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語言主觀性

        語言主觀性

        時間:2023-03-04 理論教育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語言的主觀性成為近年來學界關(guān)注的熱點問題?!罢Z言帶有的主觀性印記是如此深刻,以至于人們不禁會問,語言如果不蘊含主觀性表達的話不知還能不能名副其實地稱之為語言?!逼渲?,人稱代詞是表現(xiàn)語言主觀性的基礎(chǔ),其他一些詞類,如某些指示詞、副詞以及形容詞,是以“主體”作為參照而形成的時間與空間關(guān)系方面的表意內(nèi)容。指示詞語的意義以說話人為中心,而評價副詞則負載著說話人對命題內(nèi)容的主觀評價。
        理論基礎(chǔ)_漢語副詞的主觀性與主觀化研究

        語言的主觀性成為近年來學界關(guān)注的熱點問題。 其實,語言的主觀性現(xiàn)象早在布雷爾(Bréal 1964/[1900])的著作中就已經(jīng)被提及,布厄(Bühler 1990[1934])進一步將主觀性闡述為指示的基礎(chǔ)。 主觀性體現(xiàn)在語言的方方面面。 “語言帶有的主觀性印記是如此深刻,以至于人們不禁會問,語言如果不蘊含主觀性表達的話不知還能不能名副其實地稱之為語言。”(Benveniste 1971:225)然而,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主觀性都局限于文學領(lǐng)域,而未成為語言學家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因為結(jié)構(gòu)主義和形式主義語言學更關(guān)注語言對客觀命題的表達,即:“現(xiàn)代英美語言學家……一直有一種唯理智論的偏見,即認為語言基本上是(即便不完全是)用來表達命題的工具?!保↙yons1982:103)20世紀初,布龍菲爾德把語義的研究排除在語法研究之外,而到了20世紀最后幾十年,語言學“人文主義”復蘇,認知主義、功能主義和語用學的興起,使長期以來占主導地位的結(jié)構(gòu)語言學和形式語言學受到挑戰(zhàn),語言學家們開始重視語義,而作為語義研究重要方面的語言的“主觀性”研究正在復興“語言并非嚴格的形式也不是命題思想的表達,語言不是自主結(jié)構(gòu)也不代表邏輯命題,但語言是感知、思維、言說主體的一種表達,甚至是一種化身”。(Finegan 1995:2)

        一、Benveniste的理解與認識

        一般認為,Benveniste是較早從語言角度對“主觀性”作出明確定義的語言學家。 在其《普通語言學問題》一書中,Benveniste將“主觀性”視為說話人作為主體存在的一種屬性,是說話人進行言談時將自己看成主體的一種能力,是人的自我意識的一種表象。 為了幫助說話人表現(xiàn)這個“我”,語言便將自己構(gòu)建成一個能表現(xiàn)自我的體系。 其中,人稱代詞是表現(xiàn)語言主觀性的基礎(chǔ),其他一些詞類,如某些指示詞、副詞以及形容詞,是以“主體”作為參照而形成的時間與空間關(guān)系方面的表意內(nèi)容。

        Benveniste認為,人稱代詞“I”專指話語中的說話人,當它和一些表示思維活動的動詞構(gòu)成主謂結(jié)構(gòu)時表現(xiàn)的不是客觀命題,而是說話人對后續(xù)命題的判斷、態(tài)度或評價,是最典型的主觀性語言,如“I suppose”“I presume”和“I conclude”等;但是這種主觀性不是其中的動詞所固有的,而是由與之組合的人稱代詞“I”體現(xiàn)出來。 當這些表示思維活動的動詞與第三人稱結(jié)合時,其主觀性消失,即雖然“I suppose”表示的是一種主觀判斷,但“he supposes”表示的是一種客觀陳述,在這一點上“he supposes”與“he runs”“he smokes”一樣。 也許作為20世紀歐洲大陸的語言學家,Benveniste對語言“主觀性”的認識受到當時歐洲大陸哲學中的人文主義傾向的影響,但他畢竟直接而鮮明地提出了“語言的主觀性”這一課題,并一再強調(diào)其重要性“如果沒有主觀性的表達,語言的功能是否能發(fā)揮,語言是否還能被稱之為語言……”(Benveniste 1971[1958]:225)。

