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百科知識 ?人性的價值

        人性的價值

        時間:2023-09-26 百科知識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例如,一只患有腎上腺疾病的動物會自行調(diào)整食物的選擇,以便維持生命。尤其是人類,特別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各種形形色色的力量均可能污染此種智慧。這里有一項令人驚訝的實驗,充滿了價值理論的意味,可以銜接以上論點。只要關(guān)涉的是人類的價值理論,而其立基點純粹僅在于對未經(jīng)選擇的人所作之統(tǒng)計數(shù)字的描述,則任何理論均有所不足。至于具有個別獨特性質(zhì)的需求,則會導致特殊的價值。

        一、人性的價值

        我將要討論一些在論證及研究探索上均頗有成就的線索,這些線索與過去和未來的種種價值理論密切相關(guān)。此外,我們亦將討論在不久的將來,必定會獲得的一些理論與實際的進展。不過,與其視之為理所當然,不如視之為甚有希望。

        無數(shù)次的實驗已經(jīng)證明,一切種類的動物普遍擁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只要有足夠的機會任其自由選擇,便能夠選取對自己有益的食物。這種智慧,常會在異常的情況下表現(xiàn)出來。例如,一只患有腎上腺疾病的動物會自行調(diào)整食物的選擇,以便維持生命。

        不過,目前我們也已知道,這絕不是一種完美無缺的智慧。例如這種食欲的傾向不能有效地反映出身體對維生素的需求。低等動物比高等動物和人類更能有效地保護自己免受毒藥的侵害,而先前養(yǎng)成的各種偏好習慣也的確會遮蔽當下新陳代謝的各種需求。尤其是人類,特別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各種形形色色的力量均可能污染此種智慧。然而,這一智慧似乎也并不會突然消失。

        這一有效選取的普遍原理是真實的,不僅就選取食物而言如此,即使對身體在其他方面的需求而言亦然,就像著名的均衡作用實驗所顯示的結(jié)果一樣。

        一切有機體似乎很明顯地比二十五年前我們所認為的,更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規(guī)律化和自律的能力。有機體是相當值得信賴的。而對于食物的選取、斷乳的時間、睡眠量、訓練幼兒便溺的時間、運動量,以及其他諸如此類的各方面,我們正逐步學會去信賴我們身體中的內(nèi)在智慧。

        不過,最近我們亦已悉知,特別是從患有生理與心理疾病的病人身上悉知,選擇者亦有良莠之別,有善于選擇的人,亦有不善于選擇的人。此外,我們也特別從心理分析學派悉知,這類選擇的行為常有許多隱伏的原因,而我們也正在學會去尊重這些原因。

        這里有一項令人驚訝的實驗,充滿了價值理論的意味,可以銜接以上論點。一群能夠自由選取食物的雞,由于其各自選擇有益食物的能力不同,因此這群雞便呈現(xiàn)出極大的差別。擅長選取良好食物的雞慢慢就會變得比不擅于選擇食物的雞強壯、肥碩且優(yōu)秀。這表示前者所選取的是一切之中最好的。如果接著把擅長選取食物的雞所選取的食物,強迫喂給不擅長選取食物的雞吃,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它們也逐漸變得強壯、肥大、健康、較為優(yōu)秀,不過永遠也趕不上擅長選取食物之雞所達之程度。這也就是說,優(yōu)良的選取者所選取的對自己有益的食物,永遠比不良的選取者所選取的對自己有益的食物更好。如果在人類身上亦產(chǎn)生類似的實驗結(jié)果,則一如我所料(許多臨床資料可充分提供支持論據(jù)),各種各樣的理論均不可避免地必須大量重建。只要關(guān)涉的是人類的價值理論,而其立基點純粹僅在于對未經(jīng)選擇的人所作之統(tǒng)計數(shù)字的描述,則任何理論均有所不足。對一般人而言,好的和壞的選擇者或健康者和病人所作的選擇,其實并不重要。只不過身心健康的人所下的判斷、品位和選擇可以告訴我們,就長遠來看,何者對人類有益。而患有精神官能癥之病人所作的選擇則告訴我們,何者有益于穩(wěn)定病情。就像大腦受傷的病人所作的選擇,常有益于避免嚴重的崩潰。還有就像患有腎上腺疾病的動物所作的選擇,也許能使它免于死亡,卻可能會令一只健康的動物死亡。

        我想這就是大多數(shù)快樂主義價值理論和倫理學說立論的基礎(chǔ)。其實,因病態(tài)動機而引起的愉悅,與在健康的動機下所引起的愉悅,二者是不可等量齊觀的。

