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及其特點_教師如何開展活動
第一節(jié) 以往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及其特點
以往教學方法是建立在“傳授——接受”教學模式基礎上的著重教師如何傳授知識的方法體系。以往教學方法體系總的來說在于強調(diào)教師如何傳授好知識。具體說來,就是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條理地講述教學內(nèi)容,演示該知識的實驗過程或推導過程,分析知識與知識間的關系;如何在課后督促學生復習,練習所學知識,鞏固所學知識,并以測驗和考試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程度,以便今后更好地傳授知識。因此,一般《教育學》中所列舉的教學方法主要指教師傳授知識方法,如講授法、演示法、談話法等,雖然也有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的任務,但最終是為學生如何接受好、理解好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服務的??梢哉f,以往教學方法體系的指導思想是強調(diào)教師的教,對所采用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保證學生能正確地理解所學知識,進行一定的分析和概括,使知識系統(tǒng)化,形成應用的技能技巧。總之,是以知識、技能傳授和接受為根本的教學方法體系。
以往教學方法體系的根本缺陷在于忽視學生在教學認識過程中的主動、能動活動。在傳授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課上的任務是看、聽和記,即根據(jù)教師講授或演示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觀察、思維,課后的任務是復習、練習、應用所學的知識。雖然也提出一些學生主動探索、發(fā)現(xiàn)知識和知識結構的學習方法,但并未在理論上形成共識,成為廣泛推行的教學模式。因此,從總的方面來看,以往教學方法的重點在傳授和接受知識,而不是在探索、發(fā)現(xiàn)知識。一句話,沒有把教學方法的重心轉(zhuǎn)移到學生主動、能動地認識和掌握知識的基礎上來。
以往教學方法體系由于沒有抓住教學認識主體——學生的學習活動這一本質(zhì)性問題,因而不能保證教學質(zhì)量的全面提高。以往教學方法的選擇一般因教學任務、內(nèi)容、設備及教師本人的素質(zhì)而定,其認識途徑、方法也是教師認為最適合于學生的途徑和方法,而不是實際上適合每個學生的認識途徑和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有一部分學生因能力、思維方式的不同而不能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更有一些學生因?qū)W習動機或注意力不集中而沒有參與到教學認識過程中來,對于這一部分學生,教師就很難使他們趕上其他同學的學習進度,也不能保證教學質(zhì)量的全面提高。這是班級授課制條件下一個棘手的問題,在以“傳授——接受”為基本模式的教學方法體系內(nèi)是無法解決的。
以往教學方法體系的明顯特點是缺乏理論性。以往教學論中,主要敘述的是各種教學方法的具體操作和基本要求,對為什么選擇這些方法,這些教學方法的教學認識論基礎是什么都基本不談,甚至認為“沒有多少道理好講”,純屬一種經(jīng)驗的描述。由于對教學方法體系的指導思想和教學認識論基礎這些基本理論問題不清楚,導致了教學方法分類的隨意性,沒有科學的根據(jù)和標準。如有的按知識來源區(qū)分,有的按學生學習活動方式分,有的按教學過程階段分;有的《教育學》只收入講授、演示、談話、練習、實驗等具體方法,有的《教育學》則把道爾頓制、問題教學、 “讀讀、議議、練練、講講”都作為單一的教學方法;還有一些教科書把電化教學、計算機教學都列入教學方法,這是一種不分層次、不管根據(jù)的概念混淆,將教學工作的具體環(huán)節(jié)、教學模式、教學技術與教學方法混同在一起,形成教學方法理論的混亂。因此,以往教學論中亟待加強的理論研究應當包括對教學方法體系的指導思想、分類基礎等方面的研究。(123shoppingwar.com)
以上我們談的是以往教學方法體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目的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也可以說,活動教學理論認為它可以解決這些問題,這從活動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和特點中可以表現(xiàn)出來。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