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富含深意的寓言
生活中的細微小事在常人看來沒有太多的深意,但是通過韓非子的綜合運用就會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我們選修教材中第七單元韓非子選讀第二節(jié)的十幾個小寓言就是鮮明的例子。
第一大則材料
一、子圉見孔子于商太宰
1.確定本故事的話題是孔子在積極入世過程中一次小小的失利。
2.孔子的初次出場:子圉把孔子引薦給宋國的太宰,希望他能夠讓孔子受到宋國國君的接見。
3.子圉向太宰打聽與孔子初次相見后對孔子的印象是什么?太宰曰:“吾已見孔子,則視子猶蚤虱之細者也。吾今見之于君。”意思是:我已經(jīng)見到孔子了,再看到你時,你就像跳蚤虱子一樣渺小了。太宰的這句話真的可謂一石二鳥。在對孔子進行了高度贊揚的同時,也對子圉進行了一定的貶損。其實在一個人面前對另一個人進行贊揚并且與之比較,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行為。太宰的話,其實會讓子圉覺得這次孔子有希望受到國君的接見,因為太宰對孔子印象相當好。
4.聽到太宰的話后子圉是怎么對太宰說的呢?因謂太宰曰:“君已見孔子,孔子亦將視子猶蚤虱也?!本褪钦f,國君已經(jīng)與孔子見面了,孔子看到你認為你也像跳蚤虱子一樣渺小。我們要注意這句話是子圉聽了太宰對孔子的高度評價以后,覺得孔子有可能受到君王的重用,再加上太宰貶損自己抬高孔子引起他對孔子的不滿。于是為之,內(nèi)心的險惡和丑陋可見一斑。
5.孔子希望受到國君的接見就此落空。因為他所遇到的兩個人都各懷心思,不懷好意。文中對子圉的目的描寫明確一些,而對太宰此人最終沒有把孔子引薦給宋君的理由歸結(jié)于子圉的答話。子圉的答話太厲害,第一,直接告訴太宰國君已經(jīng)接見孔子了,其實事實是這個時候宋君并沒有見孔子。這就等同于說孔子沒有必要再由您引薦了。第二,直接告訴太宰,孔子對太宰本人的極度輕視,即不尊重太宰的人格尊嚴。這里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孔子不被宋君接見的原因歸結(jié)是子圉一人的責任。難道太宰就沒有責任嗎?非也,太宰的責任同樣很大。我們說言為心聲,太宰對子圉談孔子印象的一段話難道不令人深思嗎?在贊揚一人的時候又同時貶損另一人,同樣有失人道。
6.道理啟發(fā)為:第一,為了私人的利益而置國家利益于不顧的人,從古至今有很多。站在統(tǒng)治者的立場上,要使自己的臣子為國家利益多出力的話,就要防止臣子因私廢公的行為。第二,從反面來思考太宰的說話方式,我們在說話的時候要注意千萬不要在贊揚某人的同時又以此來貶損另外一人。
二、子胥出走
1.子胥出走的結(jié)果怎么樣?結(jié)果被“邊候得之”。子胥是誰?子胥,即伍子胥,名員,字子胥,春秋時候楚國大夫伍奢的次子。伍奢被楚王殺死后,他出逃到吳國,做了大夫,幫助吳王闔閭攻破楚國,按照功勞封于申,所以又稱為申胥。后來多次勸諫吳王,被殺。邊候是誰呢?楚國守護邊界的官吏。
2.楚王的通緝犯子胥被抓,生命危在旦夕,怎么活命才是當務之急?,F(xiàn)在來看子胥的表現(xiàn)如何。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闭f的是君上之所以通緝我,是因為我有不少美玉和珠寶,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把它丟失了。如果把我送到國君那里去,我就說美玉和珠寶被你取走并且吞下了。
