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護理
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PU)主要指發(fā)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即胃潰瘍(gastric ulcer,GU)和十二指腸潰瘍(duodenal ulcer,DU),因潰瘍形成與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而得名。
消化性潰瘍是全球性常見病,我國總發(fā)病率為10%~12%,患病率在近十多年來開始呈下降趨勢。本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以中青年最常見,DU多見于青壯年,而GU多見于中老年,后者發(fā)病高峰比前者約遲10年。秋冬至冬春之交常為本病的發(fā)作季節(jié),男性患病比女性多。臨床上DU比GU多見,兩者之比約為3∶1,個別地區(qū)此比例為(5~6)∶1。但有地區(qū)差異,在胃癌高發(fā)區(qū),GU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預后與患者的年齡和有無并發(fā)癥相關,無并發(fā)癥的青年患者死亡率幾乎為零,年長者的死亡原因主要為并發(fā)大出血和急性穿孔。
一、病因和發(fā)病機制
1.病因:
(1)Hp感染?、傧詽兓颊哂拈T螺桿菌檢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普通人群,DU的檢出率約為90%、GU為30%~80%。②成功根除幽門螺桿菌后消化性潰瘍年復發(fā)率下降至5%以下(常規(guī)抗酸治療后愈合的消化性潰瘍年復發(fā)率50%~70%),提示去除病因后消化性潰瘍可治愈。
(2)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 高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在消化性潰瘍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尤其在十二指腸潰瘍中顯得更加明顯。胃酸的高分泌可破壞胃黏膜屏障和增強胃蛋白酶對胃黏膜的消化作用。
(3)黏液-黏膜屏障作用削弱 黏液-黏膜屏障具有抗H+反流作用,可防止自體消化,可阻斷致傷因子的損害,參與胃黏膜損傷后的修復,可干擾幽門螺桿菌黏附于胃黏膜表面。
(4)其他 飲食無規(guī)律、暴飲暴食,長期食用過冷、過熱、過硬、刺激性食物及嗜酒、吸煙;長期服用對胃有刺激的藥物,如非甾體類消炎藥(NSAID)、糖皮質激素等;胃排空延緩、十二指腸-胃反流;情緒不穩(wěn)、憂傷、焦慮、長期處于緊張狀態(tài)等,可使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多或導致黏液-黏膜屏障作用削弱,而誘致本病發(fā)作或癥狀加劇。此外,胃潰瘍的家庭聚集現(xiàn)象、O型血者十二指腸潰瘍的發(fā)病率較其他血型的高,有明顯消化性潰瘍病史的家族有高胃蛋白酶原血癥等;消化性潰瘍患者常具有追求完美、事業(yè)心強、責任感重、自我期望高的性格特征等,提示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病與遺傳及性格也有一定的關聯(lián)。
