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軍事家謝安及南朝宋詩人謝靈運

        軍事家謝安及南朝宋詩人謝靈運

        時間:2023-01-20 理論教育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謝安是繼王導(dǎo)之后的東晉名相,是托起岌岌可危的東晉政權(quán)的又一臺柱。后人絞盡腦汁地為謝安為人處世的哲學(xué)和行為創(chuàng)造了諸多成語,然而還是難以描摹一個真正的謝安。西晉末年,王、謝兩大家族隨王室南遷,謝安就定居于會稽的上虞。謝家是頭等的名門望族,謝安的祖父謝衡官居散騎常侍,其父謝裒官至太常卿、吏部尚書、福祿伯。然而同為隱士,謝安與前輩諸葛亮及晚輩陶淵明相比,在處境、心態(tài)、志向各方面,都是迥然不同的。

        東山可戀不可留——東晉政治家、軍事家謝安及南朝宋詩人謝靈運

        一代大師乘風(fēng)而去,衣袖里挾帶著中國電影的一個時代。一位鄉(xiāng)賢騎鶴升天,背影中凝聚了對謝氏家族的無限敬意……

        2008年10月18日,85歲的謝晉在其老家紹興上虞溘然長逝。這位曾經(jīng)向中國觀眾推出一部部折射和思考社會政治畸變的影片、開創(chuàng)了中國電影“謝晉模式”的著名導(dǎo)演,竟然以如此突然、悄然和寂然的方式,向熱愛他的億萬觀眾謝幕告別,不禁令人喟然長嘆。

        謝晉是我的學(xué)長、我的同鄉(xiāng)更是同宗,令我不能忘懷的是,正是在他的召喚和邀請下,包括我在內(nèi)的百名海內(nèi)外謝氏子孫于2003年9月同聚上虞,“群賢畢至,老少咸集”,參加在那里舉辦的東山文化研討會。就在這次研討會期間,百名謝家后人在他的帶領(lǐng)下,一起登上上虞東山祭奠一代名相、我們的先祖謝安,一個久藏于大家心中的夙愿終于得償。

        謝安墓在東山山巔,為一圓形土堆,面南立有一塊高2.35米、寬0.47米的墓碑,上鐫“晉太傅謝公墓”六個楷書大字。史載謝安原葬建康(今南京)梅山,陳太建十一年(579年)陳宣帝第二子叔陵為葬其生母彭氏,掘謝氏家,棄其柩。時謝安裔孫謝夷吾任長城(今長興)縣令,乃將謝安柩移葬三鴉崗(今長興縣西南太傅鄉(xiāng)內(nèi))。不過謝氏子孫們寧信謝晉,不信史書,從感情上說,大家更愿意讓自家遠祖長眠東山。

        當(dāng)年謝安寓居在曹娥江畔的東山,這是稽山鏡水中的一處名勝。其間山灣曲折,危巖重疊;巖石形狀各異,千奇百怪;巖下潭深水碧,游魚可數(shù)。東山是謝安在不惑之年出山之前一直隱居的地方,又是他走出家門開始大展宏圖的起點。隨著這位東晉名士的背影漸漸遠去,一個當(dāng)世風(fēng)流人物鶴立雞群般地出現(xiàn)在京都建康(今南京),并以其慣于用來寫詩的狼毫筆,續(xù)寫東晉的史冊,改寫中國的歷史。他的光環(huán)為曾經(jīng)閃亮了三百年的謝家門楣,裝點上最絢麗的霓虹;他的脊梁為業(yè)已延續(xù)了半世紀(jì)的東晉王朝,支撐起最安全的頂棚。

        謝安是繼王導(dǎo)之后的東晉名相,是托起岌岌可危的東晉政權(quán)的又一臺柱。王謝二人的才能自不必說,由于在六朝金粉之都建康拜相,使他們兩位在歷史上就更受青睞,尤其是唐朝詩人劉禹錫在四百五十年后寫下的名篇《烏衣巷》,把他們的名字深深地鐫刻在其曾經(jīng)居住過的朱雀橋邊、烏衣巷口: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歷史上,有能耐的皇帝不多,而勛勞卓著的名相卻出了不少。縱觀兩千年間,大凡明君總有棟臣輔佐,因為只有明君才能求賢若渴。知人善任。雄才大略的皇帝和深謀遠慮的宰相密切配合,相輔相成,才能做出一番諸如改朝換代、富民強國的大事業(yè)。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丞相李斯功不可沒;漢高祖在楚漢之爭中反敗為勝,奪得天下,相國蕭何功居第一;唐太宗南征北戰(zhàn)的勝利和玄武門之變的成功,房(玄齡)杜(如晦)二相功莫大焉,而貞觀之治的開創(chuàng),功臣應(yīng)首推一代賢臣魏征。

