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的層次
任何一個社會的文化均有其特定的文化體系,這種系統(tǒng)或體系所表現出的不同層次,就是文化的結構。文化結構,是指多種文化特質的一種聚合,它通常是以某特質為中心,在其功能上與其他的特質發(fā)生連帶關系或者構成一系列活動。人類學家采用了功能單位作為分析的方法,即把每一民族或社會的文化內容,依其功能單位的大小,分為不同的結構,根據結構不同,從小到大,分為文化特質、文化叢、文化模式三類。
1.文化特質
文化特質(cultural trait),是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的單位。它是文化中有著獨立的形態(tài)、功能和歷史的最基本的要素。一個社會的文化內容就是各種文化特質的總和。文化特質的形態(tài)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非物質的(包括具體的符號,也包括抽象的概念)。例如,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筷子就是一個文化特質,筷子是我們日常的生活器具,是典型的中國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形態(tài)是具體的、物質的。另一方面,如果在婚禮當中出現一雙筷子,它的寓意則是吉祥、祈福,取筷子的諧音“快生貴子”之意,此時,它的形態(tài)更是抽象的,強調精神寓意。此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物質文化特質還有:象形字(漢字)、筆、墨、紙、硯、各種象征物等。非物質文化特質還有:儒家的四書五經、抱拳、作揖、下跪、磕頭等各種禮儀。其中每種特質都可以獨自成一個單位,發(fā)揮獨特的功能。
2.文化叢
文化叢(cultural complex),是指因功能上相互聯系而組合成的一組文化特質。它往往與人們的某種特定活動有關,而且往往是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特殊結合。
文化叢主要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以某一文化特質為中心,其他文化特質圍繞中心特質提供功能,并以該中心特質命名的文化叢,例如“茶道”就是一個有中心特質的文化叢,喝茶的同時,除了“茶”這個中心特質以外,還有相配合的茶盅、茶盤以及不可或缺的茶藝等文化特質。另一種是若干文化特質共同實現某一功能,文化特質之間地位平等的文化叢。例如,圍繞“春節(jié)”這個特定的節(jié)日所構成的一系列活動:貼對聯、放鞭炮、點燈籠、吃餃子、守歲、串親戚等,這些慶?;顒右砸欢ǚ绞浇Y合起來就可以組成一個文化叢,這些文化特質的功能相互不能替代。與文化叢相關的一個概念是文化圈。以文化叢的發(fā)源地為中心,包含文化叢擴散的地域在內的區(qū)域通稱為該文化叢的文化圈。
3.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cultural pattern)是指相關的文化叢通過有序的整合形成的協(xié)調一致的狀態(tài)。文化模式是一個社會長期存在的文化結構,也是為該社會成員所普遍接受的文化結構。這種形式往往表現了一種社會文化的特殊性。一個社會的文化模式通常包括主要文化模式和次要文化模式兩個種類。前者是起主導作用的、穩(wěn)定的、長期的、不易變更的文化模式,后者是指相對次要的、穩(wěn)定性較差的文化模式。例如對于中國社會而言,飲食文化模式是主要文化模式之一,閑暇文化模式則是次要文化模式。在社會學關于文化的研究中,關于文化模式的研究具有最重要的意義,因為這種研究可以獲得對于社會文化的總體認識。例如,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都是不同的文化模式。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研究方面頗有建樹。她在《菊與刀》中對于日本的文化模式進行了深入而獨到的應用研究。在這本書中,本尼迪克特指出,日本文化是一種不同于西方“罪感”文化的“恥感”文化。這種“恥感”文化孕育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既好斗又溫和,既倨傲自尊又彬彬有禮,既忠貞不二又易于叛變,就像菊花與刀一樣,成為矛盾的統(tǒng)一體。
蔡文輝先生認為,文化模式的來源可分為五種:(1)社會遺產,也稱文化遺產,是指前人所累積傳遞下來的一切東西。(2)發(fā)明,即新文化特質的創(chuàng)造。(3)采借,即借用別的地區(qū)或社會的文化。(4)變更,將社會遺產、發(fā)明、采借所得文化加以修正使用。(5)涵化,是個人或團體接受新文化特質而把它們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的過程。[14]
有的學者對此作了形象的比喻:上述文化結構,可以用一部電影來加以說明,一部電影等于文化模式,它是由很多的情節(jié)(文化叢)所聚合成的,而每一情節(jié)則由很多底片(文化特質)合成。文化模式與文化叢是一系列的動態(tài)單位,特質則是死的素材單位。文化叢研究的重要意義,是因為它與人類行為是相關的。因為文化特質,實際上是一類的行為方式或某類行為方式的產品;而各種文化叢可視為是各種社會行為模式,為滿足各種社會基本需要,交織形成的復雜文化叢。事實上,它等于社會制度;文化模式,則為社會成員大致同意而樹立的行為方式。[15]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