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也許采訪者就是要這樣的“劇情”,以達到他做節(jié)目的效果,可是他卻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如此的效果卻是要以揭開被采訪者心中的傷痛為代價,這是否太自私了?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也有許許多多類似的情況,當事人不愿提及的事情,卻被他人類以關懷的名義緊緊追問,尤其在觸及他人隱痛時,我們是否應該提醒自己——能否不問?有些話我們不說,是不便說,不想說。
不問,也是一種美德
高甜夢
曾經在雜志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雖過去了很多年,卻仍被我引為經典,并作為為人處事的準則之一:
在兒童福利院,采訪者將話筒對準一個六七歲的小孩:“想不想爸爸媽媽?”
“我爸爸死了。”女孩顯然不愿提及媽媽。
“那你想媽媽嗎?”
“我媽媽不要我了?!?/p>
兩次都不做正面回答,可意思卻表達得相當清楚,而且看得出孩子已經非常難過,該放過她了吧,可采訪者仍窮追不舍:“那你想不想媽媽呢?”
女孩的淚水終于滴落,她無法出聲,只點了點頭。
也許采訪者就是要這樣的“劇情”,以達到他做節(jié)目的效果,可是他卻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如此的效果卻是要以揭開被采訪者心中的傷痛為代價,這是否太自私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也有許許多多類似的情況,當事人不愿提及的事情,卻被他人類以關懷的名義緊緊追問,尤其在觸及他人隱痛時,我們是否應該提醒自己——能否不問?
每個人都有保留自己隱私的權利。有些話我們不說,是不便說,不想說。別人好不容易封存起來的往事、淡忘的痛苦,我們又何苦非要去苦苦追索呢?
不問,也是一種美德。
作者的話:
有些事,不用問清,不用道明。默默地陪伴,靜靜地聆聽,便是最好。做人是如此,做老師亦是如此。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