        值得注意的是,在《普通語言學問題》一書中,Benveniste還認識到言/寫 聽/讀雙方的關(guān)系是語言交際的條件或基礎(chǔ),并將這種關(guān)系界定為一種“交互主觀性”——言語交際,每個參與者都是言說主體,并且都意識到另一個言說主體的存在。 話語是被言說主體和交際環(huán)境決定的語言形式,只有如此,交際才能進行(Benveniste 1971[1958]:230)。 當言/寫者說“我”時,是指派他們自己作主語,與聽/讀者的“你”相對,其實,不僅在人稱代詞中,而是整個的語言系統(tǒng)中,語言編碼允許言/寫者“調(diào)配”(appropriate)合適的形式 意義對兒。 這種“調(diào)配”最特別且最主要的是體現(xiàn)在語言中“句法主語”和“言者主語”的差異上(Benveniste 1971 [1958]:226)。

        二、Lyons的理解與認識

        Benveniste之后,從語言角度對“主觀性”作進一步闡述的語言學家是Lyons。Lyons先后將語言的主觀性表述為:

        當說話人說出一段話時,他同時也對這段話進行評論,并且表明他對所說內(nèi)容的態(tài)度。這一主觀性概念是極其重要的……(Lyons 1977:739)

        主觀性是指說話人通過運用語言結(jié)構(gòu)和其常規(guī)手段表達自我及說話人態(tài)度、信念的方式。(Lyons 1982:102)

        主觀性指的是意識(認知、情感和感知)主體或行為主體(施事者)的屬性(或系列屬性)。它表示的是笛卡爾稱之為“思想實體”的屬性,即一些人所說的自己或自我的屬性……這是關(guān)于主觀性的一般概念。語言學家所關(guān)注的是更為具體的“言內(nèi)主觀性”(locutionary subjectivity),即話語的主觀性(the subjectivity of utterance)……是語言使用中的自我表達(self expression)。(Lyons 1995:337)

        可見,與Benveniste將“主觀性”視作語言中的人作為主體本真存在的屬性不同,Lyons所指的“主觀性”更側(cè)重于言者的自我表達。 他認為語言學家所關(guān)注的應(yīng)該是話語主觀性(the subjectivity of utterance),即語言使用中的自我表達。 這種自我表達不能歸屬于一組命題或命題表達,而是應(yīng)該區(qū)分主觀性表達(說話人的自我表達)和客觀性表達(交際命題),并且這兩種表達的區(qū)別是漸變而非絕對的。

        Lyons(1982,1995)認為,語言具有表達“自我”的機制,如指示詞語、評價副詞等。 指示詞語的意義以說話人為中心,而評價副詞則負載著說話人對命題內(nèi)容的主觀評價。[1]不僅如此,他還進一步指出語言的主觀性可以在語言系統(tǒng)的語法或詞匯結(jié)構(gòu)之外體現(xiàn),“就語言的使用——話語來說,帶有主觀性是非??赡艿?,但這種主觀性卻很可能不表現(xiàn)于語言,而是表現(xiàn)于話語,是話語的產(chǎn)物——話語文字/符號?!盠yons(1995:340)總之,Lyons是針對當時語言學中的笛卡爾主義和新笛卡爾主義傾向而提出“話語主觀性”這一課題的。 他認為真值條件語義學作為一個整體理論的不足之處有二:第一,僅限于客觀命題內(nèi)容;第二,不能處理主觀現(xiàn)象。語言學的語義學原則上應(yīng)包括所有存在于具體自然語言的詞匯和語法結(jié)構(gòu)中的意義,無論是否能對其進行真值分析。

        Lyons對“語義”概念的深刻認識,不僅顛覆了形式語義學和結(jié)構(gòu)語言學的基本認知立場,而且成功地將“主觀性”這一意義的重要方面納入了語義研究的范疇,對整個語言學中的“語義”研究具有深遠影響。 而他對語言“主觀性”的界定,也成為當前國際語言學界研究“主觀性”問題的基石。 目前國內(nèi)漢語學界較為普遍采用的“主觀性”定義主要源于Lyons:

        主觀性(subjectivity)是指語言的這樣一種特性,即在話語中多多少少總是含有說話人‘自我’的表現(xiàn)成分。也就是說,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tài)度和感情,從而在話語中留下自我的印記。(參見沈家煊2001:268)

