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是世界公認的偉大的詩人,德國古典文學和民族文學的主要代表。同時他又是一位杰出的文藝理論家、自然哲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家。
歌德于1749年8月28日,生在法蘭克福城。
歌德的母親受過很好的教育,樂觀開朗,說話和氣,善講故事。因此,歌德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歌德的母親常常自己編出許多故事講給他聽。小歌德經常倚在母親身邊,聽她繪聲繪色地講述種種神奇美妙的童話。母親的故事為小歌德展開想像的翅膀,母親的溫柔在他幼小的心里注入幸福的甘露。
歌德的母親講故事有一個特點,她只是把人物與故事情節(jié)繪聲繪色地講給歌德聽,卻從來也不講故事的結局。每講到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可能會有幾種結局時,媽媽總是啟發(fā)小歌德說:
“孩子,你看公主如果嫁給了王子會怎么樣?公主如果不嫁給王子又會怎么樣?”
“狐貍被獵人捉住后,它會想辦法逃走嗎?”
“仙女遇到了魔鬼,還能逃出魔掌嗎?”
對于這些問題,小歌德也是很努力地去尋找各種各樣的答案。有時媽媽講了一個故事結局,問他滿不滿意。他常常會說出好幾種不同的故事結尾來。每當這時,他就會得到媽媽的夸獎和鼓勵。
媽媽鼓勵小歌德把她講過的這些故事加工改造以后,去講給小伙伴們聽。因此,在歌德周圍,總是聚集著一大群小朋友們。他們都喜歡聽小歌德繪聲繪色地講那些有趣的故事。
通過編故事、講故事,培養(yǎng)了歌德從小就想像力豐富、善于幻想的性格特點。他愛好文學,從小就很會寫故事;寫出來的故事情節(jié)都很豐富、很離奇、很曲折。這對于他浪漫主義風格的形成都有重大的影響和意義。
他還有一位慈祥的老祖母。歌德4歲那年的圣誕節(jié),祖母請人來給孩子們演木偶劇。小歌德高興得像是到了天堂,并從此開始常與妹妹及其他小朋友們玩演劇游戲。
在母親的教育下,歌德成了法蘭克福市里十分有名的早慧兒童。他聰明好學,記憶力非常強。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學習英語、法語、拉丁語。
歌德是一個熱情奔放的孩子,對什么都極好奇,興趣愛好特別廣泛。他對于自然科學也有濃厚的興趣,這為他后來為文藝復興運動以來,最后一個多面手奠定了基礎。
歌德的父親是一名律師,他希望把兒子也培養(yǎng)成律師。1765年,16歲的歌德告別父母來到萊比錫上了大學。不過,他對法律沒有多大興趣,反而鉆研起了文藝和自然科學。他接觸到了瑞典生物學家林耐的學說,以及藝術史家溫克曼的《古代藝術史》。
1770年春,他轉學來到斯堡特拉斯大學,繼續(xù)學業(yè)。在這里,他結識了一大批新朋友,其中有很多進步文藝青年。他們當中對歌德影響最大的一位是赫爾德。這是一位初露鋒芒的文藝理論家和未來的哲學家,比歌德大五歲,當時正開始著述和發(fā)表他的一系列影響巨大的理論觀點。歌德與他朝夕相處,受益匪淺。
1771年10月14日,歌德和他們舉行了一次莎士比亞紀念會。歌德在會上發(fā)了言。歌德和年輕的伙伴們一起接觸了法國啟蒙思想家們的著作,受到了很大的震動,立志要謳歌自然,贊美人性,宣揚個性解放。他還和赫爾德一起深入民間,遍訪山鄉(xiāng),搜集民歌,尋覓民間文學題材。此后歌德在他的詩歌中一掃華麗和矯揉造作的文風,而采用了風格樸素、節(jié)奏明快、感情真摯的近似民歌的表現手法。如他寫的《野地里的小玫瑰》。這首詩后來成為由舒伯特譜曲的世界名曲《野玫瑰》。
18世紀70年代,歐洲正面臨一次偉大的轉折,封建社會風雨飄搖,他們在文學領域進行了一場重要革命。這場革命被稱為“狂飆突進”運動,它因歌德的同鄉(xiāng)和朋友克林格爾的劇本而得名。歌德是這一運動的主帥,赫爾德是積極推進運動的最主要的理論家。這時歌德剛剛結束在大學的學習生活,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回到故鄉(xiāng)萊茵河畔的法蘭克福。
