眩暈減輕,下肢浮腫消退,血壓降至21/12千帕,唯睡眠欠佳。原方加知母12克,酸棗仁12克,續(xù)服10劑,血壓降至20/11千帕,諸癥皆愈。

        【按】 兩人同一高血壓病,皆患頭痛眩暈,其癥雖一,而其本有陰陽虛實之分,治法乃有或補或瀉之異,關(guān)鍵在于審脈。

        1977年秋,某醫(yī)院教授鄧某,男,76歲,因病在該醫(yī)院住院治療月余未愈,特邀先父診治。自云病起于感冒頭痛發(fā)熱,經(jīng)服西藥治療,感冒稍有好轉(zhuǎn),但仍頭昏,口干口苦,不思飲食,大便秘結(jié)不通八九天,惡心,強食之則嘔吐,服中藥多劑,未見效,病情日重,每日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以維持生命。視其形體瘦弱已極,然診其脈弦大而實,脈癥合參,屬少陽與陽明合病,乃擬大柴胡湯主之。

        處方:柴胡12克,黃芩9克,半夏9克,枳實9克,白芍9克,大黃9克,生姜6克,大棗4枚。每日1劑,煎服。

        連服3劑,復(fù)診時謂大便已通,惡心好轉(zhuǎn),唯納食欠佳,頭昏乏力。續(xù)予小柴胡湯加減。

        處方:柴胡12克,黃芩9克,半夏9克,西黨參12克,炙甘草6克,當(dāng)歸12克,白芍9克,麥芽12克,枳殼6克,生姜9克,大棗4枚。每日1劑,煎服。

        連服10劑,鄧君病愈神復(fù),形體漸豐,囑加意飲食調(diào)養(yǎng)以善其后。

        【按】 其起病月余,所服前醫(yī)諸方,皆補脾和胃之品,此由未能平脈辨證,輒施溫補,遂致延誤。先父審其脈弦大而實,乃推斷疾病的本源為少陽、陽明郁熱,腑氣不通。此即脈癥合參,審脈求本,以求辨證準(zhǔn)確而收藥到病除之效。

        二、癥狀復(fù)雜,脈為關(guān)鍵

        臨床癥狀往往紛紜錯雜。在病情復(fù)雜、病勢險重的情況下,先父臨床常以脈診作為辨證用藥的主要依據(jù)。

        1962年春,李某,男,58歲,患泄瀉2個月余,以未及時治療,病勢轉(zhuǎn)劇,遂成利下不禁,一晝夜十余次,水谷不化,形體消瘦,終日瞑目臥床,不語不食。午后身熱而煩,入夜則煩熱漸退。已服中藥20余劑,病情毫無好轉(zhuǎn),特求先父診治。診其脈,六部皆沉細(xì)而微,兩尺尤甚。脈癥合參,系命門火衰,中土虛敗已極,脾乏健運,清氣下陷,時日已久,真元大損,虛陽外浮。法當(dāng)急投溫補,健運脾胃,力挽中州,并收斂元陽,下歸其宅。

        處方:附子15克,干姜9克,吳茱萸6克,紅參6克(另煎服),白術(shù)12克,白芍12克,柴胡12克,枳殼9充,砂仁9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6克。每日1劑,煎服。

        服藥2劑,煩熱即除,泄瀉亦減;服3劑后,大便次數(shù)明顯減少;5劑畢,大便基本正常,脈象亦較前有力,唯不思飲食,稍多食則脘腹脹滿不舒。

        處方:附子6克,干姜6克,西黨參12克,白術(shù)12克,茯苓12克,砂仁9克,廣木香6克,麥芽15克,炙甘草6克。每日1劑,煎服。

        連服3劑,病遂痊愈。

        【按】 按此虛寒泄瀉,本非難治之證,然前醫(yī)不審脈之沉細(xì)而微,但見午后煩熱之象,遂不敢投以溫補之方,是以屢治不效。先父憑脈認(rèn)定其煩熱乃由下焦陰寒極盛迫元陽外浮所致。本質(zhì)既見,乃易施治。

