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研究作為一個新近崛起的研究范式,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興起。它建立在研究者對長期定量研究傳統(tǒng)進行反思與批判的基礎上,其哲學來源紛繁復雜,表現(xiàn)形式又極為多樣,目前仍然處于迅速發(fā)展中。因此,要全面把握定性研究確非易事。本節(jié)將在總結已有觀點的基礎上,對定性研究作一簡要介紹。
一、定性研究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基礎
盡管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與策略等方面均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但是兩者作為研究范式的根本區(qū)別,則在于各自引以為基礎的認識論與方法論的不同。定性研究主要源于人文主義(humanism)思想,其認識論基礎為自然現(xiàn)象主義(naturalistic phenomenalism)。人文主義者自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以來,一直強調(diào)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之間的互相影響。他們在19世紀末就曾經(jīng)指出,將主體與客體分離是認識中的謬誤,主體只有在主觀上對客體進行理解,才可能認識客體。胡塞爾(Edmund Husserl,1859~1938)的現(xiàn)象學又進一步指出,認識世界并不是由事實(facts)組成,而是在認識主體的意向性意識中存在的,離開認識主體的解釋便不存在客體。人文主義者與現(xiàn)象學者尤其對社會或人持有獨特的看法:其一,社會與人類自身迥異于自然界,是人們意識的產(chǎn)物;其二,由于社會與人建立于意識之上,因而不可能按照純客觀的方式認識它,而必須依靠認識者自身的建構作用;其三,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不僅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制約,同時他也創(chuàng)造著環(huán)境,其間的關系是互動的、相互作用的。
在心理與教育科學研究的前期,由于研究工具與方法的落后,盡管研究者也采取了類似定性研究的方法,但是這些方法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整體,缺乏普遍性的理論指導。嚴格來說,這還稱不上定性研究范式。比較規(guī)范意義上的定性研究范式產(chǎn)生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這期間,研究者對于心理與教育科學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對象、研究主體與客體及其關系、研究的基本功能進行了深入的思索,全面總結了過去研究范式下的弊病,促進了定性研究的發(fā)展,使之煥然一新,成為科學的研究范式。
定性研究的方法論基礎主要是質(zhì)性方法論(qualitative methodology)。其主要特點表現(xiàn)在:
1.在研究對象上,定性研究基于對社會與人的認識論看法,強調(diào)研究對象是研究者的主觀認識與界定。
2.在研究目的上,定性研究主張要對心理與教育現(xiàn)象進行闡釋,重視描述與解釋。
3.在研究角度上,定性研究又注重從整體上把握現(xiàn)象,在發(fā)展過程中發(fā)現(xiàn)原因,而不能分割對象,尋求先于現(xiàn)象的動因。
4.在研究者的角色上,定性研究認為研究者必須在自然環(huán)境中,通過與被研究者的交感互動進行研究,研究者是參與者。同時研究者要盡量保持開放的研究姿態(tài),具備一定的研究技巧與能力,否則將無從作出合理的主觀判斷與解釋。
5.在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關系上,定性研究要求研究者不僅應該站在研究者的立場考慮問題,同時更應該注意從被研究者的角度出發(fā),了解被研究者眼中的世界及其意義。
6.在研究的功能上,定性研究主要強調(diào)主體從一定價值觀、文化背景出發(fā)對現(xiàn)象的理解,其結果具有特異性。
