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心與勞力
原文:“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
譯文:有的人腦力勞動, 有的人體力勞動;腦力勞動者管理人,體力勞動者被人管理;被管理者養(yǎng)活別人,管理者靠別人養(yǎng)活:這是通行天下的原則。
社會分工在管理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它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西方的現(xiàn)代分工理論在管理中的應用發(fā)端于斯密對自由市場的研究。他把人類社會進步歸結為分工和專業(yè)化所帶來的勞動生產(chǎn)力的進步,認為國家要發(fā)展,非分工不可,他在分析分工帶來的社會進步時舉了一個很經(jīng)典的例子,他說在扣針制造業(yè)中,“一個人抽鐵線,一個人拉直,一個人切截,一個人削尖線的一端,一個人磨另一端,以便裝上圓頭。要做圓頭,就需要有二三種不同的操作。裝圓頭,涂白色,乃至包裝,都是專門的職業(yè)。這樣,扣針的制造分為十八種操作。有些工廠,這十八種操作,分由十八個專門工人擔任。固然,有時一人也兼任二三門。我見過一個這種小工廠,只雇用十個工人,因此在這一個工廠中,有幾個工人擔任二三種操作。象這樣一個小工廠的工人,雖很窮困,他們的必要機械設備,雖很簡陋,但他們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針十二磅。從每磅中等針有四千枚計,這十個工人每日就可成針四萬八千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針四千八百枚。如果他們各自獨立工作,不專習一種特殊業(yè)務,那末,他們不論是誰,絕對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針,說不定一天連一枚針也制造不出來。他們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適當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數(shù)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連這數(shù)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來?!狈止淼男适谴蠹矣心抗捕玫?,但是分工是如何產(chǎn)生如此高的效率的呢?亞當斯密說:“ 有了分工,同數(shù)勞動者就能完成比過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勞動者的技巧因業(yè)專而日進;第二,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通常須損失不少時間,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這種損失;第三,許多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的發(fā)明,使一個人能夠做許多人的工作。”他把分工看作社會進步的標志:“ 在一個政治修明的社會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層人民的那種普遍富裕情況的,是各行各業(yè)的產(chǎn)量由于分工而大增。” 對這種社會分工現(xiàn)象,恩格斯也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論述:“當人的勞動生產(chǎn)率非常低,除了必需的生活資料只能提供微少的剩余產(chǎn)品的時候,生產(chǎn)力的提高、交換的擴大、國家和法律的發(fā)展、藝術和科學的創(chuàng)立,都只有通過更大的分工才有可能。這種分工的基礎是,從事單純體力勞動的群眾同管理勞動、經(jīng)營商業(yè)和掌管國事以及后來從事藝術和科學的少數(shù)特權分子之間的大分工?!保ā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25頁)
在儒家思想中,孟子最早提出社會分工的思想,而且比較系統(tǒng)深刻,很多觀點和現(xiàn)代的市場經(jīng)濟理論和現(xiàn)管理分工理論合拍,令人嘆為觀止,為后來的社會管理提供了理論基礎。他從社會分工在一定歷史階段的合理性出發(fā),把分工看做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孟子最具代表性的言論是有名的關于“勞心與勞力”的論辯。為了我們更好更明確的了解孟子的分工思想,我們先把他對社會分工的經(jīng)典論述節(jié)選幾段,以白話文形式摘錄如下:
有一個奉行神農氏學說,名叫許行的人從楚國到滕國進見滕文公說:“我這個從遠方來的人聽說您施行仁政,希望得到一所住 處,成為您的百姓?!彪墓o了他住處。許地的門徒有幾十個人,都穿著粗麻衣服,靠打草鞋織席子謀生。陳良的門徒陳相和他弟弟陳辛背著農具從宋國來到滕國,也進見滕文公說:聽說您施行圣人的政治,那么,您也是圣人了, 我們都愿意做圣人的百姓?!标愊嘁姷皆S行后非常高興,完全拋棄了自己以前所學的而改學許行的學說。陳相有一天去拜訪孟子,轉述許行的話說:“滕君的確是個賢明的君主,不過,他還沒有掌握真正的治國之道。賢人治國應該和老百姓一道耕種而食,一道親自做飯?,F(xiàn)在滕國卻有儲藏糧食的倉庫,存放財物的倉庫,這是損害老百姓來奉養(yǎng)自己,怎么能夠叫做賢明呢?”孟子說:“許先生一定要自己種莊稼才吃飯嗎?”陳相回答說:“對?!?“許先生一定要自己織布然后才穿衣嗎?”回答說:“不,許先生只穿粗麻衣服。” “許先生戴帽于嗎?”回答說:“戴?!泵献訂枺骸按魇裁疵弊幽??”回答說:“戴白帽子?!泵献訂枺骸八约嚎椀膯幔俊被卮鹫f:“不是,是用糧食換來的?!泵献訂枺骸霸S先生為什么不自己織呢?”回答說:“因為怕誤了農活?!泵献訂枺骸霸S先生用鍋和甄子做飯,用鐵器耕種嗎?”回答說:“是的?!?“他自己做的嗎?”回答說:“不是,是用糧食換的。”孟子于是說:“農夫用糧食換取鍋、瓶和農具,不能說是損害了瓦匠鐵匠。那么,瓦匠和鐵匠用鍋、瓶和農具換取糧食,難道就能夠說是損害了農夫嗎?而且,許先生為什么不自己燒窯冶鐵 做成鍋、甑和各種農具,什么東西都放在家里隨時取用呢?為什么要一件一件地去和各種工匠交換呢?為什么許先生這樣不怕麻煩呢?”陳相回答說:“各種工匠的事情當然不是可以一邊耕種一邊同時干得了的?!?/p>
