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食?面?點
(一) 稻米之香
1.?中國米食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唐朝詩人李紳所寫的憫農(nóng)詩:“鋤禾日當(dāng)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币彩抢世噬峡诘奶圃娭?。這都體現(xiàn)了中國人對于米的重視程度。稻米是人類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和主食之一,而我國是全世界水稻栽培最早的國家,早在7 000年前,長江流域就開始種植水稻。每年春天,稻子從一叢叢青翠的秧苗,到秋天變?yōu)槌恋榈榈慕瘘S稻谷,充滿了收獲的幸福和喜悅。按照各地的飲食習(xí)俗,人們做成吃法多樣、口味豐富的米食?,F(xiàn)在大米已經(jīng)成為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qū)人民的主糧。
在中國神話里,有不少稻米在人類瀕臨餓死之際拯救了他們的例子。例如,觀音菩薩憐憫那些挨餓的人民,因而擠出自己的乳汁,乳汁流入了原本空無一物的稻穗中,成了谷粒。由于用力擠壓,血也隨著乳汁流入某些稻株中。據(jù)說,這就是為什么會有紅、白兩種稻谷的原因了。另一個中國神話講述了一次大洪水之后,只有極少數(shù)的動物存活了下來,人們幾乎捕獵不到任何食物。有一次當(dāng)他們尋找食物時,看見一只狗朝他們走來,尾巴上掛著好幾束長長的黃色種子。人們便種下了這些種子,種子長成稻谷,永遠(yuǎn)消除了他們的饑餓。
在近萬年的水稻耕作與收獲過程中,人們逐漸掌握了自然季節(jié)的規(guī)律,在不同的季節(jié)食用相應(yīng)的米食,與之相應(yīng)的是不同的節(jié)日習(xí)俗(見圖1—1)。
圖1—1 中國端午節(jié)習(xí)俗之包粽子
燒飯通常的方法是煮、蒸或者炒。煮飯是一種普遍而日常的方法,做法也很簡單,就是將米放在略多一些的水中慢煮。如果放的水更多,煮的時間更長,就做成了稀飯(粥)。此外,將鋪滿板條的蒸鍋放在裝滿水的容器上進(jìn)行蒸,是另一種普遍的燒飯方法。《詩經(jīng)》上寫道“:釋之溲溲,蒸之浮浮。”可見古人也吃蒸飯。最后一種方法則是炒飯,但是先要把米煮成飯,冷卻后再炒。在炒飯中,人們通常還會加入一些菜肴和雞蛋進(jìn)行搭配。炒飯制作方便,耗時也較少。
在中國南方地區(qū)也有一種非常流行的米食—米粉。米粉是什么呢?其實它是以大米為原料,經(jīng)過浸泡、蒸煮和壓條等工序制成的條狀、絲狀的米制品,而不是簡單地理解為用大米研磨成的粉。關(guān)于米粉的起源也有很多種說法,一種是傳說在古代中國五胡亂華時期,北方民眾避居南方而產(chǎn)生的類似面條的食品;另一說法是秦始皇攻打桂林的時候,由于北方的士兵在桂林作戰(zhàn),吃不慣南方的米飯,所以就想出了一個辦法,用米磨成粉狀并做成面條的形狀,來緩解士兵的思鄉(xiāng)之情。紀(jì)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有一集專門拍攝了一家典型的中國南方米粉作坊,提到了作坊主人做米粉的步驟(見圖1—2):把浸泡后的新鮮大米磨成米漿,隨后舀漿、上籠,米漿在沸水中用旺火蒸熟,然后晾涼,收存,潔白如玉的米粉還留有余溫,在霧氣繚繞中散發(fā)著獨特的稻米清香。當(dāng)?shù)厝俗钕矚g吃的就是湯粉,細(xì)膩的米粉,配以火辣的肉湯,一日三餐都可以作為主食。
圖1—2 米粉制作步驟:舀漿、上籠、晾涼、收存
2.?意式焗飯
