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英文義津逮》的漢字教學研究
《華英文義津逮》的漢字教學研究
周 磊
提 要:禧在明是近代英國外交官,同時也是英國漢學代表人物。他編寫的《華英文義津逮》,秉承中國小學傳統(tǒng),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突出漢字教學的主體地位,從對漢字的認識、漢字書寫、字典使用、漢字記憶等方面進行教學,至今仍作為對外漢語初級教材印刷出版。
關(guān)鍵詞:禧在明 華英文義津逮 對外漢語教學 漢字教學
O.引 言
1867年禧在明作為英國駐華使館翻譯生來華學習漢語,并于1904年至1908年在倫敦國王學院任漢文教授。任教期間,禧在明編寫了針對英國軍官、傳教士、商人的初級漢語教材《華英文義津逮》,在教材中秉承中國小學傳統(tǒng),將漢字教學作為漢語教學的重中之重。向?qū)W生細致闡述了漢字的歷史、發(fā)展及其特點,并以細致入微的方法教授學生漢語。本文就禧在明的漢語教學中的一個方面———漢字教學進行全面的考察和研究
1.禧在明的漢字觀及其教學觀
禧在明的外交官出身決定了他注重書面語的學習,在書面語學習中放在第一位的是漢字學習。他認為:“只要正確掌握一千五百到兩千的漢字并且知道如何使用,任何人都可以用漢語清晰明白地表達?!睘榱俗寣W生對漢字在總體上有一個清晰地認識,他分別從漢字的漢字的造字方法、漢字優(yōu)缺點等方面對漢字進行分析。
1.1 禧在明對漢字的認識
1.1.1 漢字的優(yōu)勢
禧在明根據(jù)前人的研究成果,認為漢字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6個階段:象形、會意、指示、偏轉(zhuǎn)字符[1]、形聲、假借。同時他認為漢字的形式和結(jié)構(gòu)非常偉大。歐洲的文字多是表音文字,而漢字是象形文字,是表意文字,可以見文知意。這就使得漢字的使用不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中國五千年的文明靠著漢字一代一代的傳承沒有間斷;操著各種方言的中國人雖然言語上不能溝通,但是仍可以通過漢字找到文化上的認同;除了中國人使用漢字,漢字文化還廣泛影響了中國周邊的國家。“在朝鮮,幾乎所有的學校都在學習中國的經(jīng)典,而且漢字還對朝鮮本國文字的創(chuàng)造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在琉球很多居民都可以流暢地閱讀漢字;在東京(越南北部地區(qū))接受過良好教育的階層都可以掌握漢字;而在日本,漢字至今仍是構(gòu)成書面語的基礎(chǔ)?!绷硗馑J為漢字從孔子時代在結(jié)構(gòu)上就沒有改變過。兩千多年前的書面語和現(xiàn)在的書面語差別不大。所以中國的學者對漢字頂禮膜拜,認為漢字對任何語言系統(tǒng)的普遍適應性是超過其他任何文字形式的。
1.1.2 漢字的缺陷
在對漢字大加贊賞的同時,禧在明也指出了漢字的缺陷。其一是漢字的書寫。對于歐洲人來說,只有不斷地練習才能正確的書寫漢字。中國書法同時是一門藝術(shù),很少有歐洲人能夠精通。熟練地書寫漢字并不難,但是要寫一手漂亮的漢字就不那么容易了。除非從孩提時代便開始學習,或者是有生之年經(jīng)年累月地練習。其二是漢字的數(shù)量龐大,大概有四萬多,即使是掌握其中一小部分常用的,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另外一個漢字還具有多個意思,同一個漢字放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或者是不同的組合里,有的使用的是引申義,有的則是一個全新的意思。那么這就給漢字的學習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2.禧在明的漢字教學方法
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可能回到當初禧在明的教學課堂去搜集第一手材料來分析他在教學過程中都采用了哪些教學法來授課了。但是通過他留下來的文本材料,透過《華英文義津逮》的教學內(nèi)容,我們可以對禧在明的教學方法略知一二。
2.1 漢字書寫教學
古代中國的孩童在練習漢字書寫的時候,都以“永”字為練習對象,中國人認為“永”字包含了漢字所有的基本筆畫,把永字寫好,基本功打扎實了,練習其他的字就會事半功倍。所以禧在明也以“永”字為例教授學生如何練習漢字書寫。
握筆的時候,拇指在一邊,食指和中指在另一邊,垂直握筆。書寫漢字的時候,先橫后豎;先中間后兩邊;先左后右。禧在明還以“?!弊譃槔淌趯W生如何確定漢字的筆畫。
