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棉紡織史
海南島是中國最早植棉的省份之一。在宋代以前,植棉、紡棉技術一直領先于國內。黃道婆(又名黃母、黃娘娘、黃道仙婆、黃小姑)(1245—13O6)是我國宋末元初著名的女棉紡織技術革新家,她不但傳播了黎族的植棉技術,傳授有關軋花車、彈棉椎弓、紡車及織機等技術,而且把一整套棉紡織技術與松江地區(qū)先進的絲、麻紡織技術相結合并改革棉紡織工具,使松江一帶棉紡織業(yè)繁榮發(fā)展,成為全國棉紡織中心,對當時我國的棉紡織業(yè)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在我國棉紡織史上樹立了不朽的豐碑。由此說明,海南島古代棉紡織技術在中國紡織史上曾經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植棉和棉紡織技術的起源與傳布
棉花是在公元前2世紀以后由國外傳入中國的。傳入路線分南北兩路向中原傳布。南路最早出現(xiàn)棉花的地區(qū)是海南島和云南瀾滄江流域,之后傳到福建、廣東、四川等地區(qū)。北路始于西北地區(qū),即古籍所謂“西域”。中國的南部、東南部和西北部邊疆,是我國植棉和棉紡織技術發(fā)展較早的地區(qū)。
歷史文獻和出土的棉紡織品實物證明,中國邊疆地區(qū)各民族人民對棉花的種植和利用遠遠早于中原。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自然經濟占統(tǒng)治地位,商品生產不夠發(fā)達,邊疆地區(qū)早已發(fā)展起來的植棉和棉紡織技術向中原的傳布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直到漢代,中原地區(qū)的棉紡織品還比較稀奇。到了宋代,邊疆與內地的交往頻繁,大量棉紡織品輸入中原。元代棉花和棉布在內地廣為流行,逐漸成為人們衣著的主要原料,植棉和棉紡織技術逐漸傳入到長江和黃河流域廣大地區(qū)。
元代以后的統(tǒng)治者都極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術書籍,勸民植棉。元代初年設立木棉提舉司,大規(guī)模向人民征收棉布實物,每年多達1O萬匹。后來又把棉布作為夏稅之首,棉紡織業(yè)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僅次于農業(yè)。由于棉花比起絲、麻作為紡織原料,具有很大的優(yōu)越性,因而元代王禎《農書》對此作了較全面的評價,說棉花是“比之桑蠶,無采養(yǎng)之勞,有必收之效。埒之枲苧,免績緝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謂不麻而布,不繭而絮”,又“兼代氈毯之用,以補衣褐之費”。
1.1979年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巖墓的船棺中發(fā)現(xiàn)了距今32OO多年的一塊青灰色棉布(照片2張)。
2.1966年在浙江蘭溪宋墓中出土一條完整的拉絨棉毯(照片1張)。
海南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熱帶柔韌植物。集熱帶柔韌植物紡織的基礎上,海南島的黎族先民利用紡織原料和掌握棉紡織技術的水平在宋代以前,一直領先于內地。
3.戰(zhàn)國《尚書·禹貢》(實物或照片):“島夷(海南島)卉服,厥篚織貝(棉紡織品)。”
4.《后漢書·南蠻列傳》(實物或照片):“武帝末(前87),珠崖太守會稽孫幸,調廣幅布獻之,蠻不堪役,遂攻郡殺幸?!?/p>
5.《宋會要輯稿》(實物或照片):“紹興三年(1133)十二月十七日上貢京師的棉紡織品有9種,其中海南出產的吉貝布、單等就占5種之多——即海南的棋盤布、吉貝布、素花棋盤皮(被)單、白布和白布皮(被)單?!?/p>