3.結(jié)果就是子胥被邊候安全釋放。那么,邊候為什么要釋放子胥呢?當然是中了子胥的計策。現(xiàn)在來分析其計策,首先用欺詐法來欺騙邊候,說出自己被通緝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有珠玉,然后用嚇唬法來恐嚇邊候。子胥說如果把我送到國君那里去,自己就告訴國君我的珠玉被你取走并吞到肚子里面去了。按照這樣理由,言之鑿鑿,讓邊候心驚膽戰(zhàn),那時自己將面臨著開胸破肚的下場。
4.本節(jié)反映出伍子胥為擺脫危險境地而表現(xiàn)出的機智和勇氣,也啟發(fā)我們要注意,在面臨各種危險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驚慌,要沉著冷靜,要有勇氣去想辦法,哪怕是運用欺詐的方法。
三、慶封為亂于齊而欲走越
1.慶封其人的簡單講解:慶封,字子家,春秋時期齊國大夫。他和崔杼聯(lián)合殺死了齊莊公而擁立景公,自己做了左相。后來趁崔氏內(nèi)亂,滅掉崔氏,把持了國家政權,旋即遭到齊國大家族高、鮑氏聯(lián)合進攻,奔魯,后又奔吳。楚靈王伐吳,被擒,滅族。(語文選修教材第117頁第10個注釋)
2.慶封欲走越的原因是什么?是因為他在齊國作亂。族人主張到什么地方去呢?其族人曰:“晉近,奚不之晉?”族人主張:“晉國離我們近,為什么不到晉國呢?”慶封不贊成族人的去向。那么他主張到越國的理由是什么呢?慶封曰:“越遠,利以避難?!痹趹c封看來,越國離齊國較遠,有利于躲避災難。那么族人說的理由他贊同嗎?當然不贊同。不贊同的理由是“族人曰:‘變是心也,居晉而可;不變是心也,雖遠越,其可以安乎?’”族人說:“改變這作亂的心思,居住在晉國就可以;不改變這作亂的心思。即使到了遙遠的越國,難道就可以安寧了嗎?”
3.本段讓我們看到了慶封族人所說的話真是一針見血。既說明了慶封以距離的遠近來確定避難的地方是不正確的,又表明了作為亂臣賊子要改變自己作亂的那種心思才是獲取安寧的重要條件。最后慶封又奔吳。楚靈王伐吳,被擒,滅族。這不是正好說明了他以遠近來確定避禍避難好壞的想法是很荒謬的嗎?
四、紹績昧醉寐而亡其裘
1.紹績昧與宋君的對話原因是什么?大臣紹績昧因為醉酒后睡覺把自己的皮衣丟失了,宋君疑惑不解,于是就詢問紹績昧。其實詢問中帶一點對臣子的責備的意味,認為他有些丟三落四。
2.紹績昧是如何回答國君的問話的呢?對曰:“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誥》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笨磥斫B績昧真的有些高明,他舉出暴君夏桀因為醉酒而失掉屬于自己的天下,《康誥》中說過不要彝酒,彝酒就是常常喝酒。常常喝酒,會讓天子失去天下,個人失去屬于自己的生命。
3.本故事是君臣二人就生活中的吃穿小事進行的討論。臣子卻能夠舉出《康誥》中對于君王和個人經(jīng)常喝酒的嚴重危害:大到失去天下,小到失去個人性命。事實上臣子通過上述的講解,既達到讓自己丟失皮衣有了一種合理的解釋,又借此對統(tǒng)治者治理國政提出了警醒,指出國君不能夠驕奢淫逸,經(jīng)常喝酒,不理國政會導致亡國亡身的悲慘下場。
五、魯穆公使眾公子或宦于晉,或宦于荊
1.魯穆公的實際行為是什么?“使眾公子或宦于晉,或宦于荊?!本褪钦f讓魯國宗室的眾多公子要么到晉國做官,要么到楚國做官。
2.臣子犁鋤對魯穆公這一行為的看法是什么?文中原話為:“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雖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今晉與荊雖強,而齊近,魯患其不救乎!”