歌德無心從事律師職業(yè),而把大量精力投入文學創(chuàng)作。兩年后他開始連續(xù)發(fā)表了“狂飆突進”作品,如1773年發(fā)表了《葛茲》、1774年發(fā)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和《普羅米修斯》等。
當時,《少年維特之煩惱》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社會上出現了“維特熱”。小說被譯成各種歐洲文學,成為德國文學史上空前的具有國際意義的作品。
1778年初,歌德曾親眼目睹一位因失戀而投河自殺的年輕姑娘懷中就藏有他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一書。而且,在這以前他就聽說有不少愛情受到挫折的青年仿效維特的生活結局。為此,歌德寫了《綠蒂與維特》一詩,印成小冊子,呼吁有相似遭遇的青年:
“請做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不要步少年維特的后塵!”
1775年,歌德與年輕的魏瑪公爵奧古斯特相遇,公爵欣賞歌德詩人的才華,邀請他去魏瑪。魏瑪是坐落在德國中部,面積只有一千九百平方千米的小公國,它雖然不大,但在德意志文化中的地位卻很重要,因此歌德便決定在魏瑪定居下來。他在那里,擔任過許多職務,甚至一度做了首相。
歌德在魏瑪做官十年。十年里他整天忙于政務和官場應酬,文學創(chuàng)作遭到埋沒。這段時間里他寫的盡是“陽春白雪”。赫爾德說他這時成了“宮廷詩人”。不過歌德對魏瑪文化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使得小小的魏瑪一躍而成為德意志文化的中心。
1786年9月,歌德突然秘密出走了,沒有告知任何人。他隱姓埋名只身去了意大利,直到1788年4月才回魏瑪。他在意大利兩年的時間主要是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在意大利他寫《浮士德,一個片斷》,劇本《伊菲格尼》、《哀格蒙特》、《塔索》以及情詩《羅馬哀歌》。這一時期的作品,從風格上有所改變,開始追求“完美的人性”。
1794年7月在耶拿大學一次研究會上,歌德與席勒相識,他們一見如故,十分投機。因為席勒是“狂飆突進”運動最后的和最勇敢的代表,他寫的《陰謀與愛情》、《強盜》等充滿反叛精神。他們的主張和志趣相投,決定今后在文學上密切合作。
歌德和席勒合作開創(chuàng)了德意志文學史的一個鼎盛時代,人們認為他們合作所產生的作品是德國文學的經典之作。
歌德晚年仍不斷筆耕,寫下了大量經過千錘百煉的錦繡文章。其中占首要地位的當然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浮士德》。這部作品,從開始寫到最后完成歷時達60年之長,歌德為它幾乎傾注了畢生的精力。
《浮士德》是一部用詩體寫成的悲劇,全書12110行。這部作品取材于16世紀以來的民間傳說,反映出了歐洲文藝復興后的歷史。語言精練儒雅,有群眾的樸素,宮廷的堂皇,魔鬼的尖刻;有熱情的贊美,深刻的批判;有比喻,有諷刺;有哲理玄妙的格言,有淳樸真摯的民歌。
歌德是世界公認的偉大詩人,在詩歌、戲劇、小說方面,他真可謂全方位作家。同時他又是一位杰出的文藝理論家、自然哲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家。文學方面,他的主要代表作有《少年維特之煩惱》、《普羅米修斯》、《埃格蒙特》、《浮士德》等等;藝術方面的主要著作是《顏色學》;在自然科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是發(fā)現人類顎間骨(1784年)并著有關于植物形態(tài)學的論文。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