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孩子的家長,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上進,學會不斷進取的人生道理,長大后成就一番事業(yè)。教育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模仿。有什么樣的爸爸,就有什么樣的孩子。要想讓孩子積極、樂觀、堅強,完美老爸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孩子樹立一個進取努力的榜樣,一個積極上進的表率,讓孩子從小就學會用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社會、面對人生。相反,如果爸爸本人是個缺乏理想、抱負,沒有責任心、進取心,做事拖沓懶散的家長,那么很難想象孩子以后會成長為一個心態(tài)積極、熱情向上的人。
看看我們的周圍,有多少生活消極、缺乏上進心和責任心的家長,可當他們有了孩子后,卻對自己的孩子提出很高的要求,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實現(xiàn)自己未能或不能完成的夢想。問題是,自己都不知道上進努力,憑什么要求孩子上進努力呢?不上進、不積極的爸爸,是根本不能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的。孩子長大后,也往往會因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感到迷惘,并容易為一些安逸的生活所陶醉,從而喪失創(chuàng)造成就的動力,走上消極悲觀的道路。
所以,當我們教育孩子時,應首先注意到我們自己是否正在身體力行地實踐著這些道理。孩子是最善于模仿的,他們會通過耳濡目染從我們身上學習如何生活、如何學習。如果我們本身就是個做事消極悲觀的人,就會給孩子樹立一個生活不積極、缺乏熱情的榜樣。相反,如果你能讓孩子看到,盡管爸爸工作很辛苦,生活的負擔很重,但仍然保持著進取的精神,仍然對生活充滿信心,那么孩子就會從中獲得某種積極的啟示。
一次,方先生帶著兒子方卓去游泳。游完后,方先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皮涼鞋不見了。兒子見了,就天真地說:“爸爸,別人把你的涼鞋穿走了,你就穿一雙別人的鞋子走吧?!?/p>
方先生聽了兒子的話,覺得這是教育兒子的一個好機會,他說:“那怎么行呢?那樣不就有人跟我一樣,沒有鞋子穿了嗎?”于是,他硬是光著腳,帶著兒子走回家。走了兩里路,腳都磨破了。方先生說,我就是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兒子一個道理:不能做損人利己的事。
猶太人有一段發(fā)人深省的話:“注意你們在孩子面前的一舉一動,你們的每一個舉動都已銘刻在兒童的記憶里,決定著他們的未來?!边@句話應該引起爸爸們的重視。每一位爸爸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擁有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在遇到困難時畏縮不前,而是在面對困難時積極地想辦法跨越過去。這樣的孩子,無論在學業(yè)還是在將來的生活及事業(yè)中,通常都能取得比較理想的成績,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也曾說過:“一個父親對自己的要求,一個父親對自己家庭的尊重,一個父親對自己每一個行為舉止的注重,就是對子女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庇纱艘蔡嵝寻职謧?,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光靠說教,要求孩子這樣那樣,而應親身實踐,為孩子做一個積極的表率,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樂觀積極的人,爸爸首先要做個樂觀積極的人,給孩子做個好榜樣,這樣才能帶給孩子強烈的安全感,讓孩子也能擁有樂觀的情緒。
●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做”,而不是“說”。你的孩子需要你在每天的生活中做出榜樣,所以,做爸爸的不僅應為人正派、上進,更要以民主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以自己的行為告訴他應該如何為人處世。如果爸爸做錯了事,也應該向孩子道歉,這是維護父親形象、給予孩子言傳身教的最好辦法。
●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兌現(xiàn),兌現(xiàn)有困難的就不要輕易許諾。如果爸爸經常言出不行,說話不算數(shù),就會降低在孩子心目中的可信度,孩子對爸爸的崇拜、敬仰與愛戴,就會由于失信次數(shù)而遞減。而且,爸爸如果經常說話不算數(shù),孩子也會下意識地模仿,對自己說出的話不負責任,這也會成為他的一種不良習慣。
●為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努力在家庭內部保持民主、和睦、寬松的氣氛,不盲目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孩子。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孩子才會心情輕松愉快,言行無拘無束,有什么想法都敢于、樂于與家人交流,容易養(yǎng)成活潑開朗的性格。
●爸爸平時應多與孩子進行誠心坦率的交談,討論一下彼此遇到的問題。爸爸的觀點會讓孩子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在家庭遇到困難時,爸爸要堅定地擔負起一個家中頂梁柱的責任,不悲觀,不抱怨,不怨天尤人,而是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家庭的保護神。在孩子眼中,這樣的爸爸最偉大、最了不起,同時自己也會不知不覺地向爸爸學習,要做爸爸那樣勇敢的人。
●平時多抽時間陪孩子參加一些有益的活動,或和孩子一起閱讀一些有益的讀物。通過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讓孩子在各種活動和閱讀中體會生活的樂趣。當孩子接觸的事情多了,見多識廣,心胸自然就會開闊,遇到困難后也不容易產生悲觀的情緒。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