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語言的運用原則
文章的體裁多種多樣,文章的內容更是包羅萬象,但不管寫作主體用什么樣的體裁,也不管寫作主體寫什么內容,語言都應該通順、準確、簡潔、生動。
(一)通順
所謂通順,是指合乎語法和邏輯,沒有語法和邏輯上的錯誤,語意連貫。
1.語法通順
語法是按照社會約定俗成的原則總結出來的用詞造句的規(guī)則。詞法和句法都是語法。說一句話,主、謂、賓、定、狀、補,各種句子成分,該有的都有,不能殘缺不全;該放在什么位置就放在什么位置,不能隨意搭配;該按什么順序就按什么順序,不能顛三倒四;復句間的關聯(lián)詞語,要搭配得當,不能互相脫節(jié);句式要清爽明了,不能雜糅和糾纏。例如:
①家大業(yè)大,要節(jié)省不必要的開支和浪費。
②絢麗的朝陽,燦爛地放射出萬道光芒。
③傍晚的時候,張大爺在去林場的路上,突然有個人迎面走來。
④這班學生,在上課時,一般來說,大家都能遵守課堂紀律
⑤粗言濫語不是影響同志間的團結,而是敗壞社會風氣。
⑥魯迅具有堅忍不拔的戰(zhàn)斗精神作為我們學習的榜樣。
很明顯,例①的“開支”可以“節(jié)省”,“浪費”不能節(jié)省,只能“杜絕”。屬搭配不當,應改為“要節(jié)省不必要的開支,杜絕浪費”。例②的“燦爛”是定語,錯放在狀語的位置上了,屬語序不妥,應改為“放射出萬道燦爛的光芒”。例③“張大爺在去林場的路上”怎么樣?沒有交代,缺謂語,應改為“張大爺在去林場的路上走著,突然……”。例④“這班學生”是主語,在謂語句里又出現(xiàn)了主語“大家”,屬成分多余,應刪除“大家”。例⑤關聯(lián)詞語用得不當,應改為“不但……而且……”就通順了。例⑥把“魯迅堅忍不拔的戰(zhàn)斗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或“具有堅忍不拔的戰(zhàn)斗精神的魯迅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套在一起了,屬句式雜糅與糾纏,可改為復句:“魯迅具有堅忍不拔的戰(zhàn)斗精神,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p>
當然,有時候有些語言初看不合乎語法,句子成分不全,甚至僅有一個詞,但從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來看,它也能結合上下文來完成表達任務,這也算是通順的語言。例如《荷花淀》中寫水生夫妻的對話,少的只有一個“嗯”字,但并不因為其少而影響句子的豐富的內涵。語法上講的獨詞句和非主謂句,都需要從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去辨析、理解。
2.邏輯通順
合乎邏輯,就是符合人們思維的規(guī)律,符合事物的情理,做到概念明確、判斷恰當、推理有據(jù)。前后要有內部的聯(lián)系,不要互相沖突。整篇文章、一段話、一句話,都要考慮是否合乎邏輯的問題。多數(shù)情況下,語言合乎語法的就是合乎邏輯的;有時候語言符合語法規(guī)則,但不一定符合邏輯。既合語法又和邏輯,才算是通順。例如:
①他的見解,和明代公安派關于詩與時代的關系的見解,基本上是完全一致的。
②我們決不能讓資產(chǎn)階級和剝削階級的腐朽思想自由泛濫。
③看現(xiàn)在的天氣,我敢肯定,今天下午可能要下雨。
④校園里,到處可以看見沉思的身影和朗朗的讀書聲。
⑤復方靈芝片主治喘息、氣管炎、神經(jīng)衰弱、心力衰竭、貧血、健胃強壯、消化不良、年久胃病。
⑥老王喜歡栽培奇花異草和珍木良禽。