“那么治理國家就偏偏可以一邊耕種一邊治理了嗎?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況且,每一個人所需要的生活資料都 要靠各種工匠的產(chǎn)品才能齊備,如果都一定要自己親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領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說:有的人腦力勞動, 有的人體力勞動;腦力勞動者統(tǒng)治人,體力勞動者被人統(tǒng)治;被統(tǒng)治者養(yǎng)活別人,統(tǒng)治者靠別人養(yǎng)活:這是通行天下的原則。 ”“在堯那個時代,天下還未太平,洪水成災,四處泛濫;草木無限制生長,禽獸大量繁殖,谷物沒有收成,飛禽起獸危害人類, 到處都是它們的蹤跡。堯為此而非常擔憂,選拔舜出來全面治理。 舜派益掌管用火燒,益便用烈火焚燒山野沼澤的草木,飛禽走獸于是四散而逃。大禹疏通九條河道,治理濟水、源水,引流入海; 挖掘汝水、漢水,疏通淮水、泅水,引流進入長江。這樣中國才可以進行農業(yè)耕種。當時,禹八年在外,三次經(jīng)過自己的家門前都不進去,即便他想親自種地,行嗎?“后稷教老百姓耕種收獲,栽培五谷,五谷成熟了才能夠養(yǎng)育百姓。人之所以為人,吃飽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沒有教養(yǎng),那就和禽獸差不多。圣人又為此而擔憂,派契做司徒,用人與人之間應有的倫常關系和道理來教育百姓——父子之間有骨 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有內外之別,老少之間 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堯說道:‘慰勞他們,安撫他 們,開導他們,糾正他們,輔助他們,保護他們,使他們創(chuàng) 所,再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品德?!ト藶槔习傩湛紤]得如此之 難道還有時間來親自耕種嗎?
……堯和舜治理天下,難道不用心思嗎?只不過用在耕田種地上罷了。 “我只聽說過用中原的一切來改變邊遠落后地區(qū)的,沒有聽說過用邊遠落后地區(qū)的一切來改變中原的。陳良本來是楚國的人,喜愛周公、孔子的學說,由南而北來到中原學習。
……陳相說:“如果聽從許先生的學說,市場價格就會統(tǒng)一,人人沒有欺詐,就是打發(fā)一個小孩子去市場,也不會被欺騙。布匹絲綢的長短一樣,價格也就一樣;麻線絲綿的輕重一樣,價格也就一樣;五谷的多少一樣,價格也就一樣;鞋子的大小一樣,價格也就一樣?!泵献诱f:“各種東西的質量和價格不一樣,這是很自然的,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甚至相差千倍萬倍。您想讓它們完全一樣,只是搞亂天下罷了。一雙粗糙的鞋子與一雙榆致的鞋子價格完全一樣,人們難道會同意嗎?聽從許先生的學說,是率領大家走向虛偽,怎么能夠治理好國家呢? ——《孟子·滕文公上》
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孟子分工理論的幾個突出特點:
孟子認為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個人要滿足自己和家庭的衣食住行是很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所以孟子在反駁許子的觀點時問到:“許子必織布而后衣乎?” 曰:“否,許子衣褐?!薄霸S子冠乎?”曰:“冠?!痹唬骸稗晒??曰:“冠素。”曰:“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曰:“許子奚為不自織?”曰:“害于耕?!痹唬骸霸S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然?!?“自為之與?”曰:“否,以票易之?!?“以票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誠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 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之也?!笨梢娫S子主張每個人在生活中的任何事都要親歷親為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個人的能力必然有限,而每個人的需求卻相對較多,出現(xiàn)某些不平衡,許行的學說主張統(tǒng)治者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確也是有一定意義,因而具有吸引力的。但這中思想過于簡單,也不可能實現(xiàn),所以孟子在問到許先生為什么不自己燒窯冶鐵做成鍋、甑和各種農具,什么東西都放在家里隨時取用呢?為什么要一件一件地去和各種工匠交換呢?為什么許先生這樣不怕麻煩呢?陳相只能回答說:“各種工匠的事情當然不是可以一邊耕種一邊同時干得了的?!?所以只有把人們進行有效的組織和管理才能使每個人的需求都得到滿足。在現(xiàn)代社會的管理實踐中更是證明了這一點,隨著知識經(jīng)濟的到來,科技迅猛發(fā)展,人類知識呈現(xiàn)幾何級數(shù)發(fā)展態(tài)勢,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技能和知識,就是在一個企業(yè)中,一個產(chǎn)品可以達到上前道工序,一個人怎能完成?可見分工是必然的。而這幾千道工序和成千上萬的員工怎樣進行有效的排列組合,達到最有效率?這就需要管理,需要更高級勞心者,出現(xiàn)管理域被管理的分工。
