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銀川文化藝術中心舉行的“劉登武藏燈展”,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劉登武也因此成為“新聞人物”。人們不僅稱贊他是個有心人、收藏了十分獨特、十分珍貴的文物,而且稱贊他為傳播古燈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石燈收藏第一人”!自治區(qū)黨委書記陳建國在留言簿上為他留下了這樣的贊語。
劉登武曾在自治區(qū)政府辦公廳、新聞出版局擔任過領導職務,已經(jīng)退休好幾年了。他在大學學的是中文,對中國的各類傳統(tǒng)文化長期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對《光明日報》上有關考古、收藏之類的報道一直密切關注,很早就熱心文物收藏。開始,他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東西就收購。一次,他在飛機上翻閱雜志時看到有關收藏的文章,從此便開始側重于古燈的收藏。銅燈、陶燈、瓷燈、錫燈、鐵燈、木燈、竹燈、景泰藍燈……各種材質、各種造型的燈具,從四面八方匯集到他的手中。大約在10年前,他收集到了第一個石燈。從第一眼看見這個造型原始古樸的石燈,他就認定自己的后半生要與石燈結下不解之緣。他說:“從此,我對其他燈就再也沒有多大興趣了!”他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收藏石燈、研究石燈上來。
這些用石頭刻成的古燈,簡直是個多姿多彩的世界。有人物燈、動物燈、植物燈……動物燈中,又有猴、獅、羊、牛、蛇等多種圖案的燈,每一種又有各種造型。它們跨越了很多朝代,有些年代已經(jīng)相當久遠。
石燈主要產自“石窟藝術之鄉(xiāng)”,分布在甘肅東部、南部和寧夏南部的部分縣區(qū)。一種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驅使他一次一次往石燈的產地跑,不惜代價、不失時機地大量收購。隨著數(shù)量的增加、石燈漸成系列,他收藏的熱情和信心也越來越高。他稱這是“歷史的逼迫、期許”。開始收藏古燈時,他心里暗暗發(fā)誓:收集到50個石燈時,我要舉辦個古燈展!超過50個石燈后,他又在心里默念:收集到100個,我一定要搞個石燈展!到現(xiàn)在,劉登武收集到的各類古燈已經(jīng)超過1000個,其中石燈就有400多個!他也成了“石燈收藏第一人”!
在自治區(qū)黨委書記陳建國、銀川市市委書記崔波等領導和部門的支持下,經(jīng)過幾個月的準備,“劉登武藏燈展”終于隆重展出了。他說:“我是基于尊重這塊土地和這塊土地上的文化,才干了這件事。愿這些燈盞點亮古燈文化的傳播之路?!?/p>
劉登武對這些石燈的喜愛程度,超出人們的想象。有人曾經(jīng)問他:“你最喜歡哪一個石燈?”他說:“哪一個我都喜歡。收藏,是我付出生命的過程。收藏,對我來說是一種享受?!眲⒌俏涓嬖V記者:這些石燈,在我眼里都是有生命的東西,是需要養(yǎng)護的。所以,我每天都有打開倉庫,看看它們,灑上一點水,然后輕輕把玩。有人想讓他“讓”出多余的石燈,他說,我這里沒有多余的。有人出100多萬元要買下他的收藏,他說,我不是商人。我是收藏,不是投資。燈是主人,我是客人。我不以此為生,收藏只是我的一種精神追求。我和這些古燈的關系,只能算領養(yǎng)關系,我沒有權力擁有它們。
盡管他為此投入很多,經(jīng)濟上很吃緊,但他至今沒有賣過一個古燈。
劉登武向記者透露了他的愿望:先出一套石燈圖錄,然后請專家深入研究石燈,最終建一個古燈博物館,讓“留燈屋”真正有個“屋”。他說:“我躲在自己砌成的、裝滿古燈的碉堡里,莊嚴等待我期待的一切?!?/p>
(原載2009年4月6日《光明日報》)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