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學目的和要求
掌握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了解認識的本質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了解真理的客觀性、絕對性和相對性,真理與價值的關系,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不斷提高在實踐中自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一、認識的本質及規(guī)律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是主體與客體通過中介相互作用的過程。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是主體與客體之間通過一定的中介發(fā)生相互作用的過程。主體和客體的相互關系,從根本上說是認識關系、實踐關系、價值關系。
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主要是:實踐產(chǎn)生了認識的需要;實踐為認識提供了可能;實踐使認識得以產(chǎn)生,從根本上說,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和認識是相互作用的,認識特別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性的理性認識,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在社會歷史運動中,科學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更為顯著。
2.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認識的不同回答。在認識的本質問題上,存在著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一條是堅持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唯物主義路線,另一條是堅持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唯心主義路線。
唯物主義哲學堅持反映論的立場,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唯心主義哲學顛倒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否認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把認識看做是先于物質、先于實踐經(jīng)驗的東西,堅持唯心主義的先驗論。
辯證唯物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對認識的不同回答。辯證唯物主義和舊唯物主義雖然都堅持反映論,認為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但是二者之間又有性質上的區(qū)別。
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即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認識論,把人的認識看成是消極地、被動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對象的活動。缺乏實踐觀點和辯證觀點。
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把實踐的觀點引入了認識論,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全面地揭示了認識過程的唯物而又辯證的性質。這種以實踐觀點和辯證觀點為特征的反映論,既駁倒了唯心主義先驗論和不可知主義懷疑論,又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直觀反映論的缺陷,創(chuàng)立了以科學實踐觀為基礎的、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實現(xiàn)了人類認識史上的變革。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能動的反映的特點是:反映具有摹寫性和創(chuàng)造性。
3.認識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
從實踐到認識。認識運動的辯證過程,首先是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認識采取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種形式,并經(jīng)歷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動飛躍。
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的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xiàn)象、事物的外部聯(lián)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特點。理性認識是指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lián)系和事物自身規(guī)律性的認識。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具有抽象性、間接性的特點。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有密不可分的辯證聯(lián)系。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辯證統(tǒng)一的基礎是實踐。
在認識的辯證運動過程中,非理性因素具有重要作用。
從認識到實踐。從認識到實踐,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能動的飛躍,意義更重要:第一,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第二,理論只有回到實踐中去,才能得到檢驗、豐富和發(fā)展。
認識運動的不斷反復和無限發(fā)展。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如此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這是認識發(fā)展的總過程。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作為認識發(fā)展的總過程,表現(xiàn)了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從形式上看,認識運動表現(xiàn)為認識和實踐的反復循環(huán);從內容上看,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認識運動中實踐和認識的循環(huán)往復和無限發(fā)展,體現(xiàn)了認識的本質和一般發(fā)展規(guī)律。
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統(tǒng)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認識辯證運動過程的原理,具有重大的方法論意義。它是唯一科學的認識路線,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唯一科學的工作路線。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與群眾觀點,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路線與群眾路線,是內在統(tǒng)一的。
二、真理與價值
1.真理的客觀性、絕對性和相對性
真理的客觀性。真理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真理具有客觀性。真理的客觀性原理,是唯物主義認識論即反映論的一般原理在真理問題上的貫徹。
真理的形式具有主觀性。實用主義所鼓吹的“有用就是真理”,從根本上否認了客觀真理的存在,是主觀真理論的典型。
真理是一元的。真理的客觀性決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承認真理是客觀的,這是真理問題上的唯物論。真理又是絕對的和相對的,這是真理問題上的辯證法。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觀性,又具有絕對性和相對性。
真理的絕對性即具有絕對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無條件性、無限性。真理的相對性即具有相對性的真理,是指真理在反映客觀對象的廣度和深度上的有條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具有絕對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對性的真理相互滲透和相互包含。無數(shù)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真理永遠處在由相對向絕對的轉化和發(fā)展中,這是真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
真理是具體的。絕對性真理和相對性真理是同一個真理的兩種不同屬性。必須反對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
絕對性真理和相對性真理的辯證統(tǒng)一,是同人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辯證統(tǒng)一的。
真理與謬誤。真理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fā)展,這也是真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真理和謬誤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主觀是否與客觀相符合、相一致。相符合、相一致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謬誤。
