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式結(jié)構(gòu)
六、“蒙太奇”式結(jié)構(gòu)
“蒙太奇”是一種電影手法,指鏡頭的組合和連接方法。它把一個個鏡頭合乎邏輯地組織起來,使之產(chǎn)生連貫、對比、聯(lián)想等效果,從而成為一部完整的影片。這種方法,完全適用于通訊結(jié)構(gòu)。有些通訊作品,就是采用“蒙太奇”手法來結(jié)構(gòu)材料的。有的通訊結(jié)構(gòu),戲劇式地一幕幕閃現(xiàn),而省略一切過程的敘述,只突出事物最主要的特征,便屬此類。郭萍、吳曉向采寫的《北京有個李素麗——21路公共汽車1333號車跟車記》(1996年10月4日《工人日報》)就是這種結(jié)構(gòu)形式的一個范例。記者再現(xiàn)的17個場景就像17個分鏡頭,這些鏡頭又以記者跟隨21路公共汽車1333號車從始發(fā)站到終點站的過程為線進行組接,將李素麗的職業(yè)精神和品格完美而獨特地呈現(xiàn)給了讀者。事實上,這篇通訊并非是《工人日報》記者一天跟車采訪的結(jié)果,而是記者從1996年8月29日開始,連續(xù)5天時間,搭乘李素麗的車往返跑了13圈,才獲得的跟車采訪耳聞目睹的實錄。在此,選錄兩個“鏡頭”:
(一)
北京,西直門站。
大雨滂沱。一幢幢巍峨的高樓隱現(xiàn)在一片煙雨朦朧之中。
雨幕中,掛有“工人先鋒號”標志的1333號公共汽車緩緩進站。
乘客朝汽車蜂擁而去。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扛著行李,有的拎著提包,爭先恐后,步履匆忙。在各色各樣的雨傘下、雨衣里,藏著一張張焦慮的面孔。
“嘩啦”一聲,車門打開了,緊靠車門的窗口探出女售票員半截身子,她打開一把花格子傘,遮在車門口。
雨點如斷線的珠子砸在雨傘上,她的臉上、胳膊上都濺上了雨水。她招呼乘客們上車。
擁擠的人群變得有序了:他們一個個在雨傘下跺腳,脫下雨衣,折好雨傘,抖去雨水,依次上車……
她就是李素麗。中等身材、30多歲。海藍色的套裝整潔可體,淡妝輕抹的臉上,閃動著一雙笑眼。
(二)
汽車啟動了。李素麗折起雨傘,擦去臉上的雨水,理理自己的頭發(fā)。隨即,車廂里響起了甜潤的聲音:
“乘客同志們,您可能來自祖國的大江南北,四面八方。不管您來自何方,我都將用熱情、友好、主動的態(tài)度為您提供周到的服務。您在途中有什么困難和要求,我會盡力幫助您!”
這聲音吸引了所有乘客的目光。站在她面前的幾個進京打工的人下意識地整理了一個自己的衣服。
這聲音,引出了車廂一番議論:
“這售票員像在賓館里工作。”
“可不。”另一位乘客的聲音,“她的儀表和聲音我看特像空中小姐。”
一位乘客動情地說:“售票員給上車的人打傘,不多見了?!?/p>
“她的車我常坐,”一位乘客接過話茬,“冬天下雪,她捧著爐灰往腳踏板上撒,怕人上車時滑倒,心眼多好!”
美國記者富蘭克林和多爾夫?qū)懙奶貙憽妒澜缱罴鸭痹\室》也是這種結(jié)構(gòu)的典型。這篇特寫通過不同的字體將兩條線索、兩方面情況區(qū)別開來。閱讀這篇通訊,讀者如同在觀看一部美國大片。它一方面介紹“猛烈創(chuàng)傷中心”的全面情況和背景材料;一方面著重描寫一次搶救工作的詳細過程。開頭一段用考萊醫(yī)生的談話,說明急診室的工作特點和主要任務,然后插入一位婦女帶著7個月的兒子遭遇車禍受傷、生命垂危,進行搶救活動的過程。接下來,在介紹中心創(chuàng)辦初期情況以后,又插入受傷婦女被送進急診室的過程……之后幾乎每到關(guān)鍵之處作者都會將急診室的狀況和搶救受傷婦女的過程進行穿插和交叉敘述,最后在“黃金小時”只剩兩分鐘時,這位婦女被救活了。但就在這時,創(chuàng)傷中心的播音器響了:“十分鐘內(nèi)將有一名傷者入院?!币惠喰碌膿尵裙ぷ骶鸵獙嵤┝?。
【本章小結(jié)】
通訊與我國古代傳記文有著相當重要的淵源關(guān)系,近代通信就是在古代傳記文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如早期的新聞記事、長篇記事及印象派記事等。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通信”逐漸被改稱為“通訊”,品種也進一步豐富,特約通訊、典型報道等相繼出現(xiàn)。新中國成立以后,通訊成為報刊上與消息并駕齊驅(qū)的文體,通訊的品種和表現(xiàn)手法也愈來愈多樣,涌現(xiàn)出了大批的優(yōu)秀通訊作品。
通訊是“充分展開了的消息”,首先必須具備基本的新聞文體特征,同時又有自己的獨特表現(xiàn),詳盡、形象、趣味、抒情、耐壓。通訊是“詳細的消息”,應該做到有聲有色,繪形繪物,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引人入勝,并傳達出某種情感。它還經(jīng)常可以從容不迫地寫稿和發(fā)稿。
文無定法,通訊的結(jié)構(gòu)很豐富,但絕對不是隨心所欲,信“筆”開河,必須精心安排結(jié)構(gòu)。通訊的作者在獲得真實的材料后,必須按照表現(xiàn)主題的需要,運用各種表現(xiàn)手法,把一系列材料按輕重主次合理而勻稱地加以安排和組織,使其符合實際狀況,又達到文體的完整和諧,產(chǎn)生感染力量。
【延伸閱讀】
1.黃遠生:《遠生遺著》,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
2.[美]愛德加·斯諾:《紅星照耀中國》(董樂山譯),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
3.范長江:《范長江新聞文集》,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
【復習與思考】
1.我國的通訊文體是怎樣發(fā)展起來的?
2.通訊文體有何特點?
3.選取黃遠生、愛德加·斯諾、范長江、鄒韜奮等人一兩篇代表性的通訊作品,分析其通訊結(jié)構(gòu)特征。
【注釋】
[1]錢永紅:《通訊寫作學》,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192頁。
[2]錢永紅:《通訊寫作學》,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93頁。
[3]錢永紅:《通訊寫作學》,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頁。
[4]錢永紅:《通訊寫作學》,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95頁。
[5]錢永紅:《通訊寫作學》.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96頁。
[6]同上,第198頁。
[7]鄒韜奮:《怎樣寫作地方通訊》,載《生活周刊》1933年第8卷第40期。
[8]薛國林:《當代新聞寫作》,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頁。
[9]薛國林:《當代新聞寫作》,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頁。
[10]陳力丹:《陳力丹自選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65頁。
[11]錢永紅:《通訊寫作學》,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頁。
[12]錢永紅:《通訊寫作學》,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1—62頁。
[13]程天敏:《橫向結(jié)構(gòu)——通訊結(jié)構(gòu)的形式講座之二》,載《新聞愛好者》1999年第11期。
[14]錢永紅:《通訊寫作學》,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4頁。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