        此外,任何倫理法則都必須針對結(jié)構(gòu)差異的事實來處理,不僅對雞和老鼠應如此,對人類亦然。正如謝爾頓在《論脾氣的變化》,以及沃里士在《論人之價值的變化》中所討論的一樣:有些價值是屬于全體(健康)人類所共有的,但有些價值卻只特別屬于某種人,或某些獨特的個人。我所謂的基本需求就可以說是全體人類共同的需求,因此是全體人類共同享有的價值。至于具有個別獨特性質(zhì)的需求,則會導致特殊的價值。

        每個人由于結(jié)構(gòu)上的各種差異,均會在有關(guān)自我、文化與世界等方面產(chǎn)生不同的癖好,亦即產(chǎn)生不同的價值。這方面的研究報告和許多臨床醫(yī)生處理個別差異所獲得的普遍經(jīng)驗,彼此相互支持。這一點在人類學的研究上,亦具有真理性。人類學假定每一種文化為了盡其利、隱其蔽,為了贊成或反對,總會在人類各種結(jié)構(gòu)的可能性中擇其適合的一小部分,以便理解文化差異的意義之所在。這一點與生物學中之事實與理論,以及自我實現(xiàn)之理論均如出一轍。所謂自我實現(xiàn)之理論,說明了任何有機系統(tǒng)均會迫使自我表現(xiàn),簡言之,即發(fā)揮其功能。肌肉發(fā)達的人喜愛使用肌肉,事實上是必須使用肌肉。為了自我實現(xiàn),也為了獲得主觀上的和諧感,為了在主觀上感到不受壓抑和得以充分發(fā)揮功能,而這種感覺對心理健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有智慧的人必須使用智慧,有眼睛的人必須使用眼睛,有能力去愛的人便具有愛的趨向與愛的需求,凡此種種都是為了健康的感覺。愛吵愛鬧的能力必須盡其用,唯有充分運用了吵鬧的能力,才能停止喧嘩吵鬧。也就是說,能力即是需求,因此也是內(nèi)在的價值。各種能力不同,價值也就有別。

        人類不僅具有生理上的需求,也的確具有心理上的需求,二者都是人類內(nèi)在結(jié)構(gòu)的一部分。這些需求亦可視為各種欠缺,必須經(jīng)由外在環(huán)境予以恰當?shù)难a足,以避免生病,或避免導致主觀上的病懨感。這些需求亦可被稱為基本需求,或生物性的需求,就好比人類對鹽、對鈣,或?qū)S生素的需求一樣。這是基于以下原因。

        (1)在這方面有所欠缺的人,會一直持續(xù)不斷地渴望獲得滿足。

        (2)這些欠缺會使一個人生病、衰竭。

        (3)只要補足這些欠缺即可治愈,亦即治愈他因欠缺而引起的疾病。

        (4)穩(wěn)定地補給,可以防止疾病的發(fā)生。

        (5)已獲得滿足的健康人不會出現(xiàn)這些欠缺現(xiàn)象。

        不過這些需求或價值彼此之間不僅具有層次排列與發(fā)展的關(guān)系,而且具有強弱與先后的次序。例如,安全的需求先于愛的需求,安全是一種比愛更強烈、更迫切、更屬于生命的需求,而食物的需求則更先于前二者。此外,這些基本需求亦可視為在人生旅途中純粹為達到普遍自我實現(xiàn)的措施。而所有一切的基本需求又均可含容于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之下。

        對這些事實加以斟酌考慮,我們便能解決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苦思冥想的許多價值問題。舉例來說,人類似乎都有一個終極的價值,一個全人類都戮力以赴的遠程目標,這個目標根據(jù)不同的作者而有不同的稱謂:比如自我實現(xiàn)、自我完成、整合、心理健康、個體化、獨立自主、創(chuàng)造力、生產(chǎn)力,不過大家都一致同意,這就等于是要發(fā)揮個人的潛能。也就是說,成為完全的人,成就每一個人所能成就的一切。

        然而并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這一點,亦是實情。因此,一群從事觀察與研究的心理學家便構(gòu)想出這一概念,以便整合與解說各種不同的實踐資料。至于個人本身,他只知道他離不了愛,而且他也認為一旦獲得了愛,他將會永遠幸福、快樂。他無法進一步了解,這些基本需求的滿足會開啟意識,意識到仍被其他的“更高層次”的需求所宰制。對他而言,所謂絕對、終極的價值就是生命本身的同義詞,就是在某一段時間內(nèi)宰制他的任何層次的需求。因此這些基本需求或基本價值可以視為目的,亦可視為邁向某一單獨目標的進階。的確有一種單一、終極的價值或生命目標存在,而且我們也的確擁有一套有層次、可發(fā)展,且彼此關(guān)系復雜的價值體系。

