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對國際收支概念的理解
對國際收支概念的理解應注意從以下幾方面把握。
1.國際收支記載的是一國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發(fā)生的經濟交易
判斷一項交易是否應當包括在國際收支的范圍內,所依據的不是交易雙方的國籍,而是依據交易雙方是否有一方是該國居民。在國際收支統(tǒng)計中,居民是指在一個國家的經濟領土內具有經濟利益的經濟單位。所謂一國的經濟領土,一般包括一個政府所管轄的地理領土,還包括該國天空、水域和鄰近水域下的大陸架,以及該國在世界其他地方的飛地。依照這一標準,一國的大使館等駐外機構是所在國的非居民,而國際組織是任何國家的非居民。所謂在一國經濟領土內具有一定經濟利益,是指該單位在某國的經濟領土內已經有一年或一年以上的時間大規(guī)模地從事經濟活動或交易,或計劃如此行事。對于一個經濟體來說,它的居民單位主要是由兩大類機構單位組成的:①自然人居民;②法人居民。自然人居民是指那些在本國居住時間長達一年以上的個人,但官方外交使節(jié)、駐外軍事人員等一律是所在國的非居民;法人居民是指在本國從事經濟活動的各級政府機構、企業(yè)和非營利團體,但是國際性機構,諸如聯(lián)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組織,是任何國家的非居民。
2.國際收支反映的內容是經濟交易
國際收支反映的內容以交易為基礎,而不是像其字面所表現的那樣以貨幣收支為基礎,這些交易既包括涉及貨幣收支的對外往來,也包括未涉及貨幣收支的對外往來,未涉及貨幣收支的往來須折算成貨幣加以記錄。所謂交易,包括以下四類。
(1)交換,即一交易者(經濟體)向另一交易者(經濟體)提供一宗經濟價值并從對方得到價值相等的回報。這里所說的經濟價值,可概括為實際資源(貨物、服務、收入)和金融資產。
(2)轉移,即一交易者向另一交易者提供了經濟價值,但是沒有得到任何補償。
(3)移居,指一個人把住所從一經濟體搬遷到另一經濟體的行為。移居后,該個人原有的資產負債關系的轉移會使兩個經濟體的對外資產、債務關系均發(fā)生變化,這一變化應記錄在國際收支之中。
(4)其他根據推論而存在的交易。在一些情況下,可以根據推論確定交易的存在,即使是實際流動并沒有發(fā)生,也需要在國際收支中予以記錄。國外直接投資者收益的再投資就是一個例子:投資者的海外子公司所獲得的收益中,一部分是屬于投資者本人的,如果這部分收益用于再投資,則必須在國際收支中反映出來,盡管這一行為并不涉及兩國間的資金與勞務的流動。
3.國際收支是一個流量概念
國際收支是對一定時期內交易的總計,“一定時期”一般是一年,但也可以是一個季度、一個月,可以根據分析問題的需要和資料來源加以確定。國際收支是一個流量概念,它反映的是一定時期內一國對外經濟交易的變動值,因此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各項目記錄的是增減額(凈額、余額)而不是總額。與國際收支不同,國際借貸也稱國際投資狀況,是指一定時點上一國居民對外資產和負債的匯總,是一個存量概念。
4.國際收支是個事后概念
國際收支定義中的“一定時期”一般是指過去的一個會計年度,所以它是對已發(fā)生事實進行的記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