        奇怪的是,歷史上的弱朝小國居然也出了不少身居相位的英才,在史書榜上有名的甚至不輸于大國盛世,其中相當(dāng)一部分宰相,實際上已經(jīng)成了“宰國”,代替昏君庸主決策和處理內(nèi)政外交,主宰國事。戰(zhàn)國時期齊國宰相管仲、晏嬰和趙國宰相藺相如,名重一時;三國蜀相諸葛亮,已經(jīng)出神入化,在名相行列中,被認(rèn)為是出類拔萃的尖子;南宋垂亡之際力挽狂瀾的丞相文天祥,以身殉國,更以一曲“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麗詩篇而名垂千古。

        古城紹興曾經(jīng)榮幸地為歷史上的中國培育和輸送了兩位臻于完美的宰相,其中一位是春秋的越大夫范蠡;另一位就是晉相謝安。撥開久遠的歷史迷霧,不難發(fā)現(xiàn)紹興曾有過兩個海市蜃樓般的輝煌年代,其一是越王勾踐領(lǐng)導(dǎo)軍民報仇雪恥并使越國得以振興的崢嶸歲月;其二是因東晉太守馬臻興修鑒湖而使越中山水名滿天下的盛世時期,兩位宰相正分別生活和活躍在這兩個年代。

        在我的眼中,范蠡是一個完人,他的完美性在于他的知識、才能、處世哲學(xué)和為人之道諸方面。在吳越爭霸這一場充斥著殺戮和仇恨、交織著陰謀和愛情的歷史大戰(zhàn)中,范蠡如同魔術(shù)師大衛(wèi)·科波菲爾那樣,以四兩撥千斤的大智慧,救勾踐于生死邊緣,挽越國于存亡之秋。功成名就之日,他以“鳥盡弓藏”的哲理開導(dǎo)摯友文種不成之后,自己則金蟬脫殼,攜西施泛輕舟于五湖之上。其后自稱“陶朱公”的范蠡,又以其獨特的智睿成為一代商業(yè)奇才,并且更以“三致千金”(三次散盡家財后又重新發(fā)家)而被司馬遷贊為“富好行德”。

        而謝安呢,則是又一個百年難遇的完人!臥東山,他才氣不凡,詩文“一往奔詣”;為救世,他責(zé)無旁貸,毅然“東山再起”;斗權(quán)臣,他心胸磊落,成就“荊揚相衡”;臨大戰(zhàn),他胸有成竹,從容“圍棋賭墅”;獲全勝,他毫不在意,戲稱“小兒破賊”;居高位,他急流勇退,保持“雅人深致”……后人絞盡腦汁地為謝安為人處世的哲學(xué)和行為創(chuàng)造了諸多成語,然而還是難以描摹一個真正的謝安。能看透人生迷霧,能拋開顯赫權(quán)位,能擔(dān)起天下大任,能容得世間百川,歷史上有幾人能具有這種自在悠然的生命智慧?諸葛亮誠然可以坐上神壇,卻未能升華到謝安的思想境界。

        這就不難理解在東晉齊名、同被譽為“社稷之臣”的王導(dǎo)和謝安,為什么在后人心目中謝安更負(fù)盛名的原因。

        謝安(320~385年),字安石,號東山,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西晉末年,王、謝兩大家族隨王室南遷,謝安就定居于會稽的上虞。謝家是頭等的名門望族,謝安的祖父謝衡官居散騎常侍,其父謝裒官至太常卿、吏部尚書、福祿伯。生活在如此優(yōu)裕的環(huán)境中,謝安當(dāng)然是一位富家闊少了。不過這位闊少并非人所不屑的紈绔子弟,亦非嘴尖腹空的清談之輩,而是才思敏捷、聰穎過人、見識超群、“少有重名”。地方名士對少年謝安的評價是“議論不倦,談鋒逼人”,贊揚他“風(fēng)神秀徹”,認(rèn)為他前程無量,連當(dāng)朝宰相王導(dǎo)對他也十分賞識和器重。

        令家人和時人感到驚異和不解的是,這位既有超群才能又有深厚政治背景的闊少,竟然淡泊明志,無意仕途,對高官厚祿不僅不圖獵取,而且往往退避三舍。謝安年輕時曾“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不久就托疾而辭,年紀(jì)輕輕地就學(xué)起了出山前高臥草堂、口吟“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的諸葛亮,歸隱在越中名山之一的上虞東山。