3.犁鋤的看法實際上是運用了舉例論證和事理論證這兩種方法來說理。先來看文中的舉例論證是什么?作者假設一個事實:有人溺水,就是說此人馬上有生命危險。如果讓你從遙遠的越國借人來救溺水者,那么即使越國的人最善于游泳,溺水者也一定不能夠活命。接著舉出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遠水救不了近火”的典故。此典故說的是一個場景:物體和房屋著火,救火成為一個很急迫的事情。如果到遠方的大海中去借大海的海水,救得了火嗎?當然救不了?;饎莺艽螅Km多,但是很遙遠,是滅不了火的。
再來看事理論證是怎樣的?晉國和楚國的確很強大,但是離魯國很遠。如果魯國遇到內(nèi)憂外患需要別的國家?guī)椭鷷r,即使交好晉國和楚國,對魯國又何如呢?還是“遠水救不了近火”。而齊國是魯國的近鄰,要結(jié)交的應該是齊國,應該派子弟到齊國去為官,以備不時之需。這也充分說明“遠親不如近鄰”這個道理。
總之,犁鋤的看法真的是真知灼見,它給我們講明了一個道理?!斑h水救不了近火”不僅對于國君治國處理與別的國家的關系有用,而且對于我們普通人的生活處世也很有用。國君要處理好與鄰國的友好關系,個人也要處理好與鄰里的關系。
六、曾從子,善相劍者也
1.衛(wèi)君怨吳王的原因:公元前483年,衛(wèi)出公跟武王夫差相會,吳王對衛(wèi)侯無禮,派人包圍了他的館舍,后來還是子貢出面勸說吳太宰嚭,才使他得以釋放。(參見選修教材第118頁第4個注釋)
2.曾從子主動請纓的話語為:“吳王好劍。臣相劍者也。臣請為吳王相劍,拔而示之,因為君刺之。”吳王喜好名劍,我恰好是個相劍的人,我請求你允許我前往吳國為吳王相劍。當我拔出劍時,趁此機會替你刺殺吳王。
3.衛(wèi)君聽后的反應如何呢?非常生氣地把曾從子逐出衛(wèi)國。衛(wèi)君所持理由是什么?衛(wèi)君曰:“子之為是也,非緣義也,為利也。吳強而富,衛(wèi)弱而貧。子必往,吾恐子為吳王用之于我也?!毙l(wèi)君的意思是:你承擔這個任務的目的是為了個人的私利,并非因為你有仗義之心。吳國富裕并且很強大,衛(wèi)國貧窮并且很弱小,你如果真去了,恐怕反會為吳王用來對付我。換句話說就是當你到了吳國,也會為了利益,替吳王來殺我。
4.本故事說明什么呢?衛(wèi)君富有遠見,他認識到主動請纓之人目的是為了他自己利益。利益在他看來是人從事任何活動的目的。
七、紂為象箸而箕子怖
1.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盛羹于土簋,則必將犀玉之杯;玉杯象箸不盛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則必錦衣九重,高臺廣室也;稱此以求,則天下不足矣。圣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2.意思是:商紂王做了象牙筷子,讓箕子感到驚懼不安。他認為:“用上象牙筷子肯定不會把用肉或菜調(diào)和五味做成的帶汁的食物盛放在簋這樣的土制的器皿上,必然要用犀牛角和美玉做的杯子;用象牙筷子玉杯子就不可能會用盛豆葉煮成的普通蔬菜作為食物,那么食物一定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這樣的珍饈佳肴。吃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肯定不會穿粗布短衣并且會在茅屋下用餐,肯定是穿著綾羅綢緞做成的漂亮衣裳,住在寬大的房子里臺筑得很高。如果繼續(xù)追求跟這些東西相稱的,那么天底下的東西就不會夠用了。”(注:本含義參考了選修教材第118頁課下第8個注釋的部分含義理解。)