        這點亦有助于我們解決由于存有與變化之間的對比情境而在表面上所顯示的矛盾。的確,人類必須不斷奮斗以邁向終極而高貴的人性,而人性本身卻是不斷變化、不斷成長,面貌變化萬千的。好像我們命中注定一輩子都在追求一個永遠達不到的境地。還好,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知道,實情并非如此;或者說,至少這種看法并非唯一的真理,尚有其他真理與之并存。像每次絕對存有之暫臨的經(jīng)驗、各種高峰體驗的境界,都是我們一次又一次成就非凡的報償。而各種基本需求獲得滿足,均帶給我們多次的高峰體驗,而每一次的高峰體驗都帶給我們絕對的歡悅,它們本身就是完美。需求獲得滿足,本身便足以賦予生命價值。這就是說,不再把天堂看成處于人生旅途目標之外的一個地方。換言之,天堂就在此生之中等著我們,隨時讓我們暫臨其境,并在返回日常生活的奮斗之前盡情享有。并且,一旦我們曾經(jīng)擁有,我們便終身記住,并以此記憶激勵我們,在危急的時刻支持我們。

        不僅如此,從某一階段到另一階段的成長歷程,由絕對的意義來說,其本身在本質(zhì)上就是有益的、令人愉悅的。成長的歷程就算不是高山峻嶺般的高峰體驗,至少也是具有小山丘般的高峰體驗,是對絕對者的驚鴻一瞥,是自我肯定的愉悅感,亦是存有的暫臨。存有與變化并非相互矛盾或相互排斥,不管是逐漸接近還是直接抵達,二者就其本身而言都是相得益彰的。

        在此我應該澄清的是,我是想要將(由成長與超越所獲致的)迎面而來的天堂以及由壓抑而得的隱匿于后的天堂加以區(qū)分。因為“高層次的涅槃”與“低層次的涅槃”極不相同,然而,卻有許多臨床心理醫(yī)師把二者混淆了。

        那些促使我們想到“健康成長”或“自我實現(xiàn)傾向”這一概念的案例,指出了除非我們預設(shè)了此一概念,否則人類大部分的行為就會變得毫無意義。因此就某種程度而言,這是演繹的論證。這就好比必須假設(shè)某一顆至今尚未明見之行星的存在,這樣才能理解許多其他已觀察到的事實資料,其所援引的是同樣的科學原理。

        此外許多直接的臨床例證、人格學的論證,以及為數(shù)激增的實驗資料,均支持此一信念。目前我們可以確定至少有一種合乎理性的、理論化的與合乎經(jīng)驗的說法:人類本來就存在一種朝向成長的傾向或需求,簡要言之,就是自我實現(xiàn)或心理健康,尤其是朝向自我實現(xiàn)的每一個附屬面的成長。也就是說,在他體內(nèi)有一種驅(qū)迫力,迫使他朝向人格整全,使他能夠率真地表達,使他朝向個體、自我的完全實現(xiàn),使他能夠明見真理而不是瞎眼盲目,使他朝向創(chuàng)造,朝向美善,還有諸如此類的一切。人性的結(jié)構(gòu)迫使他逐漸朝向更為完美的存有者,亦即迫使他逐步邁向大部分人所謂的美善價值,邁向沉著穩(wěn)健、仁慈寬厚、勇敢、誠懇、滿懷愛心、無私與善良。

        合乎或不合乎這項要求的界線,實在難以劃清。我所進行的研究,大部分是根據(jù)所謂“已成功”的人而作的;至于不成功的人或退出成功之路的人,我所知不多。我完全可以接受由一項有關(guān)奧林匹克運動會獎牌得主之研究所作的結(jié)論:原則上每一個人都可能跑得如此快、跳得如此高、舉得如此重,甚至我們可以說,任何新生嬰兒都可能做得到。但是這種真正的可能,并未向我們言及任何有關(guān)數(shù)量,概率和可行性之事。對自我實現(xiàn)的人而言,情況亦是如此。

        此外,我們更應該注意,朝向人性圓滿與健康的成長傾向,并非人類身上唯一可見的發(fā)展傾向。同一個人身上,也可能看到死亡的欲求,以及恐懼、自衛(wèi)與退縮的傾向,等等。