        在謝安之后,東晉還有一位名人陶淵明也是辭官歸隱,過著清苦的田園生活。然而同為隱士,謝安與前輩諸葛亮及晚輩陶淵明相比,在處境、心態(tài)、志向各方面,都是迥然不同的。諸葛亮隱居隆中,實際上是明珠暗藏,沒有機遇得見天日,不得已而屈居鄉(xiāng)間,親自耕作。陶淵明躬耕田園,是潔身自好,不愿為五斗米而折腰,自覺決裂于官場?!皢柧文軤?,心遠地自偏”,他是懷著平和淡泊的心態(tài)和怡然自得的心情,甘愿到農(nóng)村安家落戶的。

        而謝安的隱居,過的是一種貴族公子“出則游弋山水,入則言詠詩文”的隱逸悠閑生活。歸隱而不隱身,在愜心舒適的江南環(huán)境中,謝安與會稽內(nèi)史王羲之、高士許洵、高僧支遁等一批名士游山玩水,飲酒賦詩,生活充滿了浪漫色彩。由王羲之發(fā)起的四十一位名士蘭亭聚會,臨流嬉戲,正值33歲青壯年的謝安是其中的積極分子。試想,他縱情山水之間,而每次游賞,必以歌妓相從,諸葛亮和陶淵明能與之相比嗎?盡管如此,謝安還是值得贊賞的,作為一個高官子弟,不為名位、利祿、權(quán)勢所動,更不參與社會上紈绔子弟的胡作非為、荒誕不經(jīng)的活動,不要說封建古代,就是今天也足以稱得上出淤泥而不染了。

        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盡管謝安希望獨自安于淡泊,但是他的名聲、才氣愈來愈高,使他無法再過安寧的日子。揚州刺史庾冰召謝安做官,屢次敦促,謝安迫于無奈,去做了一個多月官,應(yīng)了應(yīng)卯,就告假而歸了。以后吏部尚書范汪薦謝安為吏部郎,謝安又寫信拒絕。于是官吏們“彈奏相屬”,向皇帝狀告謝安任職卻不到位,竟使他受到“禁錮終身”的威脅。但是謝安卻報以淡淡一笑,反倒更加放心地住在會稽而不受打擾了。謝安的名位權(quán)勢,是如此簡單地唾手可得,這對世上多少人來說卻是可望而不可即;然而他那種超然物外、與世無爭的處世哲學(xué)和精神境界,更是多數(shù)人難以仿效和追隨的。曾經(jīng)奔波求仕卻是失意而歸的唐朝詩人孟浩然,在一首《自洛之越》的詩中,寫下了他的感嘆:

        皇皇三十載,書劍兩無成。

        山水尋吳越,風(fēng)塵厭洛京。

        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

        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

        當(dāng)時東晉的形勢,正如王羲之所言,“今外不寧,內(nèi)憂已深”,“雖秦政之弊,未到于此”。天下土崩之勢已見端倪,而朝廷卻缺乏中流砥柱的人物,士大夫們把期待的眼光投向謝安,希望他盡快出來輔政,以至?xí)r常有人說:“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

        在一門富貴的謝氏家族中,謝尚、謝奕、謝萬等人都位高權(quán)重,只有名望和呼聲最高的謝安卻是穩(wěn)坐釣魚臺,隱居不出。族人對謝安的表現(xiàn)從不解到失望,而謝安的妻子、名士劉惔的妹妹劉氏也頂不住各方壓力,勸告他學(xué)習(xí)兄弟,力求仕進,而謝安仍以淡淡一笑作答,處之漠然。然而發(fā)生在升平三年(359年)的一件事,使年逾不惑的謝安不得不重新抉擇自己的未來。這一年在兄長謝奕去世后被任命為西中郎將的謝安弟弟謝萬被廢黜。

        西中郎將是統(tǒng)管監(jiān)司、豫、冀、并四州諸軍事的朝廷要員,謝萬還兼任豫州刺史。隨謝萬赴任的謝安常對弟弟的毛病進行勸導(dǎo),匡正他在各方面的過失,然而傲慢清高的謝萬在升平三年十月受命北征時,仍擺出一副名士派頭,不懂得關(guān)心部屬,在經(jīng)謝安勸誡后召集諸將企圖撫慰時,卻又以凌辱輕慢的語言將諸將稱為“勁卒”。謝安代弟親自逐一拜訪諸將以息眾怒,但并未能挽救謝萬失敗的命運。謝萬率軍增援洛陽,還未與敵軍交戰(zhàn),手下士卒就驚擾奔潰,謝萬單騎狼狽逃還,在謝安的保護下才免遭軍士殺害。損兵折將的謝萬不久就被罷免為庶人,家族對謝安更寄予重望。