3.內(nèi)容分析。箕子作為商紂王的叔父,眼光是敏銳的,具有前瞻性。象牙筷子是何其地昂貴,筷子是要用來吃飯的,是需要有碗的,吃飯是需要有一個地方的。用象牙筷子就要有好的華屋,好的碗等一系列與之相配合。作為君王應該為國內(nèi)民眾做好榜樣。如果一味地驕奢淫逸,必將造成天下對于他來說都沒有什么能讓他滿足的,這樣必然造成君王荒于治理國政。商紂王的確是這樣的:耗巨資建鹿臺,造酒池,懸肉為林,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他聽不進正確意見,殺死敢于直諫的叔父比干,囚禁叔父箕子,大失人心。最后怎么樣呢?最后周武王伐紂成功,商朝滅亡。
4.哲理就是文中的“圣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講的是道德達到最高境界的人見到微小的苗頭就知道事情是從哪里萌發(fā)的,見到開頭就能夠知道結(jié)果是將怎樣。這也啟發(fā)我們,對于生活中的小事情,我們不僅要有一種遠見卓識,還要能夠以小見大,預示事物的發(fā)展結(jié)果。對于壞的苗頭,我們不能夠任其自由發(fā)展,最好是在還沒有形成危險的時候就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
八、魯人身善織屨
1.魯人夫婦的本領是什么?魯人身善織屨,妻善織縞。說的是,魯人自身善于編織草鞋麻鞋,妻子善于編織細白的生絹。有如此本領他們準備到什么地方去謀生呢?想要遷徙到越國那里去。
2.人們是怎樣認識魯人夫婦的這次越國謀生過程的?或謂之曰:“子必窮矣?!本褪钦f,這次你們夫婦二人到越國去一定會窮的。這使魯人夫婦相當不解。
3.一人的原因解釋。文中原話為:“屨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fā)。以子之所長,游于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
現(xiàn)在來看一人的理由:第一,編織的草鞋麻鞋是供人們穿的,但是越國人習慣于打赤腳走路;細白的生絹是用來做帽子用的,但越國人不喜歡戴帽子,而喜歡披著長發(fā)。這里直接指明魯人夫婦沒有調(diào)查自己要去地方的相關情況。第二,認為魯人夫婦以自己所擅長的本領,到不需要這種本領的國家去,想要使自己不窮,也是難以達到的。
綜上所述,在勸說的人看來,有本領的人應該有用武之地。我們古代的很多英雄人物,每每哀嘆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說的就是這樣一層意思。有本領沒有施展的舞臺,再大的本領又有什么用呢?這個魯國人就是沒有分析自己要到越國去,自己的本領有沒有施展的舞臺。首先這個魯人犯了不明越國實情的錯誤,沒有認識到魯國和越國這兩個國家的人情風俗和地理風貌有著重大的差異。魯國地處北方,天氣寒冷,人們需要穿鞋子和戴帽子。而越國地處南方,天氣較熱,頭上戴的不需要,腳下穿著的也不需要。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產(chǎn)品在越國沒有市場。
4.獲得的哲理是:人有特長,但也需要有發(fā)揮才能的舞臺。這個舞臺的存在,是一個外部條件,而發(fā)揮特長需要具備一定的外部條件,也就是內(nèi)因是通過外因在起作用。
5.與上述哲理相似的實例有:第一,古代有一人耗費家資,用三年時間去學習屠龍之術。學成歸來時卻沒有屠龍的地方,這就像魯人夫婦一樣,具有本領,卻對情況不做思考。第二,以大家所熟悉的數(shù)學家陳景潤的經(jīng)歷為例。陳景潤曾在廈門大學附屬中學當高中數(shù)學老師,由于他不善于言辭,也就是沒有很好的口才,學生不是很喜歡上他的課。后來調(diào)到北京去做數(shù)學研究工作,有了充分發(fā)揮自己特長的機會和平臺,在攀登數(shù)學的高峰和王冠“哥德巴赫猜想”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這難道不能說明英雄要有用武之地的重要性嗎?