2.發(fā)病機制 正常生理情況下,盡管胃與十二指腸黏膜經常接觸侵蝕力較強的胃酸和在酸性環(huán)境下被激活、能水解蛋白質的胃蛋白酶,并常受各種有害物質的侵襲,但它卻能抵御這些侵襲因素的損害,維持黏膜的完整性。這是因為胃、十二指腸黏膜具有一系列防御和修復機制。所以,黏液-黏膜屏障作用削弱是形成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環(huán)節(jié),而幽門螺桿菌和非甾體抗炎藥是損害胃十二指腸黏膜屏障從而導致消化性潰瘍發(fā)病的最常見病因。
(1)幽門螺桿菌引起十二指腸潰瘍的發(fā)病機制 膽酸對幽門螺桿菌的生長具有強烈的抑制作用,正常情況下幽門螺桿菌無法在十二指腸生存,十二指腸球部酸負荷增加成為DU發(fā)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為酸可使結合膽酸沉淀,從而有利于幽門螺桿菌在十二指腸球部生長。幽門螺桿菌只能在胃上皮組織定植,十二指腸球部發(fā)生胃上皮化生是十二指腸對酸負荷的一種代償反應,當十二指腸球部發(fā)生胃上皮化生,幽門螺桿菌便可定植下來。十二指腸球部酸負荷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慢性胃竇炎,幽門螺桿菌感染直接或間接作用于胃竇D、G細胞,削弱了胃酸分泌的負反饋調節(jié),從而導致餐后胃酸分泌增加;另一方面,吸煙、應激和遺傳等因素均可導致胃酸分泌增加。定植在十二指腸球部的幽門螺桿菌引起十二指腸炎癥,削弱了十二指腸黏膜的防御和修復功能,在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蝕下最終導致DU發(fā)生,同時導致十二指腸黏膜分泌碳酸氫鹽減少,間接增加十二指腸的酸負荷,進一步促進DU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2)幽門螺桿菌引起DU的發(fā)病機制 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胃黏膜炎癥削弱了胃黏膜的屏障功能,胃潰瘍好發(fā)于非泌酸區(qū)與泌酸區(qū)交界處的非泌酸區(qū)側,也反映了胃酸對屏障受損的胃黏膜的侵蝕作用。
(3)非甾體抗炎藥(NSAID)引起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病機制 NSAID主要是直接作用于胃十二指腸黏膜引起損傷;同時,引起胃腸黏膜生理性前列腺素E合成不足,從而削弱了對胃腸黏膜的防御和修復功能。
3.病理 胃潰瘍多發(fā)生在胃小彎和幽門部后壁,十二指腸潰瘍多發(fā)于十二指腸球部前壁。潰瘍多為單發(fā),也可多發(fā);若胃、十二指腸同時有潰瘍,則稱為復合性潰瘍,潰瘍多呈圓形或橢圓形,胃潰瘍的直徑多不超過2.5cm,十二指腸直徑多小于1.5 cm。潰瘍侵蝕較大血管時常引起大出血;穿透肌層及漿膜層則引起穿孔,如發(fā)生在前壁則引起急性腹膜炎,后壁穿孔稱為穿透性潰瘍;幽門附近的潰瘍可因炎癥水腫、痙攣而引起暫時性幽門梗阻,也可因反復發(fā)作與修復、纖維組織增生引起器質性的瘢痕性梗阻;極少數(shù)胃潰瘍可發(fā)生癌變。
二、護理評估
(一)健康史
評估有無消化性潰瘍家族史和患者的性格特征,有無不良的生活習慣,如飲食無規(guī)律、暴飲暴食,長期食用過冷、過熱、過硬或刺激性食物及煙酒嗜好等;詢問是否長期服用對胃有刺激的藥物如非甾體類消炎藥、糖皮質激素等;了解有無精神刺激、過度疲勞、氣候變化等誘發(fā)或加重因素。
(二)臨床表現(xiàn)
1.上腹痛 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癥狀,其特征如下。①慢性經過:可達數(shù)年至數(shù)十年。②周期性發(fā)作:即消化性潰瘍活動期與緩解期交替,尤以十二指腸潰瘍更為突出。發(fā)作期可為數(shù)周或數(shù)月,緩解期亦長短不一,短者數(shù)周、長者數(shù)年,發(fā)作常有季節(jié)性,多在秋冬或冬春之交發(fā)病,可因精神情緒不良或過勞而誘發(fā)。③節(jié)律性上腹痛:即疼痛與飲食之間有明顯的相關性,如胃潰瘍疼痛多在餐后30min到1h出現(xiàn),至下次餐前消失,呈進食—疼痛—緩解的規(guī)律;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在餐后2~4h出現(xiàn),進食后緩解,呈疼痛—進食—緩解的規(guī)律,稱空腹痛,并有夜間痛。
