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一:梅尼埃?。滥釥柧C合征)
李某,女,46歲,長沙某醫(yī)院西醫(yī)師,1977年10月就診。
眩暈5天,合目臥床,不能動彈,睜目則周圍景物旋轉(zhuǎn),天翻地覆,心泛嘔吐,頭冒冷汗。西醫(yī)診斷為梅尼埃?。滥釥柧C合征)。服西藥無效,特來求診。診之,形體肥胖,面色淡白無華,舌淡紅,苔白膩,脈濡緩無力。證屬脾失健運,痰濕中阻,清陽不升。治以健脾理氣和中化濕。
處方:桂枝10克,茯苓12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黃芪18克,防風10克,白術10克,炙甘草6克。3劑。每日1劑,煎服。
藥進1劑,眩暈即減。3劑畢,眩暈漸平。仍以原方續(xù)服3劑,諸癥消失而愈。
【按】 此由脾失健運,致濕濁中阻,蒙蔽清陽。方擬二陳湯合苓桂術甘湯和中化濕,加黃芪、防風益氣祛風,升舉清陽,令脾運復,濕濁化,清升濁降,眩暈自止。
例二:高血壓病
朱某,男,57歲,邵陽某廠干部,1982年11月就診。
患高血壓病6年多,血壓經(jīng)常波動于(22~24)/(12~14)千帕。近2個月來自覺頭目昏眩,頭重腳輕,下肢麻木,酸軟無力,走路如騰云駕霧,搖晃不穩(wěn)。納差,口干而不欲多飲,大便稀溏,精神倦怠。半個月前在長沙某醫(yī)院檢查腦血流圖,顯示缺血性改變,診斷為高血壓病、腦動脈硬化。檢查血壓:24/14千帕。察其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而膩。診脈左弦細,右濡軟無力。證屬肝腎陰虧,脾失健運,腦失濡養(yǎng),虛風內(nèi)動。治宜補益肝腎,息風潛陽,健脾化濕。
處方:何首烏18克,枸杞子15克,白芍12克,天麻9克,鉤藤9克,石決明15克,生牡蠣20克,夏枯草15克,茯苓12克,澤瀉9克,甘草6克。5劑。每日1劑,煎服。
二診:昏眩、肢麻等癥減輕,下肢較前有力,血壓降至22/ 12千帕。藥既應病,則予原方續(xù)服5劑。
三診:病情明顯好轉(zhuǎn),頭重腳輕及走路騰云駕霧感消失,步履較前穩(wěn)健,大便成形,舌上膩苔亦除。血壓降至18/10千帕。仍睡眠差,神疲身倦,精神不振,納食欠佳,閱書報或稍用腦力仍覺頭昏眼花。診脈濡緩無力。此乃中氣虛弱,氣血不能上榮之象,所謂“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傾,目為之?!币?。宗前法加入益氣生血之品。
處方:何首烏18克,枸杞子15克,白芍12克,黃芪18克,西黨參12克,茯苓12克,天麻9克,鉤藤9克,山楂9克,生牡蠣20克,甘草6克。10劑。每日1劑,煎服。
四診:諸癥大減,血壓降至16/10千帕。原方續(xù)服10劑。
五診:頭目暈眩消失,納食增加,精神轉(zhuǎn)佳。血壓穩(wěn)定在16/10千帕。仍以原方加減調(diào)服10余劑。1個月后復查腦血流圖,已正常。
【按】 《內(nèi)經(jīng)》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庇衷疲骸八韬2蛔銊t腦轉(zhuǎn)耳鳴。”腎藏精生髓,腦為髓之海;肝體陰而用陽,賴腎水以涵之。腎精不足則髓??仗?,水不涵木則虛風內(nèi)功,發(fā)為眩暈。本例從其病機來看,既肝腎精血虧損,又兼脾胃氣虛,運化不健,用藥當以平補而不膩滯為宜。方中何首烏、枸杞子養(yǎng)肝腎,益精血;白芍、甘草酸甘化陰,取其平補而無礙胃膩膈之弊;佐天麻、鉤藤、石決明、牡蠣、夏枯草息風潛陽;茯苓、澤瀉健脾行濕。三診宗原法加黃芪、黨參益氣補中,使化源充沛,氣旺血生,腦得濡養(yǎng),諸癥自愈。
例三:小腦腦橋角蛛網(wǎng)膜炎
劉某,女,33歲,解放軍某醫(yī)院針灸科醫(yī)師,1963年4月就診。
患者于1961年10月起病。始為左耳腫痛流膿,繼之發(fā)熱、頭痛、劇烈眩暈。自覺周圍景物旋轉(zhuǎn)。耳中轟鳴,閉目畏光,終日臥床,不能張視,睜目見光則覺天旋地轉(zhuǎn),心泛嘔吐,嚴重時甚至要將病房窗口用黑布遮上方可稍得安靜。曾經(jīng)解放軍某醫(yī)院確診為小腦腦橋角蛛網(wǎng)膜炎。經(jīng)中、西藥治療1年多,病情無好轉(zhuǎn),特專程來長沙求診。癥見面色虛浮無華,走路搖晃不穩(wěn),持杖扶壁而行。頭昏耳鳴,左側(cè)頭角連項背脹痛,頭項牽強不舒,稍一轉(zhuǎn)動則自覺周圍景物旋轉(zhuǎn),眩暈欲仆。胸脅脹滿,往來寒熱(體溫長期維持在37.5~38℃)??诳嘌矢桑凰硷嬍?。舌紅,苔薄白、微黃,脈弦細數(shù)。此病在少陽,姑擬小柴胡湯加味,試圖治之。
處方:柴胡15克,黃芩12克,半夏9克,黨參9克,黃連6克,天麻9克,生龍骨18克,生牡蠣18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棗5枚,10劑。每日1劑,煎服。