        高度發(fā)展、極為成熟、心理極為健康的人,盡管為數(shù)不多,但針對他們所作的直接研究,以及針對一般人的高峰體驗——在高峰體驗時每個人都暫時成為自我實現(xiàn)者——所作的研究,都使我們受益匪淺。這是因為就經(jīng)驗或理論的觀點而言,他們都是最圓滿的人。例如,他們是最能保有并發(fā)展人性能力的人,特別是保有并發(fā)展人之所以為人,且所以異于猴類的人性能力。(這點與哈特曼對同一問題所采取的價值取向不謀而合。哈特曼認為所謂優(yōu)秀的人,是指那些最符合定義人之概念的種種特征的人。)從發(fā)展的觀點來看,他們發(fā)展得比較完全,因為他們從不停留在某一個不成熟或不完全成長的階段。這項工作決不會比分類學者選取蝴蝶品種,或比醫(yī)生選擇身強體健的年輕人,來得較為神秘、較為先驗和較屬謬論型的問題。分類學者和醫(yī)生都把尋求一個“完美、成熟,或出類拔萃的品種”作為典范,而我和他們的情形是一樣的。任何一種方法步驟,原則上都是可以重復使用的。

        完美的人性不僅可以根據(jù)“人性”概念的定義所達到的完美程度來界定,同時亦具有一種描述性的、分類性的、可衡量性的、心理學方面的定義?,F(xiàn)在我已從某些初步的研究調(diào)查和無數(shù)的臨床經(jīng)驗中得知,那些發(fā)展完全的人以及成長情形良好的人所具有的某些特征是可以描述的。這些特征不僅可給予中性的描述,此外就主觀而言,它們亦是有益的、令人愉悅的,且可以繼續(xù)加強的。

        以下諸點都是健康的人所具有的,在客觀上可以描述、可予以衡量的特征。

        (1)能比較清楚、有效地感知真實世界。

        (2)對經(jīng)驗比較開放。

        (3)能不斷增強人格的整合、完整與統(tǒng)一。

        (4)能不斷增強率真性與表達力,能完全發(fā)揮功能,時常生機勃勃。

        (5)是一個真實的我。能肯定自我的身份,自律自主、獨一無二。

        (6)能不斷加強自我的客觀性、自我的超然與超越。

        (7)能不斷發(fā)掘創(chuàng)造力。

        (8)具有結(jié)合具體與抽象的能力。

        (9)具有民主性格的結(jié)構(gòu)。

        (10)具有愛的能力。

        這些特征尚需經(jīng)過研究調(diào)查與角度勘察探討,不過其可行性則是確定之事。

        此外,自我實現(xiàn)或朝向自我實現(xiàn)的良好成長,在主觀上亦可予以認定與強調(diào),亦即在主觀上感到生活中充滿情趣,覺得幸福、安詳,沉著穩(wěn)健,覺得平靜、愉悅、有責任感,并且自信有能力處理壓迫、焦慮與難過。而自我背叛、僵化、退縮,生活中滿懷恐懼,不是在成長中生活,其主觀上的記號則是感到焦慮、失望、無聊、無法享受,內(nèi)心感到罪惡、可恥,漫無目的、空虛,同時亦缺乏自我身份的認定。

        這些主觀的反應也是可加以研究的,并且我們亦具備研究的臨床技術(shù)。就是這種自我實現(xiàn)者的自由選擇(指可以在眾多可能性中作真正的選擇),我認為可以視之為一種自然主義的價值體系,并用描述性方式來予以研究。此價值體系絕對不摻雜研究者的任何期許,換言之,它是“科學性的”。我并沒有說“他應該選擇這個,或他應該選擇那個”。我只說“健康的人,只要有自由選擇的機會,我們會觀察到他選擇了這樣,或他選擇了那樣”。這就好比問“最優(yōu)秀的人的價值是什么?”而不是問“他們的價值應該是什么?”或者“他們的價值必須是什么?”(這就可以與亞里士多德的想法加以比較,亞里士多德認為凡是對一個健康人而言具有價值且令人喜歡的東西,便是真正有價值且令人喜歡的東西了。)

        此外,我認為這項研究發(fā)現(xiàn)的成果可以在大多數(shù)人身上普及。因為,對我而言(對別人也一樣),顯然大多數(shù)的人(甚至全體人類)都具有自我實現(xiàn)的傾向(這點在心理治療,尤其在表露心中一切的治療經(jīng)驗中,看得最為清楚)。而且似乎或至少原則上,大多數(shù)的人都具有自我實現(xiàn)的能力。

