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滿懷理想,仁愛教育
一、神往烏托邦,滿懷教育的理想與激情
清晨的陽光,把山川河流染上一片金黃。祖國的大地上,汽笛轟鳴,鐘聲悠揚……在這勞動的交響樂里,我走進教室;明天,聽到同樣的鐘聲,我將踏上講臺。一切都在開始,一切都在成長。我有一支教師之歌,要在這美好的時光里歌唱。雖然沒有穿上軍裝,可是我一樣保衛(wèi)祖國;雖然沒有站在煉鋼爐旁,可我一樣為長江大橋輸送鋼梁;醫(yī)生、作家、演員、勞動模范、戰(zhàn)斗英雄……他們都曾經(jīng)是我的學生,他們的成長有我的勞動。我的崗位永不調換,我的足跡卻遍布四方,我的兩鬢總有一天斑白,我的青春卻百倍延長。給孩子們一把鑰匙,去打開宇宙的秘密,把學生排成隊伍,向著共產(chǎn)主義進軍?;蛟S在多少年以后,我會收到許多不同模樣的照片,許多不同語言的問候。從昆侖發(fā)電站,從戈壁新綠洲,從溫暖的北極,從遙遠的星球,張張熟悉親切的眼神,會站在更遠的前方向我招手!這就是我一生的幸福,這就是我勞動的結晶,我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愿以畢生的心血,換得人類的花朵燦爛如錦,我愿以滿頭白發(fā),換得祖國的棟梁成蔭成林,太陽下面,再沒有比這更美的職業(yè),我多想一直工作三百年,如果我有五倍的生命……這是一首最美的詩歌——《教師之歌》,也許是因為這首詩歌,在我的心靈里撒下了教師之夢,一輩子從事教育的夢。
1978年,乘著高考制度恢復的春風,考入了浙江師范大學,帶著我進入了夢的故鄉(xiāng)。在師大的四年中除了學習數(shù)學專業(yè)課以外,還如饑似渴地幾乎讀遍了中外名著和當代名篇——從文藝復興到五四運動,從巴爾扎克到魯迅,從哲學到詩歌,從短篇小說到長篇著作……在一次次的閱讀中,在一天天的積淀中,在不知不覺中培養(yǎng)了我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yǎng),鍛造了我過人的口頭和文字表達能力,磨煉了我的思維邏輯水平,使我儲備了一位人民教師應有的內(nèi)涵與素養(yǎng)。從此,踏上了神圣而光輝的教書殿堂。
為了追求教育的烏托邦,1994年,已經(jīng)在教師崗位上工作了十年的我開始了研究生的學習。雖然是短暫的兩年時光,但對我來說,這段日子是我人生中又一黃金時間。在努力攻讀研究生期間,又邂逅了“教育科學”、“教育管理”等教育理論,并對其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而十年的教育教學實踐經(jīng)驗,更讓我對這些原本就是“來自于實踐,受到實踐的檢驗,又對實踐有積極指導作用”的教育理論充滿了無限的親切感。于是在攻讀數(shù)學系研究生的同時,開始了潛心鉆研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知識,日復一日,洶涌澎湃的教育思潮在心中“咆哮”起來。正是這兩年的教育教學理論的積累,為以后在科研上有所成就打下良好的基礎,使得我能較好地掌握教育管理知識,具備較高的學校管理技能和經(jīng)驗,能夠運用現(xiàn)代學校管理技術研究教育科學理論,懂得實施現(xiàn)代基礎教育的辦學規(guī)律及教學規(guī)律,并能運用理論進行理性思考,研究教育現(xiàn)象,總結教育得失,不斷地研究學校的發(fā)展、教師的發(fā)展、學生的發(fā)展趨勢和當今改革的方向,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師生的潛能,將改革引向更高層次。在攻讀研究生期間,不僅順利取得了畢業(yè)證書,而且還在歷經(jīng)一番艱辛拼搏后拿到了令人羨慕的律師資格證,這對我后來以法律的視角和思維方式進行學校教育管理工作和教育學術研究工作拓展了更寬闊的視野。