海南島先民在用麻、木棉紡織之前,曾經歷相當長的“無紡織”年代,用于蔽體的“衣物”主要是粗纖維的“樹皮布”。其次,在棉紡織品成為普遍的生活用品前,麻紡在黎族紡織史上占居著主要的地位。海南島棉花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木棉,屬木本科,俗稱紅棉樹,屬原生植;另一類是草棉,屬錦葵科;經史料考證,海南島黎族先民利用木棉纖維捻線織布的歷史比用錦葵科的草棉早得多。
6.木棉樹、木棉苞(照片2張)。
7.草棉、草棉苞(照片2張)。
8.棉織品上衣、桶裙、被子等2O件。
9.清代《瓊州海黎圖·紡織》(臨摹一幅彩繪)。
(二)棉花的初加工、紡紗、織造
1.古代軋棉技術的發(fā)展,概括起來說經歷了三個階段:
(1)用手撥去棉籽。
(2)用鐵筋或鐵杖趕棉花去除棉籽,稱為趕搓法。
元代《農桑輯要》中記載了北方軋棉的方法:“用鐵杖一條長二尺,粗如指,兩端漸細,如趕餅杖樣;用梨木板長三尺、闊五寸、厚二寸,做成床子,遂用鐵杖旋轉趕出籽粒,即為凈棉?!边@種趕搓法一直沿用到清代。
(3)攪車或軋車。
元王禎《農書》中首次繪出了木棉攪車(4框落地無足攪車)。攪車是在碾軸即鐵杖或鐵筋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軋棉機械。攪車的出現(xiàn),是棉花初加工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它大大地提高了軋棉的生產效率。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中出現(xiàn)了4足攪車。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出現(xiàn)了3足攪車。
2.古代彈棉技術的發(fā)展
軋去棉籽的棉花,古代稱為凈棉,現(xiàn)代稱為皮棉或原棉。凈棉在用于手工紡紗或作棉絮之前,需經過彈松,稱為彈棉。彈棉的實質是利用振蕩原理進行開棉和清棉。彈弓和彈椎是彈棉的工具。最初的彈弓是小弓,不用彈椎。這種小弓是線弦弧的小竹弓,彈力輕微,用手指撥彈。
(1)元王禎《農書》中首次繪出了4尺長的大弓,是竹弧繩弦。這種大弓弓身長,需用彈椎擊弦。彈椎一般用質地堅硬而沉重的檀木制成,兩頭隆起如啞鈴狀,彈棉時兩頭輪流擊弦。用彈椎擊弦代替以手撥弦,加大了沖量,增強了彈弓對原棉的振蕩作用,提高了開松效率,是彈棉技術上的一大進步。
(2)明徐光啟《農政全書》中繪出“以木為弓,蠟絲為弦”的木弓。這種弓弓背寬,弓首伸展,當弓弦振蕩時,接觸棉花的空間增大,彈棉效率更高。用法是左手持弓,右手彈椎擊弦。
(3)明《天工開物》中繪出懸弓彈花法,用一根竹竿把彈弓懸掛起來,以減輕彈花者左手持弓的負擔,仍用右手擊弦。
(4)清《棉花圖》中,彈花者把小竹竿系于背上,使彈弓跟隨彈花者移動。
3.古代紡紗、捻線技術的發(fā)展
紡專是中國古代用來紡紗、捻線的最原始工具。
紡專又稱為紡墜,它由捻桿(或錠桿)和紡輪組成。
(1)元王禎《農書》中記載的捻棉軸就是這種工具。
(2)元王禎《農書》中首次繪出木棉紡車。有單錠紡車、三錠紡車。為便于棉紗的后加工,宋元時有木棉繞線架。
(3)元王禎《農書》中繪出木棉撥車、木棉輞床、木棉線架。
4.織造
棉布分本色棉布和色織布(包括提花布)兩大類,在各種織機上織造。
(1)平紋組織的本色布。
(2)提花技術的色織布。
(3)原始踞腰織機。
(4)素織機、提花機。
(三)圖像詳解《植棉圖》(16幅)
清代乾隆年間,直隸總督方觀承繪“植棉圖”,并附上文字,呈獻給皇上。乾隆皇帝大為欣賞,按圖說為每圖題詩一首?!爸裁迗D”繪制了從種棉到成布的全過程。其中有:播種圖、軋核圖、彈花圖、紡線圖、布漿圖、織布圖、練染圖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