有人說世界上最愛吃稻米的民族,除了中國人,就是意大利人了。意大利有一道經(jīng)典美食—意式焗飯(見圖1—3)。焗,就跟蒸、煮、烤、炸一樣,都是一種制作工藝,是以湯汁和蒸汽作為導(dǎo)熱媒介,將經(jīng)過腌制的食材或半成品加熱至熟的烹調(diào)方法。焗需要用專用的焗爐烤制而成,相較于其他的制作手法,焗更能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更能挖掘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焗飯,是一種被濃香芝士覆蓋著的食物,是芝士與米飯的完美結(jié)合,按照一層米飯、一層醬汁、一層奶酪進(jìn)行搭配。出爐后的奶酪濃香美味,甘甜四溢,下面的醬汁和米飯也毫不遜色,賣相好味道好,不禁讓人感慨“此物只應(yīng)天上有,怎會墜落到人間”。
圖1—3 意式焗飯
3.?西班牙海鮮飯
提到西方的經(jīng)典飯食,怎么能少得了招牌的西班牙海鮮飯(見圖1—4)?傳說在15世紀(jì),哥倫布航海時曾遭到一次颶風(fēng)襲擊,逃生到一個小島上,當(dāng)?shù)貪O民用海鮮和米飯做了鍋大雜燴,救了饑寒交迫的哥倫布一命。后來哥倫布回到西班牙后,跟國王說起這件事,國王就命令宮廷御廚到小島學(xué)做海鮮飯,以后王宮里就用海鮮飯招待最尊貴的客人。就這樣,海鮮飯從漁民的餐桌搬到了國王的宴席上,并漸漸成了西班牙的“國飯”。西班牙海鮮飯與中國炒飯的做法完全相反,米先炒,然后再煮。大米選用的是西班牙艮米,地道的口感是夾生(半生不熟的口感)。這道飯最重要的原料是藏紅花,缺了這個就不能稱為西班牙海鮮飯,只能叫海鮮燉飯。藏紅花原產(chǎn)歐洲南部,是地中海地區(qū)和法國、英國等地烹調(diào)飲食的常用香料。藏紅花有種很特殊的香氣,只需要一點點,就可以把米飯染成金黃的顏色,既漂亮又能激發(fā)人的食欲。出爐后的海鮮飯米粒吸滿汁水,顯得飽滿晶瑩,拌著豐富的海鮮,芳香四溢,嚼感十足,令人饞涎欲滴。
圖1—4 西班牙海鮮飯
4.?日本壽司
壽司又稱“四喜飯”,是日本米飯的代表。日本的大米,營養(yǎng)豐富,質(zhì)量上乘,煮出的飯形似珍珠,芳香四溢。壽司作為日本料理中獨具特色的一種食品,種類也很多,按照制作方法的不同,主要可分為生壽司、熟壽司、壓壽司、握壽司、散壽司、棒壽司、卷壽司等等?,F(xiàn)代日本壽司大多采用醋拌米飯的方法來加工其主料,而且由于米飯中一般要加入四種以上的調(diào)料,所以壽司才有“四喜飯”的稱呼。壽司常用的主要原料首先是壽司米,也就是日本粳米。這種米的特點是色澤白凈,顆粒圓潤,用它煮出來的飯不僅彈性好、有嚼頭,而且有較大的黏性。其次是包卷壽司的外皮所用的原料,要選用優(yōu)質(zhì)的海苔、紫菜、雞蛋卷皮、豆腐皮等。最后是壽司的餡料,所用的原料有海魚、蟹肉、貝類、淡水魚、煎蛋和時令鮮蔬菜等等,種類豐富多彩,也最能體現(xiàn)壽司的特色(見圖1—5)。正宗的壽司可以有酸、甜、苦、辣、咸等多種風(fēng)味。因此,吃壽司時,應(yīng)根據(jù)壽司的種類來搭配佐味料。例如,吃握壽司時,因為餡料里有生魚片、鮮蝦等,就需要蘸醬油并加適量芥末;而吃卷壽司時最好就不要蘸醬油,這樣才能吃出它的原味。除了醬油和芥末,壽司還有更重要的佐味料—醋姜。吃壽司時加一片醋姜,不僅有助于佐味,而且能使壽司變得更加清新味美。
圖1—5 海鮮握壽司
(二) 特色面食
除了米食之外,中國人最愛吃的就是面食了。雖然中國有南稻北麥的農(nóng)業(yè)分布,造成了南方人愛吃米、北方人離不開面食的現(xiàn)象,但伴隨著南北的交流融合,人們的飲食習(xí)慣也出現(xiàn)了變化。現(xiàn)在無論在南方還是北方,饅頭、面條、餃子、餅類等都備受人們喜愛。傳統(tǒng)的發(fā)酵面食風(fēng)味多樣、營養(yǎng)價值豐富,是人們主食的最佳選擇之一。而西方也有不少特色面食。
1.?面條大不同
面條是中國人吃得最多的面食之一。百里不同風(fēng),千里不同俗,每個地區(qū)的面食都不一樣:蘭州拉面、北京炸醬面、山西刀削面、四川擔(dān)擔(dān)面、吉林延吉冷面、河南燴面、杭州片兒川、昆山奧灶面、武漢熱干面和鎮(zhèn)江鍋蓋面,我國種類繁多的面條做法不由讓人感到驚訝和贊嘆。人們根據(jù)祖輩傳承下來的技術(shù)和自己的喜好,以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面食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的樣貌和變換無窮的口感,形成了帶有地方特色的面食文化。