1982年從教至今已有28年,這段時光奉獻的是最美好的青春年華。28年中不斷體驗著教育工作的酸甜苦辣,體驗著歡樂與麻煩,體驗著充實與迷惘;28年來不斷加深著對教育、對教師工作性質、對學校管理的認識;28年來不斷加深著對現(xiàn)代教師的敬業(yè)精神,奉獻精神的理解與體驗;28年來不斷加深著對教師工作意義和價值的認識,對教育理想的追求意識。正是這種對教育事業(yè)強烈的熱愛,促使我在許多次人生的轉折關頭,始終不渝地忠誠于教育事業(yè)。比如,1996年研究生畢業(yè)后,在杭州二中工作,因種種原因,工作關系一直未能調入,由于當時遠離家庭,親人不在身邊同時還面臨著新的工作壓力,正是這種對教育的熱愛精神支撐著我承受因讀研究生、人事調動、職稱轉評等問題所產(chǎn)生的不利因素和失落心理,而始終充滿教育理想與激情。在教育工作崗位最艱難的時候,曾經(jīng)一度打算放棄教書這一清貧的職業(yè),準備和幾個朋友籌建開辦一家律師事務所,以轉行做律師工作。在萬事俱備準備辭職開業(yè)的時候,仍然割舍不下對教育的那份牽掛,終于還是退出事務所安心在學校工作。在以后的教育教學生涯中,有很多次機遇擺在我面前,我始終以事業(yè)為追求,以奉獻為幸福,把教學活動看做是智慧活動,是生命歷程中的活動,是一種幸福生活的需要,心中始終充滿著崇高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激情。
正如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主席雅克?德洛爾在給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報告的序言《教育——必要的烏托邦》中寫道:“教育的使命是多么崇高?。∷枰鶕?jù)每個人的傳統(tǒng)和信仰,在充分尊重多元化的情況下,促使每個人將其思想和精神境界提高到普遍行為模式和在某種程度上超越自我的高度。這關系到人類的生存問題?!苯逃肋h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在永無止境的探尋中構建自我,向未來開放,向未來尋求教育的意義,向未來敘述自己的命運,這是教育所能把握的唯一真實。叩問未來是教育的使命,追求理想正是教育叩問的聲音。理想是教育的生命,理想是自由的,可以是幻想,也可以是夢想,但當理想轉化為我們的使命后,就成為一個確定的行動,它不可動搖,不能放棄。
如果說28年前,選擇了教師職業(yè),是因為年輕的心對教育的神往;28年后的今天,仍然對教育滿懷激情,是因為深感百年大計,教育為本。28年來,為了崇高而神圣的教育使命,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28年來,我不敢自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但我愿意為自己教育上的理想、為自己理想中的教育行走不止。
二、仁愛教育的生命與氣息
仁愛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仁愛是教育的靈魂,是詩意校長的為人之基,處事之本。儒學的核心思想為“仁”?!叭省敝饕瑑煞N內(nèi)涵:一是作為四德之仁,指仁義禮智等德行,屬于倫理道德范疇。二是作為全德之名的仁,是人生的一種精神境界,是屬于哲學的范疇。儒家學說的主旨是求仁。求仁不僅要求人的一切行為都符合仁義道德規(guī)范,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要求人的道德修養(yǎng)要達到“仁”的精神境界。儒家學說講“仁”往往與“愛”相聯(lián)系,仁為愛的源泉,愛為仁的表現(xiàn)。在《孝經(jīng)?天子》中,孔子論述了天子如何以仁愛治天下:“天子要對百姓仁愛,不施行暴政;要對百姓尊敬,不能傲慢。對百姓的仁愛和尊敬要像對待自己的長輩一樣,以德孝對待百姓,施行天下,這就是天子之孝?!彼^“仁愛”,就是“仁者人也,仁者愛人”,就是以人為本,強調普遍的仁民愛物精神,就是從民本走向民主、從民主走向和諧的人文精神。一位詩意的校長,應該常懷仁愛之心,常行仁愛之為,共鑄和諧校園。
(一)仁愛學生
仁愛學生,就要讓每一位學生成功。使每一位學生成功,是當前世界普通高中教育改革與課程改革的使命。
在走上校長崗位的這幾年,我一直在思索我的教育理想是什么?我的教育理想是教育不是強迫,它是受教育者的主動接納和認同的過程;教育不是控制,它是深刻的精神轉變過程;教育不是教唆,它是向善向上的心路歷程;教育不是壓制,它是外在環(huán)境和內(nèi)在教化的和諧統(tǒng)一過程。學校的責任是能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創(chuàng)設他最優(yōu)發(fā)展的內(nèi)外環(huán)境,并使之體驗到成長的快樂和人生的幸福。近幾年孜孜不倦的追求與努力實現(xiàn)“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成長的教育,成為適合學生發(fā)展的名?!钡暮陚ツ繕耍瑢W校教育不是為了尋找適合教育的學生,而是為了學生創(chuàng)造適合的教育。具體而言,就是要為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設最優(yōu)發(fā)展的內(nèi)外環(huán)境,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的成功提供良好和諧的教育氛圍。而仁愛是學生走向成功的前提。
