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清朝當局對本位問題的態(tài)度
清朝當局對于貨幣本位的觀念是很模糊的,因而態(tài)度是模棱兩可的。在一個時期(1904~1905),清廷也很想鑄發(fā)金幣,但到后來(1908),還是決定首先劃一銀幣。本位問題就此暫告一段落,而實際上則未能得到適當?shù)慕鉀Q。
光緒三十年(1904),戶部奏,籌集金款預備鑄幣片:“出使俄國大臣胡惟德條奏整頓幣制折,有添鑄金幣之請,所陳利害各節(jié),頗極詳盡。……查此次政務處奏請捐復、捐升及遇缺先花樣,擬請按照收捐各銀數(shù),一律搭收庫平足金五成,以交金一兩抵交銀三十二兩核收……以及本無官職者,如愿報效巨款,應先赴臣部具呈,由臣部核定數(shù)目,概令全數(shù)繳金?!狈钪?,依議,“然亦未見實行”[22]。
光緒三十一年(1905)七月二十二日,財政處、戶部會奏,天津銀錢總廠開鑄,酌擬簡明章程折。章程第一條:“所造三品之幣,即文曰大清金幣,大清銀幣,大清銅幣,通行天下,以歸一律?!?sup>[23]但金幣并未鑄發(fā)。
光緒三十一年(1905)十月,財政處、戶部會奏,擬鑄造銀幣分兩成色行用章程折:“擬定每元用化凈純銀九錢六分,配合凈銅一錢,定為庫平足色銀一兩;其次用庫平純銀四錢八分,配合凈銅五分,定為庫平足色銀五錢;又次用庫平純銀一錢七分,配合凈銅三分,定為庫平足色銀二錢;最小用庫平純銀八分五厘,配合凈銅一分五厘,定為庫平足色銀一錢。又擬定一兩銀幣一枚當五錢重者二枚,二錢重者五枚,一錢重者十枚。又擬定一兩銀幣不限用數(shù),其五錢以下銀幣每次授受只能用至值銀十元為限?!?sup>[24]章宗元在《中國泉幣沿革》中評論說:“此項五錢銀幣既與一兩銀幣同一成色,則鑄數(shù)用數(shù)均可不加限制?!ㄕ鲁虒⑽邋X以下均限制鑄數(shù)用數(shù),似尚未深究?!?sup>[25]
清政府對于主幣輔幣的觀念,到1907年才弄明白。光緒三十三年七月,度支部奏呈新鑄通用銀幣并擬定成色分量章程折:“今鑄造銀幣,擬定每元用九成化凈純銀六錢四分八厘,配合凈銅七分二厘,其重量適合七錢二分;其次補助銀幣三種:一、重庫平三錢六分,擬用八成五化凈純銀三錢零六厘,配合一成五凈銅五分四厘;一、重庫平一錢四分四厘,擬用八成二化凈純銀一錢一分八厘八絲,配合一成八凈銅二分五厘九毫二絲;一、重庫平七分二厘,擬用八成二化凈純銀五分九厘四絲,配合一成八凈銅一分二厘九毫六絲?!?sup>[26]
光緒三十四年(1908)九月,會議政務處、資政院會奏,遵議劃一幣制,通用一兩銀元,并擬鑄造成色折:“竊惟今日五洲大通,幣制尤關緊要。論世界之趨勢,則應用金本位;論中國之現(xiàn)形,則應用銀本位;而論幣制進化之理,則由用銅而進于用金,其中必歷一用銀之階級,是中國今日之必當先用銀本位者,理也,亦勢也。”[27]
光緒三十四年(1908)九月十一日,會議政務處、資政院會奏,主張用銀本位。同日,上諭:“幣制為財政大綱。各國以金幣為主,以銀銅各元為輔,規(guī)制精密,流通便利,但須累年經營,始克完備?!袊斦上?,幣制亟宜厘定。欲以實金為本位,則鉅本難籌。若定虛金為本位,則危險可慮。自應先將銀幣整齊劃一,然后穩(wěn)慎籌措,徐圖進步。將來行用金幣,可望妥實無弊?!?sup>[28]
宣統(tǒng)二年(1910)四月,梁啟超在《國風報》第一年第十一期,發(fā)表《幣制條議》一文,批評清政府的腐朽無能,說:“度支部于光緒三十二年[三十三年]所上議定幣制諸折,其大體蓋不謬于學理,天下想望,謂將立見施行,而蹉跎數(shù)年,至今反覺音沉響寂。當考厥原因:其一,蓋由筑室道謀,有強作解事之人,唱異議以為之梗。其二,蓋由無實心體國之人,肯負責任,怵于牽動之大,改革之難,瞻徇因循,得過且過。其三,則亦未嘗實有見于幣制紊亂之害,以為雖稍遼緩,即亦無妨,姑徐徐以待之。其四,則未嘗通盤籌劃,確定下手之方法,雖欲施行而苦無其途也?!?sup>[29]
宣統(tǒng)二年(1910)四月,湯睿在同一期《國風報》上發(fā)表《讀幣制調查局調查研究問題書后》,批評該局發(fā)問的愚昧無知,略說:“幣制之議,六七年于茲矣,而筑室道謀,迄用無成,至去年,乃于度支部內特設幣制調查局,局設且經歲,而所謂調查者亦一無可見,直至臘盡,而始有所謂幣制調查研究問題者由局頒出,分寄各督撫、各駐使及各商會。吾儕想望既久,以為是必有遠猷碩劃,披卻異竅,為幣制前途開一大光明者,及讀原件,而不禁大失望。竊嘆夫以一國最高之當軸,而思想識見瞀亂至此,欲吾國良幣制之出現(xiàn),正未知何日也?!杆l(fā)之問,滅裂混雜,使人茫然不能察其條貫。舉其最大之缺點,則有三事:(1)既名曰幣制問題,而于幣制中最重要之事項,若貨幣系統(tǒng)之組織,貨幣本位之選定等,概不問及,而惟問銅元之一事,未免本末倒置。(2)銅元為現(xiàn)在幣制一大梗,注重研究之,原未嘗不可,乃今原問之八九皆論銅元,而其中又忽插一二條論及他事,而所論又無關宏旨,殊不可解。(3)即其論銅元,亦似忘卻銅元之為輔幣,似不解輔幣之為何性質,故所發(fā)問無一能依據(jù)學理,徒亂人意?!?sup>[30]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