        千呼萬喚,人心所向,促使謝安終于東山再起,步入仕途。有趣的是,謝安東山再起的年齡是41歲,而后來的陶淵明辭官歸隱那一年,也恰好是41歲。兩位先賢在人生道路上的轉(zhuǎn)捩點,正好應(yīng)驗了孔夫子“四十而不惑”的指點。

        從咸安元年到太元十年(371~385年),在十五年的官宦生涯中,謝安歷任侍中、吏部尚書、總中書、司徒、太保、太傅,并統(tǒng)十五州諸軍事。青云直上的謝安深孚眾望,在十五年日理萬機的政治實踐活動中,他在穩(wěn)定政局、減少內(nèi)耗、改革時弊、舉用能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終于把一座搖搖欲墜的“東晉大廈”艱難地扶了起來。謝安的種種舉措,在擅政專橫的特權(quán)階層和盤根錯節(jié)的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中推行,談何容易。憑借個人的威望、公正和大智大勇,他居然平穩(wěn)地渡過了難關(guān),東晉的政治局面開始相對安定,社會經(jīng)濟也出現(xiàn)繁榮景象。謝安的杰出才能和政績,使他“以時望輔政,為群情所歸”。

        政治是不流血的軍事,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刀光劍影的血刃搏斗。謝安入仕后不久,簡文帝病亡,新帝司馬曜繼位。東晉權(quán)臣、征西大將軍桓溫聞訊后,以奔喪為由率領(lǐng)大軍入京,企圖篡權(quán)。在殺氣騰騰、人心惶惶的緊張氣氛中,時為吏部尚書的謝安和侍中王坦之,肩負(fù)力挽狂瀾、拯救危局的重任,奉命到新亭迎接桓溫。

        不可一世的桓溫昂首四顧,儼然一派王者歸來的氣概,京師百官莫不震懾,紛紛跪拜叩頭相迎。桓溫擺下鴻門宴,企圖先給兩位新帝使者一個下馬威,倘若對方不吃敬酒,那就咎由自取,只好動殺戒了。謝安信步進入“伏甲設(shè)饌”的廳堂,從容就席,隨即拿出了自己的絕活,用帶著重濁鼻音的洛陽腔,以一種傲慢和不屑一顧的口氣對桓溫說:“我聽說如果諸侯有道,就會替天子防守好四方的邊疆,您何必在墻壁后安置武士呢?”

        桓溫沒料到昔日在自己府中做司馬的謝安,在性命攸關(guān)的時刻竟依舊神色自若,頓時愣住了,一時無言以答,只好搪塞。接著兩人談笑風(fēng)生,在談笑中,桓溫同意謝安的要求,還兵軍鎮(zhèn)。與謝安一起赴宴的另一大臣王坦之,在席間竟嚇得汗流浹背、驚慌失措,緊張到連手板都拿倒了。本來此人的名氣不亞于謝安,然而爐火一煉,卻顯出含金量相去甚遠。王坦之不過是命官之才,而謝安則是人中騏驥,因此,桓溫十分敬重謝安,將相之間的安然相處,奠定了政局穩(wěn)定的基礎(chǔ)。

        新亭風(fēng)波后,東晉局面得以暫時穩(wěn)定。然而桓溫的皇帝夢卻并未因此結(jié)束,在病中依然要挾朝廷授他“九錫”,“九錫”是歷代權(quán)臣篡位前的最后一級臺階。按他的意思所起草加授九錫的詔令送到謝安手上時,謝安不置可否,動手修改。改來改去,拖延了幾十天仍未定稿,病入膏肓的桓溫終于等不住了,于373年七月一命嗚呼,朝廷面臨的一場危機也總算過去了。