世界上沒有一朵鮮花不美麗,沒有一個孩子不可愛。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豐富美好的內(nèi)心世界。夏沔尊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本途裆?,每個孩子仿佛都是為得到愛而來到人世間的。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校長“一個最主要又是最重要的品質(不具備這個品質就不能當校長)就是:深深熱愛孩子,有跟孩子們在一起的內(nèi)在需要,有深刻的人道精神,有深入到兒童精神世界中去并了解和視察每個學生的個性和個人特點的能力”。因此,我們倡導“愛的教育”,要求將灑向每一個學生,以寬容的心對待學生的缺點和錯誤,要善于捕捉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并進行愛的教育,要求老師全身心地去愛身邊的每一個學生,關心他們的成長,為他們的每一點進步而欣慰,用愛的泉水去滋潤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讓孩子們沐浴在愛的陽光中。讓每個學生在學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體驗成功的喜悅。
在長達20多年的教育工作中,始終以學生為本,讓學生“自由地呼吸”。著力以理想點燃理想,以智慧啟迪智慧,以心靈滋潤心靈,以人格贏得人格。比如,針對高中生存在的早戀現(xiàn)象,沒有粗暴的禁止或者扼殺,而是經(jīng)常利用晨會或者學校大會的機會語重心長地勸導學生:“隨著青春的萌動,身心的發(fā)展,少男少女同學之間產(chǎn)生好感朦朧的情愫是正常的,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是悄悄地從心里滋長的,這少年維特式的煩惱是成長的煩惱,也是成長的幸福。男女同學在一起的歡歌笑語使我們的學習生活充滿情趣和歡樂。但我們的年齡,我們學生的角色和任務又注定了我們無法發(fā)展和承擔這份感情,這份感情來得快,去得也快,把握不好,很容易將自己也燒焦。因此,許多同學能自我約束,即便有了,也將這份情愫默默藏于心底,滋潤自己的心靈,促進自己的成長,成為青春的記憶?!表氈松钪匾木湍敲磶撞剑松拿恳粋€階段有每一個階段的任務,必須在這個階段完成,否則難逃淘汰惡果,在求學的時候,不專心學習,不發(fā)展自己,今后又何以立足,又憑什么負責任,又憑什么去追求和獲取感情!我們?nèi)松暮酱诟蹫臣佑?,加水,正準備開始揚帆遠航,又何必如此急著靠岸。即便有,也讓它留著,就像樹上的青果不要摘,讓它靜靜地掛著,就像谷地的泉水不要挖,讓它靜靜地淌著。留著總有那么一點點的,何必說破,不必說破!再譬如針對有同學思想偏激,思維方式片面,分析問題首先歸因于別人,從不從自身找原因,平時語言極其平泛,說話惡俗不堪,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亂涂亂畫,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現(xiàn)象,提出我們要做一個富有內(nèi)涵的人: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的責任感是一種內(nèi)涵,面對困難不放棄是一種內(nèi)涵,關心他人、關注社會的博大胸懷是一種內(nèi)涵,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是一種內(nèi)涵,尊嚴和思想、進取和堅持是一種內(nèi)涵。附中學生要有附中的風范,要有附中的舉止,陽光形象。要講紳士風度,淑女形象,要做謙謙君子,大家閨秀,要有優(yōu)雅的風度,脫俗的氣質,得體的語言,整潔的衣著,端莊的神態(tài),和諧的動作,活潑的性格,謙遜的態(tài)度,陽光的形象。多年來,我們一直實現(xiàn)著自己的諾言:只要你邁進附中,三年后,附中就會讓你成功地走出校門!
