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弟子規(guī)》中的幼兒教育內容及特點
安岳縣永清鎮(zhèn)中心幼兒園 唐 單 指導教師:張承宇
摘 要:《弟子規(guī)》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guī)范。《弟子規(guī)》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和仄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先為“總敘”,然后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七個部分。作為針對年小幼兒的啟蒙讀物,《弟子規(guī)》也蘊含著豐富的幼兒道德教育思想,值得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所借鑒。
關鍵詞:弟子規(guī);幼兒教育;德育
錢文忠指出:“學習《弟子規(guī)》,將文化落地為文明。”《弟子規(guī)》的原名為《訓蒙文》,作者是康熙年間的一位教書先生李毓秀,后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并改名為《弟子規(guī)》。《訓蒙文》顧名思義,訓就是告誡,蒙就是啟發(fā),是依據(jù)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的經(jīng)典啟蒙讀物,是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guī)范,相當于今天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或《小學生守則》。幼兒通過對《弟子規(guī)》的全面理解,就可以對日常生活中的正確的言語、行動、舉止、待人、接物等有初步理解,對幼兒形成良好的德行有很大的作用,同時,《弟子規(guī)》中所滲透的幼兒教育思想也是值得我們借鑒和發(fā)揚的。
一、《弟子規(guī)》中的幼兒教育內容及特點
《弟子規(guī)》不僅是儒家的基礎,也是人性的基礎。讓孩子從小學習我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精髓,將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幼兒教育從細節(jié)開始
俗話說得好,“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睆摹兜茏右?guī)》中可以看出,對待幼兒的教育要從細節(jié)開始,不能忽視生活中的任何細節(jié)。對于孝道,“入則孝”第一句說道:“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庇纱丝梢钥闯?,對于父母的孝首先在于細節(jié),從每天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如父母的呼喚,應及時應答,不要拖延遲緩;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
對于在外如何與人相處,“出則悌”中也進行了詳細的解說。如“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边@就詳細地告訴孩子,在外遇到長輩該如何走路,怎么說話等。
“謹”是告誡小孩待人接物要禮讓謙恭,要有嚴謹?shù)奶幨聭B(tài)度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文中對人如何正確地待人接物進行了說明:“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边@就告訴我們早上要比長輩起得早,晚上要比長輩睡得晚;人生易老,珍惜時光。
“信”是教育小孩對人要有誠信,做到“言必出,行必果”。教育孩子在說話時要“凡出言,信為先”,而講話的內容要“惟其是,勿佞巧”,即說話實事求是,不要妄言取巧等。
“泛愛眾”,教育小孩做人要有大愛,關心身邊的人和事?!胺彩侨?,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教育我們對于大眾有關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寶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純粹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為名利、毫無虛假。正是“天同覆,地同載”的大同境界。
“親仁”是教育小孩要親近仁義,親近有學識、有道德、有修養(yǎng)的人。其原因是“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親仁的結果“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而不親仁的結果是“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從這里可以看出親仁的重要性。
“余力學文”是說對于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應該努力實行的本分,卻不肯力行,只在學問上研究探索,這樣最容易養(yǎng)成虛幻浮華的習性,怎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對的,如果只重力行,對于學問卻不肯研究,就容易執(zhí)著自己的看法,而無法契合真理,這也不是我們所應有的態(tài)度。
《弟子規(guī)》的內容對孩子的言語、行動、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可見講述的是為人處世的根本原則,作者的初衷就是告誡小孩不能做什么,啟發(fā)小孩要怎樣做,教育從小孩子養(yǎng)成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
其教育理念正是孔夫子的儒學核心思想,即“孝”、“悌”、“仁”、“愛”?!兜茏右?guī)》繼承了“尊德性而道學問”的儒家教育傳統(tǒng),強調知識授受的道德化、生活化,從而使知識授受與道德教化合二為一,即“知行合一”:在教學中培養(yǎng)道德,在道德訓練中學習經(jīng)典。
(二)教育內容生動具體,操作性強
《弟子規(guī)》側重于生活教育和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言行謹慎講信用,對他人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和學習有仁德的人,多學習經(jīng)典文化藝術知識。這對于塑造孩子聰慧乖巧、品行端正大有益處。《弟子規(guī)》在內容上十分具體,與幼兒的生活貼近,有利于幼兒對內容的全面理解。
在對待父母方面,首先從“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向孩子講述了對待父母的呼喚、交代的事,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對于父母的教導,應該恭敬的聆聽。孩子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接著引用“小黃香的故事”提出了“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的基本要求;緊接著指出為了不讓父母難過、傷心,孩子應該做到“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等,到最后談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指出對于父母生病及去世,作為子女該怎么做。從“父母呼,應勿緩”到“喪三年,常悲咽”,其實是告訴孩子,在生活中該如何孝順父母的具體內容。