        桓溫死后,其弟桓沖繼位,仍雄踞長江下游。謝安以大局為重,并未乘人之危對桓氏集團采取任何舉動,使桓沖對謝安的德望深感敬佩,上下齊心,維護了安定的局面。直到十年之后,桓沖病死,當(dāng)時謝安已是朝廷無出其右的鐵腕人物,而且其子謝琰、侄謝玄均已“著大勛”,掌實權(quán),要收拾桓氏集團易如反掌。但謝安還是為桓溫的幾個孩子都分配了合適的工作,“彼此無怨,各得所任”。當(dāng)然,謝安的另一考慮是晉朝幾門望族中,如果只留下謝家一枝獨秀,樹大招風(fēng),反而會引來懷疑,遭致不測,因此保留桓家一定地位也是必要的。俗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謝安不愧是一代名相,他的立身、為人、處世,都體現(xiàn)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寬大胸懷和深謀遠慮。

        謝安掌權(quán)以后,以才德為標(biāo)準(zhǔn)取人,決不唯親用人,但也不因避嫌而不選親族??磥恚谥袊糯嘀?,出于公心,堅持原則者,竟大有人在,決不止一個眾所周知的諸葛亮,謝安也是杰出的一個。謝安的女婿王國寶是個紈绔子弟,謝安十分厭惡他,“每抑而不用”;對其弟謝石,雖然朝廷委以帥職,但謝安認(rèn)為他為人矜傲,連將才都不配,因此時時予以不客氣的告誡和“敲打”。此外,謝安認(rèn)定其侄謝玄“有經(jīng)國才略”,在朝廷征選良將之際,他不為非議所難而力舉謝玄。與謝玄一直相處不好的中書郎郗超聽說后嘆服說:“謝安不顧眾人議論而推舉謝玄,是明智之舉;謝玄是有才能的人,必不負(fù)此推舉。”在北方勁敵苻堅大舉南犯的關(guān)鍵時刻,謝安以其子謝琰“有軍國才用”,任命為輔國將軍,與謝玄一起,在御敵衛(wèi)國中立下大功。

        從謝安任相的年代到今天,歷史已經(jīng)流過了漫長的一千六百多年,然而,謝安的道德經(jīng)和選人、用人之道,至今還沒有被人們吃透和消化。伯樂相馬,如何掌握選人、用人的標(biāo)準(zhǔn)和原則?在廢除了科舉制度以后,這個事關(guān)民意國運的重大問題,始終困惑著歷代的決策者。層出不窮的任人唯親,屢見不鮮的排斥異己,大量的壓制和埋沒人才,早已成了老生常談但卻又熟視無睹的社會一景;而結(jié)黨營私怪胎的產(chǎn)生,賣官鬻爵丑聞的出現(xiàn),更令人傷心地感到歷史的反復(fù)和逆轉(zhuǎn)?,F(xiàn)代科學(xué)社會和現(xiàn)代文明人,依然在呼喚謝安!

        從三國到東晉的短短兩百年間,群雄割據(jù),戰(zhàn)事連年。一個從秦皇、漢武統(tǒng)治下走過來的強大、統(tǒng)一的中國,仿佛患上了夜游癥,懵懵懂懂、昏頭昏腦地倒走回到混亂、分裂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這兩百年的無數(shù)戰(zhàn)例中,史書上繪聲繪色地著意記錄了兩次以少勝多、負(fù)有盛名的大決戰(zhàn)。其一是由諸葛亮策劃、周瑜指揮的208年赤壁之戰(zhàn),東吳和蜀漢聯(lián)軍大敗曹軍,從而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chǔ)。其二是謝安任統(tǒng)帥、謝玄任前鋒都督的383年淝水之戰(zhàn),晉軍大敗秦軍,從而確立了南北對峙的局面。這一次大仗的影響比赤壁之戰(zhàn)深遠得多,由此引出了又一個綿延兩百年左右的南北朝。

        淝水之戰(zhàn),是對謝安苦心治國的檢驗,也成為他畢生事業(yè)的巔峰。當(dāng)時,強盛的前秦雄踞北國,統(tǒng)治者一直虎視眈眈地覬覦著江南的半壁山河。苻堅坐上前秦王位之后,更是不可一世,步步進逼東晉。山雨欲來,謝安能不做準(zhǔn)備嗎?對于這位東晉相國來說,實際上早就成竹在胸、嚴(yán)陣以待。他的手上已握有兩張王牌:一是培養(yǎng)了一批以謝玄、謝琰為代表的少壯派軍事指揮家;二是組成了一支由謝玄負(fù)責(zé)操練的八萬勁旅“北府兵”。