(二)仁愛教師
仁愛教師,就要讓每一位教師都幸福。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溫家寶總理在北京三十五中視察時說:“如果說教育是國家發(fā)展的基石,教師就是基石的奠基者。國家的興衰、國家的發(fā)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設一流的國家。……全社會要弘揚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一個國家有沒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國家重視不重視教育;一個國家重視不重視教育,首先要看教師的社會地位。要注意提高教師特別是中小學教師的待遇?!覀円^續(xù)發(fā)揚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斷提高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和生活待遇,把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更好地發(fā)揮出來?!敝袊缈圃?009年9月剛發(fā)布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顯示,中國公共教育投入僅占GDP的2.4 %,低于印度的2.7 %,相當于美國的一半。無論與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相比,中國教育投入都處于較低水平。作為一名校長,盡管為提高教師的待遇一直努力著,但總感覺愧對我們的老師,因為,為了教育事業(yè),他們確實付出太多、太多!遠無法用金錢來衡量。教師的職業(yè)是平凡的、清貧的、寂寞的,但教師這個職業(yè)也是最神圣的!盡管我們不能給教師太多的物質財富,但我們竭盡全能給教師創(chuàng)造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
我一直認為,教師憑借自己所擁有的職業(yè)道德和專業(yè)素質,從事教育教學職業(yè)工作,一方面獲得物質報酬,從而謀生度日,保障個人和家庭的正常生活;另一方面從職業(yè)工作所獲得的精神鼓勵,以及工作中主體間的交流學習,尤其是從學生的成長中,體會到自身的工作價值,擁有一種工作的充實感、愉悅感,乃至于認識到三尺講臺的意義,自身工作的生命意義。工作中的教學相長,在引導學生成長的同時,也使自己獲得了專業(yè)發(fā)展,體驗到教書育人這一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幸福,由此,職業(yè)工作成為自己幸福生活快樂人生的一部分。校長要通過對學校所處發(fā)展階段及其任務和策略的分析,引導教師把學校作為價值和利益的共同體,倡導“有努力才會有實績,有能力才會有實力,有作為才會有地位”,倡導“在成事中成人”,確實體現(xiàn)“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一個人都要發(fā)揮作用,每個人都能改變學?!钡膬r值觀。
通過教學過程管理落實工作常規(guī),讓教師心中有規(guī)則;通過校本培訓和教研活動,提高教學技能,讓教師手上有技術;通過教育行動研究,促進專業(yè)素養(yǎng)的進步,讓教師腦中有智慧。通過各層次教師“教師個人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的制訂,促進教師高質量地完成育人、教學、導學、管理、研究、學習六大任務,從德、能、勤、識、體、績六要素來打造個人品牌,來樹立個人形象。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學習型團隊、研究性共同體,促進教師追求實踐著的研究者和研究著的實踐者這一教師新形象,讓教師成為精神的富有者,生活的幸福者。
(三)仁愛校園
仁愛校園,就要讓每一個角落會說話。宋儒發(fā)揮《易傳》觀念將天之仁愛概括為自然萬物生生不息。浙大附中美麗的校園坐落于一級風景區(qū)內(nèi),東倚保俶山,南臨西子湖,西對浙江大學,北接黃龍體育中心。精致典雅的校園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園林式的建筑和周邊環(huán)境渾然一體。校園內(nèi)香樟林立,翠竹搖曳,桂香芬芳,草木蔥蘢,散發(fā)著濃郁的自然和人文氣息,獨有的自然與人文資源成就了學校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一所園林般的校園之所以呼之欲出,很多老師都認為我有愛草愛花愛校的情結。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使得師生所棲居的校園移步換景處處是歷史,景景有詩意,讓空氣中都浸潤著沁人心脾的詩意內(nèi)涵,在浙大附中僅僅幾年的時間里,大量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比如,新建了高質量、高品位的宣傳櫥窗,整治了校園走廊,鋪設了操場人工草皮,改造了體育館、圖書館、校園背景音樂等十項工程,使校園面貌煥然一新。
其次是充分挖掘學校的悠久歷史,查典籍、翻資料、訪名人等,讓曾經(jīng)在該校學習和工作過的名人、學者、大師重新走進校園、活躍校園或讓他們的思想重新閃光。
第三,雕琢細節(jié),精心設計景點。哪怕是一棵草、一盆花也要讓其透著詩情,蕩著畫意。為了一塊景觀石——太湖石,走南到北考察了多少回,使之形成了學校的標志性景點。為了給這塊石頭想一個詩意的名字,苦思冥想,夜不能寐,當“棲霞”這個詞在腦海閃過時,那種滿足感不能用語言形容。
真山真水真性情,現(xiàn)在校園內(nèi)的所有的景致都是有生命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一個石雕、一池金魚……無不彰顯生命的活力和大自然的情調。置身其中,你仿佛在翻閱歷史,又在吮吸經(jīng)典,更在傾聽天籟。很多外校來參觀的同行們一走進浙大附中校園,都仿佛置身于一座詩意的殿堂,看到教學樓、藝術樓每個墻壁上的或畫或詩或教育理念,深刻地感受到浙大附中“讓文化成為建筑的靈魂,讓教育在墻上、地上舞動,讓生命在其間熏染成長?!庇腿欢刭潎@浙大附中的每一塊墻壁都會說話。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