對待長輩及手足方面,首先指出家中兄弟相處之道,即“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以及如何和長輩在一起的規(guī)矩,即“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在這些規(guī)范中,主要是訓練小孩謙恭有禮,懂得尊重別人,自然容易融入團體,為大家所接納。
在日常起居中,從“朝起早,夜眠遲”到“冠必正,紐必結”、“對飲食,勿揀擇”及“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等都是告訴孩子要養(yǎng)成合理的生活習慣。
在接人待物上,《弟子規(guī)》十分重視誠信教育,它專門將“信”列為一個主題,指出“凡出言,信為先”,指出無論是做事,還是說話都要講“誠信”,從這一內容可見古代教育家對誠信的重視程度。
(三)教材的編寫符合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
《弟子規(guī)》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的文義,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guī)范。
《弟子規(guī)》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和仄押韻,朗朗上口,反復詠唱,有助于幼兒的記憶。并且幼兒在背誦的過程中按照教材的押韻、平仄,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聲韻之美體現(xiàn)出來,可以使幼兒在輕松愉悅的心理環(huán)境中自然地獲得了知識。
縱觀整部《弟子規(guī)》,在編寫時作者掌握了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順應幼兒的天性施教,使教學過程能寬嚴有節(jié),配合了兒童學習的特點。兒童在學前階段的思維發(fā)展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具體表現(xiàn)是兒童的思維主要依賴于事物的具體形象、表象以及對表象的聯(lián)想而進行的,這一時期兒童的思維也能借助表象認識個別對象。而從《弟子規(guī)》的內容上看,無論是在家孝敬父母,還是在外的接人待物,都十分的具體,編者將日常生活中每天的各項事務具體詳細地寫入教材,將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和教育內容結合起來,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
(四)幼兒的學習觀“有余力,則學文”
《弟子規(guī)》中開篇就說“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強調學習的前提是“有余力”,即在對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等力行之后還有多余的精力,就可以拿來學習,可見古代的儒家思想認為幼兒期應該重視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從學習的內容及重要程度上進行了說明,首先是掌握如何對待長輩及兄弟姐妹,在掌握了這一點的基礎上,培養(yǎng)幼兒在為人處世方面的能力,之后告訴孩子要“親仁”,在這一系列要求之后,孩子還有“余力”,則學習簡單的知識。
二、《弟子規(guī)》對現(xiàn)代教育的啟示
《弟子規(guī)》雖然是作為古代兒童的啟蒙教材,其中部分內容與現(xiàn)代生活有一定的沖突,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其對現(xiàn)代教育的積極意義。對于現(xiàn)代讓兒童學習《弟子規(guī)》,筆者也進行了一番思考。
首先,對于書中的內容,筆者認為要培養(yǎng)幼兒的德行最基礎的是要培養(yǎng)孩子對父母的愛。要培養(yǎng)孩子對父母的愛,最重要的是父母要給予孩子充分的愛。著名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說:“愛是兒童成長的土壤,兒童只有得到了充分的關愛,才能夠具備健全的人格、心智、道德?!敝挥懈改笎酆⒆?,孩子愛父母,讓孩子體驗到愛與被愛的快樂,才會激發(fā)幼兒去愛其他的人、事、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愛”,也才能達到德育的目標。可見,愛對孩子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性。
其次,作為成人,無論是教師還是父母,都應該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正面的、積極的形象,在細微的生活中培養(yǎng)良好的德行。例如:媽媽在家里給5歲的小華制訂了嚴格的作息制度:每天晚上8時準時睡覺,早上7時必須起床。剛開始,小華能按照媽媽的要求去做。可是每晚當小華睡覺的時候,客廳里還隱隱約約傳來爸爸媽媽看電視的聲音;有好多次小華早上近8時醒來時,媽媽還在睡懶覺……試問這樣的教育如何可以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德行呢?
最后,幼兒學習時,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教育內容要貼近幼兒的生活,教授方法要符合幼兒學習的年齡特點,切忌死記硬背或灌輸教育。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彼栽谟變簩W習時,要特別重視幼兒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讓幼兒主動學習,熱愛學習。
三、總結
總的來說,《弟子規(guī)》作為我國古代優(yōu)秀的蒙學教材,所講的道理,都是圣人的訓誨,從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著手,即從日常生活中的倫常做起,經(jīng)家庭擴及學校、社會,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有其獨特的教育和社會價值。這些內容對當今幼兒教育,尤其是幼兒德育有著非凡的啟迪意義,但作為封建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產(chǎn)物,其本身也存在一些與現(xiàn)實不符的內容。如“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的做法,與現(xiàn)在社會的基本禮儀不符;對待父母“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也不符合現(xiàn)實社會的規(guī)律等。因此,我們在積極倡導學習《弟子規(guī)》時,應該本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觀點,對內容精心分析與辨別,以發(fā)揮其精華部分的教育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才俊.弟子規(guī)[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1.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錢文忠.錢文忠解讀“弟子規(guī)”[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