        東晉太元八年(383年),苻堅親率百萬雄兵南進,駐軍淮淝之間。大軍壓境,江東朝廷十分驚慌,任命謝安為征討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率軍迎敵。由于苻堅把營陣排列在瀕臨淝水的北岸,使謝玄的軍隊無法渡江與之交鋒,謝玄就派使者至岸北要求苻堅將軍隊稍作后退。一意孤行的苻堅,不聽部下勸阻,下令秦軍退兵,企圖趁晉兵渡水后以眾壓寡,逼死晉軍。不料在秦軍后退時晉軍舊將朱序大呼:“秦軍敗矣!”秦軍聽到呼叫拼命后撤,陣腳大亂。謝玄率八千精銳騎兵過河之后,奮勇殺敵,勢如破竹,殺得秦軍尸滿淝水、血流成河。秦軍殘部連夜奔逃,惶惶如喪家之犬,一路上風(fēng)聲鶴唳,草木皆兵。淝水一仗,前秦元氣大傷,連苻堅自己也喪了命。前秦從此就一蹶不振,再無回天之力了。

        捷報傳來,謝安正在官邸與客人對弈,看完告捷驛書,隨手往坐床上一放,竟然不露聲色,照舊下棋??腿藛査翠菓?zhàn)況,他漫不經(jīng)心地說:“小兒輩已經(jīng)打敗賊寇了。”棋局結(jié)束,謝安回到內(nèi)室時,耐不住內(nèi)心的興奮激動,在跨過門檻時連鞋底的屐齒折斷都不知道,被后世傳為佳話。一位對如此規(guī)模的大仗運籌帷幄的統(tǒng)帥,系國家存亡于一身,卻鎮(zhèn)定自若至此,其人其道,可見一斑。

        由于淝水戰(zhàn)功,謝安被進拜太保。但晉官并非謝安的心愿,他的志向是統(tǒng)一中國,而后歸隱東山。因此,謝安上疏請求親自北征,封都督十五州軍事;后又上疏辭去太保官職及爵位,沒有獲準(zhǔn)。在收復(fù)了洛陽和徐、豫、青、兗等州后,這位兼有卓越相、帥之才的忠臣,終究難逃厄運,遭到小人進讒和皇族排擠。面對新一輪困境,謝安無意再打一場內(nèi)部的“淝水之戰(zhàn)”了,他揮一揮長袖,撣去黏附在身上的宦途灰塵;拱一拱雙手,作別彌漫于朝廷的廝殺氣氛,舉家搬到廣陵附近。他在那兒修了一座陋府,美其名曰“新城”,準(zhǔn)備等朝廷稍稍穩(wěn)定,就辭官從水路重返他的會稽樂土。

        不幸的是,謝安郁悶之中突患重病,在對廣陵防務(wù)做了周密布置后,他上疏請求朝廷準(zhǔn)他回京治病,同時解除兒子謝琰的征虜將軍之職。起程還朝,聽到轎輿進建康西州門,謝安預(yù)感到這是最后一次入城,此后再無出城之日了。統(tǒng)一之愿、歸隱之夢,都將如同一場春夢,隨同秦淮河水流逝得無影無蹤,人生到此已經(jīng)身存神亡了。冥想之余,深自感嘆,若有所失。不久,他就平靜地走了,時年66歲。

        謝安死后,朝廷君臣和京城民眾都以不同的方式對他憑吊哀悼。在前來吊念謝安的人群中,有兩位頗為醒目的人,其中一位是王導(dǎo)的孫子王珣。由于與謝安政見不合并存有嫌隙,人們以為王珣必然幸災(zāi)樂禍,然而沒想到他竟一反往常地直奔謝安靈堂,慟哭一場,以表示對其人格與功績的真摯敬意。另一位是因犯錯而被革職還鄉(xiāng)的謝安同鄉(xiāng),他向人們講述了這樣一件事:當(dāng)年還鄉(xiāng)謝安為他送行時,問他“宦囊充實否”?他說一無所有,只有五萬把不能吃喝的扇子,謝安就挑了一把蒲扇,走到哪里就扇到哪里。由于世人仰慕和效仿謝安的名士風(fēng)度,不幾天,蒲扇就被人們搶購一空?!靶聲芽币粫r傳為美談,人們也更加敬重謝安。

        自揚帆從東山起航,謝安在宦海航行十五年,再無機會重返他心中的港灣。人生的軌跡沒有圓,心中的美夢未成真,對謝安來說也許是遺憾;然而走出東山,突破圍城,翱翔于海闊天空,揮寫著豪情壯志,何嘗又不是一種幸運。懷著崇敬和仰慕的心情,歷代詩人賀知章、劉長卿、方平、蘇東坡、陸游等,都曾來到東山,盤桓其間,與其說他們是來游覽,莫若說他們是來替謝安了結(jié)一個未了的心愿。

        東山舊有建筑國慶寺,寺后盛開薔薇花,謝安以花命名在東山設(shè)薔薇洞,又立白云亭,筑明月堂,為歷代詩人所吟詠。東山是大詩人李白特別向往的地方,他在遨游山川時曾專往尋訪,留下了難忘的記憶,而且在此后將自己浪跡客居之地也稱“東山”。在《憶東山二首》(之一)一詩中,他以薔薇、白云和明月為意象,長憶東山,惦念舊景,憑欄遙望,連發(fā)三問:一問花開幾度?二問云可悠然?三問月落誰家?

