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公諫征犬戎《國語·周語上》
穆王將征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是故周文公之《頌》曰:‘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韧踔诿褚?,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xiāng),以文修之,使務(wù)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弗務(wù)。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翟之間。不敢怠業(yè),時序其德,纂修其緒,修其訓(xùn)典;朝夕恪勤,守以惇篤,奉以忠信;奕世載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惡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務(wù)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內(nèi)甸服,邦外侯服,侯、衛(wèi)賓服,蠻、夷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先王之訓(xùn)也。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有不貢,則修名;有不王,則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讓不貢,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罰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討之備,有威讓之令,有文告之辭。布令陳辭,而又不至,則又增修于德,無勤民于遠。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
“今自大畢、伯仕之終也,犬戎氏以其職來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觀之兵?!錈o乃廢先王之訓(xùn),而王幾頓乎?吾聞夫犬戎樹惇,能帥舊德,而守終純固,其有以御我矣?!蓖醪宦?,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
[賞析]
兵乃不祥之物,不得已而用之。古人談王者之道,常以德行為根本,而以武力為末伎。這一傳統(tǒng)始自周代,周王朝奉行以德治國,以仁體政,以義為先,對“德治”有著深層的政治規(guī)劃和充分的制度自信。所謂仁者愛人,義者遵宜,按照周王朝的政治理念,統(tǒng)治者無故出不仁不義之師,必然招致禍敗。祭公正是本著這樣的理念,來勸諫周穆王的。
祭公的勸諫可分為互為補充的兩個層次:一談歷史,二談現(xiàn)實。
其一,追述周代德治的政治傳統(tǒng),說明征伐犬戎有違先王之道。
祭公首先從周王朝“耀德不現(xiàn)兵”的政治理念出發(fā),以周公在《詩經(jīng)·周頌》中的詩句作為參照,鮮明地舉起了“以德治國”的政治旗幟。接下來,祭公總結(jié)周代先王“求懿德,肆于時夏”,使百姓安居樂業(yè),“懷德而畏威”,社會繁榮安定,“保世以滋大”的事實,闡明周代“德治”的政治綱領(lǐng)。而且,祭公并沒有讓“德治”的理念流為空洞的政治說教,他回溯了遠祖后稷、不窋?shù)娜实?,即使在遭受罷黜、流亡夷狄的逆境中,也能慎始慎終,決不放棄美好的德行,并且世代相承,“朝夕恪勤,守以敦篤,奉以忠信”,從不玷辱前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至于武王興兵伐紂,則是出于無奈,出于除害安民的美好愿望,同樣是仁德昭著的。這樣,以史為鑒,以傳統(tǒng)作綱,祭公就把不可輕動武力、勞民襲遠的觀點建立在堅實可靠的基礎(chǔ)之上。
其二,論述犬戎遵循禮制的政治現(xiàn)實,說明征伐犬戎師出無名。
在周代禮制的規(guī)定中,周王朝與處于文明中心位置的四方諸侯、教化之外的夷狄部落之間,存在著主觀與客觀上的遠近厚薄之分。從主觀上講,四方諸侯受周人文明澤被,存在著共同的文化認同,而夷狄部落則自有制度,對周文化的認同度并不高;從客觀上講,四方諸侯與周王朝地緣親近,容易操控,而夷狄部落則地處偏遠,不易駕馭。這樣的現(xiàn)實,決定了周王朝對待他們的政策應(yīng)當(dāng)是有區(qū)別的,不容等量齊觀。故而,周代禮制規(guī)定:“邦內(nèi)甸服,邦外侯服,侯衛(wèi)賓服,夷蠻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p>
即使四方諸侯或夷狄部落有人違反了上述的規(guī)定,周人首先考慮的也不是用兵,而是立足于反躬自省,果真咎在對方,也應(yīng)首先曉以大義,不到萬不得已的地步,決不以干戈相見。而且,在祭公的論述里,犬戎已按照“荒服者王”的職分來朝見了天子,對周人制定的禮制表示了充分的尊重。這使得穆王征伐犬戎的軍事行動失去了應(yīng)有的出師之“名”,顯然,穆王的出師有虧于禮義。
祭公老成謀國,有任事之能,深諳周人“德治”的精義。從邏輯上看,他的諫言思路、條理異常清晰,說理、論事深刻嚴(yán)密,而且語言整飭精練,堪稱一篇卓見高識、章法完整的政論文章。但是,盡管祭公說得有理有據(jù),好大喜功的周穆王卻并沒有聽從他的意見,一意孤行,出兵征伐犬戎,最后落得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的滑稽收場,導(dǎo)致了“自是荒服者不至”的政治危局。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