提到面食文化,就不得不說陜西這座面食王國了。陜西人有著濃厚的面食情結(jié),“從最日常的饅頭、鍋盔、面條、到肉夾饃、羊肉泡,再到花樣百出的各色小吃,共同奠定了陜西這個面食王國難以撼動的基石?!边@是紀(jì)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給予陜西面食的高評價(見圖1—6)。陜西面食中,岐山臊子面可謂歷史悠久。一個地道的岐山人,一生不知道要吃上多少碗臊子面,祖祖輩輩都是如此。臊子面與岐山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岐山人是吃臊子面長大的。所謂臊子,就是用肉丁炒制的配料。岐山臊子的制作更為講究,以“薄筋光、酸辣汪”著稱。薄,指面搟的要薄如紙,肉丁要切得薄而勻;筋,指面吃起來要勁道,不能太硬又要有嚼頭;光,是指要有光滑爽口的口感。酸,指所選的醋要講究,酸的要有味道;辣,是要選上好的辣子;汪,就是指油要色澤油亮,又不能太膩。臊子面的配菜講究五色,木耳豆腐寓意黑白分明,雞蛋象征富貴,紅蘿卜寓意日子紅火,蒜苗代表生機(jī)勃發(fā),紅黃綠白黑五種顏色代表了岐山人對生活的美好祝福。幾千年來,臊子湯在岐山村村落落的面鍋里翻滾著,岐山臊子面更成為一種精彩絕倫的藝術(shù)品。
圖1—6 陜西經(jīng)典美食—肉夾饃、羊肉泡饃、臊子面
在中國,人們通常會在生日的時候吃長壽面。那么你知道為什么過生日要吃面?面條是怎么成為中國人賀壽的象征的呢?相傳,漢武帝崇鬼神又信相術(shù)。一天與眾大臣聊天,說到人的壽命長短時,漢武帝說:“《相書》上講,人的人中越長,壽命越長,若人中1寸長,就可以活到100歲?!弊跐h武帝身邊的大臣東方朔聽后就大笑了起來,眾大臣莫名其妙,都怪他對皇帝無禮。漢武帝問他笑什么,東方朔解釋說:“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人活100歲,人中1寸長,彭祖活了800歲,他的人中就長8寸,那他的臉有多長啊。”眾人也大笑起來,看來想長壽,靠臉長長點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想個變通的辦法表達(dá)一下自己長壽的愿望。臉即面,那“臉長即面長”,于是人們就借用長長的面條來祝福長壽。之后這種做法又逐漸演化為生日吃面條的習(xí)慣,稱之為吃“長壽面”,并且一直沿襲至今。
面食在西方國家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并且花樣繁多,是西方飲食的重要特色之一。前面提到面條是中國面食的代表,而西方最有名的是意大利面。關(guān)于意大利面有一個爭論,那就是它是否由中國面條發(fā)展而來呢?有些中國人認(rèn)為,馬可·波羅將中國面條帶到了意大利后,受到該國人的喜愛,從此扎根下來,并發(fā)展至今。而有些意大利人則堅持認(rèn)為,馬可·波羅去中國之前,意大利人已經(jīng)會做這種面食了。有關(guān)意大利面的起源,有這樣一個傳說:當(dāng)年,羅馬帝國為了解決人口多、糧食不易保存的難題,想出了把面粉揉成團(tuán)、搟成薄餅再切條曬干的妙計,從而發(fā)明了意大利面。最初的意大利面都是這樣揉了切、切了曬,吃的時候和肉類、蔬菜一起放在焗爐里做,因此當(dāng)年在意大利許多城市的街道、廣場上,隨處可見搟面條、晾面條的人。