同時教導學生要牢記一條規(guī)則,那就是書寫的時候要從左上方開始,從左向右。
2.2 字典的使用教學
禧在明除了《華英文義津逮》這本教科書以外,還出版了一本《北京話英漢詞典》來配合這本教科書的學習。理所當然,他需要教會學生在遇到生詞的時候,如何查詢這本字典。前面禧在明已經(jīng)教授了漢字的書寫方法和書寫順序,學會了確認一個漢字的部首和如何確定漢字筆畫,就可以開始查字典了。禧在明以“齁”字為例,“鼻”字有14畫,在部首列表的14畫里找到“鼻”部。其次確定除部首以外剩下的部件“句”的筆畫數(shù)———5畫,那么在“鼻”部5畫的列表里就可以找到“齁”在所在的頁碼了。
2.3 漢字記憶教學
辨認和記憶漢字一直都是西方人學習漢字的難題。禧在明根據(jù)自身的學習經(jīng)驗總結(jié)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漢字記憶方法?!熬毩暲锏臐h字都是精心挑選的。漢字放在每頁練習的底部,配以威妥瑪式拼音和該字的英文解釋,聲調(diào)用數(shù)字1、2、3、4表示”
禧在明要求學生準備一些一寸見方的紙片,每個生字都抄寫在單個的紙片上。紙片的背面注上該字的拼音、聲調(diào)、英文意思。并且每天都復習這些漢字,努力辨認每一個漢字。那些已經(jīng)記住的漢字可以放在一邊,一個星期以后再看。仍然沒有記住的漢字單獨放在一起,一天一天重復地檢查。記住的漢字就歸入到已經(jīng)記住的卡片里,仍然沒記住的放回去繼續(xù)努力。那些記不住的漢字會越來越少,過不了多久就會成功地記住這些漢字。
3.對禧在明的漢字教學法的評價
3.1 對現(xiàn)代對外漢語教學的思考
3.1.1 重視漢字的識字教學
綜觀半個多世紀的現(xiàn)代漢語教學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針對初學者的教材優(yōu)先考慮的是情境和交際功能,并沒有很好地兼顧漢字教學的內(nèi)容。同時很多西方學生畏懼漢字的學習,教師遷就他們,淡化了漢字的教學。從而使得學習者在漢語教學的初級階段重聽說,輕讀寫。
然而禧在明在一個多世紀前就反復強調(diào)漢字學習的重要性,他在第一版的序言中把漢語學習比作登山,掌握了他精心挑選的一千個常用漢字就爬完了三分之一的路程。他所說的并非危言聳聽。從中國古代幼童蒙學的教材《三字經(jīng)》、《千字文》來看,《三字經(jīng)》包括漢字1145個,而《千字文》每4字一句,共250句,正好是1000個漢字。另外以2006年5月22日教育部、國家語委首次向社會發(fā)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5)的漢字應用統(tǒng)計為例:字總數(shù)8128的用字總表前581個高頻字可以覆蓋全部語料的80%,也就是說掌握了581個漢字,差不多就可以認識媒體上80%的漢字。前934個高頻字,可以覆蓋全部語料的90%。無論從古代還是從今天的角度來說,禧在明所言都不為過。
3.1.2 重視漢字的書寫教學
漢字書寫是漢字教學的難點之一。尤其是對西方學生,漢字對他們來說是全新的事物,由于缺乏字感,在練習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很多我們看似很簡單的錯誤,如:
(1)筆畫錯誤:在對外漢字的教學過程中,書寫階段首先遇到的困難就是多數(shù)留學生不知道漢字筆畫書寫的方向。尤其是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由于字感的缺乏,他們經(jīng)常用畫畫的方式來書寫漢字。
添筆、漏筆:留學生由于缺少字感,認為漢字就是筆畫的堆砌,什么時候是一點、什么時候是一捺、何時有點何時無點是沒有規(guī)律可尋的。
結(jié)構(gòu)錯誤:由于拼音文字呈線性排列,與漢字有明顯差異,沒有上下、包含等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學生在書寫過程中由于缺乏漢字結(jié)構(gòu)的意識。如把半包圍的結(jié)構(gòu)“題”字寫成左右結(jié)構(gòu)“是頁”
混淆漢字:剛接觸漢字時,外國學生很難留意到不同漢字之間細微的差別,往往會混淆相似的漢字。例如把“未”寫成“末”,把“午”寫成“牛”
使用別字:這個現(xiàn)象最為普遍,因為漢語里只有400多個音節(jié),而漢字數(shù)量相對龐大,所以漢語里有大量的同音詞。例如:“是、世、試、事、逝、勢”讀音完全一樣,但是它們所表示的意義幾乎沒有任何的聯(lián)系。留學生剛開始接觸漢字時分不清楚什么時候用什么漢字,甚至腦子里面沒有這個概念。