受到方法論的影響,定性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廣泛使用了參與式觀察、深度訪談、個案研究、檔案分析等研究技術,在結果的分析與解釋上也強調(diào)研究者通過自身解釋建構被研究者眼中的世界及其意義,形成了以研究社會與人為主,通過研究者不干預式的介入,認識、描述并解釋被研究者與其所生活世界的自然畫卷的研究形式。
二、定性研究的界定與主要類型
迄今為止,學術界還未在定性研究的界定上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見。研究者對定性研究的態(tài)度也各不相同。這一方面固然與定性研究出現(xiàn)時間較短、發(fā)展尚不成熟有關。另一方面,也與許多研究者囿于長期的定量研究傳統(tǒng),對定性研究缺乏科學、全面的理解有直接聯(lián)系。
目前,多數(shù)學者認為定性研究(或質(zhì)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通常是指在自然環(huán)境下,運用現(xiàn)場實驗、開放式訪談、參與觀察、文獻分析、個案調(diào)查等方法,對所研究的現(xiàn)象進行長期深入、細致的分析,其分析方式以歸納法為主,研究者在當時當?shù)厥占谝皇仲Y料,從當事人的視角來理解他們言行的意義和對事物的看法,然后在此基礎上建立假設和理論。通過證偽、相關檢驗等方法對研究結果加以檢驗。研究者集訪談者、觀察者、記錄者、分析者等多種角色于一身,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其個人背景及其與被研究者之間的關系對研究過程和結果的影響必須加以考慮;研究過程是研究結果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必須詳細加以記載和報告。由此可見,定性研究是一個綜合了研究方法論、研究方法與研究技術在內(nèi)的方法系統(tǒng),以探索對象的深度意義為取向,是與定量研究有著明顯區(qū)別的研究范式。
根據(jù)不同的標準(如研究問題的類型、研究的目的等),我們可以將定性研究區(qū)分為不同的類型。其中,依據(jù)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關系,可以將定性研究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情況下,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通過自身的觀察、體驗與思考,把握對象的特征與深層意義,被稱為交互作用型研究(interactive research)。由于這類研究中,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互相接觸,故也可稱為“此時此地研究”。另一種情況下,研究者與被研究者沒有直接聯(lián)系,而主要通過間接途徑達到研究目的,稱為非交互作用型研究(non-interactive research)。由于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彼此不見面,故也可稱為“彼時彼地研究”。
三、定性研究的特點
在過去對定性研究的認識上,研究者往往過分拘泥于以研究的某一方面特征為標準來衡量,如資料的類型、有無統(tǒng)計方法、結果的呈現(xiàn)形式等。這些方面固然是定性研究的重要特點,但是從研究范式來考慮,定性研究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定性研究都表現(xiàn)出自身所特有的特點。其主要特點如下:
1.注重在自然情境下收集資料 定性研究主張,在努力保持研究對象本來面目的條件下從事研究。研究情境是自然發(fā)生的情境、關系或交互作用,研究者不作預先安排。研究者是主要的研究工具,他們應該深入研究現(xiàn)場,在盡可能自然的環(huán)境中和被研究者一起交流學習工作,按照被研究者看問題的角度、方法、觀點,了解他們眼中的現(xiàn)實,認識他們所生存的世界及觀點,達到整體、全面的理解,找到對他們具有意義的本土概念,揭示其意義世界。本土概念(native concept)指被研究者經(jīng)常使用的,源于其本民族文化的,用來表達他們看世界的方式的概念。