        1978年春,一農(nóng)民攜其妻來求診。患者吳某,女,38歲,患驚恐癥3個月余,病由受驚嚇而起。3個月來,神志恍惚,終日惶惶,疑神疑鬼,飲食少思,晝夜不眠,見人聞聲則倏然驚恐。已服中藥數(shù)十劑,無效。察其舌上苔黃而膩,證似痰熱,然切其脈浮虛無力,左寸之浮尤甚,兩尺按之即無。因思《素問》云:“恐傷腎”“恐則氣下”。此驚恐傷腎而致氣陷于下,精不上承,心神失養(yǎng)而心陽浮越,心腎水火不調(diào),遂致恐懼驚慌、神志不寧等種種病態(tài)。法當(dāng)交通心腎,協(xié)調(diào)水火,鎮(zhèn)攝潛陽。

        處方:附子9克,肉桂3克(研末沖服),黃連4.5克,生地黃24克,龍骨24克(包煎),牡蠣24克(包煎),琥珀3克(研末沖服),膽南星10克,茯苓12克,半夏10克,石菖蒲6克,遠志10克。每日1劑,煎服。

        連服10劑而愈。

        【按】 本例病證似陽而脈屬陰,先父以脈為辨證的主要依據(jù),斷為腎虛而心陽浮越,遂治以溫腎寧心、鎮(zhèn)斂潛陽之品。平脈辨證則見病知源,本源得治則諸癥悉除。

        三、脈證不應(yīng),知常達變

        一般說來,脈與證是互相聯(lián)系而又統(tǒng)一的,兩者當(dāng)如桴鼓之相應(yīng),但臨床有時又有例外,出現(xiàn)脈、證不應(yīng),甚至脈、證相逆的現(xiàn)象,如陽證見陰脈,陰證見陽脈,實證見虛脈,虛證見實脈。在張仲景《傷寒論》中,如太陽病“脈反沉”,陽明病“脈遲”,亦不鮮見。這種脈、證不應(yīng)的現(xiàn)象主要是由于機體反應(yīng)失常所致。若細(xì)心審察,在似相矛盾的情況中仍會有脈、證相應(yīng)的征象可尋。如陽明腑實證見脈遲,必遲澀而按之有力,乃因腸胃燥結(jié),腑氣不行,津液不足至脈道澀滯不利所致。而太陽病見脈沉,緣由正氣虛弱,力難御邪于表,其沉當(dāng)沉細(xì)而緊,按之無力,且外具太陽表證。正如張仲景所說:“設(shè)有不應(yīng),知變所緣……邪不空見,終必有奸?!币虼?,脈診是很重要的診斷依據(jù)。臨診分析脈、證不應(yīng)的原因,于疑似、難明之處辨別其虛實真假,方能去偽存真。

        1979年11月,長沙某中學(xué)教師曾某,男,58歲,患頭痛身痛,發(fā)熱惡寒。先父診之,詢其病情,微熱而非大熱,且惡寒甚于發(fā)熱。復(fù)切其脈,沉細(xì)而緊,按之無力。曰:“此虛人感寒之證也?!卑椿颊哳^痛身痛、發(fā)熱惡寒,證屬太陽表證,本應(yīng)脈浮,今脈不浮而反沉,治當(dāng)于散寒解表之中輔以助陽益氣之法,俾陽氣振奮,寒邪外達。方擬麻黃附子細(xì)辛湯加味。

        處方:麻黃6克,附子9克,細(xì)辛5克,黃芪18克。每日1劑,煎服。

        2劑而瘥。

        綜上所述,足見脈診在八綱辨證中實居重要的地位。醫(yī)者明乎此,又掌握平脈辨證的法則,自不難辨證施治。

        平脈辨證必須脈癥合參,審脈求本。特別在癥情復(fù)雜的情況下,又必須以平脈作為辨證的主要依據(jù)。而在平脈時,既要懂得脈象主病的一般規(guī)律,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又必須知常達變,掌握矛盾的特殊性,這樣才能在臨床時洞見癥結(jié),抓住疾病的本質(zhì)。(此文原載《中醫(yī)雜志》)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