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和感覺
經常有人問我:“我家里的這個東西,是不是扔了比較好?”
這些往往都是長期困擾著當事者、怎么都扔不掉的東西。然而,我不是物品的主人,沒辦法給一個正確的答案。即便我能回答(對答應話),也無法做出解答(提供正確答案)。每當碰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會指著提問者的胸口反問他:“你自己覺得應該怎么樣呢?”
這就好比是自己在吃東西,卻四處問人:“這東西好不好吃呢?還是很難吃呢?”斷舍離認為,要是自己無法做出選擇、作決定,所有的行為就都沒有任何意義。
斷舍離是將“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替換為“需要、合適、舒服”的行為技術。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重新喚醒我們分析、思考和感覺的能力,因為現(xiàn)代人很容易因為過于忙碌和信息過多而失去這種能力。求助于雜志、電視或是算命師,就等于是把應該由自己來判斷、選擇和決定的事交給其他事物去處理,我們必須要明確這一點。
拿物品來打比方的話,比如你會因為店員一句“您穿起來非常好看”就買了一雙漂亮的鞋??墒谴┝艘魂囍螅惆l(fā)現(xiàn)它其實并不合腳,腳都磨出了水皰……這種情況下,錯不在鞋身上,也不在慫恿自己掏錢買鞋的店員身上,而在挑鞋時不夠謹慎、不夠細心的自己。換句話說,就是“自己買錯東西了”。發(fā)生了這種事,我們就應該果斷端正態(tài)度,大方承認這是一次失敗的購物,對這雙不合腳的鞋說聲“對不起”,然后把它處理掉。我們現(xiàn)在迫切需要的,應該是這樣的果斷。
很多人跟我說,他們開始斷舍離之后,能夠非常果斷地把穿上就覺得不舒服的鞋或是套上就覺得渾身不自在的衣服扔掉了。自己明明就覺得這些東西不舒服,但一直也就那么隨便地擱著了,以保存之名統(tǒng)統(tǒng)堆到一起不聞不問,還有花樣百出的借口,比如這東西很貴、這東西是某人送的禮物、我很喜歡它的設計等等。但到最后,他們終于能把焦點放到“我穿上那雙鞋是不是覺得舒服”、“我穿上這件衣服是不是自在”上面,并作出選擇和決定了。不過,要是以喜愛的程度為重點而不管它穿上到底舒服不舒服的話,那么留下來也無妨。要怎么選擇和判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準則,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非常喜歡一位朋友跟我說的一句話——感行合一。有句話叫做知行合一,但也不能只是讓學到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也應該考慮到真實的感覺。如果我們能夠讓感覺、感性與行動保持一致,那么我們的人生一定會更加舒適,更加自在。
自己主動去分析、思考和感覺,做出選擇和決定。
斷舍離能夠讓我們重新獲得這種已經鈍化的能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