        Lyons對語言主觀性現(xiàn)象的界定及研究拓寬了語義學研究的視野,使我們對語言的認識更趨全面,而他的一些相對籠統(tǒng)的觀點,又為其后的其他語言學家提供了研究的課題。

        三、Langacker的理解與認識

        Lyons之后,對語言的“主觀性”進行深入研究的是Langacker(1985,1990)和Traugott(1989,1995)。Langacker(1985,1990)從共時角度將語言的主觀性視作與概念化類似的現(xiàn)象。 他認為語言與視覺、感知一樣有主觀性,人們用語言反映客觀世界時擁有各自的視角,因而語言學家應(yīng)該關(guān)注說話人如何從某一視角出發(fā)去認識客觀情景。 語言的主觀性首先源于感知主體的不同視角,并和感知主體如何過濾感知客體有關(guān),而感知主體和感知客體之間是不對稱的。 一般來說,只有觀察者在觀察客體,觀察者本人不能像觀察別人那樣自如地觀察自己。 如果主體和客體完全分離,主體的注意力集中于客體而忽略了自我意識,那么,主體是完全主觀的,客體是完全客觀的,但這只是一種理想化的觀察模式。 觀察者具有雙重性,既是觀察的主體,也是被觀察的對象。 正如Langacker那個著名的“眼鏡”比喻一樣:如果把眼鏡摘下來拿在手里觀察時,它只是被觀察的客觀對象,不是觀察的工具,我們對它的認識完全是客觀的。 但是戴上眼鏡并借助它去觀察另一事物時,對它的認識就完全是主觀的了,因為此時的眼鏡不是被感知的對象,而是感知主體的一部分。 感知領(lǐng)域的主觀和客觀之分可以運用到一般概念, 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的感知關(guān)系就是一種更為普遍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guān)系, 在語言使用中就是語言使用者和語言意義之間的關(guān)系。

        Langacker(1985,1990,1993a,1993b)對“視角”在語法和語義結(jié)構(gòu)中的作用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 在一系列引人深思的討論中,他揭開了沉浸在最普通表達之后的語言主觀層面的外衣,他認為語言表現(xiàn)出主觀性還是客觀性關(guān)鍵在于:第一,“視角”是否涉及言語場景;第二,“視角”是否將觀察者/概念者本身也編碼為表達式的一部分。

        根據(jù)Langacker的“視角”理論,下面例(1)中從(1a)到(1c)的主觀性依次增強:[2]

        (1a)Vanessa jumped across the table.(未引發(fā)言語場景)

        (1b)Vanessa was sitting across the table from me.(以觀察者為參照)

        (1c)Vanessa was sitting across the table.(引發(fā)言語場景且其為隱性)

        另一個關(guān)于“視角”表現(xiàn)語言主觀性的例子是空間運動的參與者被概念化為概念者對情景的“心理掃描”(mental scanning)。 例如:[3]

        (2)The hiker ran up the hill.(客觀描述)

        (3)The highway runs from the valley floor to the mountain ridge.(概念者的心理掃描)

        上述兩例中,例(2)是客觀描述,例(3)并不是高速公路在作空間移動,是概念者沿著心理路徑進行主觀掃描。

        可見,Langacker的“主觀性”涉及概念主體是否被編碼,特別是它在概念化過程中是否被編碼為“句法主語”,在這一點上,他與Benveniste對“主觀性”的理解有相通之處。 但是他把“主觀性”界定為識解的維度,語言的主觀性和客觀性是相對于識解緯度而言的,這一界定相對狹窄;另一方面他的理論更側(cè)重于說話人本身對客觀情景的識解,幾乎不依賴上下文語境,也不能解釋交互主觀化的產(chǎn)生。

        四、Traugott的理解與認識

        另一位學者Traugott(1989)則是從歷時角度研究語言的主觀性,并將語言的主觀性研究融進了她的語法化理論,試圖尋求兩者的接口。 在Traugott看來,主觀化是一種語用 語義演變,是語義演變的主要類型,即“意義變得越來越依賴于說話人對命題主觀內(nèi)容的主觀信念和態(tài)度”(Traugott1989:34-35)。

