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實力概念的源起與發(fā)展歷程
1.1 軟實力概念的源起與發(fā)展歷程
與大多數(shù)的學術(shù)概念相同,軟實力的概念也是由西方(美國)學者率先提出來的,并且概念的提出與當時的國際時空背景緊密相關(guān)。軟實力概念提出時,美國朝野正彌漫著濃濃的衰退思潮,并且對中國的崛起抱持著強烈的危機感,因此軟實力的論證不但未被重視與應(yīng)用,反而招致諸多的批評。相對于此,軟實力研究在東方卻被迅速接受,并且成為學術(shù)界的研究重點及國家施政的重要方針。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除了國際情勢的需要之外,更與文化、意識形態(tài)、政治哲學和國家主張有關(guān)。
2000年,共和黨的喬治?沃克?布什(George W.Bush)當選為美國第43任總統(tǒng),他以強硬手段作為解決國際事務(wù)的準則。特別是在2001年的“9 ? 11事件”后,布什政府為了對恐怖襲擊展開報復,發(fā)動了一連串的“反恐戰(zhàn)爭”,以軍事手段推翻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quán)”及鏟除“基地組織”的勢力。這種強硬的作風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zhàn)爭”中達到了頂點,也使得軟實力的概念不但無從發(fā)揮,甚至成為被譏諷的對象。例如,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唐納德?拉姆斯斐爾德(Donald H.Rumsfeld)被問及對于軟實力的看法時,就毫不掩飾地回答:“我不懂那是什么意思?!?sup>[5]
就是在這種政治氛圍下,布什政府中負責向中東國家推銷美國形象和價值觀的副國務(wù)卿夏洛特?比爾斯(Charlotte Beers),在美國準備對伊拉克動武之際宣布辭職。軟實力也就幾乎成了約瑟夫?奈的個人學說,因此關(guān)于軟實力的主要論述基本上都是由其本人完成的。結(jié)果,軟實力的概念雖然早在1990年的《注定領(lǐng)導世界:美國權(quán)力性質(zhì)的變遷》(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就已經(jīng)被提出,但是直到2001年在《美國霸權(quán)的矛盾與未來:為何世界唯一的超級強國不可以獨斷獨行》(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Alone)中才被進一步傳播,并且在2004年的《軟實力:世界政治的成功之道》(Sof 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中才被完全展開,成為一個較為嚴整的學術(shù)概念。
2003年的“伊拉克戰(zhàn)爭”可以說是軟實力概念興起的轉(zhuǎn)折點。美國雖然贏得了這場戰(zhàn)爭,并將薩達姆?侯賽因(Saddam Hussein)送上了絞刑架,但是,這場缺乏“正當性”(Justification)的戰(zhàn)爭除了讓美國的國際聲望大受影響之外,更讓伊朗在中東地區(qū)的影響力大增。因此,美國前眾議院議長紐特?金瑞奇(Newt Gingrich)就批評說:“真正的關(guān)鍵不在于殲滅多少敵人,而是增加多少盟邦,這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標準,可惜他們不懂?!?sup>[6]約瑟夫?奈則評論說:軍事力量(硬實力)固然重要,但是“力量的面貌不限于一端,柔性力量(軟實力)也絕非軟弱”,但是在硬實力思維下,人們往往和奧薩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一樣,喜歡“壯馬”[7]。
也許就是在對硬實力的崇拜下,這期間從傳播視角進行的許多研究都依然集中于“媒介”與“戰(zhàn)爭”之間的關(guān)系,并且在軟實力興起的今天,仍有新的著作陸續(xù)出版。僅在2010年就有艾里克?斯圖特(Erin Steuter)的《暗喻與戰(zhàn)爭:反恐戰(zhàn)爭中的媒介、宣傳和種族主義》(At War with Metaphor:Media,Propaganda,and Racism in the War on Terror);安東尼?狄馬喬(Anthony R.Dimaggio)的《當媒介走入戰(zhàn)爭:霸權(quán)主張、公共意見和異議的限制》(When Media Goes to War:Hegemonic Discourse,Public Opinion,and the Limits of Dissent),及菲利浦?賽博(Philip Seib)與代納?珍貝克(Dana M.Janbek)合著的《全球恐怖主義與新媒介:后基地組織時代——媒介、戰(zhàn)爭和安全》[Global Terrorism and New Media:The Post-Al Qaeda Generation (Media,War and Security)]等。
