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中西飲食觀念的差異
歷史上,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之一,有5000年的悠久而厚重的歷史,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的燦爛文明,這種文化蘊藏,使中國的飲食更加博大精深。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遼闊國土的地域差異,四大菜系逐漸形成。四大菜系自成體系,各有特點,但共同點是用料復雜考究,制作方法復雜,口味、菜式多種多樣,令人驚嘆。
西方以歐美為代表,其文化同樣源遠流長。到中世紀,歐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間,舊西方的飲食文化已經形成。其主要特點為:主食以面粉為主,原料也較為豐富,制作方法較中國簡單,但同時也十分注重口味。由于中西哲學思想的不同,西方人飲食重科學,即講求營養(yǎng)。故西方飲食以營養(yǎng)為最高準則,進食猶如為一生物的機器添加燃料,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熱量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yǎng)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副作用。這些問題都是烹調中的大學問,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則是次一等的要求。即使在西方首屈一指的美食大國——法國,其飲食文化雖然在很多方面與我們近似,但一接觸到營養(yǎng)問題,雙方便拉開了距離。中國五味調和的烹調術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過程中的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攻,都會使菜肴的營養(yǎng)成分被破壞。法國烹調雖亦追求美味,但同時總不忘“營養(yǎng)”這一大前提,舍營養(yǎng)而求美味是他們所不取的。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出現(xiàn)的現(xiàn)代烹調思想,特別強調養(yǎng)生、減肥,從而追求清淡少油,強調采用新鮮原料,強調烹調過程中保持原有的營養(yǎng)成分和原有的味道,所以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所以說西方飲食之重營養(yǎng)是帶有普遍性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