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瑟·叔本華,1788年生于波蘭格但斯克,父親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母親是著名的作家。由于早年在法國和英國接受教育,叔本華能夠流利使用意大利、西班牙、英語、拉丁語等多種語言。在父親的影響下他選擇了經(jīng)商以繼承父業(yè),直到父親去世。父親的巨額遺產(chǎn)使他進入大學學習并過著富裕的生活。
1809年叔本華進入哥廷根大學攻讀醫(yī)學,很快就對哲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1811年,叔本華進入柏林大學學習,在這期間他對費希特和施萊艾爾馬赫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在1813年以《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獲得了博士學位?!墩摮渥憷碛陕傻乃闹馗芬粫撌隽顺渥憷碛陕傻乃姆N不同表現(xiàn)形式。充足理由律,是指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或者說沒有一個無法被解釋的事物。叔本華認為人們把充足理由律用于事物的判斷和變化是對其本質(zhì)的混淆,他把充足理由律當作是繼矛盾律、同一律、排他律后第四個思維規(guī)律,提出了充足理由律的四種不同表現(xiàn)形式:因果律、邏輯推論、數(shù)學證明、行為動機。叔本華認為,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其先前的一個原因即因果律,它只作用于表象之間并通過時間和空間表現(xiàn)出來,它們分別對應于數(shù)學和幾何,構成了數(shù)學證明的前提;同時通向真理的途徑分為邏輯、經(jīng)驗、超驗、超邏輯四種,因此,邏輯推論也是充足自由律的表現(xiàn)之一?!墩摮渥憷碛陕傻乃闹馗返玫搅丝档碌馁澷p。
叔本華對柏拉圖和康德充滿了崇敬之情,但是,在他的思想發(fā)展逐漸成熟后也對康德的思想進行了批判。從叔本華寫在康德哲學批判的附錄標題上的話“真正的天才可以犯錯而不受責難,這是他們的特權”,我們可以看出他的贊美之情之多。叔本華和康德思想的分歧在于康德把因果律看作是先驗的,所有的經(jīng)驗知覺都是處于主觀之上,不可能區(qū)別或認識物自體,而叔本華則認為僅用直觀我們就能獲得經(jīng)驗對象,是通過理智這種內(nèi)在感覺我們可以獲得的關于物自體的知識。同時叔本華認為康德經(jīng)驗對象的理論也是不合情理的,認為康德將直觀和思維混淆起來了。按照康德的經(jīng)驗對象論,表象世界就成了既是直觀又是思維,既非直觀又非思維的東西,由此動物要么就具有思維,要么連表象也沒有了,這顯然是極端的。
1814-1819年間,叔本華完成了他的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這本書直到1859年才得到哲學界的認可,被認為是將東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這本書的出版正好印證了彼德拉克的名句:“誰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該滿足了?!笔灞救A對倫理學、美學、教育和宗教都有過深入的研究。
受家庭的影響,叔本華很早就產(chǎn)生了悲觀情緒,這種情緒在《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一書中就有體現(xiàn)。在關于形而上學的兩個基本概念“意志”和“表象”的論述中,叔本華認為意志永遠表現(xiàn)為某種無法滿足又無所不在的欲求,這種欲求得不到滿足便是某種痛苦,世界永遠無法擺脫其痛苦的本質(zhì),這被叔本華認為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1860年9月21日,叔本華吃完早餐后安詳?shù)厝ナ懒恕?/p>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