不過不管意大利面的根到底在哪里,今天的意大利面品種之多,讓中國人也感到眼花繚亂。就形狀而言,細(xì)長的面條還有圓扁、寬窄、粗細(xì)、空實之分;除此之外,粗管形、細(xì)管形、耳朵形、貝殼形、螺旋形等也是各有特色。面條的顏色,除了本色外,還有紅、黃、綠、黑各種顏色。紅色面是在制面的過程中,在面中混入紅甜椒或甜椒根;黃色面是混入番紅花蕊或南瓜;綠色面是混入菠菜;黑色面堪稱最具視覺震撼,用的是墨魚的墨汁。所有顏色皆來自自然食材,而不是色素。當(dāng)然大家都知道,吃意大利面必須有醬料來配,意大利面的醬料基本有三種,分別是以番茄為底的醬汁、以鮮奶油為底的醬汁和以橄欖油為底的醬汁。這些醬汁還能搭配上海鮮、牛肉、蔬菜,或者單純配上香料,變化成各種不同的口味(見圖1—7)。意大利面條和中國面條最大的區(qū)別之一就在于,意大利面煮到硬硬的帶點嚼勁即可。這其中是有道理的,醬料要能掛在面上,這樣每吃一口才能既吃到醬,又吃到面。反之則很有可能我們把面吃完了,碗里還剩下一堆醬料。所以一定要注意,在煮意大利面時別煮爛了,如果面煮得太爛,就掛不上醬料了。
圖1—7 意大利肉醬面
2.?三明治與肉夾饃
Sandwich原本是英國東南部一個不出名的小鎮(zhèn),鎮(zhèn)上有一位名叫John Montagu的人,他酷愛玩紙牌,整天沉溺于紙牌游戲中,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仆人很難侍候他的飲食,便將一些菜肴、雞蛋和臘腸夾在兩片面包之間,讓他邊玩牌邊吃飯。沒想到John見了這種食物大喜,并隨口就把它稱作“sandwich”,餓了就喊:“拿sandwich來!”其他賭徒也爭相仿效,玩牌時都吃起三明治來。不久,三明治就傳遍了英倫三島,并傳到了歐洲大陸,后來又傳到了美國。
圖1—8 潛艇包
如今的三明治已經(jīng)不再像當(dāng)初那樣品種單一,它已經(jīng)發(fā)展了許多新品種。例如,有夾雞或火雞肉片、咸肉、萵苣、番茄的“夜總會三明治”,有夾咸牛肉、瑞士奶酪、泡菜并用俄式澆頭蓋在黑面包片上的“勞本三明治”,有夾魚醬、黃瓜、水芹菜、西紅柿的“飲茶專用三明治”等等。在法國,制作三明治時往往已不用面包片,而是改用面包卷或面卷。以法國長棍制成的三明治還被稱為“潛艇包”(見圖1—8)!
與三明治的制作類似,中國人也把切碎的肉塊夾特色美食。這就是肉夾饃。肉夾饃的歷史可追溯到盛唐時期,比“三明治”還早千余年。
臘汁肉夾饃是陜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據(jù)史料記載,臘汁肉在戰(zhàn)國時被稱為“寒肉”,當(dāng)時位于秦晉豫三角地帶的韓國,已能制作臘汁肉了,秦滅韓后,制作工藝傳進(jìn)長安。1925年,樊鳳祥父子倆首創(chuàng)臘汁肉夾饃,至今已有90多年歷史。臘汁肉夾饃于1989年參加商業(yè)部“金鼎獎”評選活動,被評為部優(yōu)產(chǎn)品。20世紀(jì)30年代樊鳳樣父子在西安南院門盧進(jìn)士巷口一帶擺攤,他們非常重視臘汁肉的制作技藝和質(zhì)量,當(dāng)時煮肉用的湯,據(jù)說是從清末一個名叫畢仁義的小販的作坊里買來的,而畢仁義的陳年老湯則是他曾祖父傳下來的。因此,樊家的臘汁肉風(fēng)味獨特,經(jīng)過不斷的改進(jìn)完善,精益求精,入口即化,又用俗稱“兩張皮”的白吉饃夾著吃,更是別具風(fēng)味。地道的臘汁肉色澤紅潤,酥軟香醇,肥肉不膩口,瘦肉滿含油,配熱饃夾上吃,美味無窮。于是“樊記臘汁肉夾饃”在西安的名氣越傳越遠(yuǎn)。有許多來西安探親或觀光旅游的華僑及港、澳、臺同胞,臨上飛機(jī)時都會匆匆趕到店里買些臘汁肉,帶回去給親朋好友品嘗(見圖1—9)。
圖1—9 臘汁肉夾饃
有人把肉夾饃比作西安人古老的“三明治”,可以說肉夾饃是中式三明治,而三明治是西式肉夾饃。肉夾饃所用的“白吉饃”是用半發(fā)開的面,團(tuán)捏成餅,在火爐里烤熟的。因制餅時用了特殊的手法,用刀輕輕劃開,其內(nèi)部竟天然地一分為二,只需把臘汁肉切碎了向里填充就行了。類似的,三明治也是以兩片面包夾幾片肉和奶酪、些許生鮮蔬菜及調(diào)料即可輕松制作而成??梢姸叨际强觳兔朗?,方便快捷。相較而言,三明治所含營養(yǎng)更多樣,而肉夾饃的口感更醇厚鮮香。
思考題
中西方都有悠久的面食文化,其品種之多令人驚訝。請你列舉更多中西方特色面食名稱,并能找出其中相似的面食進(jìn)行比較(例如:中國的餡餅和意大利的披薩餅)。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