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是天淵。心之本體,無所不賅,原是一個天。只為私欲障礙,則天之本體失了。心之理無窮盡,原是一個淵。只為私欲窒塞,則淵之本體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將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則本體已復,便是天淵了。
——《傳習錄》
人的智慧和潛能是無限的,只要修身養(yǎng)性祛除心中的私心雜念,就可以找回心靈原本的狀態(tài)和智慧,就可以超越自己。
有一天,王陽明看到很多弟子都坐在地上,面無表情,就像是睡著了的石頭。王陽明走過去把這些石頭一個個都敲醒,問他們,你們在想什么?有一個弟子非常愉快地說:“什么都沒想,此時心中空空的,就宛如在太空之中遨游,簡直是爽快極了。”王陽明聽后說:“我的確提倡你們靜坐,但是我所說的靜坐不是你這樣的靜坐,你這是枯禪,和那些老和尚有什么區(qū)別?!蹦莻€弟子聽后心中感覺非常不悅,說:“您不是讓我們靜坐安定情緒、物我兩忘嗎?”
王陽明聽后說:“我是讓你通過靜坐來安定情緒,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可不是讓你什么都不想,只有死人才會什么都不想呢?!钡茏觽儩M臉茫然。王陽明說:“佛家也講物我兩忘,但是他們不僅把心外的物忘了,連心內的也都忘記了,甚至連自己的心都忘了,而這些不是我的意思。我讓你們靜坐,是讓你們將那些亂七八糟的思緒安定下來,然后一心一意地去反省自己,找出自己思想和行為中那些壞的毛病和行為,然后祛除它。”
王陽明在龍場遇到了人生中第一次生存的難題,他本是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國家六品,盡管職位不是很高,但是絕對也是衣食無憂,達到了小康水平。在龍場那樣的環(huán)境之中,王陽明在為自己打造的石棺之中靜坐,靜思自己的這一生,靜思自己的理想與志向。就在大山的深處,就在寧靜的夜色之中,他不僅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還忘記了時間,忘記了時空,讓自己的身心真正回歸到了一種本真,正是因此才有了他的龍場悟道,產生出了我國偉大的哲學思想。
王陽明曾經(jīng)跟學生們說,人的良知是不依仗一個人的見聞的。有學生聽后就問老師:“您說見聞是次要的,我不明白,難道見聞可以忽略,可以去掉嗎?”王陽明回答說:“你理解錯了。我想告訴你的是,良知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它本來就在我們的心中,所以不可能從見聞當中產生。但是很多人都在向見聞當中求得良知,這樣做就是舍本逐末?,F(xiàn)實生活中,你所見到的一切見聞,其實都是你心動之后的產物,這些都在你的心中,而你對這些事情的行為和決定,則是良知起到的作用。人只有讓心恢復本性,讓心靈回歸原本的純凈,才可以讓心中的良知恢復光明?!?/p>
有學生聽了王陽明的話后問,那么到底如何致良知呢?王陽明說,你的那點良知正是你自己的行為準則。你的意念所帶給你的,正確就是正確,錯誤就是錯誤,不可能有一點隱瞞。作為人,只要不去欺騙和隱瞞良知,遇到事情真真切切地遵循良知的指引去做,就可以存善去惡。格物致知就是致良知實實在在的功夫。想要找到致良知的好方法,就是要讓心回歸到本位,祛除掉心中那些私心雜念,這樣遇到事件之后,它才會指引我們作出正確的抉擇,做事情才會更高效,更具有準確性。
王陽明認為,人的心包含了無窮的力量和智慧,而這就像是無底深淵,也像廣闊天空。心的本體無所不備,只因為各種私心雜念對本心的干擾,讓本心所具有的這種無窮智慧失落了。其實每一個人心中的智慧是沒有止境的,是無窮無盡的,只要人們將心中各種負面因素的困擾祛除掉,就可以發(fā)揮出本心那無窮智慧。
在南昌與叛軍寧王朱宸濠對抗,在廣西與反叛者對抗,在南贛剿匪,王陽明的每一次戰(zhàn)役都是以少勝多,創(chuàng)造了許多軍事上的奇跡。用王陽明自己的話來說,他在土匪和勁敵面前從沒有過懼怕,從未有過膽怯,他讓自己的心歸于平靜,將自己置身事外,審時度勢,利用攻心戰(zhàn)略擾亂敵人的軍心,為自己贏來機會。其實無論是在戰(zhàn)場還是在生活之中,一個人的強大,一支團隊的強大,都莫過于心靈的強大。只要每一個人都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那么一切困難阻礙都不再是障礙。所以修煉一顆強大的內心,可以戰(zhàn)勝一切,可以發(fā)揮內心無窮的潛力和智慧,從而在做事和做人當中收獲到意想不到的成功。
將自己的心歸于一種寧靜,讓自己的心回歸本性,你會有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學習和接受的能力也會大大提升。如此,你會發(fā)現(xiàn)無論工作還是學習都比以往更有效,更容易掌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