        不向東山久,薔薇幾度花。

        白云還自散,明月落誰家。

        詩人借東山三景比喻謝安的才華、品行和作風(fēng),同時為自己始終未成就謝安那樣的偉業(yè)感到遺憾,從而流露出一種欲隱又不甘、報國卻無門的復(fù)雜心情。在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中,謝安運籌帷幄、吟嘯自若地一舉擊潰百萬前秦大軍的英雄業(yè)績,正是李白畢生所渴望和追求的功業(yè)。而謝安在出山之前長臥東山,不為權(quán)勢利祿所動,這種高尚風(fēng)格又為李白深深地贊賞。李白一生以謝安自比、自期,他曾多次謳歌謝安,一再抒發(fā)了長懷東山之念:

        北闕青云不可期,東山白首還歸去。

        (《憶舊游贈譙郡元參軍》)

        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yīng)晚。

        (《梁園吟》)

        謝公終一起,相與濟蒼生。

        (《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永王東巡歌》)

        謝安死后被孝武帝贈大傅,謚文靖,更封廬陵郡公。他一死,東晉名將、他最器重的侄子謝玄明顯地感到風(fēng)聲日緊、宦海自波。執(zhí)政的司馬道子無情排擠,加上疾病纏身,有自知之明的謝玄接連上疏,請求提前病退,最后皇帝還是授予其散騎常侍、左將軍、會稽內(nèi)史。在謝安逝世三年后,年僅46歲的謝玄死于任上。自此,謝家最風(fēng)光、最輝煌的一頁華章,也就悄然輟筆于朱雀橋邊、烏衣巷口了。

        然而,謝家的故事并未完結(jié)。就在謝安去世的385年,又一顆明星降臨謝家,南朝詩人謝靈運來到人間。謝靈運小名客兒,世居會稽,是謝玄的孫子、謝安的侄曾孫,18歲被襲封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也許是隔代遺傳,謝靈運自幼聰穎過人,與祖輩謝玄相似,而他的父親卻生性愚笨。

        謝靈運的一生,也曾與謝安一樣,以寄情山水、結(jié)交名士、飲酒吟詩而著稱。然而這不過是形似,他的人生欲望和志向恰好與謝安背道而馳。謝安是不愿服官隱居會稽,中年時迫于形勢而東山再起,但謝靈運卻是個熱衷政治權(quán)勢的官迷,由于政治欲望得不到滿足,心懷怨憤,轉(zhuǎn)而無拘無束地恣意游樂。他在劉裕建立的宋朝,任過永嘉太守、侍中、臨川內(nèi)史等職,其實在朝廷的地位,他只是一個作詩、著文、寫字都超群絕倫的御用文人和文字秘書,毫無實權(quán)和政治待遇可言,所以他常常采取消極對抗的方式應(yīng)付皇帝的差使。在地方任職期間,他更是不理政事、游樂放蕩。最后,謝靈運終究因一些忌才妒能的人啟奏彈劾,流放廣州,并在那里被斬首棄市,時年49歲,連他的兒子謝鳳也未能幸免,受父案牽連流放到嶺南而亡。

        自做永嘉太守特別是東歸會稽之后,謝靈運就致力于山水詩的創(chuàng)作,這兩塊土地成了詩歌的有源之水,涓涓而流。由于父親和祖父都安葬在會稽始寧(今上虞東山),當(dāng)?shù)剡€有依山傍水的故宅和別墅,因此謝靈運兩度辭官回鄉(xiāng),長期居住于會稽,有在此終老一生的心意。歸鄉(xiāng)之后,謝靈運結(jié)交了號稱“四友”的四位名士:族弟、名詩人謝惠連,東海人何長瑜,潁川人荀雍和泰山人羊璇之,他們經(jīng)常聚會,游山覽水,賞文論詩。

