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放下“得”,“失”就放下了

        放下“得”,“失”就放下了

        時間:2023-01-12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比方說,放下“利”、放下“名”、放下“自以為是”,那是因為從生命到慧命,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放下“自以為是”,并不等同于要堅持“自以為不是”。如果一個人成天“自以為不是”,那就沒有什么需要放下的了。放下“自以為是”,是把自己以為的“是”,放在一個更開放的空間,允許不同的人,提出并堅持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并包容別人各行其是。

        (一)

        北大公益講座講三個“放下”:放下“利”,放下“名”,放下“自以為是”,并且堅持“不做廣告,不接受媒體釆訪,不接受捐款”的原則,是因為我們已經(jīng)把得失想好了:放下“得”,“失”就放下了。于是,得失就不用去想,只是區(qū)區(qū)一念,去做就好,“用我們的做到,證明我們?nèi)康恼f,是真實不虛”。因為沒有得失之念,所以就沒有患得患失。每次做完了,就感謝聽眾,然后就放下,輕裝向前,一切如行云流水,道法自然,隨緣順便。

        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年來越是跟進的志愿者,越輕松,越喜悅,終于找到光明圓融善的感覺。經(jīng)歷告訴我們,凡做公益慈善,若有外在的貪求,必會生出得失的判斷,有了得失之念,內(nèi)心必生出患得患失的糾結:“憑什么我要去幫他們呀?對我有什么好處?”此問一來,就猶豫了,而猶豫的第一個動作,就是踩剎車。

        說“放下”,常常會有人反問:“我還沒有拿起,談何放下?”有道理!沒拿起,放下什么呢?所有的放下,當然是先要拿起。沒有拿起,談放下,總是少了一些說服力。

        但再細細想想,好像又不對。人的欲望永遠都是大于可能,而可能總是大于機會,機會總是大于能力……所以,沒有拿起時,說的放下,是指在全部可能中,你要放下一些可能;在所有的機會中,你要選擇某些機會;在已經(jīng)選擇的機會中,你要拿起與你能力相匹配的那件事。所以,沒有拿起,也是可以談放下的。放下不切實際的想法,放下喜歡卻得不到的,放下可以得到卻又不喜歡的。

        有一次我問兒子:“為什么要把家搞得這么亂?”他說:“每一樣我都想玩唄。”這是什么哲學?原來“亂”與人的欲望太多,有直接關系。孩子是老師啊!人,不可能只有一件事可做,但做多了,時間精力有限。為了在有限的生命中,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最大化,實在做不過來的時候,自然要做出取舍,舍就是一種放下。

        例如,5×6×7×8×9,如果必須放棄一個數(shù),自然是放棄5。因為留下的四個數(shù)之積,比其他組合都要大。以此類推,放棄兩個數(shù),放棄三個數(shù),道理都是一樣的,留大放小。所以,放下是選擇的結果,不是什么都不要,而是選擇那個對于生命最有價值的生活方式。比方說,放下“利”、放下“名”、放下“自以為是”,那是因為從生命到慧命,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放下,不是一種放棄,而是不再做無謂的投入。這里講的投入,不一定是金錢物質(zhì)、時間精力,更重要的是那個“念”。如果決定放下的東西,心里還在念著,其實還是沒有放下。不去想了,不去“如果”,不患得患失,一切都真正過去了,才是真正的放下。

        沒有拿起,固然就沒有放下,但是,同樣一件事,有的人拿起的是事情中的A,有的人拿起的是事情中的B。要真正討論誰放下了,誰沒有放下,其實并不簡單,人各有別,冷暖自知。

        (二)

        在三個“放下”中,放下“利”,放下“名”,固然不容易,但最難的還是放下“自以為是”。

        放下“自以為是”,并不等同于要堅持“自以為不是”。如果一個人成天“自以為不是”,那就沒有什么需要放下的了。

        放下“自以為是”,是把自己以為的“是”,放在一個更開放的空間,允許不同的人,提出并堅持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并包容別人各行其是。

        我們認為北大公益講座對于我們自己,是一種最好的修行方式,但,決不認為天底下只有這樣去做公益,才是最好的。修行的路,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合適就是緣分。北大公益講座堅持“來者不拒,往者不追”,其實就是講一切隨緣。

        如果我們看不到這一點,就容易犯一個錯誤:以為只有自己才是對的,只要別人與自己不同,就都是錯的。

        佛家說的“緣”,以及八萬四千法門,其實是一種包容的智慧?!熬墶奔仁强臻g的概念,也是時間的概念,甚至還包含第五維以至五維以上的維度。所以,一切隨緣,就是要徹底放下一維、二維、三維,乃至四維的“自以為是”,只有這樣,才能圓融萬象,化境為宜,在任何地方,與任何人在一起,都能過得去,都不會再有糾結。

        其實,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來評判對錯的,而是來求證一件事:自己怎么了,然后就會發(fā)生什么。既不能“自以為不是”也不可“自以為是”。佛家稱之為:非法非非法?;蛟唬浩瞥磺邢嗌系膱?zhí)著。

        一般做公益的人,很容易掉入“恃清傲濁”的陷阱,一心想用自己的觀念和道德,去影響并約束別人。

        曾國藩說:“禮義廉恥,可以律己,不可以繩人,律己則寡過,繩人則寡和,寡和則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責己,小人責人。”

        《金剛經(jīng)》云:“心無所住,行于布施?!?/p>

        因此,北大公益講座志愿者身上的品質(zhì),如果可以稱之為美德的話,是因為我們只是在努力提升自己內(nèi)在的修為。我們絕不會把公益活動,視為一種無形的道德力量,去要求和改變別人,更不會試圖以什么組織的形式,去承擔力所不能及的所謂社會責任(盡管我們不乏社會責任感)。志愿者的每一次公益活動及分享會,旨在進一步以我們的理念約束自己,而不是想用觀念和道德去壓制或改變別人。

        我們常常提醒新進的志愿者:“恃清傲濁,通常比恃才傲物更不利于一個人的自我修行?!?/p>

        (三)

        權、錢、名、情,都是人的欲望,無可厚非。佛家說:“要放下,然后自己放下給眾生看?!庇谑亲屓司把?。然而,景仰歸景仰,自己真正要做起來,實在不容易。

        偶爾讀到一首18年前佚名情詩,我被深深感動了:

        那一份信任的表達

        感覺已經(jīng)

        很久很久……

        其實不過十來日光景

        期待白天

        灑滿陽光的風影

        期待夜晚

        如水夢里的輕盈

        生命的每一個細胞

        都為此跳躍

        又似乎一聲一聲地

        拍打著自己的魂靈

        上蒼啊

        請你放心

        我是如此安全

        仿佛一路走來般清醒

        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

        值得用生命去耕耘……

        一切了然于心

        遠在他鄉(xiāng)默默地靜聽……

        生命,是一次次不停頓的尋找,并在尋找中做出一次次的選擇。權也好,錢也好,名也好,情也好,都是與生俱來的功課,如果我們沒有找到這些功課后面,老天爺真正要給的那個更大的,那么,一路上總還是會遇到各種糾結。“憑什么別人有的,我就不能有?”但凡接受了這個問句,人就會掉進陷阱,就執(zhí)著了,就放不下了,就失去了來到這個世界的真正目標,甚至墜入不能自拔的境地。

        而能夠讓人徹底放下的唯一理由,只有一個:人們真正看到了老天爺為自己準備的那個最大的禮物——智慧。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