        如果可以把現(xiàn)有的各種宗教當做人類心靈渴望的表達(亦即它表達出如果真能如愿以償,人心中終究想要成就的一切),那么在此我們也能了解到所謂凡人皆渴望自我實現(xiàn),或傾向于自我實現(xiàn),這句話的價值所在了。其原因在于,我們所描述之自我實現(xiàn)者的實際特征,有許多都與宗教所激勵的理想是相互一致的。例如,超越自我、與真善美合而為一、對別人奉獻、有智慧、真誠、坦率,超脫自私與個人動機之外,放棄低層次的欲望以成全高層次的欲求,增強友誼與仁慈的胸懷,并善于辨別目的(安詳寧靜、沉著穩(wěn)健、和平)和工具(金錢、權(quán)力、地位)之間的差別,能減少敵意、殘忍與破壞。

        1.我們從這些自由選擇的實驗、從動態(tài)動機理論的種種發(fā)展、從心理治療的檢驗所得到的一個結(jié)論,是相當具有革命性的。也就是說,我們最深切的需求,其本身并不是危險的,不是罪惡的,也不是不好的。此一看法開展了解決人類內(nèi)在分裂的期望,亦即解決了介于太陽神阿波羅與酒神戴奧尼修斯之間,介于古典與浪漫、科學與詩意、理性與沖動、工作與游戲、語言與非語言、成熟與稚氣、男性與女性、成長與退縮之間的分裂。

        2.社會現(xiàn)象中亦有與我們?nèi)诵哉軐W類似的情形:不僅把文化視為滿足需求的工具,也把文化當做挫折與控制的工具。這種快速成長的傾向,已是社會的主要現(xiàn)象。不過我們現(xiàn)在已可起而駁斥大多數(shù)人普遍的誤解:誤認為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必然互相排斥、互相敵對,或者誤認為文明是為了達到控制與整合人性本能沖動的一種機體。如果我們重新將健康文化的主要功能界定為培養(yǎng)普遍的自我實現(xiàn),那么所有這些老掉牙的律則都可以一掃而空了。

        3.只有健康的人,才能在主觀的經(jīng)驗、欲求或促動經(jīng)驗和對經(jīng)驗(長遠之計對他有益的經(jīng)驗)的“基本需求”之間建立良好的關(guān)系。只有這種人,才能持續(xù)不變地追求對自己和對別人都好的事物,并能全心全意地去享有它、去贊賞它。對這樣的人來說,能在事物之中盡情享有,這種報酬就是價值之所在。他們自然而然就會把事情做好,因為這正是他們所想要做的,他們所需要做的,亦是他們所引以為榮的,全心贊同去做的,所以他們也愿意一直樂在其中。

        當一個人有了心理疾病,這一完整的統(tǒng)一體的交互織結(jié)綿密的網(wǎng)就會破碎成片斷,彼此起沖突。那時候這個人想要去做的事可能對自己有害。即使他做了,也不會感到愉快,即使感到愉快,也會同時感到不贊同。因此愉悅本身就是毒害,或者很快就會消逝。可能起初感到愉快的,到了后來卻令他不悅。于是他的沖動、欲求與愉悅感都成為生活中差勁的指標,因此他一定會不信任,會害怕導致他墮落的沖動與愉悅感,如此他便遭遇到?jīng)_突、分裂、猶疑不決的情形。簡言之,他落入了內(nèi)心交戰(zhàn)的陷阱中。

        就哲學理論而言,歷史上許多兩難的困局與矛盾都能通過這項研究成果而得以化解??鞓分髁x的學理對健康的人行得通,對有病的人是行不通的。真、善、美彼此的確有某種程度的關(guān)聯(lián),但唯有在健康人身上,真、善、美彼此之間才具有強烈的關(guān)聯(lián)。

        對少數(shù)人而言,自我實現(xiàn)是一種已經(jīng)達到的“境界”。然而對大部分的人來說,自我實現(xiàn)是一種希望、一項渴望、一種動力,是尚未企及,但心向往的某種情境,亦是臨床上所顯示之朝向健康、整合與成長等的趨迫力。

        人類在其內(nèi)在本性中就顯示出一種迫切的傾向:迫切地朝向日益完美之存有者發(fā)展,迫切地要將其人性實現(xiàn)得更加完美。照自然主義的、科學的觀點看來,這正如同一粒橡樹種子“急著”要長成一棵橡樹,或一只老虎眼看就要變成猛虎,或一匹馬眼看著就要變成凜凜駿馬一樣。終究說來,人之所以為人并不是由于被型塑,或被捏造才具有人性,亦不是由于被教導才成為一個人的。環(huán)境所扮演的角色,總體說來,只是容許人、或幫助人實現(xiàn)他的潛在力,而不是人的潛在力本身。環(huán)境無法賦予人類潛力與能力。人的潛在能力是人一開始就已決定,或者說在胚胎期就已擁有了的,正如同他自胎兒期就有手和腳一樣。而創(chuàng)造力、率直自然、自我個性、本來面貌、關(guān)心別人、能愛、渴望真理等,都是胚胎期就有的潛在力,是屬于其全體同類所共有的能力,正如同他有手、腳、頭腦和眼睛一樣。

