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jié) 王充的“效驗”學說
在反對神學迷信和解釋自然與社會現(xiàn)象的過程中,王充所運用的認識方法,其主要內容有:①“任耳目以定情實”(《論衡·實知》),運用耳目感官去了解事情的原委真相;②“引物事以驗其言行”(《論衡·自然》),用實際事物檢驗言論的是非,用辦事的效果檢驗行為的得失;③“揆端推類,原始見終,從閭巷論朝堂,由昭昭察冥冥”(《論衡·實知》),主要是運用類比推論的邏輯方法,要求遵守矛盾規(guī)律,不能上下相違,前后相伐;④“貴其知識”(《論衡·別通》),立論要以確切的科學知識為依據(jù);⑤“不學不成,不問不知”(《論衡·實知》),通過學習、問疑獲得新認識;⑥“事有不可知”,“及其知之,用不知也”(同上),當證據(jù)不足,不能作出判斷時,不要強不知以為知;⑦注意分析“虛妄”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根源。
這些認識方法貫穿著一個基本精神,這就是實事求是。用他自己的術語說就是注重“效驗”?!笆履饔谟行?,論莫定于有知”(《論衡·薄葬》),“凡論事者,違實不引效驗,則雖甘義繁說,眾不見信”(《論衡·知實》)。他把感覺經(jīng)驗置于首要地位,從事實出發(fā),運用邏輯思維,通過類比推理從已知到未知,從事物的產(chǎn)生預計發(fā)展結果,由此及彼,由現(xiàn)象進入本質。王充所依據(jù)的基本是經(jīng)驗知識,其邏輯思維也陷于形式邏輯,表現(xiàn)為用“效驗”的方法對具體觀點一一驗證,用事實作為標準判別是非。
王充運用“效驗”的方法分析神學迷信,揭露其虛妄不實,在《論衡》中有許多成功的范例。
《自然》《譴告》篇成功地反駁了譴告說。譴告說的前提是,人間君主的廢立取決于天的意志,人君行為失當,天出災異警告之,令其改弦更張;如果不聽,則降大災懲罰之,以至另立人君代替之。王充分析說:
天能譴告人君,則亦能故命圣君。擇才若堯、舜,授以王命,委以王事,勿復與知。今則不然,生庸庸之君,失道廢德,隨之譴告,何天不憚勞也?(《論衡·自然》)
有神論講天立人君,又講人君的行為不合天的意志而必須由天來譴告,不能自圓其說。王充抓住了譴告說的前提與內容之間的矛盾,要么否定人君為天所命,要么否定譴告的必要性。這里已涉及神學的一個內在矛盾:天的全能性與局限性的矛盾。神學總是想把天說成全能,但又不能把天說成全能。如果天是全能的,就不會生出平庸之君,譴告就沒有必要。如果天不是全能的,既出了平庸之君,天未必能譴告他。譴告說實際上把天與人君的關系看成君臣關系,人君為天之臣,人君亦能諫天。然而人君諫天的事不存在,由此可見天譴告人君的說法也是虛妄不實的。
王充不僅把重“效驗”的認識方法用于揭露神學迷信,也用于探求事物的真相。例如,譴告說宣稱“雷為天怒”,王充否定了這個說法,認為雷是火,并提出五個證據(jù):人中雷而死,須發(fā)、皮膚有燒灼之狀可見,尸體有燒灼之味可聞;雷燒石投入井水激聲大鳴;寒氣入腹與溫氣相遇腹鳴如雷;雷鳴時電光耀目;雷可燒毀房屋草木。于是他作結論說:“夫論雷之為火有五驗,言雷為天怒無一效,然則雷為天怒,虛妄之言?!保ā墩摵狻だ滋摗罚υS多被神化了的傳說,王充都力圖給以合乎實際的解釋。傳說:“舜葬于蒼梧,象為之耕;禹葬會稽,鳥為之田?!保ā墩摵狻摗罚┥駥W解釋為天佑圣德。王充說實際情況可能是蒼梧象多,會稽鳥多,人們看到象踐泥土、鳥食雜草,形容為象耕鳥田,實際并沒有象和鳥耕田的事,并不是天佑圣人。人們生病時舉行祭祀,后有的得到康復,被看做神秘的事,實際是病人得到精神安慰,促進了康復,并沒有鬼神在起作用。他還對人的預見能力作了合理的解釋。如秦莊襄王的母親夏太后把墓地選在杜陵時預言,百年之后她的墓旁當有萬家邑,其后果如其言。樗里子造墓地于章臺時預言,百年之后當有天子宮室出現(xiàn)于他的墓地周圍,其后亦果如其言。這類預言被讖書神秘化,作為迷信的證據(jù)。王充指出,事物的發(fā)展變化是有跡兆的,“案兆察跡,推原事類”(《論衡·實知》),可以預見某些事物的未來。不僅圣人、賢人能夠預見某些事情未來的發(fā)展,就是一般人也可以做到,沒有必要用神怪去解釋。
王充的認識方法的薄弱方面是理論概括不足。例如,他反復用比喻的方法反駁“天處高而聽卑(下)”“天聞人言,隨善惡為吉兇”(《論衡·變虛》)的迷信,一則說天大人小,天比人大的程度遠遠超于人比螞蟻大的程度,天的高度又不知超過樓臺多少倍,人坐在樓臺上尚且看不見螞蟻,天怎能聽到人的聲音呢?再則說諸夏與四夷語言尚不相通,天又怎能聽懂人類的語言呢?三則說聽聲音要用耳,天沒有耳怎能聽到人的言論呢?這些比喻雖然生動卻不能駁倒神學迷信。因為在有神論者看來,神之所以為神,就在于具有超人性,可以不以目視不以耳聽。要反駁有神論僅靠“效驗”是不夠的,必須從理論上證明不存在神的超人性。王充沒有作出這種證明,所以不能徹底駁倒有神論,這是經(jīng)驗論的認識方法不能克服的弱點。
王充在世時,《論衡》沒有得到廣泛的流傳,影響僅及東吳地區(qū)。東漢末年,避難入?yún)堑牟嚏吆蜁赝趵拾选墩摵狻穾У奖狈剑鹑藗兊臐夂衽d趣,被視為“異書”“奇書”。在經(jīng)學衰落、無神論和黃老思想重新抬頭的環(huán)境中,匯入新的時代潮流,引發(fā)了離經(jīng)叛道的學術傾向。蔡邕、王朗對《論衡》標新立異的興趣,也就是對經(jīng)學教條的厭棄。孔融發(fā)出父于子無恩,子孕于母腹“譬如寄物缻中”(《后漢書·孔融傳》)的言論,就是“夫婦合氣,子則自生”(《論衡·物勢》)的推演。在東漢末年政治危機的時代,王充的懷疑精神發(fā)展為王符、仲長統(tǒng)的政治批判精神,影響到整個社會。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