九、陳軫貴于魏王
1.陳軫受到魏王的重視,惠子認為陳軫應該做些什么呢?惠子認為必善事左右,即主張他必須善于團結(jié)周圍的臣僚們。
2.惠子所持的理由是什么呢?原文為:“夫楊,橫樹之即生,倒樹之即生,折而樹之又生。然使十人樹之,而一人拔之,則毋生楊矣。至以十人之眾,樹易生之物,而不勝一者,何也?樹之難而去之易也。”
3.對理由的具體分析:第一,以楊樹作比,指出栽種楊樹的三種方法都能夠讓楊樹頑強地生長。第二,進行假設,如果讓十個人栽種楊樹,一個人拔十個人種的樹,那么就不能夠栽種楊樹了。第三,提出以十人之多,種容易成活的楊樹,可是經(jīng)不住一人毀壞它,原因在哪里呢?第四,原因就是“樹之難而去之易也”,即種樹難而毀樹容易。
4.結(jié)論:“子雖工自樹于王,而欲去子者眾,子必危矣?!闭f的是:你雖然善于在魏王面前樹立自己的威信并且取得他的信任,可是想要排斥你的人很多,你的處境真危險啊。
5.寓意是什么?
第一,這里所用的“樹”的比喻,有著深刻的含義。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領域強調(diào)“教書育人”,很多學校校園里面有關于“立德”和“樹人”的宣傳標語。樹其實就是人呀!這里要告訴我們的是毀人容易,樹人難。
第二,惠子以樹為比喻,說明陳軫雖然受到魏王的信任,但是如果不處理好與周圍官吏的關系,必然遭到這些人的妒忌。如果這些人聯(lián)合起來,自己就很危險了。比如在國君面前時常說你的壞話,說多了國君也會相信的。大家應該聽說過“三人成虎”的故事吧!一個人在國君面前說你壞話,國君也許不大相信;兩個人在國君面前說你壞話,國君半信半疑;三個人在國君面前說你壞話,國君就相信了。還有一句俗語“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第三,我們不論在什么時候、處在什么地位上都要有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的憂患意識。
十、楊子過于宋東之逆旅
1.楊子謂誰?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先秦諸子選讀》第118頁第21個注釋是這樣介紹:楊子,即楊朱也。戰(zhàn)國初哲學家,又常被稱為陽子居或陽生,魏國人,思想為主張“貴生”和“重己”,反對侵奪別人,也反對別人侵奪自己。
2.楊子在住逆旅時的所見為“有妾二人,其惡者貴,美者賤”。這里我們需要明確“惡者貴”的意思是長得丑的地位高;“美者賤”的意思是長得美的地位低賤。
3.楊子疑惑出現(xiàn)上述情況的原因是什么。
4.逆旅之父對楊子的疑惑的解答為:“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本褪钦f在逆旅之父眼中,他有著自己的美丑觀,那就是漂亮的人自認為自己漂亮,但我并不認為她真的很漂亮;長得丑的人自認為自己很丑,但我并不認為她真的丑。
5.楊子聽了逆旅之父的話后的一番感慨:楊子謂弟子曰:“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睏钭釉谶@里跟我們提到的自賢之心是一種不好的思想。他主張人們在實行賢德的時候,要去掉自認為賢德的思想,這樣無論到哪里都會受到別人的贊美。
綜上所述,本部分首先要告訴我們的是,人應該具有獨特的“美丑觀”,不能夠把外表的美丑當成評價一個人的標準。我們要樹立正確的美丑觀,要像那個逆旅之父對待他的兩個妾的態(tài)度一樣。其次,要認識到去自賢之心的必要性。我們?yōu)槿颂幨?,重在實際行動,重在尊重別人,而自己認為自己賢能,就容易在別人面前表現(xiàn)出傲慢,給人高人一等的感覺,是不會受人歡迎的。
第二大則材料
一、鳣似蛇,蠶似蠋
1.材料原文為:“鳣似蛇,蠶似蠋。人見蛇則驚駭,見蠋則毛起。漁者持蟺,婦人拾蠶,利之所在,皆為賁、諸?!?/p>