孟子認為士農工商,天下各行各業(yè)要有所分工,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人們不同的需求,才能各得其所,使人們過上物質充足且精神高尚的生活。農夫用糧食換取鍋、瓶和農具,不能說是損害了瓦匠鐵匠。瓦匠和鐵匠用鍋、瓶和農具換取糧食,也不能夠說是損害了農夫。同理,勞心者用腦力來換取生活用品也不能說是損害了勞力者。他們之間的交換與分工是很自然很合理的事情,是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的?,F(xiàn)代管理理論其實最重要就是對人的管理,而如何對現(xiàn)有人員進行有效的分工,使其特有才能在特定崗位上發(fā)揮最大的功用,激發(fā)其斗志和潛能是現(xiàn)代管理中重要的構成部分。每個人的特點和優(yōu)勢不一樣,有點善于營銷,有的善于行政,有的善于管理,有的善于科研,在一個企業(yè)中正是由于材質的不同使分工更為有效率。在一個高效的組織系統(tǒng)中,正是系統(tǒng)內部人員的相互補充交換和配合使得這個系統(tǒng)的得以高效運轉,可見只有組織內部個安其位,各得其所,合理分工才能使管理變成可能。
社會上主要分為勞心者和勞力者,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孟子所謂的“勞心者”主要是指憂國憂民的圣人及具有社會管理才能的執(zhí)政者,而“勞力者”則是指以農業(yè)勞作為主的廣大民眾。勞心、勞力是當時社會上十分流行的話語,把人類勞動的性質按勞動形式的不同劃分為勞心者和勞力者,就像我們現(xiàn)在把勞動劃分為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一樣,二者雖名異而實同。孟子強調指出,正是社會分工的結果,決定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這是天下共同的道理,是不可以更改的。孟子把“人”劃分為 “ 勞心者”與“勞力者”兩種類別。現(xiàn)代管理中也必然存在管理與被管理,必然存在等級和秩序,因為這是一個社會或組織得以運轉的保證,只有被管理者嚴格服從命令,使上級決策迅速落實才能談得上有效管理,否則一個組織必然陷于癱瘓。同時勞心的管理者要盡量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可行性,才能保證決策的有效落實。只有進行勞心與勞力的分工才能使社會或組織更完善,只有勞力者對勞心者的服從才能保證社會或組織的有序和有效。
勞心者的主要職責是管理和教化眾生,保障社會的秩序。正由于此,圣人不可能只顧忙于稼穡,貪圖私利,而應該一心為公,做更為重要、一般人所難以做到的事情以為萬民修福。孟子舉堯舜禹等人為例,說明勞心者作用是造福萬民,教化眾生。在堯那個時代,天下還未太平,洪水成災,四處泛濫;草木無限制生長,禽獸大量繁殖,谷物沒有收成,飛禽起獸危害人類。堯為此而非常擔憂,選拔舜出來全面治理。 舜派益掌管用火燒,益便用烈火焚燒山野沼澤的草木,飛禽走獸于是四散而逃。大禹疏通九條河道,治理濟水、源水,引流入海; 挖掘汝水、漢水,疏通淮水、泅水,引流進入長江。這樣中國才可以進行農業(yè)耕種。人吃飽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沒有教養(yǎng),那就和禽獸差不多。圣人又為此而擔憂,派契做司徒,用人與人之間應有的倫常關系和道理來教育百姓——父子之間有骨 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有內外之別,老少之間 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在現(xiàn)代管理中,一個優(yōu)秀的管理者就應該做好定位,不要事必躬親,做那些下級和被管理者該做的事情,越俎代庖,而應該謀大局、觀大勢、做大事,不要囿于一隅而喪失全局!
勞力者的范圍比較廣,包括農夫、工匠、商人等,他們要服從統(tǒng)治者的管理,這是社會穩(wěn)定和秩序所必需的,如果勞力者各行其是,不服從管理,勢必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勞力者和勞心者只要雙方各安其位,勞心者一心為公,造福萬民,教化眾生,勞力者努力耕作勞動,服從管理,互不紛擾,就會呈現(xiàn)一幅治世的圖景:“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讓其下,小人農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禮而讒慝黜遠,由不爭也,謂之懿德?!比绻p方打破了各自的界限,就會是一幅亂世的景象:“君子稱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馮君子,是以上下無禮,亂虐并生,由爭善也,謂之昏德。國家之敝,恒必由之?!痹诂F(xiàn)在管理中也是一樣,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互相配合,互不侵犯,下級服從上級,上級愛護下級,只有這樣才能使管理發(fā)生效率。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