        謝靈運的山水詩,觀察細(xì)致入微、語言精雕細(xì)刻、辭藻富麗工整。據(jù)說他每作一首新詩傳到京城,人們不論貴賤競相抄錄,往往一夜間就家喻戶曉,可見當(dāng)時他的詩名之高,也難怪他“自謂才能宜參權(quán)要”,由于未受重用而郁郁終身了。在謝靈運的詩中,時而出現(xiàn)一些廣為傳誦的名句,迄今讀起來,還能品味到幽幽的自然之美:

        明月照積雪,朔風(fēng)勁且哀。

        (《歲暮》)

        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

        (《初去郡》)

        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

        (《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登池上樓》)

        一天傍晚,謝靈運從石壁精舍經(jīng)湖中泛舟回來,秀麗的湖光山色使他深深陶醉,流連忘返,詩興油然而生,于是寫下了一篇清麗簡短的游記式詩文——《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游子憺忘歸。

        山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jǐn)筷陨?,云霞收夕霏?/p>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趨南逕,愉悅偃東扉。

        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詩中的一些句子,如以“林壑?jǐn)筷陨?,云霞收夕霏”描寫夕陽西沉的薄暮景色,深受李白的贊賞。然而謝靈運的詩風(fēng)總是詩尾留下玄言詩的殘跡,使他的山水詩遜色不少。

        文學(xué)史上把謝靈運推為中國第一位山水詩人,他愛好山水,善于觀察,憑借高度的藝術(shù)修養(yǎng),又能寫出清新可愛、行云流水的詩文,在文學(xué)水平和成就上,當(dāng)然遠勝于同樣愛好山水的曾祖謝安。謝家雖然是望族大家,但只是到了謝安和謝琰、謝玄父子、叔侄,謝家才因他們的政功戰(zhàn)勛而名垂青史;而謝家一代新人謝靈運,獨辟蹊徑,成功地闖出了文學(xué)之路。謝靈運的詩在后世文壇上留下不小的影響,宋代詩人葉紹翁在《登謝屐亭贈謝行之》中,曾高度評價了謝靈運的地位:

        西窗小憩足力疲,夢賦池塘春草詩。

        只今屐朽詩不朽,五字句法誰人追?

        以謝靈運為代表,謝氏家族中走出了一批詩人和文學(xué)家,其中包括名詩人謝惠連、“詠絮才”謝道韞、世稱“小謝”的謝朓以及謝混、謝瞻等,都是當(dāng)時的文壇佼佼者。在東晉、南北朝的四百年中,他們延續(xù)了謝家的輝煌,也映照了時代的燦爛。

        以性格狂傲和作風(fēng)奔放而著稱的詩仙李白,在一生中敬佩的人大概不會太多,然而卻為謝家英才留下了許多詩文。功勛彪炳的謝家前輩,受到李白的仰慕;而文采斐然的謝氏后人,也同樣受到這位詩仙的傾慕。以我想這絕非愛屋及烏,而是出自李白一片真誠的崇敬之心。李白敬慕山水詩歌的始祖謝靈運,不僅因為其詩之獨、其文之美,而且由于其性之傲、其行之狂。李白對謝靈運(他在詩中慣稱謝康樂)遨游山水、人生瀟灑走一回的志趣和行為,不僅羨慕而且贊賞,也許還把他當(dāng)作遙遠的知音,因為他自己就是遍訪山川、浪跡江湖的詩人。他在《越中秋懷》中寫道:

        蹈海思仲連,游山慕康樂。

        攀云窮千峰,弄水涉萬壑。

        聽說謝靈運“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嶂?jǐn)?shù)十重,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后齒”。李白對這種世稱“謝公屐”的特制木屐表現(xiàn)了濃厚的興趣,甚至想象穿著“謝公屐”,去攀登謝靈運詩中的“青云梯”: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夢游天姥吟留別》)

        謝家的一群文人,為他們的祖輩續(xù)寫了近兩個世紀(jì)的燦爛家譜。以謝安為杰出代表的謝氏家族,在中國歷史上留下的文績武業(yè),雖比不上李唐趙宋的皇室帝業(yè),但也足以令史學(xué)家花費心血研究一番了。遺憾的是,謝家的文人一個個冤死之后,謝氏大族似乎斷了靈氣,再無大師級的人物出現(xiàn)了。不過現(xiàn)代中國影壇上的一代導(dǎo)演謝晉,可稱多少年來謝家的一枝新秀了。

        風(fēng)水輪轉(zhuǎn),各領(lǐng)風(fēng)騷,也許是歷史的必然。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