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明清時期的佛教
史學界認為,明清以后的近代佛教是中國佛教的衰落期。然而,某些佛教教義已深入人心,化為精神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他們的眼里佛教已不是外來宗教,而是自己的固有的宗教了。雖然,這時的佛教已失去隋唐那樣的輝煌燦爛的佛教教理,但是通過人們對觀音的信仰、放生會、受戒會、素食等實踐活動,使佛教的各種理念深深地滲透到人民生活之中,滿足了人們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有求必應”的利益,特別是佛教信仰同道教、民間信仰的相互結合,更加與現(xiàn)實生活密切聯(lián)系起來,協(xié)調一致,成了明清及以后佛教的主流。
一、明代佛教
明太祖朱元璋是個僧侶出身的皇帝,他深知佛教對統(tǒng)治者實行精神統(tǒng)治的價值。從洪武元年(1368)正月建立明王朝開始,就在金陵(今南京)天界寺設立善世院,管理佛教,任命親信慧曇為第一代禪師。洪武十九年(1386)設置砧基道人。所謂砧基道人具有僧俗雙重性質,他是居于僧團與官府之間掌管差役和稅收的僧侶。為了防止僧俗混亂,洪武二十七年(1394)發(fā)布了關于僧寺的嚴格管制令,禁止俗人進入寺院,嚴禁僧侶和世人接觸,實行和禪、講僧不同的管制,牢牢將佛教管理和控制大權抓在自己的手里。
明代建立了完整的僧官制度,通過禮部所屬僧官衙門,嚴格有效地對僧侶和寺院進行監(jiān)督。洪武十四年(1381)建立僧錄司,取代了明初的善世院。翌年,正式頒布實施。僧錄司內設中央和地方兩個機構,中央僧錄司設善世、講經、覺義等左右各一名;地方設僧綱司,府設都講、副都綱;州設僧正司;縣設僧會司。為了保證貫徹實施,任命以下官員:戒資為左善世,宗泐為右善世,智輝為左闡教,仲羲為右闡教,如圯為左講經,守仁為右講經,來復為左覺義,宗鬯為右黨義,從而使明代佛教出現(xiàn)了發(fā)展而有序、活躍而不亂的良好局面。
從史料中我們看到,活躍于明代的高僧,幾乎全是禪宗系統(tǒng)的,諸如:楚石梵琦(1296—1370)屬于臨濟宗,標榜大慧宗風,聲望很高,受到皇帝和朝臣的敬重。著有《慈氏上生偈》《北游集》等大作,提倡教禪一致。
道衍(1335—1418)為太宗軍師、僧錄司左善世、太子少師,權勢極大?;蹠遥ㄉ淠瓴辉敚樘旖缢伦〕?,曾領導明初善世院,皇帝賜紫衣及金斕方袍,尊為演梵善世利國從教大師。
云襪棲宏(1535—1615),被稱蓮池大師,撰有《首楞嚴經》《阿彌陀經》和《水陸儀軌》《放生儀》等佛學名著。其中《水陸儀軌》一書,是集佛教歷來禮儀之大成,奠定了現(xiàn)行中國佛教禮儀之基礎。
憨山德清(1546—1623),從師云谷法會和偏融等受教。撰有《解楞經集》《圓覺經直解》《法華經通義》。同時,他主張“儒佛調和”及“華嚴宗和禪宗融合”,從儒佛融合立場出發(fā),寫了《中庸直解》《老子解》《莊子內篇注》等書,為中國現(xiàn)代佛教信仰與民間信仰相協(xié)調建樹了業(yè)績。