2.研究策略更具靈活性與變通性定性 研究的設計更加開放,在開始研究前,研究者一般不作詳盡的假設,只提出大體的研究思路。在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隨時根據(jù)新問題與新信息調(diào)整研究方向,修訂原來的思路,使之更適合所欲研究的問題。這一點與強調(diào)假設檢驗的定量研究模式是不相同的。
3.不強調(diào)對總體進行推論 定性研究并不要求所選取的樣本一定是總體的隨機樣本,而一般采用理論抽樣,即抽取能夠為研究問題提供最多信息的人、地點和事件。定性研究的樣本往往具有典型意義,能夠揭示現(xiàn)象的深層含義,而并不強求具有很高的外部效度。
4.收集定性資料 在資料收集方法上,定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深入訪談、參與觀察、人種志研究等,強調(diào)通過研究者深入現(xiàn)場收集資料。其資料往往著眼于對對象的描述和解釋,注重資料的詳實性。因此,定性研究的資料多為全面、詳細的描述性資料(descriptive data),通常包括:(1)人物,即不同生活背景和生活史的研究對象;(2)事件,包括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相關的場景;(3)被研究者的語言,即按照被研究者自己的語言記錄下來的所提及的事物與事件;(4)被研究者自己揭示的意義,即被研究者認識世界的方式和看法。描述性資料可以以文字、非文字兩種形式呈現(xiàn),包括訪談筆記、觀察記錄、備忘錄、私人信件、日記以及音像資料等類型。
5.歸納性的資料分析方法 由于研究者在定性研究過程中并非按事先確定的程序收集資料,所以研究者對資料的重要性與形式并沒有確切的把握。定性研究的資料往往較為龐雜,需要進行一定的歸納整理。定性研究的資料分析是一個自下而上的不斷明顯化的過程。隨著資料的進一步豐富,研究者可歸納并概括出一般性的概念,從而獲得較為深刻的認識,在本土概念之上建立自己的理論。
6.強調(diào)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和諧關系 定性研究強調(diào)研究者與被研究者要建立友好、信任的關系。定性研究者要深入被研究者所生活的文化、社會和生活環(huán)境,從被研究者的角度看問題。在定性研究中,被研究者不是以被試的面貌出現(xiàn),而是以當事人或信息源的面貌出現(xiàn)。研究者在研究之前,必須對被研究者及有關人員和機構作出必要的承諾和保證,在研究結束以后也要以適當?shù)姆绞綄Ξ斒氯吮硎靖兄x和進行回報。這種研究關系不但有利于研究的順利開展,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高定性研究的信度與分析深度。
四、定性研究設計的基本程序
(一)定性研究的設計思路
定性研究的設計形式與定量研究相比,更加靈活、富于彈性??梢哉f,有多少研究問題,就會有多少種研究形式。定性研究的設計不像定量研究依靠事先制定的研究計劃,將研究程序分解為各個相對獨立的研究階段,并以固定的設計形式組合起來;定性研究通常以研究問題為主要取向,圍繞不同時間、地點及不同研究對象的具體問題進行設計,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邊研究邊設計,設計與研究互相促進。定性研究的設計因此不表現(xiàn)為結構化和規(guī)范化的具體研究程序,而是以較靈活、富于彈性的研究設想與計劃的形式出現(xiàn),稱為工作設計。
工作設計(working design)是定性研究者為使自己的研究能夠有序開展制定的總體計劃。工作設計主要在研究初期由研究者在當時對研究問題的了解和收集的背景資料的基礎上確定,其主要內(nèi)容包括研究的主題與目的、研究的基本方向、準備應用的資料收集手段、基本的研究變量、呈現(xiàn)的形式等方面。這一設計在起初尚不成熟,較為朦朧。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不斷進行擴充、細化、調(diào)整、使之保持對研究問題的敏感性和探查力。這種努力通常會持續(xù)進行,直到研究結束。
工作設計依賴于研究者的工作假設(working assumption)。工作假設不同于定量研究的研究假設,多數(shù)研究者在沒有進行理論假設的時候,就開始了資料收集的具體工作,談不上假設檢驗等程序。定性研究的工作假設是研究者對于所研究問題的預見和猜測,它不是以理論構想的形式建立的,而是更多依賴于研究者自身的經(jīng)驗、知識、興趣和價值觀。研究者會在研究過程中推出一系列工作假設,然后不斷地修正、擴展、刪除或否定。在這樣的研究形式下,研究者在不同環(huán)節(jié)的工作都相應地有其獨到之處。具體而言,定性研究的設計思路包括如下兩種基本類型:
