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月寫生活的感想、人生的感悟,就是在這種日常的平淡如水的生活中,尋找挖掘一些有意義的、有感悟的、對人生有啟發(fā)的問題。幾個月堅持下來,有時候一天之內感悟很多,有時候則根本找不到感想共鳴,需要苦思冥想。
其實人生每件事都有每件事的意義。我們對事情的意義就在于對其理解的程度。理解了就覺得有意思,不理解就什么都沒意思,也不會有啟發(fā)。如果理解了,樹木的果實、枝葉、樹干、樹根,天上飛的、水下游的,都可以成為我們寫作的題材。關鍵是發(fā)現(xiàn)能力。
在幾個月的堅持中,我的感悟的題材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來自生活。
生活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礦,只要我們會思考、會發(fā)現(xiàn)。盡管日子過得很平淡,很有節(jié)奏,沒什么波瀾起伏,但是我也發(fā)現(xiàn)了許多的意義。例如,原來都是自己開車去椒江的,有一次坐公共汽車去,就產生了感想。在車站看到等車的人都在玩著手機,就又產生了感想。平時有空自己種些菜,盼著它快點長大,盼望的時候有關于盼望的感想,長大了有關于長大了的感想,成熟了有關于成熟了的感想,鋤草的時候有關于鋤草的感想,收割的時候有關于收割的感想。回家看望母親有關于看望母親的感想,聽母親嘮叨有關于傾聽的感想。女兒燒飯時有關于女兒燒飯的感想。旅游有關于旅游的感想。走路有走路的感想……生活中,無處沒有感想。
其二,來自工作。
多城同創(chuàng)時有關于同創(chuàng)的感想??己藭r有關于考核的感想——考核馬路時有關于馬路的感想,考核城中村時有關于城中村的感想?;貋砩习嗟谝惶煊嘘P于第一天的感想,上班做第一件事時有關于第一件事的感想。單位里人少有關于人少的感想。編刊物有關于刊物的感想。加班時有關于加班的感想。去書店有關于書店的感想。朋友來訪有關于朋友來訪的感想。
其三,來自學習。
每天學習——學習新的知識,還有復習舊的知識,所謂“溫故而知新”。舊書不厭百回讀,有時候我們看書,就是看已經看過了的書,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感想。有時一個經典的句子可以引起我們無限的遐想。如《世界因情感而復雜》《事情可趕,心不可急》《一草一木皆有情》《人與人的相遇是不容易的》《做明人,不做名人》等文章,就是在學習中,看筆記中,看到一些經典的故事所產生的共鳴、引起的感悟。
要想美,萬物皆可美。要寫感想,萬物皆可感悟。關鍵是我們的發(fā)現(xiàn)能力。
善于發(fā)現(xiàn)美是種能力,需要不斷地積累,不斷地提高,不斷地修煉。
第一,需要不斷地積累。
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根本理解不了生活的意義,也說不上感悟人生的高度。只有知識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夠理解,才能夠發(fā)現(xiàn),才能夠表達。因為每一件事物,都包含一定的道理,需要一定的知識去理解、去參透。只有理解了、參透了才能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事物的意義和美,才能夠提高到感悟的高度。例如,對書法一竅不通的人,就發(fā)現(xiàn)不了書法的美、書法的奧秘,甚至會感到無聊。美是需要能力去發(fā)現(xiàn)的。當知識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時,在美的認識方面自然會有飛躍。
第二,需要不斷地思考。
人的大腦是用來思考的。越思考,大腦中的思維因子就會不斷被激活,大腦就會越發(fā)達。一個不會思考的人,也就是沒有思想的人。我們思考也不一定要思考出什么結果來,因為人生在許多時候本來就是沒有結果的。但是我們通過思考,在某些方面的思維能力就會得到提升。這樣,一在生活中遇到有關這些方面的事情,那種思考力就會呼之欲出。換句話說,就是“你準備好了,機遇就來了”。也就是說,“機遇常常青睞于有準備的人”。
第三,需要不斷地表達。
靈感是飄忽不定的,來得快,去得也快,是根本不可預測的。但開悟不同,我們等著開悟,就根本開不了悟。但是,我們的功夫到一定的程度,因緣具足時,開悟的時機也就成熟了。
我們只有把自己的感悟,不斷地用文字表達出來,不斷累積起來,也就是增加開悟的因緣。只有通過寫,才能正確把握自己開悟的程度,對事物的理解的透徹程度,才能不斷增加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也才能不斷地激發(fā)大腦的活力。所以要不斷表達,也就是不斷地寫,不斷地發(fā)現(xiàn)。在表達中發(fā)現(xiàn),在寫中發(fā)現(xiàn),從而提高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
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真、善、美,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
善于表達生活中的真、善、美,是一件快樂無窮的事。
善于傳播生活中的真、善、美,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2015年7月20日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