真理與謬誤既對立又統(tǒng)一。在一定條件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做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就必須勇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
2.真理的檢驗標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是真理的檢驗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從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所謂檢驗真理,就是檢驗人的主觀認識同客觀實際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從實踐的特點看,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的特點。實踐的直接現(xiàn)實性特點,是它作為檢驗真理標準的主要根據(jù)。
在實踐檢驗真理的過程中,邏輯證明具有重要的補充作用。
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標準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標準的確定性即絕對性,是指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的唯一性。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的不確定性即相對性,則是指實踐對認識真理性的檢驗的條件性。必須把實踐對真理的檢驗,看做是全部人類的實踐對真理的檢驗。實踐檢驗真理是一個過程。
3.真理與價值的辯證統(tǒng)一
價值及其特性。哲學上的“價值”是揭示外部客觀世界對于滿足人的需要的意義關系的范疇,它是指具有特定屬性的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意義。哲學上的價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對各種特殊的價值現(xiàn)象的本質概括。價值具有客觀性、主體性、社會歷史性、多維性的特點。
價值評價及其特點。價值評價是一種關于價值現(xiàn)象的認識活動。
價值評價是具有客觀性的認識活動。實踐是檢驗評價結果的根本標準。價值評價的結果只有與人民、人類整體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確的價值評價。
價值評價的功能與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意義。價值評價在實踐活動中具有激勵、制約和導向的功能。價值觀是人們對人和事的評價標準、評價原則和評價方法的觀點的體系。它與世界觀和人生觀是一致的。正確的價值觀是先進的社會集團或階級在實踐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眾的要求,對歷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起著促進作用。樹立社會主義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價值和真理在實踐中的辯證統(tǒng)一。真理既是制約實踐的客觀尺度,又是實踐追求的價值目標之一,即通過實踐獲取關于外部世界的科學認識;而價值則是實踐追求的根本目標,同時又是制約實踐的主體尺度,真理和價值在實踐基礎上是辯證統(tǒng)一的。
堅持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辯證統(tǒng)一,要求在實踐中堅持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對當代大學生具有重要意義。
三、認識與實踐的統(tǒng)一
認識與實踐的統(tǒng)一,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本質規(guī)定。在實際工作中運用這一重要原理,就必須做到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在實踐中堅持和發(fā)展真理,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貫徹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
1.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就是要把客觀存在的事物作為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根本出發(fā)點,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要求和具體體現(xiàn)。從實際出發(fā),就是要從發(fā)展變化著的客觀實際出發(fā),從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出發(fā),按照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認識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觀成分。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從客觀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出發(fā),在實踐中按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
從實際出發(fā),關鍵是要注重事實,從事實出發(f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說到底,就是要做到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在當代中國,就是一切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fā)。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活動只有符合這個實際,才能不斷地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yè)推向前進。
2.在實踐中堅持和發(fā)展真理
堅持認識和實踐的統(tǒng)一,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真理觀,努力做到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在實踐中堅持和發(fā)展真理。對待馬克思主義,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斷進行實踐創(chuàng)新和理論創(chuàng)新,做到堅持和發(fā)展的統(tǒng)一。
重視理論創(chuàng)新,是我們黨的一個根本特點,也是我們黨的一條重要政治經(jīng)驗。注重理論創(chuàng)新,是黨的事業(yè)前進的重要保證。必須堅決反對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態(tài)度。
馬克思主義是客觀真理,又是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于創(chuàng)新。在實踐中把繼承和創(chuàng)新統(tǒng)一起來,理論才能真正順應時代和實踐的呼喚,體現(xiàn)與時俱進的要求。
3.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創(chuàng)造歷史的兩種基本活動。認識的任務不僅在于解釋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堅持認識與實踐的統(tǒng)一,歸根結底是要將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結合起來。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既是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也是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改造客觀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類社會。改造主觀世界就是改造人們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觀,即觀察和處理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缺一不可。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主觀和客觀的矛盾是人類實踐活動中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人類世界形成和發(fā)展的動力。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也就是從必然走向自由的過程。由必然到自由表現(xiàn)為人類不斷地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過程。必然王國和自由王國是人類在客觀世界面前所處的兩種不同的社會活動狀態(tài)。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是永無止境的無限發(fā)展過程。
思 考 題
1.結合有關事實說明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2.運用實踐和認識相互關系的原理,分析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
3.為什么說認識是對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
4.如何理解認識和實踐、主觀和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5.如何理解哲學上的價值和價值評價的含義?
6.如何理解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
7.當代大學生面向未來應當如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