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民間教育
保安族的民間教育是以口傳身授、父傳子、師帶徒的方式,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實踐中,將本族群和人類發(fā)展的文明結晶代代相傳的。
一、家庭教育
家庭是一個人社會化的重要場所,也是維系人們情感的重要紐帶。保安族非常重視伊斯蘭文化的傳承,并將其放在本民族家庭教育的核心位置。
第一,“伊瑪尼”(信仰)和宗教功修的教育。保安族全民信教,所以,每一個保安族兒童出生后,家長都會通過言傳身教,使孩子們在腦海中確立六大信仰(信真主、信天仙、信經典、信使者、信后世、信前定)和五功(念、禮、齋、課、朝),并積極地去身體力行。
第二,家庭倫理道德教育。長輩們在勞動的過程中將生產、生活經驗傳遞給下一代。在保安族家庭倫理觀念中最重要的是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并以此為道德準則,認為無孝心的人是罪人,會受到世人的譴責。在伊斯蘭教中強調孝敬、服從和尊重是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這種孝敬的思想觀念貫穿在保安族的家庭倫理教育、道德規(guī)范之中。在保安族人的為人處事和社會生活中恪守并傳承著“行善”“和為貴”“真誠”的倫理道德準則,即使是生活中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討得有關人的同意(要口喚)方可行事,否則被認為是不道德的行為。
第三,對本民族民俗文化的認同教育。保安族保留和傳承著許多自己獨特的民俗文化,如生育習俗、婚姻習俗、喪葬習俗、飲食習俗等。作為一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保安族的民俗基本上也都是以《古蘭經》和“圣訓”為準則的。世代的保安族人民也是通過認同和傳承自己的民俗文化來維系民族的感情,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第四,職業(yè)技術的家庭教育。早年保安族中有許多的手工業(yè)匠人和手工作坊,如制作土炮、土槍等武器的作坊,有鐵匠、金銀匠等工匠。這些作坊和工匠中大多都保持家庭傳承,尤其是家庭父子傳承技術。
二、經堂教育
伊斯蘭教對保安族的形成、社會文化、教育及民族心理素質等各個方面產生過重大的影響,在保安族的社會、文化及教育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保安族作為一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它從始至終都傳承著伊斯蘭教育的理念和宗旨。經堂教育在宗教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保安人收藏的民國時期上海穆斯林的經堂教本
經堂教育,又稱“寺院教育”,它是一種私塾式的宗教教育,在清真寺內進行。保安族的先民原先和藏、土、蒙古、回等民族雜居于青海的同仁地區(qū),清咸豐末年至同治初年從青海同仁地區(qū)遷入現(xiàn)積石山縣境內的大河家地區(qū)。那時的大河家已是回族、撒拉族、東鄉(xiāng)族的聚居地,許多的清真寺也建立起來了。如:始建于清同治年間的癿藏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咸豐四年(1854年)的大河家清真大寺等。清末,清真寺已遍及該地區(qū)的鄉(xiāng)村。所以,以清真寺為依托的經堂教育也在保安族聚居的地區(qū)發(fā)展起來。和回族、東鄉(xiāng)族的經堂教育一樣,保安族的經堂教育是對保安族群眾進行阿拉伯文和伊斯蘭教的教育,由阿訇招收一定數(shù)量的“滿拉”(學生),傳習經典,普及宗教知識,培養(yǎng)宗教繼承人,費用由教坊居民負擔。保安族經堂教育的學制有小學、中學和大學之分。小學部又稱“經學”或“小學兒”,凡清真寺不論大小,均可招7歲至10歲的兒童入清真寺,教讀阿拉伯文,學習伊斯蘭教信條。小學部的教師多由“二阿訇”或“滿拉”(大的學員)來擔任。小學部既是向穆斯林青少年普及宗教知識的啟蒙教育,又是為今后經堂教育大學部提供學員做準備的初級班。中學是滿拉一級,課程有文法基礎課,修辭作品《白亞尼》,教法學《偉嘎業(yè)》。大學是阿訇一級,課程主要有《古蘭經》注釋、哲學、認主學《克倆木》、經注學《侯賽尼》(波斯文),門宦家還要學蘇非派關于理學的著作《蘭瑪爾其》。課程大部分以阿拉伯文為主,部分為波斯文。經堂教育的學期無具體規(guī)定。學習達到一定標準,即學完規(guī)定的課程后,舉行“穿衣掛帳”的畢業(yè)典禮,具有阿訇資格。保安族從青海同仁地區(qū)遷入現(xiàn)積石山縣境的大河家地區(qū)以來,一直在向本坊或大河家清真大寺輸送“滿拉”(學生),多時達百余人,其中也涌現(xiàn)出眾多有名的阿訇和掌教。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清真寺普遍遭到破壞,保安族地區(qū)的經堂教育一度中斷。改革開放后,國家充分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一度中斷的經堂教育也得到了恢復。特別是近年來,通過參加培訓班的形式,不斷輸送相關人才赴外地參加各種形式的培訓活動。目前,積石山縣保安族有清真寺18處,拱北2處。保安人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將經堂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起來,不斷傳承保安人的文化和信仰。在經堂教育中,保安族十分注重宗教功修教育、道德教育和國家相關法規(guī)的宣傳,做到愛教、愛國和守法的統(tǒng)一,做到傳統(tǒng)習俗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統(tǒng)一。每年,積石山縣20多個重點清真寺都征訂了《中國民族報》和《甘肅穆斯林》雜志等,不斷組織相關人員學習國家相關法規(guī),積極向廣大群眾宣傳黨的宗教政策,增強公民意識、政策意識和法律意識。同時,為了進一步加強經堂教育,積石山縣對伊斯蘭教宗教場所開展定編定員工作,從2008年開始實行定編管理,伊斯蘭活動場所定編人數(shù)為1080人。其中設立兩個學經班的場所共12個,定編310人;設立一個班的場所21個,定編235人。目前,全縣271個清真寺都不同程度地招收滿拉,滿拉人數(shù)為1022人。
保安人收藏的民國時期上海穆斯林的經堂教本
綜上所述,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經堂教育,保安族的長輩總是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傳授給后代宗教信仰、倫理道德、日常禮儀、生產活動等相關的道德知識。在日常生活里,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后代子孫了解本民族的遷徙過程和不屈的民族精神,還通過猜謎語、做游戲等形式進行倫理道德教育。與此同時,保安族通過節(jié)日儀式,讓年輕的一代在參與的同時將本民族的文化傳承下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