2.伴隨癥狀 有惡心、上腹飽脹、食欲減退或畏食、反酸、噯氣等;病程長者可有消瘦、體重下降。
3.體征 潰瘍活動時上腹部可有局限性輕壓痛,緩解期無明顯體征。
4.特殊類型的消化性潰瘍?、購秃蠞儯褐肝负褪改c同時發(fā)生的潰瘍。DU往往先于GU出現(xiàn),幽門梗阻發(fā)生率較高。②幽門管潰瘍:與DU相似,胃酸分泌一般較高,但幽門管潰瘍上腹痛的節(jié)律性不明顯,對藥物治療反應較差,較易發(fā)生幽門梗阻、出血和穿孔等并發(fā)癥。③球后潰瘍:發(fā)生在十二指腸球部遠端的潰瘍,多發(fā)生在十二指腸乳頭的近端,具DU的臨床特點,以午夜痛及背部放射痛多見,對藥物治療反應較差,易并發(fā)出血。④巨大潰瘍:指直徑大于2.5cm的潰瘍,對藥物治療反應較差、愈合時間較慢,易發(fā)生慢性穿透或穿孔。胃的巨大潰瘍應注意與惡性潰瘍鑒別。⑤老年人消化性潰瘍:臨床表現(xiàn)多不典型,GU多位于胃體上部甚至胃底部、潰瘍常較大,易誤診為胃癌。⑥無癥狀性潰瘍:約15%消化性潰瘍患者可無癥狀,而以出血、穿孔等并發(fā)癥為首發(fā)癥狀??梢娪谌魏文挲g,以老年人較多見;NSAID引起的潰瘍近半數(shù)無癥狀。
5.并發(fā)癥?、俪鲅鹤畛R姷牟l(fā)癥,表現(xiàn)為嘔血與黑糞,重者可出現(xiàn)休克征象。②穿孔:急性游離穿孔是最嚴重的并發(fā)癥,常發(fā)生于飲食過飽和飯后劇烈運動,表現(xiàn)為上腹突然劇痛并迅速向全腹彌散的持續(xù)性腹痛,并有彌漫性腹部壓痛、反跳痛、肌緊張,肝濁音界消失。③幽門梗阻:表現(xiàn)為餐后加重的上腹脹痛,頻繁嘔吐,嘔吐物為有酸腐味的宿食,有胃蠕動波、振水音,重者出現(xiàn)失水和低氯低鉀性堿中毒。④癌變:少數(shù)胃潰瘍可發(fā)生癌變,表現(xiàn)為上腹痛節(jié)律性消失,癥狀頑固,嚴格內科治療無效,糞便隱血試驗持續(xù)陽性。
6.心理狀態(tài) 消化性潰瘍病程長、反復發(fā)作,并可發(fā)生多種并發(fā)癥,影響生活和工作,患者易產生焦慮情緒,甚至出現(xiàn)恐懼心理。
(三)輔助檢查
1.胃鏡檢查 確診消化性潰瘍的首選檢查方法,不僅可對胃十二指腸黏膜直接觀察、攝像,還可在直視下取活組織做病理學檢查及幽門螺桿菌檢測,因此對消化性潰瘍的診斷及良、惡性胃潰瘍的鑒別診斷準確性高于X線鋇餐檢查。內鏡下消化性潰瘍多呈圓形或橢圓形,也有呈線形,邊緣光整,底部覆有灰黃色或灰白色滲出物,周圍黏膜可有充血、水腫,可見皺襞向潰瘍集中(圖4-2)。
圖4-2 胃潰瘍胃鏡表現(xiàn)
2.X線鋇餐檢查 適用于對胃鏡檢查有禁忌證或不愿意接受胃鏡檢查者。氣鋇雙重對比造影可提高診斷率,龕影為胃潰瘍的X線鋇餐檢查的直接征象(圖4-3),是診斷胃潰瘍的可靠依據(jù)之一;激惹、變形等間接征象,提示可能發(fā)生了胃潰瘍。
圖4-3 胃潰瘍X線鋇餐檢查的直接征象(龕影)
3.Hp檢查 檢測結果有助于對治療方案的選擇,方法有組織活檢、尿素酶試驗、組織培養(yǎng)、血清學檢測等。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的檢出率較胃潰瘍高,Hp陽性的出現(xiàn)常提示潰瘍處在活動期。
4.糞便隱血試驗 消化性潰瘍活動期呈陽性,如胃潰瘍患者糞便隱血試驗持續(xù)陽性,應懷疑發(fā)生癌變的可能。
5.胃液分析 十二指腸潰瘍患者胃酸分泌增多,尤以基礎胃酸和夜間酸分泌增加明顯,胃潰瘍患者胃酸分泌正?;虻陀谡?。