明代統(tǒng)治者出于政治、軍事和民族政策等多方面考慮,又積極推進了佛教在世居白山黑水的女真族中的傳播和發(fā)展。明成祖永樂十年(1412),鎮(zhèn)守遼東太監(jiān)亦失哈第二次出使奴兒干(黑龍江下游)招撫當?shù)嘏娓鞑俊R钅辏?413)秋,即在滿涇站之左元代觀音堂舊址基礎上,大興土木,重新造寺佛,工竣伊始改名“永寧寺勒碑銘記”。[1]整個建筑“形勢優(yōu)雅,桀然可觀”。當?shù)馗髯宀勘姟斑h近之人,叩首展敬”。明統(tǒng)治者不惜遠涉荒原數(shù)千里,遣官司攜帶各種工匠、巧師,“以金銀一切財物造寺”,其目的就是要借助佛教使“地方人民”“皆歸王于善”,怡然接受和服從明朝的統(tǒng)治。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1426),亦失哈又至奴兒干時,發(fā)現(xiàn)永寧寺遭毀壞,于是“委官重造,命工塑佛”,不久“華麗典雅、優(yōu)勝于先”的永寧寺,再現(xiàn)于當?shù)兀髯迳畟H、俗眾弟子“遠近皆來,頓首謝曰:‘我等臣服,永無疑矣’?!?/p>
繼建造永寧寺之后,明朝政府于明成祖朱棣永樂十五年(1417)正月,發(fā)布詔諭,在貼近長白山主脈北麓營造長白山寺。明廷派遣太監(jiān)張信(張童兒)、指揮陳景等人到長白山的羅延(今安圖縣松江鎮(zhèn))“置木柵,造倉庫,輸入糧料”,從事屯田、開發(fā)分春江(今琿春河)的采捕。隨之,張信又率兵馬一千,到南羅耳(今考為長白山北寶馬城)“斫材木,修寺造社”。因在南羅耳等處伐木,則必雷震,必以鉅無聲而取,進度遲緩,工期長達五個月。寺竣之后“以達達僧人及近處有善心僧人看寺”。是年五月,明廷為加強對女真族佛教的管理,設遼東建州衛(wèi)僧綱司,命本土僧搭兒馬班為都綱。從而,把佛教的傳播進一步推進到長白山腹地。
明廷為鼓勵佛教在長白地域少數(shù)民族中大規(guī)模的傳播,明文規(guī)定對少數(shù)民族僧人給以與其部首領同等待遇,賜予敕書。史載“計有誥敕夷人番僧:朵顏衛(wèi)、福余衛(wèi)、泰寧衛(wèi)、海西女直、建州女直、烏思藏、長河而等處”(見萬歷《大會典》)。由此可見,當時佛教在兀良哈三衛(wèi)及海西女真地區(qū)已有很大發(fā)展。
唐代建于長白山余脈千山的祖越、龍泉、大安、中會、香巖等五大寺院,經過明代的大力修葺、整修、擴建,成為著名的五碑林,相傳至今,在大安寺前有明嘉靖四年(1525)碑記:“襄平至南千山之山上自唐數(shù)建古剎有五,中會居其中?!饼埲聝缺涊d,龍泉寺后堂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
從明神宗朱翊鈞萬歷三十一年(1603),建州右衛(wèi)首領努爾哈赤營造赫圖阿拉城(今遼寧新賓縣)建立七大廟(其中有道教宮觀和女真祭祀堂子)、明英宗朱祁鎮(zhèn)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建州左衛(wèi)董山與其叔父凡察向朝廷獻佛像一尊,海西女真烏拉古城出土鑄造精致的銅佛像,至后金皇太極崇德六年(1641)創(chuàng)建遼陽彌陀寺時止的42年間,由于明廷的重視,努爾哈赤、皇太極對佛教的極力推崇和保護,注意對佛寺的修葺興建、賜僧以莊田,免僧差徭,使女真族地區(qū)佛寺如林,遍及南北,呈現(xiàn)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明代女真族中有不少名僧載入史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道園。據(jù)《遼陽僧綱司致事副都綱兼前廣佑禪寺住持園塔銘并序》中記載:道園(1375—1438),為海洋(今朝鮮咸鏡北道吉州)地區(qū)女真大族童伯顏敬之子,自幼隨父“游僧舍,見佛像輒作禮,瞻戀弗去”。