        主觀化的過程也就是言者的主觀信念和態(tài)度在話語中顯化的過程,具體說來就是語言中用來表達主觀性的成分,如指示語、情態(tài)、話語標記等是如何由客觀意義被逐步編碼成具主觀意義的。

        她的主觀化研究試圖闡明這樣一個語義過程:具體的、詞匯的、客觀的意義通過在局部的句法語境中的反復運用而取得抽象的、語用的、人際的、基于言者的功能。 而語法化則是一個詞匯項或短語被重新分析為具有句法或形態(tài)功能。 語法化和主觀化是有接口的。 比如:英語中動詞go從表示物理運動成為表示將來行為的語法標記的過程是典型的語法化過程,但它同時也蘊含主觀化過程,將來時標記be going to的形成依賴于言者在描述動作之前經(jīng)歷一個抽象位移過程,這是言者視角的調(diào)整和強化,是一種語用重新分析[4]。Traugott(1995)明確提出了語法化與主觀化交叉的六個維度,具體表現(xiàn)在[5]:①從命題功能變?yōu)檠哉劰δ?;②從客觀意義變?yōu)橹饔^意義;③從非認知情態(tài)變?yōu)檎J知情態(tài);④從非句子主語變?yōu)榫渥又髡Z;⑤從句子主語變?yōu)檠哉咧髡Z;⑥從自由形式變?yōu)轲ぶ问健?/p>

        Traugott(1995)將其1989年提出的“表達命題意義〉表達語篇意義〉表達情感意義”的單向性假設(shè)修改為:“構(gòu)成命題的要素在話語語境中發(fā)展出滿足‘創(chuàng)建語篇和展示態(tài)度’目的的功能?!边@一更具有普適性的演變原則。

        很明顯,Traugott側(cè)重的是語義的主觀化過程,而不是語言的主觀性本身,從這個角度來說,Traugott對“主觀性(化)”的認識更接近于Lyons的界定。

        五、小結(jié)

        綜上,Benveniste把主觀性視為說話人將自己看成主體的一種能力和人的自我意識的一種表象,即Benveniste是從語言哲學的角度來看待主觀性的。Lyons強調(diào)的是說話人的自我表達,他主張區(qū)分主觀性表達(說話人的自我表達)和客觀性表達(交際命題),并認為語言的主觀性可以在語言系統(tǒng)的語法或詞匯結(jié)構(gòu)之外體現(xiàn);可見,Lyons是從動態(tài)的語言使用的角度看待語言的主觀性的。Langacker則是從概念識解的角度來分析主觀性的,他認為一個表達式的語義既非主觀也非客觀,主客觀只是這個表達式中具體成分被識解的方式;可見,Langacker對語言主觀性的認識更側(cè)重于語言的概念化過程和認知識解的角度。Traugott主要是從歷時視角考察意義主觀性的形成過程,她將語言的主觀化研究置于話語分析和語用推理的大背景下,關(guān)注具體話語語境中的意義主觀化過程,并將之與語法化相結(jié)合;Traugott認為語言的主觀化是一個語用 語義演變過程。

        [1] 在所有這些語言手段中,Lyons討論最為詳盡的是“情態(tài)”手段(主要是情態(tài)動詞)的主觀特征。 并且,他還將“情態(tài)”區(qū)分為“主觀情態(tài)”和“客觀情態(tài)”,如下面例句中的“must”既可以表示主觀情態(tài),又可以表示客觀情態(tài)。You must be very careful.(Lyons,1982:109) (a)It is obvious from evidence that you are very careful. (b)I conclude that you are very careful.上例中“must”有(a)和(b)兩種解讀,第一種源于客觀事實,具有很強的客觀性;第二種則源于說話人,具有很強的主觀性。 這種區(qū)別在語言上分別體現(xiàn)為無人稱代詞It和I conclude。 當然,在其后的研究中, Lyons又認為“主觀情態(tài)”和“客觀情態(tài)”的區(qū)分,在實際語言運用中意義不大。

        [2] 更詳細的解釋參見本書第22-23頁。

        [3] 此處例(2)、例(3)及上例(1)都參見Langacker(1990:17-20)。

        [4] 關(guān)于be going to的主觀化過程,參見本書第24-25頁。

        [5] 此處六個維度的界定可參見Traugott(1995:48),或沈家煊(2001:273)。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