這五句話都有邏輯錯誤。例①的“基本上”同“完全”相矛盾,刪掉“完全”才說得通。例②的“資產(chǎn)階級”包括在“剝削階級”之中,是從屬關系,不是并列關系。在“剝削階級”前加上定語“其他”,才合邏輯。例③既說“肯定”,又說“可能”,前后矛盾,兩者刪其一。例④動賓搭配違反常理?!吧碛啊笨梢钥匆姡白x書聲”只能聽得見。例⑤是說復方靈芝片主治什么病,中間突然插入講藥物功能的“健胃強壯”,不合邏輯,應刪除。例⑥“良禽”可以飼養(yǎng)卻不可“栽培”,寫出“栽培良禽”就不合乎事理了。
3.語意連貫
顛三倒四、語無倫次、前言不搭后語、上氣不接下氣等,都是用來指責文章中句與句不相連貫的同義語。文章,是一句連一句寫出來的,它的每個段落,包容的是一串在語意上相連貫的句子。而要使句子在語意上相連貫,除合乎語法和邏輯外,還須圍繞一定的中心組織句子。例如:
“靈車緩緩地前進,牽動著千萬人的心。許多人在人行道上追著靈車奔跑。人們多么希望車子能停下來,希望時間能停下來!可是靈車遠去了,終于消失在蒼茫的夜色之中了。人們還是面向靈車開去的方向,靜靜地站著,站著,好像在等待著周總理回來?!?《十里長街送總理》)
這里五個句子,全圍繞著“靈車牽動人心”這一中心寫的,句子中靈車的“前進”、“遠去”、“消失”與千萬人的“追著”、“希望”、“面向”、“站著”、“等待”是緊緊相連、絲絲入扣的。
要使句子在語意上相連貫,須按一定的順序組織句子?;蛞詴r間為序,或以空間為序,或以動作為序,或以問題的主次為序,或以原因與結果、整體與部分、正面與反面等對應關系為序。要使句子在語意上相連貫,還須注意與語意相稱、相承、相關的語氣的運用。相稱是指語氣須以語意的剛柔、強弱、輕重為轉移;相承是指語氣須體現(xiàn)語意的連續(xù)性,或者如潺潺溪流,或者如汩汩泉涌;相關是指語氣須借助一定的關聯(lián)詞語而把語意的推進、連接、轉換等自然而然地表達出來。例如:
“驕傲的毛病誰都容易犯,除非圣人或傻子。那塊被雕成英雄像的石頭既不是圣人,又不是傻子,只是一塊石頭,看見人們這樣尊敬他,當然就禁不住要驕傲了?!?《古代英雄的石像》)
從語意上看,在第一句中,“誰都”與“除非”相關;第二句中,“既”與“又”相關,“只是”與“當然”相關。有了這些起關聯(lián)作用的詞和由它們所連接的語句,我們念誦起來,就可以用一定的語氣傳達出寓言作者所欲表達的意思,而那“石像”的“禁不住要驕傲”也可如劉大魁說的“于音節(jié)中見之”了。
(二)準確
語言藝術是令人費解的謎,恰似音樂中的七個音階,千變萬化的組合,可以構成美麗無窮的藝術世界。盡管萬千詞語可以供創(chuàng)作主體調遣,但在語義表達的準確性上,卻有一條嚴峻的法則:下筆如鑄。就是要根據(jù)具體事物、具體情況,準確地使用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其獨特的性質、神態(tài)、形態(tài)、情感等。準確不準確,是不能離開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和它要表達的內容來講的,語言準確主要在于用詞準確和造句準確。
1.用詞準確
法國作家莫泊桑在《讀“小說”》一書中說:“不論一個作家所要描寫的東西是什么,只有一個詞可供他使用,用一個動詞要使對象生動,一個形容詞要使對象的性質鮮明,因此就得去尋找,直到找到這個詞,這個動詞和形容詞,而決不要滿足‘差不多’,決不要利用蒙混的手法,即使是高明的蒙混的手法,不要利用語言上的詼諧來避免上述的困難?!闭堊⒁饽瓷Uf的是“一個詞”,而沒有第二個詞,在語言準確性上,挑選詞語確乎達到了異常嚴格的程度。好的文章,用詞應該是準確用上“這個詞”的文章。例如:
我們認為,美國的這些侵略行動應該被制止,亞洲的平和應該得到保證,亞洲各國的獨立和主權應該得到尊重,亞洲人民的民主權利和自由應該得到保障,對亞洲各國的內政的干涉應該得到停止,在亞洲各國的外國軍事基地應該撤除,駐在亞洲各國的外國軍隊應該撤退,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應該防止,一切經(jīng)濟封鎖和限制應該取消。(周恩來外長在1954年4月28日日內瓦會議上的發(fā)言)
這段話一共9句,分別講了9種情況,用了9個動詞表述了9中做法。制止、保證、尊重、保障、停止、撤除、撤退、防止和取消,都用得極為準確。
用詞準確,要特別主要以下幾點:
(1)注意詞的細微差別。要仔細區(qū)別近義詞、同義詞在含義和用法上的細微差別,選擇一個最恰當?shù)脑~來表達特定的內容。例如,巴金的《海上日出》其中兩段:
果然,過了一會兒,在那兒就出現(xiàn)了太陽的一小半,紅是紅得很,卻沒有光亮。這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一步一步地,努力向上面升起來,到了最后,終于沖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那顏色真紅得可愛。一剎那間,這深紅的東西,忽然發(fā)出奪目的光亮,射得人眼睛發(fā)痛,同時附近的云也添了光彩。
有時太陽走入云里,它的光線仍從云里透射下來,直射到水面上。這時候,人要分辨出何處是水,何處是天,很不容易,因為只能夠看見光亮的一片。
寫太陽光,分別用了“光亮”、“光彩”、“光線”;寫太陽放射,先后用了“射”、“透射”、“直射”;寫太陽升起的過程,先后用了“升起來”、“沖破”、“跳出”、“走入”,都表達了微小的區(qū)別,用得很貼切,有變化。
(2)注意詞的褒貶感情。漢語詞匯除了很大一部分“中性詞”外,還有一些詞語是能夠通過其特定的含義體現(xiàn)出鮮明、精妙的感情色彩的。在使用這些詞語時,必須理解詞義,準確分辨它們所體現(xiàn)的感情色彩,避免褒詞貶用或貶詞褒用?!恫诱撐摹?清魏際瑞著)中說:“畫家丑須極丑,容不得一筆俊,俊亦不容不一筆丑,文章亦然?!痹撚冒龘P的詞就不容一個貶斥的詞,應該用貶斥的詞就容不得一個褒揚的詞,這話說得有理。例如,葉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一文中幾個段落:
“比去年都不如,只有五塊錢!”伴著一副懊喪到無可奈何的咀臉。
……
船身浮起了好些,填沒了這船那船間的空隙的菜葉和垃圾不可復見。
……
“嚇!”聲音很嚴厲,左手的食指堅強地指著,“這是中央銀行的,你們不要吃官司!”
作者經(jīng)過推敲,最終修改如下:
“比去年都不如,只有五塊錢!”伴著一副懊喪到無可奈何的神色。
……
船身浮起了好些,填沒了這船那船間的空隙的菜葉和垃圾再也看不見了。
……
“嚇!”聲音很嚴厲,左手的食指強硬地指著,“這是中央銀行的,你們不要吃官司!”
作者為什么作這樣的改動呢?因為此文傾注了作者對農(nóng)民的同情和對剝削者的憎恨,用“咀臉”這個貶義詞來描述農(nóng)民的神態(tài)是不妥的,改為“神色”便對了;“堅強”是褒義詞,用來描寫剝削者的驕橫也不妥,改為“強硬”便準了。另外,“不可復見”是文言詞語,與《多收了三五斗》的語體色彩不協(xié)調,所以改作“再也看不見了”。
(3)注意詞的搭配關系。用詞要準確,還要注意詞的搭配是否合乎邏輯。某報刊曾經(jīng)出現(xiàn)了這句話:“今后本報將以它傳統(tǒng)的風格,生動地報道國內外重要新聞、通信和文化、教育、科學等方面的信息和文章。”“報道”這個動詞共管四個賓語:“新聞”、“通信”、“消息”、“文章”?!靶侣劇?、“消息”可以報道,但“通信”、“文章”只能用“發(fā)表”;同時,“消息”和“新聞”是一回事,而“通信”只是“文章”的一種體裁。所以全句應改為:“……報道國內外重要新聞,發(fā)表有關文化、教育、科學等方面的文章?!?/p>