(四)治療要點
治療目的:消除病因、緩解癥狀、促進潰瘍愈合、防止復發(fā)和防治并發(fā)癥。
1.一般治療 主要包括消除焦慮、緊張情緒,保持樂觀態(tài)度;活動期應注意休息,勞逸結合,生活有規(guī)律;合理調整飲食結構,維持營養(yǎng);戒煙、酒、濃茶、咖啡;停用或慎用NSAID和糖皮質激素等藥物。
2.藥物治療:
(1)H2受體拮抗劑(H2RA) 這是抑制胃酸分泌的首選藥物,通過選擇性競爭結合壁細胞H2受體而使壁細胞分泌胃酸減少,對高胃酸分泌者近期療效滿意??蛇x用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或羅沙替丁等。
(2)質子泵抑制劑(PPI) 抑制壁細胞胃酸分泌終末步驟的關鍵酶H+-K+-ATP酶,使其不可逆失活,從而抑制胃酸分泌,與H2RA同樣為抑制胃酸分泌的首選藥物,作用較H2RA強而持久,促進消化性潰瘍愈合的速度亦較H2RA快,愈合率較高,特別適宜高胃酸分泌者或NSAID潰瘍患者不能停用NSAID時的治療。該藥尚有一定的黏膜保護及抗Hp作用,因此,是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方案中的基礎藥物。可用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泮托拉唑或拉貝拉唑。
(3)胃黏膜保護劑 硫糖鋁的胃黏膜保護作用與硫糖鋁黏附、覆蓋在消化性潰瘍表面阻止胃酸、胃蛋白酶侵蝕潰瘍面,促進內源性前列腺素合成及刺激表皮生長因子分泌有關,該藥尚能抑制幽門螺桿菌的酶活性和抑制幽門螺桿菌黏附胃十二指腸上皮細胞的能力,減少幽門螺桿菌誘導的胃上皮細胞空泡變性,還可增強幽門螺桿菌對抗生素的敏感性。膠態(tài)次枸櫞酸鉍,其胃黏膜保護作用類同硫糖鋁,但抑制幽門螺桿菌作用較強。前列腺素類藥物,如米索前列醇,具有很好的胃黏膜保護作用及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對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近期療效均滿意,尤其是對NSAID相關性潰瘍的治療和預防。
(4)抗膽堿能藥 有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腸平滑肌張力而使疼痛減輕或緩解,但可使胃排空延緩,已很少單獨使用,主要用于十二指腸潰瘍,宜選用副作用少,作用較阿托品強的哌侖西平。
(5)抗酸劑 具有中和胃酸、降低胃蛋白酶活性,緩解疼痛、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扇苄钥顾釀┤缣妓釟溻c和不溶性抗酸劑如氧化鎂、氫氧化鋁等,因副作用多,已很少使用,可應用副作用較少的復方制劑,如胃得樂、胃瘍寧、胃舒散等。
3.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 清除幽門螺桿菌,有助于消化性潰瘍愈合、降低復發(fā)率。目前常用PPI或膠體鉍為基礎加上2種抗生素的三聯(lián)治療方案(表4-1)有較高根除率。在根除幽門螺桿菌療程結束后,繼續(xù)一個常規(guī)療程的抗?jié)冎委煟篋U,給予PPI常規(guī)劑量、每天1次、總療程2~4周,或H2RA常規(guī)劑量、療程4~6周;GU,PPI常規(guī)劑量、每天1次、總療程4~6周,或H2RA常規(guī)劑量、療程6~8周。在根治幽門螺桿菌治療結束4周后,進行幽門螺桿菌復查。
表4-1 根治幽門螺桿菌的常用三聯(lián)療法方案
注:上述劑量分2次服,療程7d。
4.外科手術治療指征 ①大出血經內科治療無效。②急性穿孔。③瘢痕性幽門梗阻。④胃潰瘍癌變。⑤嚴格內科治療無效的頑固性消化性潰瘍。
三、主要護理問題