        這點與目前已收集到的資料并不矛盾。這些資料很明白地顯示,家庭生活與文化生活,對實現(xiàn)那些用以定義人性之心理潛在力而言,具有絕對的必要性,且讓我們避免這種混淆。一位教師、一種文化并不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人,他無法在人類心中種植愛的能力、好奇心、作哲學思考的能力、賦予象征的能力,或創(chuàng)造力。他只能容許、培育、鼓勵,或幫助既存于胚胎中的能力,使之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與實在之物。同一位母親,同一種文化,以同一方式來對待一只小貓、一只小狗,卻不可能把它變成人類。文化是陽光、食物和水分,但不是種子。

        一群著手研究自我實現(xiàn)、自我、真正人性等問題的思考者,十分堅定地確認了他們的立場:人類有一種理解自己、實現(xiàn)自己的傾向。這意味著他應該忠于自己的本性,要信任自己,真誠、坦率、誠懇地表達,要在他自己本性的內(nèi)在深處去尋找行為的淵源。

        當然,這只是一種理想的建議,他們并未充分警告我們:其實大部分的成年人并不知道怎樣才是真誠,如果他“表達”了自己,也許他會給自己和別人帶來災禍。當一名強奸犯,或一個有虐待狂的人問道:“為什么我不能忠于自己、表達自己呢?”那么該回答些什么呢?

        這群思考者忽略了好幾方面的問題。他們未加澄清就含混地肯定:只要你的行為是真誠的,你的行為便是端正的;如果你的行為發(fā)自內(nèi)心,那便是好的、正確的行為。這其中很明白地暗示了此一內(nèi)在核心、此一真實自我是善的,是值得信賴的,并且是合乎道德的。這樣一個肯定命題,顯然與所謂人類可以實現(xiàn)自己,并且需要各自受到考驗(一如我所認為的)這樣的命題大不相同。此外,這群作者必定避開了有關(guān)內(nèi)在核心的重要論題,比如,此一核心在某種程度上一定是來自遺傳的,否則他們所說的一切都會亂成一團。

        換言之,我們必須設(shè)法處理“本能的”理論,或者像我比較喜歡稱呼的“基本需求”的理論。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去研究原始的、本能的、部分受遺傳所決定的各種需求、渴望、欲求,以及我所謂之人類的各種價值。我們無法同時遵守生物學的規(guī)則,又遵從社會學的規(guī)則;我們無法同時肯定文化就是一切,又肯定人具有遺傳的本性。這兩方面是彼此互不相容的。

        在本能范圍之內(nèi)的一切問題中,我們所知最少,卻又最應該知道的問題,是有關(guān)侵略、敵意、仇恨與破壞力的問題。弗洛伊德學派的學者認為這些都是發(fā)自本能的。而其他大多數(shù)動態(tài)心理學派的學者則認為,這不是直接發(fā)自本能,而是由于本性沖動或基本需求遭受挫折之后所產(chǎn)生的常見的反應。此外還另有一種可能解釋——我認為是比較好的一種——強調(diào)怒氣在性質(zhì)上的變化情形,顯示出心理健康改善或惡化的情形。對較為健康的人而言,生氣是(對當前情況的)一種反應,而不是承認過去在個性遺傳上的累積。也就是說,生氣是對當下的某些情形,諸如不公平、剝削,或攻擊的有效反應,而不是針對某人許久以前犯下的錯,而把一發(fā)不可收拾且又毫無效果的報復,錯加在無辜的旁觀者身上的行為。生氣并不會因心理健康而消失。反之,它會以果決、自我肯定、自我保護、合理的義憤、與罪惡抗爭等諸如此類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而這樣的人比一般人更適于做個有力的斗士,例如,做個為正義而戰(zhàn)的斗士。

        換言之,健康的侵略性采取的是人格堅強和自我肯定的形式,而不是不健康的人、遭遇不幸的人,或備受剝削的人。后者的侵略則常帶有惡意、虐待狂、盲目破壞、霸道與殘忍的意味。