(4)注意詞的語法特征。詞分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介詞、連詞等,這就是詞類。每類詞都有它的語法特點,如名詞不受副詞的修飾,動詞可帶賓語,形容詞不能帶賓語等。用詞造句必須遵守詞的語法特點,否則就會出毛病。
例如,報刊上出現(xiàn)過這句話:“人們興致地走進政協(xié)大禮堂?!薄芭d致”是名詞,不能修飾“走進”,應改為“興致勃勃”或“高興”、“興奮”。
(5)區(qū)分詞的使用范圍。不同的詞語有時候適用于不同的對象,寫作時要善于選用概念范圍適中的詞語,以避免詞語所該表達的概念范圍過大或過小;不大不小,才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
例如,“這張全區(qū)黨員登記表上的34同志,除去老趙和黃淑英同志以外,除去叛徒黃有才以外,其余的都在這里。”(《黨員登記表》)這段話是區(qū)委書記在全區(qū)黨員大會上說的?!叭奈煌尽痹跄馨ㄅ淹皆趦饶?改為“三十四個人”就準確了。
2.造句準確
是指文章中的句子能準確地表達思想內容。造句準確除指句子要合乎語法、合乎邏輯外,這里重點要談談選擇恰當?shù)木涫奖磉_內容問題。句子的形式多種多樣,有陳述句、祈使句、疑問句、感嘆句之分。運用什么句式,也直接影響到表情達意的準確性。表達同樣的內容,運用的句式不同,意味也會發(fā)生變化。
例如,“看你聽課的樣子”和“看你這種聽課的樣子!”前一句是陳述句,有點批評的意味;后一句是感嘆句,批評的意味大為加重。再如,“你明天來”和“明天一定要來啊!”前一句是陳述句,比較平淡。后一句是祈使句,表現(xiàn)出真摯的意味。此外,還有句式排列、句式組合、肯定句式與否定句式、口語句式與書面句式等,都屬于句式運用的范疇。選擇什么樣的句式,都與語言表達的準確性相關。
嚴格地說,我們不能說哪種句式最好,只能說在表達某一特定內容時用哪一種句式比較好。如報告的時候,心平氣和地說“學好專業(yè)知識能更好地適應工作”,意思是清楚的;要是在辯論,為了反駁對方的意見,就可以用反問句說“學好專業(yè)知識怎么不能更好地適應工作呢?”顯示這句話有強烈的針對性。又如,在多數(shù)情況下,用肯定句式,在某種情況下卻故意用否定句式。例如《紀念白求恩》中的一段話:
從前線回來的人說到白求恩,沒有一個不佩服,沒有一個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晉察冀邊區(qū)的軍民,凡親身受過白求恩醫(yī)生的治療和親眼看過白求恩醫(yī)生工作的,無不為之感動。
這段話中的“沒有一個不……”和“無不……”都是雙重否定的句式。雙重否定,就是充分地肯定,增強了語氣,也流露出了作者敬佩之情,確切地表達了作者的原意。
(三)簡潔
通順是運用語言的最低要求,準確則是運用語言的最基本的要求,在準確的基礎上,語言還要求簡潔。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文以辨潔為能,不以繁縟為巧?!本褪钦f:寫文章的本領在于意思明確,造句簡潔。簡潔就是用較少的文字來表達較豐富的內容,即如劉知幾說的“文約而事豐”(《史通·敘事》)。一篇文章是否簡潔,應從辭約和達意兩方面去考慮。如果文章寫得叫人讀不懂,聽不清,有疑問,這不能算是簡潔,而是茍簡。茍簡同簡潔不相容。例如:“掃黃打非”是社會約定俗成的一個詞,現(xiàn)在已是婦孺皆知。而“打辦”,到底是打擊犯罪分子的辦公室,還是既打擊又懲辦?叫人分不清。那么,怎樣使語言簡潔呢?