1.疼痛(上腹痛) 與胃酸刺激潰瘍面或并發(fā)穿孔等有關。
2.營養(yǎng)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 與攝食減少、頻繁嘔吐及消化吸收障礙有關。
3.焦慮 與潰瘍病反復發(fā)作、出現(xiàn)并發(fā)癥和擔心癌變有關。
4.潛在并發(fā)癥 出血、穿孔、幽門梗阻、癌變等。
四、護理措施
1.一般護理:
(1)休息與活動 創(chuàng)造舒適的休息環(huán)境。腹痛較輕者,應注意勞逸結合,適當活動,保證睡眠;腹痛劇烈或有并發(fā)癥者,應臥床休息。
(2)飲食護理?、偬峁I養(yǎng)豐富和富含維生素的食物,選擇患者喜好的食物品種,以增進食欲。②指導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時進餐,以維持正常消化活動的節(jié)律;少量多餐,以中和胃酸、減少胃酸對潰瘍面的刺激,避免胃竇部過度擴張而引起胃竇部G細胞分泌促胃液素刺激胃酸的分泌;細嚼慢咽,可增加唾液的分泌,以利于稀釋和中和胃酸;避免過饑過飽、餐間零食和睡前進食,以免影響消化活動的節(jié)律性。③禁飲酒、咖啡、濃茶等刺激性飲料,避免進食冷、熱、酸、辣、油煎、油炸等刺激性食物。④牛奶有抗幽門螺桿菌黏附作用和抑制幽門螺桿菌產生細胞空泡毒素作用,但其所含鈣質可刺激胃酸分泌,不應過多食用,宜在兩餐之間飲用;在胃內停留時間過長的食物如脂肪的攝入量應適當。⑤疼痛畏食者,進食前30min給予止痛劑;惡心、嘔吐劇烈者,暫禁食,可靜脈維持營養(yǎng),給予鎮(zhèn)吐藥,待癥狀緩解后逐步由流質、半流質、軟飯至恢復正常飲食。⑥進食前后保持口腔衛(wèi)生,就餐時限定液體的入量,飯后2h宜維持坐位。
2.心理護理 向患者介紹疾病的過程,教育患者正確面對現(xiàn)實和挫折,減少人際沖突,善于用適當?shù)姆绞叫共涣记榫w;調整工作和生活方式,減輕或消除工作、家庭等各方面的不良刺激,指導心理放松技巧,幫助患者分散注意力,增強治療信心。
3.并發(fā)癥的護理:
(1)出血?、侔仓没颊吲P床休息,頭偏向一側,防止誤吸或窒息。②安慰患者,消除其緊張心理,必要時給予鎮(zhèn)靜劑。③出血量少者,可給溫涼流質飲食,出血量大者暫禁食,并加強口腔護理。④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膚色、肢體溫度、尿量,嘔血、黑便的量和性狀等,記錄液體出入量,動態(tài)監(jiān)測紅細胞、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血尿素氮等,以估計出血量和判斷出血是否停止。⑤建立2條靜脈通道,交叉配血和備血,按醫(yī)囑實施各種止血及維持有效循環(huán)血量的措施。⑥積極處理后出血不能有效控制者,盡快做好手術前各項準備工作。
(2)穿孔?、侔仓没颊咴诖差^抬高45°的適宜體位。②禁食并胃腸減壓。③迅速建立靜脈通道,做好術前各項準備工作。
(3)幽門梗阻?、倜芮杏^察和記錄嘔吐量及性狀。②輕者可進少量流質飲食,重者禁食、胃腸減壓、連續(xù)72h抽吸胃內容物和胃液,靜脈維持營養(yǎng);遵醫(yī)囑及時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③每天晚餐后4h洗胃1次,觀察胃內潴留量,記錄顏色、性質和氣味。④禁止吸煙、飲酒和進刺激性食物。⑤內科積極治療無效者,做好術前準備工作。
4.用藥護理 應用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藥物時,告知患者用藥注意事項和藥物的不良反應,并注意密切觀察。
