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政治言辭修正
李欣(2003:189)在分析外宣新聞翻譯時指出,中英語言的巨大差異已使?jié)h譯英十分困難,然而更多、更大的困難來自中西方在歷史傳統(tǒng)、文化背景、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思維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因此,不適宜對外宣傳的材料屢見不鮮,而一個負責任的外宣譯者應該起到“過濾器”的作用。張健(2003: 171)也指出,在我國的新聞報道中,政治術語或流行語頗為常見,但是,它們都有重要的內(nèi)涵,不能在對外報道中統(tǒng)統(tǒng)作為“空話”或“套話”輕易地略去不譯。
上述論點對于外宣新聞翻譯提出了很好的指導原則。進一步說,從外宣新聞的翻譯實踐來看,對于內(nèi)宣新聞稿件中習以為常的一些說法,譯者必須進行必要的言辭修正,尤其是政治術語或者反映中國社會制度的一些時事流行詞語。修正的原則總體上應該注意以下幾點:第一,以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覺悟慎重地處理高度敏感詞匯的翻譯,力求符合我國政府的主張和立場;第二,能夠換一個更容易為國外受眾接受但是又不影響傳遞原文信息的詞語,則盡量采用這一原則;第三,一些內(nèi)容比較復雜的詞語,如果不容易找到意思比較貼近的替換表達,則可以考慮通過解釋來補充說明;第四,如果一些說法不容易被國外受眾理解或接受,硬要翻譯出來反而不利于對外宣傳的效果,甚至不利于我國的國際形象,則應該大膽地刪除不譯;第五,政治時事術語的翻譯要根據(jù)時代的變化和內(nèi)涵的深化而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譯文必須與時俱進,以求不斷完善。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