1.剪裁浮詞
是指把多余的詞語刪去,這是使語言簡潔的一條重要途徑。大多數(shù)情況下,多數(shù)創(chuàng)作主體寫出來的文章語言啰唆冗長、拖泥帶水,明明用一個詞可以表達的卻用了兩個三個;明明一句話可以說清楚的卻用了兩句三句,這就是語言中的水分。要使語言簡潔,就必須把這種水分擠掉,或如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中所說:“把那些又長又臭的懶婆娘的裹腳,趕快扔到垃圾桶里去?!?/p>
例如,據(jù)說俄國有個編輯奧里明斯基,他給人家改文章,總要毫不客氣地把多余的詞語刪掉,有人攻擊他,說經(jīng)他修改的稿子只剩下標點了,這話有些夸張。為了說明他的做法對,他舉了個語言不簡潔的例子:“在游行的地方,曾來了地方警察,拘捕了8個游行的人?!彼J為這個句子所表達的意思只要用“8個被捕”四個字就說清楚了,后面的可以統(tǒng)統(tǒng)刪掉。又如沈括在《夢溪筆談》里記了這樣一則故事:有天早晨,散文家穆修和張景一同上朝,在朝門之外等候時閑著無事,便討論起文章作法。正在這時,他們看到有一匹驚馬飛奔過街,踩死了一只躲避不及的黃狗。張景說道,我們剛才談的全是理論,誰也說服不了誰。還不如各自用文字把眼前這件事記下來,看誰寫得好。穆修表示同意。于是兩個人聚精會神思索起來。不一會兒,穆修慢聲誦道:“馬逸,有黃犬遇蹄而斃?!边@時張景也想好了,他念道:“有犬死奔馬之下。”兩人都認為自己寫的簡練。顯然,穆修記敘稍嫌啰唆,張景記敘又顯得別扭,所以沈括在記下這場爭論時,改為“奔馬踐死一犬”,既簡潔又自然,確實高人一籌。
2.錘煉語言
指提取精粹的詞語。這一點,歷代名家為我們提供了范例。如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盧延讓“一字未安,繞室終日”、賈島“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皮日休“百練成字,千煉成句”、顧文煒“為求一字穩(wěn),耐得半宵寒”。語言的錘煉需費心勞神。清代著名文人趙翼在《甌北詩話》中說:“詩家好作奇句警語,必千錘百煉而后能成。”這就道出了精美語言、一流語言的產(chǎn)生,必下苦功錘煉不可。
例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五改其字,一是“到”,二是“過”,三是“入”,四是“滿”。“到”字狀行動終達之貌,故比不上“過”字爽利?!斑^”雖爽利而終歸“一拂而過”,當然比不上“入”字深化、貼切。“入”字不夠清亮,更比不上“滿”字豐盈?!皾M”則滿矣,唯不夠生色傳神。最后,才在字詞的寶藏中煉出了一個絕妙的字——綠,“綠”字有何妙呢?“綠”是春風的行蹤,是江南的神韻,是生命的顏色。
需要強調的是寫文章有時為了達到某種修辭效果,故意重復某些詞、句、段,這是修辭上的反復,不是不簡練。例如,魯迅《秋夜》一文的開頭一段:“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北砻婵雌饋碛行┲貜?,但仔細揣摩,魯迅是從生活貧乏單調來寫這兩株棗樹的存在,為下文抒情作鋪墊,而且又有聲律。適當運用成語、諺語和歇后語,盡量少用修飾成分,少用歐化的長句式,都是使語言簡潔的方法。
(四)生動
生動是在準確、簡潔的基礎上的進一步要求。生動就是語言活潑、形象、優(yōu)美、感染力強;就是清新活潑,有獨創(chuàng)性,虎虎有生氣,有一股感人的力量,而且讀者喜聞樂見。生動的語言主要體現(xiàn)在:
1.飽含感情
用自己的話寫自己有真切體會的東西,說話動情,語言自然比較生動;冷冰冰的語言就容易死板。強烈的感情要通過適當?shù)恼Z言才能表達出來。為了表達感情,標點符號可適當運用問號和感嘆號;詞語要適當運用語氣助詞“啊”、“嗎”、“吧”,句式要適當運用排比句、反問句和感嘆句。例如:
好個“友邦人士!”帝國主義的兵隊強占了遼吉,炮轟機關,他們不驚詫。阻斷交通,追炸客車,捕禁官吏,槍斃人民,他們不驚詫。中國國民黨統(tǒng)治下的連年內戰(zhàn),空前水災,賣兒救窮,砍頭示眾,秘密殺戮,電刑逼供,他們也不驚詫。在學生的請愿中有一點紛擾,他們就驚詫了!