        以此種方式陳述的問題,看來是很容易就予以研究調(diào)查的。主張倫理乃發(fā)自內(nèi)心的學者所遭逢的另一個問題是:輕松自在的自律行為通常只在自我實現(xiàn)、真摯、誠懇的人身上才見得到,在一般人身上卻看不到。

        在這些健康的人身上,我們發(fā)現(xiàn)責任與愉悅同為一事,而工作與游戲、利己與利他、個人主義與大公無私,也一樣彼此無隔。我們只知道他們?nèi)绱颂┤蛔蕴帲瑓s不知道他們是如何達到此境界的。我強烈地感覺到,這種真誠、人性完美確實是許多人皆能達到的境地。然而我們所面對的卻是可悲的事實:很少有人達到這一目標,也許一百人之中有一個,也或許兩百人之中才有一個。不過我們?nèi)阅軐θ祟悵M懷希望。因為原則上,任何人都可能變成一個優(yōu)秀的、健康的人。但是我們感到悲哀的是,目前只有這么少的人成為健康的好人。如果我們期望了解為什么有些人做得到,那么我們就必須把研究考察的問題,放在研究自我實現(xiàn)者的生活史上,以便了解他們是如何達到此境地的。

        我們也已知道,健康成長的先決條件在于獲得基本需求的滿足。但是,我們也已從學習中得知,毫無節(jié)制的放縱與滿足,其本身亦有危險的結(jié)果,比如導致心理病態(tài)的人格、“口腔癥”、無法擔負責任、無力承受壓迫、腐敗、不成熟,以及某種性格的失序等。目前研究調(diào)查的成果雖不多,但已有許多臨床的教育經(jīng)驗,足以讓我們作一合理的揣測:年幼的孩子不僅需求滿足,他也需要物理世界對其滿足加諸限制。他應該學會知道,別人也需要尋求滿足,即使他的父母亦然,亦即別人并非令他達到目的的工具。這就表示:控制、延遲、限制、棄絕、對挫折的寬容、紀律都仍屬必要。唯有對能自律、肯負責的人,我們才應說:“照你的意愿去做,則萬事順遂。”

        平心而論,我們也必須面對在成長途中會遭遇到各種困難,亦即停止成長,逃避成長,成長受阻、退化和防衛(wèi)的問題。換言之,惡的問題。

        為什么有那么多人沒有真正的自我,那么沒有力量為自己作決定和作選擇呢?

        1.這些朝向自我實現(xiàn)的動力與傾向,雖發(fā)自本能,卻十分微弱。因此相對其他具有強烈本能傾向的動物來說,人類的這些動力很容易就會被習慣、不良的文化態(tài)度、外在事故、錯誤的教育給淹沒而逐漸消失了。因此,對人類而言,選擇與責任的難題遠比其他任何種類的生物要尖銳多了。

        2.在西方文化中有一種由歷史決定的特殊傾向,認為人類這些發(fā)自本能的需求都是壞的或是惡的。因此許多文化制度都是為控制、禁止、壓抑和阻止人的這些原始本性而設(shè)立的。

        3.每個人身上都有兩股拉力,除了朝向健康的驅(qū)迫力之外,還有可怕的退化力量,驅(qū)迫著朝向疾病、衰竭而后退。我們可能朝向“高層次的涅槃”而邁進,但也可能朝向“低層次的涅槃”而退化。

        我認為過去與現(xiàn)存之價值理論、倫理學說的主要缺點,在于對心理病理學和心理治療學認識不夠。歷來,許多有識之士均已替人類明白地指陳出德性的益處,至善之美好,對心理健康和自我實現(xiàn)的內(nèi)在渴望;但是,大部分的人卻依然頑強地拒絕踏入就在眼前的幸福與自尊。教師只剩下滿腔怒火、不耐煩與幻滅感,并在責罵、訓誡和絕望之間交替循環(huán)。許多人只會將兩手一攤,談談原罪和內(nèi)在之惡的問題,然后下結(jié)論:凡人只能接受超人力量的救贖。

        然而在動態(tài)心理學與心理病理學中,說明有關(guān)人類軟弱與恐懼的文獻資料如汗牛充棟。我們十分了解為什么人會做錯事,為什么他們會給自己帶來不幸與自我挫折,為什么他會走向歧途,以至于染疾。我們并由此而領(lǐng)悟到:人性之惡,大體而言(雖不是全部),就是人性之軟弱或無知,因此是可以寬恕的、可以諒解的,同時也是可以治療的。