17歲時遂削發(fā)入“大廣濟寺,依師學法”。洪武十六年(1383),道園隨父歸服于明,西遷至遼陽。“隧籍于東寧”。道園“禮遼城東會寺千江印公為師,得授心法”,窮究佛理,造詣日深。永樂四年(1406),遼東地區(qū)選取6名通教僧赴南京參加全國佛法大會,道園為遼東地區(qū)當選之第一名。永樂六年(1408),經遼東各佛寺共同推舉,道園赴吏部考試,被任命為遼東僧綱司副都綱,兼領遼陽廣佑寺住持事。永樂、宣德年間,道園曾多次“領行童若干人赴京請給度牒”,并蒙明廷給予賞賜。后因年事漸高,移居遼陽城東清云山之永寧寺,正統(tǒng)三年(1438)圓寂。道園一生“手度弟子行凈等四十余人,皆輝行道”。另據(jù)塔銘記載,道園共有嗣法弟子34人,孫徒、重孫徒39人。
二、清代佛教
長白山是滿族及其先世女真族的“發(fā)祥”和“肇興”之地。伴隨朝代的更迭、歷史的變遷、頻發(fā)的戰(zhàn)亂、風雨的剝蝕,年久失修,到了清代絕大多數(shù)佛教寺院已湮沒殆盡,所剩無幾。昔日的寺院林立,遍及南北的興旺局面已不復存在,留給人們的是一片殘垣斷壁、斷磚碎瓦,景象十分凄涼。清初年間在長白山地域只存有長白渤海塔、農安遼塔,明建吉林功德院,西方寺、烏拉古城保寧庵,明代后金時建沈陽實勝寺、慈恩寺,明建千山祖越、龍泉、大安、中會、香巖五大禪林寺院,海城遼建折木城金塔、遼陽遼建白塔、鳳城遼建摩云塔(今名云接寺塔)和寧安渤海鎮(zhèn)渤海寺廟址。
然而,由于長白山是清王朝“發(fā)祥地”,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流域、松嫩松遼平原是清王朝的“肇興之邦”。所以有清以來各代帝王及其地方軍政要員格外重視發(fā)展這一地域的佛教,以庇佑社稷。乾隆十九年(1755)巡幸吉林時,御前伶人李成去北山玉皇閣,見其高踞山巔,掩映于疊翠林木之中,鐘磬悠然,梵音陣陣,香煙縹緲,頓生身入空門之念,遂得皇帝詔準,依師寬貞和尚,得法名釋仁瑞。乾隆帝又責令吉林將軍富春為仁瑞和尚在玉皇閣朵云殿下建老郎殿,并賜大片山林為廟產。乾隆帝還御書《靈著幽歧》匾額,懸于北山關帝廟正殿。
“上有好者,下必效焉”。吉林城地方官吏和豪紳巨賈,紛紛效尤,掀起興建廟宇之風。著名官吏伊將軍,聽說乾隆要巡幸吉林,說其“皇子是松花江之神”,便討好興建松花江神廟,加以祭祀;為祭祀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所騎御馬興建了吉林馬神廟。見此,一些地方巨賈也不甘落后,從事藥業(yè)的河南幫商人,以藥業(yè)公會名義,在北山修建了藥王廟;從事錢糧和釀造生意的山西幫,以山西會館名義,在北山建了關帝廟。此風一漲,便以官方賜銀、民間募化等手段,在吉林將軍衙門轄域內的吉林府、長春府、伯都訥廳、伊通州、敦化縣、農安縣、寧古塔城、三姓城、伯都訥城、琿春城、烏拉城等廣袤長白大地,大興土木,建寺院,佛風大振。據(jù)《吉林通志》的不完全統(tǒng)計,以白山松水的吉林省城一地就有官辦、民管,佛道神像雜祀、僧人住持的關帝廟48座。
另據(jù)資料記載,明末清初之際,藏傳佛教在長白山地域西部的嫩江、第二松花江流域的蒙古族聚居的地方興起,并于清末民國初年達到中興,清初,僅在郭爾羅斯前旗(今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就建有較大型藏傳佛教寺廟六所,僧人逾千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