好個國民黨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東西!(魯迅《“友邦驚詫”論》)
這里,作者用排比的句式,歷數(shù)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罪行;用不驚詫和驚詫的強烈對比,揭露了“友邦人士”的反動面目,戳穿了他們“驚詫”的實質?!昂脗€‘友邦人士’”和“好個國民黨政府的‘友邦人士’”兩句反語,“是些什么東西!”一個驚嘆句,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無比憎恨和嚴厲譴責的滿腔義憤。
2.具體形象
文藝作品需要有具體形象的語言,因為它主要依靠形象來說話,并要使人感動,因此,語言的具體形象就顯得特別重要。例如,高風的《金黃的大斗笠》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干干凈凈的藍天上,偷偷溜來一團烏云,風推著它爬上山頭。山這邊,梯田里的莊稼像綠海里卷起來的一道道浪頭。一個渾身只有一條短褲的男孩子,揮著一根樹枝,樹枝掛滿綠葉,歌謠般親切、柔和。他看管著一頭雪白的小山羊,小山羊在田埂上悠閑地啃著青草。風來啦!莊稼的葉子翻過背,閃現(xiàn)出一片片灰綠。小山羊的毛被梳理好,又弄亂。小男孩臉上的汗珠被吹干,換上調皮的笑意?!边@段文字中,作者用擬人手法寫烏云、風和小山羊,賦予它們人的靈性、人的情感;又用比喻手法寫莊稼,使之有色彩,有動態(tài),給人以生動形象的美感。
議論文雖然側重議論、說明,但并不排斥語言的形象化,相反,如果能適當運用一些具體形象的語言,會使文章增色,增強宣傳效果。例如,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這篇政論文中,有一段寫得很生動、風趣:“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南京的美國殖民政府如鳥獸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爺卻坐著不動,睜起眼睛看著,希望開設新店,撈一把。司徒雷登看見了什么呢?……總之是沒有人去理他,使得他‘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沒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挾起皮包走路?!边@段文字,運用了描寫手法,還運用了口語“老爺”、“撈一把”、“挾起皮包”和古語“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煢煢孑立,意為孤孤單單;形影相吊,意為只有自己身體和影子相伴相慰。此語出自晉代李密《陳情表》)等。文章入木三分地把司徒雷登沮喪的樣子表現(xiàn)出來了。
3.新鮮活潑
毛澤東在《〈中國工人〉發(fā)刊詞》中曾經(jīng)對報紙?zhí)岢鲞@樣的要求:“多載些生動的文字,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沒味道,不起勁。”他還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提倡“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這就要求我們有新鮮活潑的語言,使文章增強可讀性。新鮮活潑的語言至少應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語匯豐富。古往今來的許多語言大師,他們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祖國語言,在自己作品中使用的詞語總是那樣的豐富多彩、新鮮活潑。比如杜甫的上千首詩中,很少看到重復的詞句。再如《紅樓夢》的語匯豐富是舉世公認的,僅以書中運用民間俗語來說,已達到驚人地步。如用“嘴甜心苦,兩面三刀”、“上頭一臉笑,腳下使絆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來點明鳳姐的性格特點。又如秦可卿對鳳姐說的那段話:
你如何連兩句俗話也不曉得!常有“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們家赫赫揚揚,亦將百載,一旦倘或樂極生悲,若應了那句“樹倒猢猻散”的俗話,豈不虛稱了一世的詩書舊族了!