徐余龍(2001)提出:“外語習得主要是一個從母語習慣向外語習慣轉(zhuǎn)移的過程。當母語和外語的結(jié)構(gòu)不同時,會出現(xiàn)有害轉(zhuǎn)移;當母語和外語的某些結(jié)構(gòu)相同時,會出現(xiàn)有益轉(zhuǎn)移,并在此基礎(chǔ)上幫助學生形成新的外語使用習慣?!痹谡Z法、詞匯構(gòu)成上我們可以找到其他語言跟漢語的相同之處,引導學生向有益的方向轉(zhuǎn)移,但是在漢字教學中我們幾乎找不到任何有益的轉(zhuǎn)移,甚至在書寫的規(guī)律上學生的母語會對漢字的書寫造成有害轉(zhuǎn)移。
禧在明在長期的漢字學習過程中必定遇到過類似問題,因此他在總結(jié)自身經(jīng)驗教訓的基礎(chǔ)上首先向?qū)W生介紹了漢字的造字法和漢字書寫方式的歷史發(fā)展軌跡,以期學生對漢字的特點有整體上的認識。其次他反復強調(diào)漢字書寫存在著巨大的困難。因此他向?qū)W生分析漢字的結(jié)構(gòu)和筆順以及書寫方法同時告誡學生要反復不斷地臨摹漢字。他還根據(jù)自身的學習經(jīng)驗,發(fā)明了用卡片識記漢字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辨識漢字。
3.2 禧在明漢字教學法不足
禧在明出生在香港,童年在英國度過,1867年來中國做使館翻譯生的時候并沒有接受過正統(tǒng)的語言學教育。其語言學修養(yǎng)并不深厚。他的《華英文義津逮》的編寫都是依據(jù)前輩和自身的學習經(jīng)驗,并沒有諸多語言學理論的支撐。雖然禧在明足夠重視漢字教學在漢語教學中的地位,但也遮掩不了他的漢字教學方法種存在的不足。如他漢字教學系統(tǒng)性還不足,只教授學生基本的漢字書寫順序和書寫方法,沒有對漢字的部件進行分析和分類。這樣使學生在學習漢字的時候仍然無法界定各個部件之間的界限。另外他對漢語的認識和看法還不夠準確。如他認為漢字的6種造字法是先后產(chǎn)生的,經(jīng)歷了6個階段。[2]在6種造字法中,只有象形、會意、指示、形聲是造字法,剩下的兩種是用字法,而且古人創(chuàng)造文字之初,并不都是象形字日、月、水、火,也有簡單的指示字如上、下??梢娫熳址ú⒉皇窍群蟪霈F(xiàn),而是并存的。
4.小 結(jié)
現(xiàn)代對外漢語教學由于受到西方語言教學理論的影響,摒棄了傳統(tǒng)小學漢字教學的傳統(tǒng),重聽說,輕讀寫。然而一個半世紀之前禧在明在這個遠道而來的英國人卻繼承了中國小學的漢字教學傳統(tǒng),反復強調(diào)漢字在漢語教學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并將其觀點付諸于對外漢語的教學實踐當中。其編寫的《華英文義津逮》從1907年付梓開始,經(jīng)歷了9次改版,至今仍在印刷出版。禧在明的漢字教學理論對漢語教學作出的貢獻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
李大遂 1998從漢語的兩個特點談必須切實重視漢字教學,《北京大學學報》第3期
張志公 1994關(guān)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幾個問題,《漢語方言語法類編》,青島:青島出版社
卞覺非 1999對外漢語教學:教什么?怎么教?《語言文字應用》,第1期
朱志平 2002漢字構(gòu)形說與對外漢字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
李 明 2006常用漢字部件分析與對外漢字教學研究,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余國江 2007中國傳統(tǒng)識字教學理論和方法在對外漢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裘錫圭 1988《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志明 2005《歐美語言學簡史》,上海:學林出版社
【注釋】
[1]許慎在《說文解字》里把六書歸結(jié)為“形聲、指示、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禧在明以“左、右、繼、斷”為例,把這種通過翻轉(zhuǎn)字符(deflected characters)也作為造字法之一。
[2]原文為“in trac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written character,Chinese scholars divide its progress into six marked stages.”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