        我有時感到意氣風發(fā),有時又感到心情沉重,因為有這么多的學者與科學家,有這么多的哲學家與神學家都討論到了人性價值、善與惡的問題,卻一直都完全忽略了一件最平常的事情;每天都有許多專業(yè)的心理治療醫(yī)生,自然而然地在從事改善與促進人性健康的工作,幫助人日益堅強、有德性、開啟創(chuàng)造力、心懷仁慈、懂得去愛、關(guān)愛別人,并且心平氣和。而以上這些都只是經(jīng)過改善之自我認識與自我接受的部分結(jié)果而已。此外,還有許多其他程度各異的結(jié)果。

        價值理論的主題太過復雜,無法在此詳加論述,我只能提出一些概略的結(jié)論。

        1.自我認知是自我改善的主要途徑,雖然這不是唯一的可循之路。

        2.對大部分的人而言,自我認知與自我改善是十分困難的事,它需要極大的勇氣和長期的掙扎。

        3.雖然在技術(shù)精良的專業(yè)心理治療醫(yī)生的幫助下,自我認知的歷程會比較容易,但這絕不是唯一的方法。從心理治療所學習而得知的一切內(nèi)容,均可應用到教育、家庭生活,甚至個人生活指標等方面。

        4.唯有通過這種對心理疾病和心理治療的研究,我們才能學會去尊重并欣賞恐懼、退縮、保護與安全的力量。唯有尊重并諒解這些力量,才能幫助自己與別人朝向健康而成長。錯誤的樂觀主義遲早會形如泡影,造成憤怒與絕望。

        5.總結(jié)一句,如果我們不了解軟弱的健康傾向,我們便永遠無法真正了解人的軟弱。此外,我們亦將對病情的各種癥狀有所誤解。而且,如果我們不了解堅強的軟弱面,我們亦將無法完全理解或幫助人們更堅強。此外,我們亦將墮入對唯一理性力量的過度樂觀信賴的情境中。

        如果我們真想幫助人日益發(fā)揮其完美之人性,那么我們必須了解,人類不僅嘗試實現(xiàn)自己,而且他們也會厭倦,也會感到害怕,也可能無能為力。只有真正懂得欣賞疾病與健康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才能促使二者相互平衡,以利于健康。

        當我們討論開明管理或其他社會制度是達到心理健全的方法時,必須放棄諸如“單一的偉大價值”這類理論。例如:“全部都是為了愛”,或者像一位企業(yè)家所講的:“我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服務人群?!敝辽倌壳安贿m于價值觀的純化。因為當我試著完整地定義真相與誠實時,我發(fā)現(xiàn)必須用其他的存在價值來定義。例如,真相是美麗的、好的、正義的、一統(tǒng)的……我還未針對其他存在價值下定義,但很明顯,美除了它本有的特質(zhì)外,也包含了其他所有存在價值的特質(zhì)。

        也許有一天,我們能夠詮釋所有存在價值的單一本質(zhì)和一體性。但我認為因素分析的技術(shù)有所助益。

        不過,我們可以借此判斷某項事物是否屬于存在價值?;浇炭茖W家視愛為最高價值,某些學者將真理視為最高價值,濟慈(英國詩人)將美視為最高價值,律師認為正義是最高價值。我們可以用以上批評的原則來判定,他們所持的價值是否符合存在價值的精神。例如一名信奉基督教的科學家所定義的愛,與醫(yī)學和生物的真理相互違背,因此我們知道他們所定義的愛與其他的存在價值相分離。這顯示出他們的定義不夠完全,或者他們對愛的理解是零碎的,不夠完整。同樣,有些科學家在追求真理的同時,卻不考慮其他的存在價值。例如,盲目、思考不完整的醫(yī)生或機器人專家。但事實上,他們所追求的真理卻與愛、正義和良善等價值產(chǎn)生沖突,因此他們對真理的定義是錯誤的、不完善的、零碎的。與其他存在價值相互沖突或排斥的即不屬于存在價值。所有的存在價值都不能有相互分化或沖突的情形發(fā)生。

        科學家可以在追求真理的同時,不與其他存在價值發(fā)生沖突,因為他所追求的真理與終極目標或存在價值相容。這也符合開明管理的原則。也許有人只追求有限的或單一定義的價值,例如服務,但不包括多元定義的服務。也許我應該以這種方式說,存在愛或存在真相都和其他任何的存在價值等同?;蛘呖梢哉f,存在價值是根據(jù)所有其他的存在價值、存在愛來定義的。

        或者,我們可以再用另外一種方式說,如果我們能夠維持多元化的存在價值觀以及它們的一體性,就可以通過任何一項存在價值,達到一體性。只要我們窮盡心力追求存在真相或存在正義,就可以真正擁有真相、正義和完美。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