二診:頭痛、眩暈減輕,惡心好轉(zhuǎn),寒熱亦除。唯頭頸部仍有牽強感,活動不自如,頭頸轉(zhuǎn)動時仍有物體旋轉(zhuǎn)感。原方加葛根15克,丹參15克。續(xù)服10劑。
三診:頭項牽強感好轉(zhuǎn),步履較前穩(wěn)妥,但走路時只能直視前方,不能轉(zhuǎn)動頭頸左右顧盼,稍一轉(zhuǎn)動仍搖晃欲倒。仍耳鳴,夜寐不寧。舌淡紅,少苔,脈弦細而弱。久病肝腎陰虛,精血不足,宗原法佐以滋腎養(yǎng)肝、潛陽安神之品。
處方:柴胡12克,黃芩9克.半夏9克,黨參9克,熟地黃18克,龜甲15克,鱉甲15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生龍骨15克,生牡蠣15克,天麻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棗5枚。10劑。每日1劑,煎服。
四診:眩暈、耳鳴明顯好轉(zhuǎn),睡眠亦轉(zhuǎn)佳,能棄杖單獨行走,并能做一些輕微家務事。效不更方,原方續(xù)服10劑。
五診:眩暈已瘥,頭痛、耳鳴好轉(zhuǎn),唯精神疲倦,納谷不香,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濡。脾胃氣虛,健運之機未復,擬益氣建中為治。
處方:黨參12克,白術9克,茯苓12克,當歸12克,半夏9克,陳皮9克,廣木香12克,山楂9克,麥芽12克,甘草6克。10劑。每日1劑,煎服。
患者治療2個月余,完全恢復健康,于1963年7月返回部隊,回去后休養(yǎng)月余即上班工作。至1973年10月,又類似發(fā)作眩暈1次,再次專程來長沙求診,仍以原法治療2個月余獲愈,愈后隨訪19年未復發(fā)。
【按】 《內(nèi)經(jīng)》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蹦懜接诟?,稟春木之氣。肝膽之氣上逆,則頭目眩暈;樞機不利,膽火上炎,則寒熱往來,胸脅脹滿,口苦咽干,溫溫欲吐,默默不思飲食。按《傷寒論》六經(jīng)辨證,主病在少陽,小柴胡湯為主方。方擬小柴胡湯調(diào)和肝膽,轉(zhuǎn)運樞機,加黃連清泄上炎之膽火,佐龍骨、牡蠣、天麻息風潛陽。藥后眩暈減輕,再輔以熟地黃、當歸、白芍、龜甲、鱉甲等補益肝腎,滋柔潛鎮(zhèn),從本圖治,使陰復而陽平。最后以補氣益血、運脾消食之品善后而收功。
例四: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陳某,男,62歲,1989年11月6日就診。
晨起突發(fā)眩暈,自覺天旋地轉(zhuǎn),如坐舟車,伴惡心嘔吐。既往曾有類似發(fā)作數(shù)次,經(jīng)醫(yī)院診斷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超聲檢查提示:左頸動脈內(nèi)膜局限性增厚,斑塊形成;右椎動脈內(nèi)徑較左側(cè)狹小。此因天氣變冷,感寒而誘發(fā)。癥見患者閉目臥床,不敢翻身或轉(zhuǎn)動頭部,睜目則見房屋旋轉(zhuǎn),泛泛欲吐。察其面色晦滯,舌質(zhì)暗紅,苔白膩,脈浮弦。血壓14.7/9.33千帕。絡有宿瘀,風寒外束,致經(jīng)脈痹阻,經(jīng)俞不利,氣血不能上榮于腦,腦空失養(yǎng),眩暈乃作。治當祛風散寒,活血化瘀,滌痰通絡,佐以益氣生血。
處方:葛根20克,丹參20克,當歸12克,川芎10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白術12克,炙黃芪30克,防風10克,桂枝10克,紅花6克,黨參12克,赤芍10克。8劑。每日1劑,煎服。
二診:眩暈減輕,惡心好轉(zhuǎn),已能起床活動,但體位改變時仍有眩暈發(fā)生,下肢無力,不思飲食。原方加全蝎5克。續(xù)服8劑。
三診:病情明顯好轉(zhuǎn),納食增加,精神轉(zhuǎn)佳。效不更方,原方續(xù)服10劑,遂痊。囑于停服湯藥后常服通心絡膠囊,并注意保暖。隨訪1年,未復發(fā)。
【按】 《靈樞·海論》云:“髓海不足則腦轉(zhuǎn)耳鳴?!狈街蟹里L、桂枝散外來之風寒;當歸、川芎、紅花、丹參化瘀通絡;半夏、白術、茯苓健脾祛痰;黃芪、黨參益氣生血;葛根解肌達邪,舒緩痙攣。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葛根含黃酮苷,有擴張心腦血管、增加大腦及冠狀動脈血流量的作用。二診在原方基礎上加全蝎一味。先父認為,蟲藥祛風搜絡、破結通痹之效,決非尋常草藥所能比。他常以全蝎與諸活血化瘀之藥配合治氣血痰瘀所致的各種頑癥痼疾,每獲良效。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