其中一種是漏斗法(funnel approach)。這種方法從一個一般性的研究問題開始,研究者事先對其進行較為寬泛的界定,根據(jù)一定的背景知識,建立相應的概念框架。研究問題盡管比較模糊,但卻提供了研究的切入口,預示著大致的研究方向。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由于新信息的作用,所研究的問題會逐漸明晰,重點更為集中,研究也會逐步縮小資料收集的范圍。最后研究會聚集到一個研究問題的某一特定成分,并得到相應的解答。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可能重復進行相似的程序,修正部分程序甚至推翻重來。這種設計強調(diào)從一般性的開端演化為特定的研究問題,以獲得清楚的結果,類似于漏斗的工作原理,所以稱為漏斗法。
另外一種是修飾分析法(modified analysis approach),也稱為誘導法(inductive approach)。修飾分析法在某種程度上是漏斗法的反演。這種方法多從較為特殊的研究問題或觀點開始,在研究中逐步擴大,覆蓋研究領域的所有情況,以期獲得對研究現(xiàn)象本身、背景與相關問題的全面理解。與漏斗法一樣,研究者同樣會在研究過程中循環(huán)往復、迂回前進,直到收集到足夠的資料,能夠?qū)λ芯繂栴}及其變式作出令人滿意的解釋。這一設計類似于不斷對研究問題進行修飾與分析,故稱之為修飾分析法。
這兩種設計思路可分別適用于不同的研究情景,在定性研究設計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在對實施某種新教學法的學校進行研究時,如果研究者最初是對于教學法的某種效果,如提高學習積極性感興趣,就可能采用修飾分析法的思路,以對整個學校氣氛作出總體、全面的評價;如果研究者感興趣的是學校氛圍本身,那么多半是采用漏斗法,以期獲得更為明確的答案。因此,采取何種設計觀點,取決于研究者的目的及研究問題的性質(zhì)。在實際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是綜合采用兩種思路,而在不同階段各有所側重。
(二)定性研究設計的一般程序
盡管與定量研究相似,定性研究的程序也包括研究前的收集背景資料、確立研究問題、制定研究計劃,研究中的被試抽樣、資料收集手段的組合、研究進程的監(jiān)控,研究后期的資料整理與分析、得出研究結論、信度與效度檢驗、進行研究評價等基本環(huán)節(jié),但是各環(huán)節(jié)之間彼此重疊、相互滲透、循環(huán)往復,表現(xiàn)出較強的情境依賴性,以非線性的方式推進,如圖6-l。
圖6-1 定性研究的基本流程
(采自 Crabtree & Miller,1992)
具體而言,定性研究的設計一般包括如下程序:
1.確立研究目的和具體研究問題 如上所言,定性研究并不從一個確定性的問題入手,而是從較寬泛的課題范圍,開放性地進行研究。這并不意味著定性研究可以隨心所欲,毫無目的地開展,它同樣要求具備明確的研究目的和具體的研究問題。研究者本人的立場、經(jīng)驗及思維方式,是確定研究目的和問題的關鍵因素。研究者在一開始制定的研究方向,必須清楚、明確,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際價值。研究者也必須在相對復雜的研究現(xiàn)象中整理出一定的頭緒,以明確的問題的形式表述出來。定性研究在確立研究問題時,還需要考慮研究本身對被研究者是否有意義,對于其所生活的情境是否有價值。這是定性研究研究問題的一個重要特征。
2.收集背景資料,建構概念框架 為了澄清研究問題,使其有層次地突顯出來,以便為收集資料制定相應計劃,研究者必須在研究正式開始之前做大量的背景資料收集工作,建構起一個簡潔直觀的概念框架。研究者主要收集三類資料:(1)有關問題的相關研究與文獻綜述;(2)有關研究問題的各種背景材料,如社會經(jīng)濟狀況、文化背景、生活場所、學校、家庭及個人材料等;(3)研究者自身對于研究問題的體驗、感受和想法。其中,研究者自身的思考是最關鍵的。它決定了研究者是否能建構起一個深刻、全面而有獨創(chuàng)性的研究理論框架。只有研究者對自己在研究中的角色、對研究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有清醒認識時,研究的可靠性才能得以保證。因此研究開始之前,研究者不僅僅只是被動地接受材料,而應該主動地吸收,并深刻、徹底地進行反省和思考。
