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四 腸道標本的細菌學檢驗
一、腸道標本中常見的病原體
在腸道標本中可以發(fā)現的微生物和寄生蟲種類很多,分為內源性和外源性。內源性的包括正常菌群的各種厭氧菌、大腸埃希菌、變形桿菌等;外源性的大都是致病性的,涉及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等幾乎所有病原性生物種類。常見的病原體有沙門菌屬、志賀菌屬、大腸埃希菌屬、霍亂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彎曲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梭狀芽胞桿菌、結核分枝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艱難梭菌、幽門螺桿菌(胃及十二指腸)等。
腸道標本的檢驗,除考慮常見的病原體外,應該考慮內源性感染的可能性。
二、腸道標本一般細菌檢驗程序
腸道標本一般細菌檢驗程序如圖3-4所示。
圖3-4 腸道標本的一般細菌學檢驗程序
三、注意事項
1.腸道內存在大量的正常菌群,除非為了正常菌群的調查和鑒定,一般分離可疑致病菌應使用選擇性平板。
2.最好采集急性期和抗生素使用前的糞便標本,進行床邊接種。懷疑沙門菌感染時,應在發(fā)病2周后采集。
3.除懷疑霍亂弧菌、結核分枝桿菌和菌群失調引起的腹瀉外,糞便標本一般不做涂片檢查。在以糖類發(fā)酵為鑒別依據的培養(yǎng)基上,發(fā)酵型菌落進行氧化酶試驗時會出現假陰性。在選擇性平板上挑取菌落時,應使用接種針從菌落中心挑取,而不應使用接種環(huán)刮取菌落。
4.沙門菌屬容易丟失鞭毛抗原,此時要通過誘導使鞭毛恢復,才能鑒定。
四、病例分析
1.患者,男,8歲,出現嚴重腹部疼痛,大便次數不斷增加,且多次便血,伴發(fā)熱、嘔吐,到醫(yī)院急診,檢查有溶血性貧血及血小板減少等溶血性尿毒綜合征。
(1)以上癥狀提示最可能的病原菌是?
(2)應及時進行什么常規(guī)的微生物學檢查?
2.患者,男,67歲,取其腹瀉便標本,在堿性蛋白胨水標本中37℃增菌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6~8h,接種在TCBS平板37℃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16~18h,可見黃色菌落、染色鏡檢見G-彎曲桿菌、單端一鞭毛。在4號瓊脂上可見灰褐色菌落。
(1)最可能的病原菌是什么?
(2)為明確診斷需做哪些微生物學檢查?
3.患者,女,34歲,惡心、嘔吐,腹部絞痛、發(fā)熱、大量水樣瀉。糞便標本查到可發(fā)酵乳糖的革蘭陰性桿菌,此菌在伊紅—美藍瓊脂上呈綠色。
(1)最可能由哪種病原體引起?
4.患者,男,6歲,因出現低熱、頭痛、惡心、寒戰(zhàn)、嘔吐、腹瀉住院,取糞便標本進行過夜培養(yǎng),查到革蘭陰性桿菌,該菌有動力,不發(fā)酵乳糖,硫化氫試驗陽性。
(1)以上癥狀提示最可能的病原菌是?
(2)為進一步確診,應首先做什么檢查?
5.患者,男,32歲。因急性腹痛2天,膿血便3天,以膿為主來就診,大便每天10余次至數十次,有明顯里急后重感,體溫38℃,血壓正常,白細胞增高,未見阿米巴原蟲。
(1)可初步診斷為哪種疾病?
(2)采用哪種方法能進行快速診斷?
6.患者,男,30歲。病人前一天晚上在朋友處吃了海鮮,第二天突然發(fā)熱,心動過速,腹部絞痛,彌漫性腹部壓痛,稀水樣便,無脫水征象。經糞便培養(yǎng),在糞便中檢出多形核白細胞,糞便在高鹽培養(yǎng)基上分離出弧形或逗點狀細菌,該菌神奈川(Kanagawa)試驗陽性。
(1)最可能由哪種病原體引起?
(2)采用哪種方法能進行快速診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