2.鳣和蠶這兩種生物的形體長相怎么樣?“鳣”是通假字,通“鱔”,黃鱔。黃鱔看起來跟蛇很相似,蠶看起來跟毛毛蟲很相似。人們見到蛇一般都感到很恐怖,因為蛇是會咬人的,看見毛毛蟲一般都會寒毛豎起。因此,人們對鳣和蠶這兩種生物沒有什么好感。
3.按照常規(guī),沒有多少人愿意接觸鳣和蠶。但是在利益面前,我們的漁者和婦人卻不怕這些也不管這些。因此正是因為人們不敢接觸鳣和蠶,才有較大的利潤和利益,驅(qū)使他們敢于大膽冒險。所以在韓非子看來只要有利可圖,人們都可以成為像賁和專諸一樣的勇敢的人。那么,賁是什么人呢?戰(zhàn)國時期的勇士,當時衛(wèi)國人,即孟賁,據(jù)說可以生拔牛角。專諸是什么人呢?專諸,是春秋時期的勇士,吳國人,在伍子胥的推薦下,吳公子光闔閭派專諸去刺殺吳王僚,專諸把劍放在魚肚子里,刺殺成功,英勇捐軀。
4.本段寓意是物皆有價值,人們常說物以稀為貴,鳣和蠶就是這樣的。人們?yōu)榱松婧桶l(fā)展,不得不有自己的謀生手段。在利益面前,人人都可以成為勇士。在此,韓非子告訴君王和人們,利益有著巨大的作用,利益是驅(qū)使人們做各種該做或不該做事情的緣由。
二、狗吠楊布
1.此故事的原文為:“楊朱之弟楊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楊布怒,將擊之。楊朱曰:‘子毋擊也。子亦猶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來,子豈能毋怪哉!’”(“女”通“汝”)
2.內(nèi)容分析。狗吠楊布的全過程怎樣呢?楊朱的弟弟楊布有一天穿著白色的衣服出門去。由于天下雨,他換下了白色的衣服,穿上黑色的衣服回來。自家的狗,不知道是楊布本人,就迎上去汪汪地對著他大叫。楊布發(fā)怒就拿著棍子準備要打狗。
3.楊朱對“狗吠楊布”原因的解釋是什么?楊朱說:“你快不要打狗了,你自己也會是這個樣子的。假如你的狗出去的時候是白的,回來的時候變成黑的了,你能覺得不奇怪嗎?”
4.本段故事的寓意為:第一,狗為什么要朝楊布叫?很簡單,只是換了一件衣服而已。換了件衣服就讓狗對他的態(tài)度不同,的確值得我們深思。我們?nèi)似鋵嵰彩沁@樣的呀!只是我們沒有認真考慮這個問題而已。第二,楊朱對楊布的打狗舉動的解釋。讓我們看到了狗與主人楊布原先是好朋友,但是還是會發(fā)生一定的矛盾。當朋友之間發(fā)生誤解的時候,不要動怒發(fā)火,而應該設身處地的替朋友想想,換位思考很有必要。
三、富有涯乎
1.桓公問管仲:“富有涯乎?”答曰:“水之以涯,其無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2.含義為齊桓公問管仲:“富裕有邊際嗎?”管仲回答說:“水有自己的邊際,那就是不再需要水的地方了;富裕有自己的邊際,就是富裕到已經(jīng)滿足的時候了。人們不能夠在自己足夠富裕的時候就收斂自己的滿足感,那他們就一定會失去富裕的邊際了吧!”
3.本段的哲理為:對于富貴的追求人們要懂得滿足,富貴是有崖的,如果堅信無涯的話就很危險了。追求富貴應該懂得收斂,萬物都有物極必反的道理。其他方面也應該是這樣的。
四、三虱相與訟
1.原文為:“三虱食彘,相與訟。一虱過之,曰:‘訟者奚說?’三虱曰:‘爭肥饒之地?!皇唬骸粢嗖换寂D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于是乃相與聚嘬其母而食之。彘臞,人乃弗殺?!?/p>
2.內(nèi)容分析。三虱相與訟,它們在訟什么?文中通過一虱過之而道出所訟的內(nèi)容是爭占豬身上肥腆的地方。這一回答引起了另一虱的疑問:你們也不擔心臘祭到了,人們要用茅草烤豬,火燒火燎的,你們又何必在這些小地方計較呢?于是這些虱子便相互聚在一起吸食豬身上的血肉。母豬消瘦了,人們就沒有殺它祭祀。
3.本故事的寓意為:不要為了爭奪眼前的小利而忘掉維護共同的根本利益,否則將會面臨巨大危險。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