3.抽樣 研究者在抽樣時應考慮盡量發(fā)掘研究線索。掌握最大量的信息,并努力保持研究的可靠性。根據(jù)研究目的和實際條件的限制,定性研究者可采取多種抽樣方法。一種常用的抽樣方法稱為目的性抽樣(purposeful sampling),即抽取能為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的人、地點、時間或事件。這種抽樣主要以概念框架為依據(jù),圍繞當前研究問題進行。所以又稱為理論抽樣(theoretical sampling)。
一般說來,抽樣的成分主要包括:(1)信息提供者,即最普通的提供不同維度信息的研究對象;(2)主要信息提供者,是對研究問題有較深入了解,能夠提供最充分信息的研究對象;(3)守門人,即對信息來源可以進行控制和掌握的研究對象,如主管機構、兒童家長、部門領導等。定性研究并不強調(diào)需要代表性的樣本以推測總體特征,因此研究者可以自設標準進行抽樣,甚至可以抽取極端樣本或個案。但是,樣本所提供的信息卻必須能夠為研究問題的解決提供最大的支持。
4.收集資料 定性研究的資料收集在實地進行,這為研究者提出了兩個難題:一是如何及時、準確、翔實地收集到所需資料;二是如何避免自身介入對研究對象產(chǎn)生的影響,以保持資料的純潔性。由此,研究者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他必須成為所研究的文化、社區(qū)、機構或情境中的一員,承擔自然的角色;另一方面,他又必須從研究情境中獨立出來,保持敏感性與組織能力,貫徹自己的研究程序。這就要求研究者根據(jù)研究情境特征適時調(diào)整研究策略,采取靈活多變的方法。同時,研究者還必須采取多種資料收集手段,使結果可從不同角度互證,保證研究的可信性與可靠性。
5.分析資料 在資料分析前進行必要的整理、分類,是研究者必須進行的工作。目前通常采用適用計算機處理的形式進行編碼,使種類繁多、數(shù)量龐雜的原始資料得以標準化和體系化。編碼的過程主要應用比較與分類、歸納、分析與綜合等多種邏輯分析方法。編碼者對各類資料如文字記錄、檔案材料、錄音錄像等按不同程度表現(xiàn)為數(shù)量化的形式,輸入計算機,以供分析時用。定性研究的編碼屬于定性分析的范圍,是定性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對資料的分析既可以采取定性分析,又可以采取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可以對資料進行描述、解釋與深度分析,具有較強的概括性和動態(tài)特征。定量分析則主要可以提供各種資料的狀態(tài)、類別、趨勢、互相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的數(shù)字描述,有助于更好地對研究問題進行解釋。為使研究同時擁有較高的精確性與洞察力。研究者通常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結合起來使用。
6.研究結果的呈現(xiàn) 定性研究的結果通常以研究報告的形式呈現(xiàn)。近年來,研究者日益認識到由于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本質(zhì)區(qū)別,研究報告也有不同之處。在定性研究報告中,研究者應當成為研究報告的主角,以第一人稱出現(xiàn),表達自己的觀點,提供自己的反省與思考,報告應當提供關于研究過程的敘述和探討,討論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中的互動關系。同時,定性研究報告必須提供豐富的原始資料。這種做法不僅可以為研究的真實性提供證據(jù),更重要的是,可以讓讀者有所憑借,從中得出自己的結論,與研究結論互證。
定性研究報告的形式多種多樣,依據(jù)所提供的內(nèi)容,可以分為五種不同類型,包括現(xiàn)實敘述(realist tale),即以描述事件發(fā)生的場景及當事人的反應為目的;印象敘述(impressionist tale),主要強調(diào)真實再現(xiàn)當事人眼中的世界;反省敘述(confessional tale),著重記載研究者的方法程序與相應的反省、思考;批判敘述(critical tale),是從社會文化的大背景出發(fā)對研究結果進行深入、全面的探討;規(guī)范敘述(formal tale),即用研究結果來驗證某一理論或研究者自己的某種觀念。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