2008年年底,巴拉克?奧巴馬當選為美國第44任總統(tǒng)后,美國對于軟實力的重視逐漸提升。除了約瑟夫?奈于同年出版的《領(lǐng)導的力量》(The Powers to Lead),強調(diào)創(chuàng)造國際優(yōu)勢的力量不是“征服”而是“領(lǐng)導”之外,西方社會也對軟實力展開了更多的研究并取得了較多的成果。例如:珍?梅莉莎(Jan Melissen)、唐納?李(Donna Lee)和保羅?夏普(Paul Sharp)在2007年合著的《新公共外交:國際關(guān)系中的軟實力》[The New Public Diplomacy:Soft Pow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tudies in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喬舒亞?柯蘭茲克(Joshua Kurlantzick)在2008年出版的《魅力攻勢:中國軟實力如何轉(zhuǎn)變世界》[Charm Of fensive:How China's Sof t Power is Trans forming the World (A New Republic Book)],朱麗安?史密斯(Julianne Smith)在2009年發(fā)表的《中國軟實力對美國的暗示:發(fā)展世界中的競爭與合作》(Implementations of China's Sof t Power to the United States: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修?麥克唐納(Hugh MacDonald)在2010年發(fā)表的《影響的藝術(shù):軟實力與距離的關(guān)系》(The A rts of Inf luence:Sof t Power and Distant Relationships),英迪吉特?帕瑪(Inderjeet Parmar)和麥克爾?考克斯(Michael Cox)在2010年合著的《軟實力與美國外交政策:理論、歷史和當代的視角》[Sof t Power and US Foreign Policy:Theoretical,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Routledge Studies in US Foreign Policy)]等都是近期較為突出的成果,且其中包含了中國學者的貢獻,如李明江在2009年出版的《軟實力:中國涉入國際政治的策略》(Sof t Power:China's Emerging Strategy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不過,從傳播相關(guān)視角對軟實力進行研究的專著則只有王建在2010年發(fā)表的《軟實力在中國:通過傳播進行的公共外交》[ Sof t Power in China:Public Diplomacy through Communication (Palgrave Macmillan Series in Global Public Diplomacy)]。從以上著作可以感知,中國軟實力在西方軟實力研究中也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研究取向。
在各國的軟實力研究中,中國對于軟實力的研究甚至超越了美國。也許和全球權(quán)力的興替和中國的和平崛起戰(zhàn)略有關(guān),愈來愈多的中國學者對“軟實力”這個課題展開了研究,并且從不同的觀點出謀劃策。不過,絕大多數(shù)研究都集中于“文化軟實力”的層面,并且傾向于將軟實力的建設(shè)視為中國固有文化的發(fā)揚。童世駿在2008年出版的《文化軟實力》,高占祥在2007年發(fā)表的《文化力》,沈壯海在2008年主編的《軟實力,真實力:為什么要提高國家軟實力》,唐晉在2009年主編的《大國策:通向大國之路的中國軟實力——國學熱與文化傳承》,藝衡在2009年發(fā)表的《文化主權(quán)與國家文化軟實力》等都是此類研究的近期著作。
另有部分學者則是從國際關(guān)系的視角對軟實力進行了研究,并且將軟實力化約成為一種外交戰(zhàn)略。宋效峰在《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上發(fā)表的《國際威望政策與中國的和平崛起》、羅建波在《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6年第3期)上發(fā)表的《中國崛起的對外文化戰(zhàn)略:一種軟權(quán)力的視角》、俞新天在《國際問題研究》(2008年第2期)上發(fā)表的《軟實力建設(shè)與中國對外戰(zhàn)略》等都是屬于這種類型的研究成果。另外也有部分研究脫離了國家的層面,將軟實力與區(qū)域發(fā)展結(jié)合,作為地區(qū)發(fā)展的動力。例如:馬慶國和樓陽生在2007年合著的《區(qū)域軟實力的理論與實施》、孟建在2008年主編的《城市形象與軟實力:寧波市形象戰(zhàn)略研究》、涂成林在2009年發(fā)表的《國家軟實力與文化安全研究:以廣州為例》等。至于報紙、學術(shù)期刊中使用軟實力的概念更是不計其數(shù)。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