(1)H2受體拮抗劑 于餐中、餐后即刻或睡前服用,若同時服用堿性抗酸藥,兩藥應間隔1h以上,靜脈給藥需控制滴速,以免滴速過快引起低血壓或心律失常,療程以4~6周為宜,治療時不宜突然停藥,以防反跳。西咪替丁:可通過血腦屏障,偶有精神異常不良反應,與雄激素受體結合而影響性功能,可經肝細胞色素P450代謝而延長華法林、苯妥英鈉、茶堿等藥物的肝內代謝,有乏力、血清轉氨酶升高、粒細胞減少、皮疹、男子乳房發(fā)育、陽痿等副作用。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和尼扎替?。荷鲜霾涣挤磻^少,療效優(yōu)于西咪替丁。法莫替?。鹤饔幂^強,無抗雄性激素作用,但在用藥時應注意頭痛、頭暈、腹瀉和便秘等副作用。尼扎替丁:作用與雷尼替丁相似,但對肝功能無影響,也無抗雄性激素作用。新型制劑羅沙替?。簯⒁忸^痛、腹瀉、感冒樣癥狀、乏力、皮疹等副作用。
(2)質子泵抑制劑 空腹服用,1次/天,或早、晚各1次。奧美拉唑:有肝損害,男性乳房女性化等副作用。蘭索拉唑:有頭痛、惡心、腹瀉、皮疹等副作用。泮托拉唑:有頭痛、腹瀉等不良反應。
(3)胃黏膜保護劑 宜在餐前1h和睡前服用,不宜與抗酸藥同服。枸櫞酸鉍鉀,服藥前、后1h內不宜進食(尤其是不宜喝牛奶),應使用吸管直接吸入藥液,避免齒、舌變黑,同時告知患者用藥后糞便顏色可發(fā)黑、停藥后可消失,以免出現(xiàn)緊張心理,明顯腎功能不全者應慎用,妊娠期不宜用;米索前列醇,常見不良反應是輕度腹痛、腹瀉,但繼續(xù)用藥可自行緩解,可引起子宮收縮,故孕婦忌服。硫糖鋁,有便秘、皮疹、眩暈、嗜睡等副作用,藥片應嚼碎后服下。
(4)抗Hp藥物 克拉霉素:有食欲減退、乏力、惡心、頭暈等副作用。阿莫西林:用藥前應詢問有無青霉素過敏史,用藥過程中注意觀察有無變態(tài)反應,此外,它有腹瀉、惡心、嘔吐等副作用,偶有皮疹、血清轉氨酶增高現(xiàn)象。甲硝唑:有胃腸道反應,宜在飯后服用。
(5)抗膽堿能藥 有心率加快、口干、瞳孔散大、汗閉、尿潴留等副作用;幽門梗阻、近期潰瘍出血、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忌用。
(6)抗酸劑 應在餐后1h和睡前服用,片劑應嚼碎后服用,乳劑服用前應充分混勻,避免與牛奶同服,不宜與酸性食物及酸性飲料同服。氧化鎂可致腹瀉。氫氧化鋁可致便秘。
5.病情觀察 應重點觀察患者有無上消化道出血、急性穿孔、幽門梗阻和癌變征象,一旦出現(xiàn)上述并發(fā)癥跡象,應及時通知醫(yī)生,并配合做好各項護理工作。
五、健康教育
1.宣講引起消化性潰瘍發(fā)病和病情加重的相關因素,指導患者提高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避免精神過度緊張,避免或消除工作、家庭等方面的精神刺激,創(chuàng)造寬松、和睦的生活環(huán)境及和諧的人際關系。
2.指出建立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的重要性,指導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過度勞累;進富含營養(yǎng)、高熱量、易消化、非刺激性食物,豆?jié){、牛奶中鈣和蛋白質含量較高,可刺激胃酸分泌,不宜多吃;紅燒肉、豬蹄等在胃內停留時間長,可使胃過度擴張,應少吃;定時進食,少食多餐,細嚼慢咽,防過饑過飽,忌暴飲暴食,禁食辛辣、過酸的食物和油炸食物,不吃過冷或過熱的食物,禁喝咖啡、紅茶、酒類等飲料;戒煙、禁酒。
3.介紹常用藥物的副作用及不良反應,囑患者按醫(yī)囑堅持治療,忌用或慎用對胃黏膜有損害的藥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糖皮質激素等。
4.指導患者加強自我病情觀察,介紹出血、穿孔、幽門梗阻、癌變等并發(fā)癥的主要跡象,叮囑患者病程中一旦出現(xiàn),應及時就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