在這段話里用了那么多民間俗語,而這些俗語又是多么生動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某些規(guī)律。另外,像“天下老鴉一般黑”、“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等帶有哲理性的俗語在書中的運用也恰到好處,給人以極其新鮮的感受。
(2)句式多樣。寫文章不但要選擇恰當?shù)木涫揭詼蚀_地表達內容,使感情、色彩、語氣、味道與內容表里相稱,而且還要多樣化地運用各種句式,使語言不呆板老套。凡事變則活,不變則死。一篇文章總用一種句式,就顯得平板,交錯地用多種句式,就比較生動活潑。例如《戰(zhàn)國策》中的《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其中有三“問”三“答”,句式都不完全一樣:
細細品味,這三“問”三“答”在程度、語氣、情緒上都有細微差別。這種變換的句式,在形式上避免了單調、重復,讀起來錯落有致,語言自然顯得生動有活氣了。
(3)修辭新穎。修辭方式人人都會用,但要用得好卻并不容易。這就要求寫作主體匠心獨運,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比喻、比擬、借代、對偶等辭格。
例如,《紅樓夢》中很多地方用生動而新穎的比喻來刻畫人物性格。如晴雯“是塊爆炭”,襲人“是沒嘴的葫蘆”,李紈“竟如槁木死灰一般”,迎春“渾名叫二木頭,戳一針也不知叫噯喲一聲”,探春“渾名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紅又香無人不愛的,只是有刺戳手”。這些淺近而貼切的比喻,把每個人的性格特征揭示出來了,既恰當又新鮮。
修辭方式不但在文藝作品中廣泛使用,而且在其他文體中也經(jīng)常使用。例如論說文,為了使說理形象、易懂,我國古代文章家常常采用比喻的方式,“或喻于聲,或方于貌,或擬于心,或譬于事”。唐代大文章家韓愈著文,善取《六經(jīng)》、《孟子》,運用比喻的技巧相當巧妙。他的《獲麟解》和《馬說》通篇用比喻,幾乎全文都以生動形象的比喻取代了一般論說文的說理。他雖然沒有用一句話點破麒麟和千里馬的寓意,而讀者卻能深入領會文章的主旨,并受到感染。這兩篇同是托物寓意,寫的都是封建時代埋沒和摧殘人才的現(xiàn)象,但中心論點各不相同。前者針對人們判斷麒麟為“祥物”與“不祥物”的具體情況,著重從邏輯推理上證明一般人不識“麟”,只有圣人才識“麟”,重用“麟”。如果沒有圣人,有才華的人只是被看成怪物,“則其謂之不祥也亦宜”。后者抓住“知”馬和“不知”馬的矛盾,集中描繪出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最后,作者情不自禁地發(fā)出對封建當政者“其真不知馬也”的憤怒譴責。這樣寫,能把抽象的道理講得具體、生動。
(4)和諧勻稱。古人評文,要求“玲瓏如震玉”、“珠圓玉潤”,指的就是語句的和諧勻稱。和諧勻稱是就語言形式方面而言的,好文章不但內容好,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悅耳動聽,所謂“適于口而順于耳”。其聲音、節(jié)奏和韻律能給人一種或悠長、或鏗鏘、或舒緩、或急切、或輕盈的情感律動。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的一段更具有典型性:“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曲折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边@段文字節(jié)奏明快,韻味悠長。
節(jié)奏和聲韻的突出與加強需要借助多種表達手法和修辭手段,如對偶修辭能使結構整齊、音韻和諧,排比修辭能加強節(jié)奏、增強氣勢,疊音詞和聯(lián)綿詞的恰當運用能給人一種舒緩、朦朧形象的表音效果,倒裝句的使用在古詩詞中使用頻繁的主要原因就是造成合乎平仄、產(chǎn)生抑揚頓挫的聲韻之美。
(5)運用口語。群眾口頭語言,是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的,是生動有力的??谡Z化是語言新鮮活潑的一個重要因素,魯迅在《人生識字糊涂始》中說:“倘要明白,我以為第一是作者先把似識而非識的字放棄,從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詞兒,搬到紙上來;也就是學學孩子,只說些自己的確能懂的話?!崩?,劉云山的《夜宿車馬店》中的一段話:
車馬店的老炊事員周二旦一邊動著菜刀,一邊樂呵呵地說:“俺在店里干了十多年,天天跟莊戶人打交道。過去莊戶人眉頭上挽著疙瘩,如今,個個膘得臉上放光。那些年住店的,多數(shù)人拿的是紅(高粱)黃(玉米)面窩頭,舀兩碗開水就著吃;現(xiàn)在可不一般了,拿著白面饅頭還嫌不順口,還要到街上買塊豆腐割斤肉,打二兩白干。人家就圖那個美氣哩!”“那算啥美氣!”坐在菜案旁的一位賈滿貴的瘦高個老漢有點不服氣地說:“上一次進城來賣公糧,俺把兒媳婦、小孫孫、老姑娘一齊拉了來,飯館里的燒賣、餡餅、鍋盔,娃娃們想吃的都嘗遍了。服務員一算賬,俺一次掏他十幾塊。俺今年一家打了1萬斤糧食,8000斤油料,光賣給國家的糧食、油料就是1萬斤,進錢3500塊,那場面才叫美氣哩!”
這段話,無論是作者的敘述語言,還是老炊事員和瘦高個子老漢的話,全是口語,充滿生活氣息。我們看過一遍,就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分享到他們豐收后的歡樂。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